- 年份
- 2024(8169)
- 2023(11875)
- 2022(9726)
- 2021(9221)
- 2020(7781)
- 2019(17914)
- 2018(17009)
- 2017(33841)
- 2016(17476)
- 2015(19431)
- 2014(19147)
- 2013(18798)
- 2012(17017)
- 2011(14898)
- 2010(14578)
- 2009(13663)
- 2008(12274)
- 2007(10559)
- 2006(8956)
- 2005(8028)
- 学科
- 济(66758)
- 经济(66689)
- 业(59304)
- 管理(54917)
- 企(49589)
- 企业(49589)
- 方法(36657)
- 银(34391)
- 银行(34245)
- 数学(33487)
- 数学方法(33135)
- 行(32606)
- 融(31050)
- 金融(31049)
- 中国(25433)
- 财(25337)
- 制(23380)
- 务(19414)
- 财务(19374)
- 财务管理(19337)
- 企业财务(18625)
- 农(16330)
- 业经(14781)
- 地方(13079)
- 度(12566)
- 制度(12551)
- 业务(12521)
- 体(12295)
- 技术(12051)
- 中国金融(11982)
- 机构
- 学院(229416)
- 大学(229363)
- 济(100580)
- 经济(98700)
- 管理(97446)
- 理学(84044)
- 理学院(83373)
- 管理学(82169)
- 管理学院(81742)
- 中国(68526)
- 研究(65915)
- 财(51818)
- 京(45055)
- 财经(41891)
- 经(38367)
- 中心(36793)
- 科学(35233)
- 银(33533)
- 经济学(32826)
- 江(32536)
- 银行(32177)
- 财经大学(32098)
- 农(31395)
- 融(31051)
- 金融(30475)
- 经济学院(30040)
- 行(30017)
- 业大(29363)
- 所(29213)
- 北京(27533)
- 基金
- 项目(158618)
- 科学(127637)
- 基金(119680)
- 研究(116806)
- 家(101689)
- 国家(100869)
- 科学基金(90355)
- 社会(77697)
- 社会科(74065)
- 社会科学(74046)
- 基金项目(63586)
- 省(60496)
- 自然(58144)
- 自然科(56926)
- 自然科学(56913)
- 自然科学基金(55926)
- 教育(53627)
- 划(50584)
- 资助(49503)
- 编号(45733)
- 部(36449)
- 重点(34888)
- 创(34845)
- 成果(34821)
- 国家社会(33126)
- 发(32824)
- 教育部(32643)
- 创新(32615)
- 人文(32187)
- 科研(31334)
共检索到3434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晏景瑞 朱诗怡
金融科技是金融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渠道,银行风险控制在合理区间是金融安全的重要保障。本文分别从银行存款端和贷款端视角出发,构建存贷收益模型理论探究金融科技通过赋能商业银行缓解存款端“获客难”和贷款端“风控难”问题。同时,本文以“银行是否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来评价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水平,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双重差分(DID)方法检验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对其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并进一步实证检验中介传导机制。研究表明,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能显著降低其风险承担水平,且主要通过降低资金“入口”成本和改善资金“出口”结构两条路径。本文研究结论不仅为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提供理论支撑,而且为完善银行风险防范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亚明 马丽敏 于博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创新发展趋势,但其对银行风险治理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利用“文本挖掘法”判断银行是否进行了数字化转型,并以2011—2020年74家银行的年度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交叠DID模型,考察数字化转型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降低银行信用风险。考虑数字化转型程度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动态处理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商业银行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时间越长,其对信用风险的抑制作用越大,但该抑制作用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进一步将数字化转型分解为“数字化战略”和“数字化技术”两个二级指标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数字化战略”和“数字化技术”均能显著抑制银行信用风险,且“数字化战略”的抑制作用更强。机制分析表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提高管理效率和降低信贷集中度抑制信用风险。本文的研究对银行加快数字化转型和强化信用风险治理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赵江山 佟孟华
金融科技发展给银行业带来了深刻变革,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实际成效也关系着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成败。本文从银行特许权价值的视角,为备受各界关注的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成效问题提供了一个解答。本文将特许权价值的约束设定纳入DLM理论模型,从效率和多元化的角度探讨金融科技通过特许权价值进而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机制,并利用2011—2020年230家中国商业银行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能够通过提高银行特许权价值的方式来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且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发展通过增加来自效率渠道和多元化渠道的特许权价值,进而实现银行风险承担的降低。进一步分析发现,金融科技的冲击加剧了银行业的存款竞争与利率竞争,造成了市场相关特许权价值的丧失;对于地方性、小规模和低资本充足率的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风险化解效应”更为突出;金融监管对于金融科技风险化解效应的调节作用呈现出先弱化后强化的U型影响趋势。本文的研究不仅表明金融科技发展能够以金融体制市场化和机构转型升级这种“合意”的方式促进金融稳定,也对政府有关部门制定金融科技监管政策,高质量推进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等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文婷 俞毛毛 范瑞
金融科技如何更好地提升传统金融服务实体企业的效率,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文章使用2010—2021年中国商业银行实用新型与发明专利申请数据,并与上市公司财务与银行贷款明细数据进行匹配,构造出银行金融科技指标,分析其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首先,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显著降低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其次,从影响机制上看,在资金需求侧,银行金融科技发展能够提升企业财务质量;在资金供给侧,会通过信息共享机制增强银行信息甄别能力。异质性分析显示:对于规模较小的银行以及非国有六大银行,金融科技对企业债务违约的降低效应更为显著;对于成长型企业,上述效应相对较弱。进一步分析表明:银行金融科技发展能够显著改善企业营业利润率,降低经营风险,提升企业投融资效率,有效解决银行无序竞争产生的负面影响。文章研究结论拓展了信息不对称、金融错配以及企业债务违约相关理论的经验证据,对促进新业态下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企业、降低信贷违约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田雅群 孙同全 范亚辰
鉴于金融科技发展赋能银行新业态及中小商业银行在地方金融稳定中的重要作用,论文利用2008-2020年178家中小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对金融科技发展与中小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第一,中小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有利于降低其风险承担水平。第二,市场势力和信贷结构作为影响金融科技与中小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机制,发挥着部分中介效应。其中,提高市场势力对降低风险承担水平的相对贡献度为50.77%,增加信用贷款占比对降低风险承担水平的相对贡献度为24.53%。第三,政府干预力度强弱对金融科技与中小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具有明显异质性。在强政府干预地区,金融科技对中小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不显著;而在弱政府干预地区,金融科技能显著降低中小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任碧云 郑宗杰
通过构建金融科技发展指数,并基于2013~2019年上市银行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讨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融合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融合发展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2)不同商业银行应用金融科技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应用金融科技缓释风险承担的效果更明显。(3)金融科技应用于不同信贷结构,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和偏好具有显著差异性,国有商业银行偏好借助金融科技调整贷款担保结构缓释风险承担,而其他商业银行偏好借助金融科技调整贷款期限结构缓释风险承担。研究结论对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深度融合、优化信贷结构、缓释风险承担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
金融科技 信贷结构 风险承担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蒋海 吴文洋
本文将银行内部创新因素和外部创新环境引入银行风险承担研究框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创新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创新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呈现"U型"的关系,适度创新能够弱化银行风险承担,过度创新会加剧银行风险承担。进一步研究发现,内部创新对非五大行具有当期和滞后的双重影响,而对五大行仅具有当期效应。外部创新对五大行具有当期和滞后的双重影响,而对非五大行的当期影响不显著。企业还款能力、银行贷款质量和创新资产规模是创新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重要中介机制。此外,五大行对创新的敏感性小于非五大行,五大行可接受的创新区间大于非五大行。
关键词:
创新水平 风险承担 敏感性 创新区间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文钟艺 吴蝶 李华民 吴非
采取文本挖掘法编制金融科技指数,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银行和农商银行为口径,基于CSMAR数据库2011—2019年样本数据,运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商业银行机构风险承担演化效应。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整体上提升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该效应经由金融科技的自构金融业态与赋能商业银行业态转型两条途径效应的消长演化得以实现,且在不同禀赋的商业银行机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有鉴于此,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要立足自身特质,吸纳融合创新金融科技,合理安排风险承担水平。
关键词:
金融科技 商业银行风险承担 GMM估计法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何理 冯科 刘雨峰
本文区分商业银行外部与内部的金融科技,基于存、贷、汇业务进行综合分析,根据不同的影响渠道,探讨了金融科技的发展如何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并以2011—2020年商业银行相关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降低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异质性分析表明,商业银行规模对于金融科技影响其风险承担的效果具有调节效应,银行规模越大,则金融科技的风险缓释效果越明显;另外,商业银行类型、股权结构同样可以产生异质性影响。进一步在相关机制探讨中,对资产端与中间业务端的影响渠道进行了检验。最后,基于现实背景和研究结论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窦菲菲 丁亚丽
金融科技的价值创造方式和经营模式都与传统金融存在差异,其对金融产品、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生态的影响改变了中国商业银行的传统金融业务发展。本文从资产端和负债端研究了金融科技发展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作用途径。本文研究表明:(1)金融科技发展程度越高,商业银行资产端的风险承担意愿就越强;(2)金融科技发展程度越高,商业银行负债端的风险承担意愿就越弱;(3)从动态演进视角来看,金融科技的发展程度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呈现“U”型特征;(4)从横向比较来看,相比于中小型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对金融科技发展的响应更为敏感。
关键词:
金融科技 商业银行 风险承担 系统GMM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文捷 朱顺和 邝艳娟
通过建构金融科技指数与银行市场竞争指数,以中国59家商业银行2013年至2017年的年度数据,探究金融科技发展和市场竞争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获致结论:金融科技发展与市场竞争对银行风险承担都有正向影响;就金融科技指数的子指数而言,支付结算指数与风险管理指数对银行风险承担都有正向影响。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金融科技发展 市场竞争 银行风险承担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汪可 吴青 李计
以中国34家2003—2016年商业银行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Fintech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大小,以及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1)Fintech发展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2)非系统性重要银行风险承担能力较为出色。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汪可 吴青 李计
以中国34家2003—2016年商业银行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Fintech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大小,以及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1)Fintech发展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2)非系统性重要银行风险承担能力较为出色。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郭品 沈悦
本文将互联网金融"降低管理费用"和"抬高资金成本"的效应引入银行风险承担模型,系统考察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动态影响与异质作用。在此基础上,以2003—2013年我国36家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以"文本挖掘法"构建的互联网金融指数为解释变量进行经验分析。研究发现:(1)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呈现先降后升的"U"型趋势,即发展初期互联网金融有助于商业银行减少管理费用,降低风险承担,但随后互联网金融将抬高资金成本,转而加剧银行风险承担。(2)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各类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响应具有差异,大型商业银行的表现较为迟缓,而中小商业银行的反应则相对敏感。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何运信 洪佳欢 王聪聪 骆亮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发展是近年金融业态变化的一个主要特征。本文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发展如何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结果发现,互联网金融发展总体上显著地促进了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但这种影响因银行规模、资本充足率和盈利能力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互联网金融在促进商业银行表内流动性创造的同时抑制了其表外流动性创造。进一步机制检验表明,银行风险承担在互联网金融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中间传导作用。考虑到互联网金融发展会影响银行风险承担和流动性创造,进而影响银行体系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建议监管部门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全面的监测和监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