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73)
2023(8220)
2022(6621)
2021(6195)
2020(5431)
2019(11512)
2018(11006)
2017(21311)
2016(11067)
2015(12003)
2014(11939)
2013(11688)
2012(10759)
2011(9533)
2010(9853)
2009(9716)
2008(8722)
2007(7866)
2006(6833)
2005(6514)
作者
(31772)
(26325)
(25815)
(24773)
(16675)
(12565)
(12050)
(10072)
(9951)
(9544)
(8902)
(8855)
(8357)
(8265)
(8244)
(8239)
(7702)
(7686)
(7340)
(7294)
(6526)
(6307)
(6274)
(6022)
(5904)
(5891)
(5863)
(5590)
(5331)
(5130)
学科
(38802)
经济(38755)
(38122)
管理(33156)
(30291)
企业(30291)
(27960)
金融(27960)
(26687)
银行(26678)
(25788)
中国(20524)
方法(17756)
(16199)
数学(15696)
数学方法(15533)
(15431)
(12052)
财务(12026)
财务管理(11994)
企业财务(11590)
中国金融(11416)
(10903)
保险(10811)
(10322)
业经(9632)
地方(9018)
技术(8787)
(8700)
(7989)
机构
大学(149368)
学院(148946)
(61727)
经济(60220)
管理(56700)
中国(51347)
研究(49842)
理学(47485)
理学院(47003)
管理学(46178)
管理学院(45906)
(35001)
(31385)
科学(29508)
财经(27168)
中心(26894)
(24776)
(24773)
(24211)
(22812)
(22730)
(22426)
金融(22417)
研究所(22300)
银行(21702)
财经大学(20819)
业大(20556)
北京(20298)
(20226)
经济学(20123)
基金
项目(98465)
科学(77646)
基金(72959)
研究(70345)
(63761)
国家(63221)
科学基金(54511)
社会(45207)
社会科(43033)
社会科学(43023)
基金项目(38011)
(37800)
自然(35698)
自然科(34947)
自然科学(34935)
自然科学基金(34370)
(32090)
教育(30909)
资助(30633)
编号(26657)
重点(22318)
成果(21940)
(21662)
(21646)
(20381)
创新(20347)
(20325)
科研(19360)
国家社会(19226)
教育部(18674)
期刊
(62378)
经济(62378)
研究(48025)
(39747)
金融(39747)
中国(32744)
(28156)
学报(23644)
管理(21809)
(21457)
科学(21299)
大学(18230)
学学(17549)
财经(13804)
农业(13321)
技术(11651)
(11556)
经济研究(10259)
教育(10017)
理论(9043)
业经(8626)
科技(8453)
实践(8277)
(8277)
财会(8016)
问题(7311)
(7160)
技术经济(6902)
统计(6850)
(6811)
共检索到2382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李敏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监管改革均以传统的金融服务业态为基础,并没有考虑到金融科技本身及其在传统金融业态中引发的巨大变化。金融科技的系统性风险诱因包括对不利的经济波动更为敏感,并会将这种不利因素传导至整个行业,以及信息不对称与金融科技企业规模的急剧膨胀等。这为金融监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为以传统大型金融机构为"抓手"的风险监管体系难以适用于金融科技,甚至连被监管对象及其行为识别都存在困境,算法黑箱更使得既有监管捉襟见肘。因此,推动功能监管理念革新,紧握技术契机发展实时监管和代码规制,加强自律监管并开展国际合作,成为鼓励金融科技创新并有效控制风险的重要举措。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媛   韩龙  
作为新的金融市场参与者,大型科技公司创新了金融服务提供方式,提升了普惠金融可得性,推动了金融业朝向数字化发展。与此同时,数字平台生态系统引致大型科技公司风险聚集、大型科技公司与金融机构在技术和业务层面高度互联、长尾客群具有天然的从众效应等因素,也决定了大型科技公司有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然而现行大型科技公司金融监管制度在监管对象、监管措施和监管方法等方面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规制需要存有落差。为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规制的低效和失灵,有必要将深度介入金融市场的大型科技公司纳入宏观审慎监管范畴,通过强化对大型科技公司技术风险和混业经营风险的防范和处置、建立大型科技公司监管协同机制、利用监管科技创新监管方式等举措,对大型科技公司的监管路径加以优化和调适。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彦达  王玉凤  张强  
通过分析金融科技风险及监管困境,结合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经验,阐述了我国金融科技监管在监管原则、监管时机选择、运作机制、中央与地方双层监管、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建设、金融消费者保护力度六个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借鉴美国金融科技监管穿透式监管、金融消费者保护等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做好我国金融科技监管工作的建议。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刘奎宁  
金融科技是利用包括人工智能、征信、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前沿科技手段,都是服务于金融创新和效率提升。金融科技创新具有双向影响的可能性,好与坏在一定程度上受监管影响。如果监管得当,金融创新成果将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经济金融安全。譬如,大数据分析技术在证券交易监管中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对操纵股价等违法行为的侦测效率和打击力度;如果放任逐利及逃避监管动机的金融创新将不可避免的
关键词: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红权  杜晓薇  
后金融危机时代,系统性风险的治理和宏观审慎监管成为近年来国际金融变革的重心,美国、英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以及主要国际金融组织纷纷出台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和措施。本文从金融市场失灵、行为金融学理论、复杂网络理论3个角度剖析系统性风险的产生机理,并对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动态进行系统梳理,最后立足于国内现实环境分析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的系统性风险,提出了具体的金融监管改革建议。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张晓朴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和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一个最热门话题。然而,系统性金融风险既不是一个新概念,也不是一个新问题。本文从系统性风险的含义、演进过程、成因、监管等角度出发,对系统性风险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框架性的研究。本文认为,从人类对金融危机的认知历程看,系统性风险概念的强化和应用将极大深化人类对金融危机的认知。这一转变使金融危机从一个突发的风险事件,演变为一个监管机构可以日常持续监控的对象,使得人们有可能通过关注和评估系统性风险的严重程度动态评估金融危机的发生概率,进而采取应对之策。这将具有里程碑意义。然而,系统性风险监管知难行更难,将会经历一个不断试错...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一涵  
防范系统性风险发生作为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但是由于系统性风险来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系统性风险进行监管也更加复杂。本文根据系统性风险的含义和来源,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强化系统内控监管。系统性风险主要是由内部风险积聚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经济危机的发生正是高信贷和杠杆操作不断累积的结果。因此,防范系统性风险,首先应该加强对系统内部的控制,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完善风险
[期刊] 改革  [作者] 范小云  
在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下,如何在深化金融改革、稳步推进金融创新的同时,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是关乎我国金融安全和金融发展成败的关键所在,也是关乎我国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所在。一、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普适性和特殊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要厘清如下两个问题。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一涵  
防范系统性风险发生作为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但是由于系统性风险来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系统性风险进行监管也更加复杂。本文根据系统性风险的含义和来源,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强化系统内控监管。系统性风险主要是由内部风险积聚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经济危机的发生正是高信贷和杠杆操作不断累积的结果。因此,防范系统性风险,首先应该加强对系统内部的控制,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完善风险
[期刊] 改革  [作者] 范小云  
在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下,如何在深化金融改革、稳步推进金融创新的同时,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是关乎我国金融安全和金融发展成败的关键所在,也是关乎我国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所在。一、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普适性和特殊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要厘清如下两个问题。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吴善东  
从国际上看,数字技术优化了金融的触达方式、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服务成本、缓解了信息不对称,但也给普惠金融带来了新的问题和风险。文章从数字技术端、服务提供方及合作方、消费者及投资者三个方面,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本身存在的各类风险,同时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给监管带来的挑战,例如混业跨界模糊了监管界限、耦合性加强带来了监管成本提升、数字化提高了反洗钱难度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定数字普惠金融国际监管准则、加强跨境监管协作与互委、建立松紧适度的数字普惠金融国内监管体系、提高各方对数字普惠金融的认识及接受度、强化数字普惠金融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以及建立健全多维度数据共享机制等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胡滨  
在过去短短几年时间中,金融科技蓬勃发展起来,已经成为我国金融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发展迅猛、创新深入、跨界明显,原有的金融监管体系滞后于金融科技的发展,监管能力无法匹配金融科技的发展现实,导致金融科技发展倒逼金融监管体系改革。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左晓慧  刘思远  
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要求下,金融监管当局应如何有效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对金融安全、金融稳定及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视角,通过选取四维指标变量用以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标体系,使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维度权重并通过降维合成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综合变量,使度量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再通过省级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及金融监管协同度测度,实证探讨分析我国31个省级(不含港、澳、台)金融监管对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作用效应及金融监管系统的协同度,并根据实证研究结论提出优化金融监管相关措施的可行性建议。研究结论和建议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道平  刘杨婧卓  徐宇轩  刘琳琳  
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给金融业带来了深远变革,与此同时金融科技可能引发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受到了金融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基于2013—2020年我国上市银行微观数据,深入分析了金融科技发展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微观银行金融科技水平提升会增加银行风险承担倾向、加深银行间关联程度,进而导致其系统性金融风险显著放大,且这种影响具有时滞性和持续性。此外,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科技对国有银行与其他银行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国有银行在金融科技水平提升时边际风险更低。进一步研究表明,加强宏观审慎监管能有效削弱金融科技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多种稳健性分析表明,本文结论具有较好的稳健性。本文研究对我国在发展金融科技的同时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苏玉峰  
互联网金融市场比较脆弱、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与机制存在不足、金融体系固有的周期性、过度渗透的信息技术、互联网企业规避监管的能力更强、监管法律法规和政策严重滞后、市场参与者培育还不成熟等原因,使互联网金融易形成系统性风险。文章认为,应健全法律法规和制度,从微观监管转向宏观监管,处理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几组关系,加强对重点机构与平台的监控,加强防范互联网金融系统性风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