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41)
- 2023(12115)
- 2022(9758)
- 2021(8806)
- 2020(7441)
- 2019(16397)
- 2018(15992)
- 2017(31035)
- 2016(16226)
- 2015(17829)
- 2014(17477)
- 2013(17228)
- 2012(15524)
- 2011(13668)
- 2010(14218)
- 2009(14154)
- 2008(13487)
- 2007(12481)
- 2006(11180)
- 2005(10654)
- 学科
- 业(84241)
- 企(78619)
- 企业(78619)
- 管理(71434)
- 济(70115)
- 经济(69986)
- 财(29673)
- 业经(29407)
- 方法(27448)
- 融(26830)
- 金融(26828)
- 农(25159)
- 银(24631)
- 银行(24624)
- 行(23847)
- 制(23280)
- 中国(22820)
- 务(22434)
- 财务(22405)
- 财务管理(22381)
- 企业财务(21290)
- 数学(19524)
- 数学方法(19422)
- 农业(18734)
- 技术(17580)
- 体(16990)
- 体制(15061)
- 划(14979)
- 策(14764)
- 理论(14080)
- 机构
- 学院(235553)
- 大学(228783)
- 济(105336)
- 经济(103407)
- 管理(98850)
- 理学(84247)
- 理学院(83589)
- 管理学(82762)
- 管理学院(82338)
- 研究(70233)
- 中国(64496)
- 财(55222)
- 京(46342)
- 财经(42828)
- 经(38762)
- 科学(36931)
- 江(36897)
- 农(36427)
- 中心(34929)
- 所(33156)
- 经济学(32293)
- 财经大学(31614)
- 业大(30286)
- 商学(29349)
- 经济学院(29223)
- 州(29141)
- 商学院(29087)
- 研究所(29011)
- 北京(28791)
- 农业(27990)
- 基金
- 项目(147800)
- 科学(120216)
- 研究(113094)
- 基金(110532)
- 家(93001)
- 国家(92099)
- 科学基金(83063)
- 社会(75987)
- 社会科(72239)
- 社会科学(72223)
- 基金项目(58585)
- 省(58442)
- 自然(51377)
- 自然科(50281)
- 自然科学(50269)
- 教育(49851)
- 自然科学基金(49502)
- 划(46653)
- 编号(44623)
- 资助(43746)
- 制(35885)
- 创(35654)
- 成果(35435)
- 业(35109)
- 部(33264)
- 创新(32439)
- 重点(32271)
- 国家社会(32061)
- 发(31697)
- 人文(29899)
- 期刊
- 济(122925)
- 经济(122925)
- 研究(71760)
- 中国(48602)
- 财(48105)
- 管理(43439)
- 融(38785)
- 金融(38785)
- 农(35848)
- 科学(28751)
- 学报(26919)
- 农业(23404)
- 大学(22725)
- 财经(22640)
- 业经(22059)
- 学学(21984)
- 技术(21393)
- 经(19443)
- 经济研究(18379)
- 教育(16654)
- 问题(15238)
- 财会(14230)
- 业(14157)
- 技术经济(13922)
- 现代(12754)
- 会计(11877)
- 科技(11678)
- 世界(11626)
- 贸(11566)
- 商业(11441)
共检索到3674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谢婷婷 张倩
推动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处理好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的“漂绿”风险,金融科技利用科技手段来识别“漂绿”行为,或将成为抑制企业“漂绿”的重要手段。本文利用2015—2020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金融科技对企业“漂绿”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对企业的“漂绿”行为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对外能够缓解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对内可以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以此路径抑制了企业“漂绿”行为。异质性分析表明,在重污染行业、媒体关注度较高的企业以及市场化进程较慢的地区,金融科技对企业“漂绿”行为的抑制效果更好。因此,在推动绿色金融平稳运行的过程中,应加强与金融科技业务的有效融合,处理好绿色转型过程中的金融风险,督促企业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有德 徐光华 费锦华
选取重污染企业为样本,探讨了环保费改税对企业漂绿的影响。结果显示:环保费改税对企业漂绿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这一影响仅在市场制度环境差、行业竞争程度高以及民营企业中显著;环保费改税主要通过强化执法规范性以及改变漂绿的收益与风险发挥作用。研究结果对全面认识环境税的价值效应,推进政策优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关键词:
环境税 企业漂绿 执法规范性 漂绿收益
[期刊] 改革
[作者]
武恒光 徐艳丽
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是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随着各级法院环境司法专门化改革试点的稳步推进,环境资源审判庭成为推进区域环境司法完善与绿色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基于环境资源审判庭在各个城市先后设立的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角度考察环境司法改革的微观经济效应。研究发现,环境司法改革可以抑制高污染企业的“漂绿”行为,以内控制度为代表的风险治理机制以及以潜在诉讼风险、公民维权风险和行政处罚风险为代表的外部风险环境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环境司法改革发挥作用。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环境司法改革会促进企业绿色发明专利和绿色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同时提升绿色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率。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徐寿福 张云
本文以2011—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度量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实证检验金融科技对企业过度负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科技能够助力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升事前的信息甄别能力和加强事后的债权人监督功能,继而抑制企业过度负债行为。进一步的研究显示,金融科技对企业过度负债行为的抑制作用在国有企业和产品市场竞争程度低的行业企业中更加显著,并且金融科技能够通过抑制过度负债而降低企业债务违约风险。本文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金融科技影响效应和企业过度负债缓解机制的文献,而且在实践上为利用金融技术进步推动微观企业优化资本结构,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依据。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马嘉萌 王佳
“漂绿”现象的泛滥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阻碍。为探索治理企业“漂绿”行为的有效方案,本文以2008—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探究董监高责任保险对企业“漂绿”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董监高责任保险能够显著抑制企业的“漂绿”行为。机制分析表明,提升内部控制质量和缓解融资约束是董监高责任保险抑制“漂绿”行为的内在渠道。同时,本文还发现董监高责任保险对“漂绿”的治理效应在国有企业和非重污染行业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从外部监督机制来看,政府监管和媒体监督与董监高责任保险的“漂绿”治理功能之间存在一定替代效应,而投资者关注对董监高责任保险的“漂绿”治理更多发挥了互补作用;从管理层团队特征来看,在董监高团队女性比例较多、平均年龄较小以及拥有较多海外背景的情况下更有助于强化董监高责任保险对“漂绿”行为的抑制效果。本文的研究结论为董监高责任保险的发展和“漂绿”行为的监管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
董监高责任保险 漂绿 外部监督 内部治理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潘安娥 余林秀 郭秋实
从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视角,基于制度理论和高阶理论,以2011~2016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设计环境信息"漂绿"指数;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漂绿"的外部制度压力与内部高管团队特征整合,检验制度压力和高管团队特征对企业环境信息"漂绿"的影响。经验证据表明,强制性同形制度压力显著抑制"漂绿",规范性同形制度压力影响不显著,模仿性同形制度压力与"漂绿"显著正相关,环境信息跟风"漂绿"现象较普遍。高管团队规模、平均年龄和学历异质性与企业环境信息"漂绿"显著负相关,高管团队平均学历及平均任期与企业环境信息"漂绿"显著正相关。高管团队女性占比和性别异质性在强制性同形压力和模仿性同形压力影响企业环境信息"漂绿"的过程中均发挥增强型作用,高管团队平均任期和年龄异质性在强制性同形压力和模仿性同形压力影响企业环境信息"漂绿"的过程中均发挥干扰型作用。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姚荣荣 黄贤环
选取2008~2018年我国沪深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集团设立财务公司对企业金融化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集团设立财务公司可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这主要是因为设立财务公司能够减少企业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进一步研究发现:财务公司的资金归集职能、委托业务职能、资金结算职能、贷款业务职能可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其担保业务职能的抑制作用不显著。同时还发现,国有企业、银企关系较好的企业、非东部地区企业以及处于货币政策紧缩环境下的企业,设立财务公司对金融化抑制作用更明显。研究结论能够揭示企业财务公司职能与企业金融化行为的关系,并为有针对性地防控实体企业脱实向虚风险提供新的微观层面证据。
关键词:
财务公司 金融化 金融资产配置 货币政策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侯聪聪 胡国强 韦琳
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重要内容,ESG评级能够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和治理环境,在防范经济“脱实向虚”风险中至关重要。以2010—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商道融绿首次发布ESG评级的外生冲击,实证考察了ESG评级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ESG评级对企业金融化具有抑制作用。机制检验显示,ESG评级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降低代理成本分别抑制了“蓄水池”和“投资替代”动机的企业金融化。异质性分析表明,ESG评级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显著存在于行业环境敏感性较高、市场竞争较大、分析师关注度较高的情境下。经济后果研究发现,ESG评级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能够提高企业主业业绩。因此,政府应该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ESG评级体系,充分发挥ESG评级的作用,使企业在责任和利益驱动下,优化资产配置,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春超 赖艳
本文利用2012年世界银行中国制造业企业调查数据,研究金融抑制对制造业企业融资渠道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金融抑制对制造业企业融资渠道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运营资本中非正规金融融资比例,降低了正规金融融资比例。对非正规金融融资组成分样本回归结果显示,金融抑制显著提高了非正规金融中商业信用以及非正式民间借贷比例。分样本分析结果显示,金融抑制具有"所有制歧视"特征,其中拥有外资、国企成分的企业在融资渠道选择上不受金融抑制影响;此外,金融抑制导致正规金融融资成本上升,使得企业选择非正规金融
关键词:
金融抑制 正规金融 非正规金融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春超 赖艳
本文利用2012年世界银行中国制造业企业调查数据,研究金融抑制对制造业企业融资渠道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金融抑制对制造业企业融资渠道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运营资本中非正规金融融资比例,降低了正规金融融资比例。对非正规金融融资组成分样本回归结果显示,金融抑制显著提高了非正规金融中商业信用以及非正式民间借贷比例。分样本分析结果显示,金融抑制具有"所有制歧视"特征,其中拥有外资、国企成分的企业在融资渠道选择上不受金融抑制影响;此外,金融抑制导致正规金融融资成本上升,使得企业选择非正规金融渠道进行融资,其中大型企业趋向于选择非正规金融中的商业信用进行融资,小型企业选择非正规金融中的民间信贷进行融资,中型企业则是选择两种融资渠道,这体现了金融抑制的"规模歧视"特征。
关键词:
金融抑制 正规金融 非正规金融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黄溶冰 储芳
信号传递理论认为,第三方鉴证能够将"漂绿"与"真绿"企业区分开来,有助于抑制企业漂绿行为。管理层俘获理论则认为,环境信息的鉴证过程可能被管理层所控制,导致第三方鉴证流于形式,无助于抑制企业漂绿行为。本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和Bootstrap自抽样法进行统计推断,研究结论支持信号传递理论的观点。本文的研究为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开展环境报告第三方鉴证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满 徐晨阳
本文研究金融错配下融资约束对过度投资的影响,这一研究不但能够探究金融错配对融资约束抑制过度投资作用的影响,而且能够理顺融资约束、债务融资以及过度投资的内在关联。本文以2011-2014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融资约束能抑制过度投资,企业的金融错配程度能够影响债务融资的市场治理属性的发挥,进而影响融资约束对过度投资抑制作用的大小。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中,非国有企业的金融错配度能够减弱融资约束对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而国有企业中,中央和市级国有企业金融错配能够缓解融资约束对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金融错配 融资约束 债务融资 过度投资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李绍哲 李含笑 林丽琼
本文以2017年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为制度背景,基于2012—2021年沪深A股420家重污染行业上市企业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绿色金融试点政策对重污染企业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金融试点政策显著降低了重污染企业碳排放,上述结论在非国有重污染企业、外部融资依赖程度高的重污染企业和产业结构扭曲程度高的省份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绿色金融试点政策在通过促进环境治理抑制重污染企业碳排放的同时,亦通过增加重污染企业金融投资、降低存货投资方式,短期内实现了碳减排。本文的研究为认识和评价绿色金融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应提供了一个新的证据,同时也为推动绿色金融试点政策的优化升级提供了经验支持。
关键词:
绿色金融 影响效应 作用机制 重污染企业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林钟高 辛明璇
实体企业金融化现象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而证券分析师作为一种典型的外部治理机制,对企业金融化的决策行为将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公司治理机制要回答的问题。以2011~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分析师跟踪对企业金融化水平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分析师跟踪会降低企业金融化总体水平,融资约束与第一类代理成本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机制作用。异质性检验发现,在股东监督和商业信用融资程度低的情况下,分析师跟踪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更明显;而金融资产投资偏好的异质性检验则发现,分析师跟踪与企业长期金融资产配置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企业短期金融资产配置呈显著的“U”型关系。企业在“脱虚向实”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分析师的治理效应,合理配置金融资产,有效防范金融化风险,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发展。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周天皓 张友棠
数字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业态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微观企业行为都具有巨大影响。基于2011~2018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2011~2018年),实证检验各省份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避税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金融发展有助于抑制企业的避税行为;公司融资约束的降低是上述效应产生的重要渠道之一。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金融与企业避税的负向关系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与高科技企业中,在市场化环境差的地区影响更加显著。
关键词:
数字金融 企业避税 融资约束 金融监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