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38)
2023(13832)
2022(11861)
2021(11291)
2020(9410)
2019(21381)
2018(21157)
2017(40653)
2016(21619)
2015(24306)
2014(23621)
2013(23076)
2012(21074)
2011(18797)
2010(19082)
2009(17764)
2008(16366)
2007(14481)
2006(12556)
2005(10902)
作者
(60053)
(49489)
(49109)
(46644)
(31537)
(23697)
(22310)
(19276)
(18854)
(17687)
(17080)
(16563)
(15614)
(15478)
(15401)
(14896)
(14669)
(14459)
(14117)
(14092)
(12192)
(12016)
(11914)
(11278)
(11167)
(11021)
(11009)
(10968)
(9935)
(9759)
学科
(80636)
经济(80557)
管理(67065)
(66279)
(57652)
企业(57652)
方法(37278)
数学(31742)
数学方法(31295)
中国(27699)
(26964)
金融(26962)
(25331)
银行(25294)
(24392)
(22359)
(20958)
技术(20609)
业经(20169)
地方(18547)
(17548)
(16994)
理论(16336)
(15419)
财务(15353)
财务管理(15329)
农业(14718)
企业财务(14587)
(13903)
贸易(13888)
机构
大学(294321)
学院(294125)
管理(122026)
(115245)
经济(112610)
理学(105986)
理学院(104881)
管理学(103112)
管理学院(102587)
研究(93635)
中国(75976)
(62502)
科学(57789)
(52960)
(45232)
中心(44924)
财经(42680)
(42331)
业大(42261)
(41992)
研究所(41279)
北京(39633)
(38733)
(37577)
师范(37253)
(35428)
(34434)
经济学(34053)
农业(32799)
商学(32083)
基金
项目(204047)
科学(161130)
研究(151950)
基金(147122)
(126714)
国家(125623)
科学基金(109621)
社会(94815)
社会科(89973)
社会科学(89951)
(81399)
基金项目(78744)
自然(71013)
自然科(69422)
自然科学(69405)
教育(69165)
自然科学基金(68153)
(67191)
编号(62286)
资助(60026)
成果(49872)
(46893)
重点(44987)
(43922)
(43350)
创新(42981)
课题(42561)
项目编号(39412)
科研(38449)
大学(38441)
期刊
(121846)
经济(121846)
研究(86357)
中国(58350)
管理(46101)
学报(42734)
科学(40908)
(39885)
(37821)
(37409)
金融(37409)
教育(35073)
大学(32806)
学学(30699)
技术(27407)
农业(26027)
业经(20129)
财经(20050)
经济研究(19213)
科技(17801)
(16995)
图书(16550)
理论(15774)
技术经济(15382)
问题(14802)
实践(14666)
(14666)
(13699)
现代(13441)
(13023)
共检索到4307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庄雷  周函  
传统银行大多通过线下“一对一”人工柜台业务办理的服务模式,在特定的时间为大众提供存储贷款、理财产品等金融业务的办理。而今在全球金融科技创新和应用的冲击下,许多金融企业和科技企业逐步采用新型的金融工具和手段进行金融业务模式的升级与拓展,一些互联网企业悄然应用金融科技手段率先开展金融新业务或新模式,并获得了较高收益。面对金融科技创新,传统金融机构也积极探索与应用。通过建立科技企业与传统银行的金融科技创新与应用策略模型,分析两个博弈主体之间的动态竞争关系与收益情况,并引入风险监管机制分析双方的博弈行为策略与收益。研究结果表明:科技企业与传统银行在金融科技化的演化策略为{进入,进入}或者{退出,退出}。同时通过分析得到双方合作所带来的增值收益和投机收益影响两个博弈主体最终的选择策略。考虑风险因素引入监督惩罚机制后,二者在金融科技化的演化策略为{进入,进入}。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彭红枫  杨柳明  王黎雪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相互演进的关系一直以来是金融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近年来,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也成为我国改革进程的一个核心议题:监管机构如何有效防范违规创新并且正确鼓励、引导合规创新。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笔者将监管机构对合规创新的激励机制纳入分析框架,研究金融创新与激励型监管在相互博弈中的策略选择问题,并且借助理论建模和数值模拟两种方法来分析二者的"演化稳定策略"。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的博弈结果,在一种情形下不存在演化稳定策略;在三种情形下存在演化稳定策略,其中的一种情形是最优的演化稳定策略:金融机构合规创新,监管机构进行监管。研究认为,激励型监管可以引导金融机构策略演化为"合规创新...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玉喜  段金龙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及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科技创新日益成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政策性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主要包括动员和分配资源、风险分散和管理、信息揭示等方面。政策性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可以采取直接融资、间接融资、风险投资、政策性金融服务等方式。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勇民  纪玉山  吕永刚  
通过对科技创新与金融结构的协同演化机理和特征的分析,构建了科技创新与金融结构有序度模型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并利于美国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对二者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美国科技创新与金融结构复合系统的协同度波动较大,并且与美国经济周期的波动呈现高度的正相关,为Perez提出的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演化过程中的"技术—经济"范式转变规律提供了实证依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吴勇民  纪玉山  吕永刚  
本文将科技创新与金融结构纳入一个复合的协同演化系统,构建了科技创新与金融结构有序度模型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并利用日本1975—2012年和中国1995—2011年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对二者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比较研究。结论表明,日本科技创新与金融结构复合系统的协同度伴随着其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波动,而中国市场化改革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科技创新与以股票市场为核心的直接金融市场体系之间的协同度波动剧烈。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宏起  徐玉莲  
通过科技金融内涵的界定和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相互作用分析,揭示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机理,构建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子系统有序度模型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并基于2000-2010年我国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发展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该模型具有一定普适性,可为国家及地方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提供科学方法与决策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桐  徐荣贞  
文章利用演化博弈理论,建立金融系统中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两大主体的演化博弈模型,在对模型求解和参数分析的基础上,对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与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进行了分析,最后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徐玉莲  于浪  王玉冬  
分析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系统的自组织特性,将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公共科技金融资金规模、市场科技金融资金规模确定为系统协同演化的序参量集合,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系统协同演化模型。基于黑龙江省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发展数据,运用协同学绝热消除法,识别出科技创新产出能力是黑龙江省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系统协同演化的序参量,由此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张宝生  王晓红  
虚拟科技创新团队作为一种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机制和从事创新性工作的知识密集型组织,知识的有效转移和持续流动是其成功的关键。本文运用演化博弈论的方法,将转移效应、制度因素、成本损失等影响知识转移的主要因素作为研究问题的关注角度,以知识转移效用函数为切入点,对虚拟科技创新团队知识转移的条件进行分析,系统研究了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稳定性、持续性以及演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虚拟科技创新团队知识转移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许凌  陈龙强  
消费金融具有额度小、办理灵活、方便快捷的特点,需要依靠基于大数据的风控模型将授信流程标准化,这是满足用户体验的客观要求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的政策支持,国内消费金融行业迎来井喷式发展。各种各样的电商、厂商、互联网金融企业都参与到消费金融领域。而基于商业信用和金融科技开展的消费金融创新,有助于推动内生于实体部门的消费金融模式创新发展和战略升级。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周肖肖  贾梦雨  赵鑫  
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绿色金融是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金融制度安排,探索其如何影响企业创新决策、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对于践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考虑企业异质性,构建“银行—污染企业—非污染企业”三方主体的演化博弈动态模型,刻画了绿色金融激励下污染企业和非污染企业绿色创新差异化行为的决策机制。基于2007—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探讨了绿色信贷政策实施前后博弈主体的策略选择和演化路径,并分析了政策的作用机制和实施效果。研究发现,绿色金融能够有效激励企业选择绿色技术创新策略,相对于非污染企业,污染企业的绿色创新表现更加突出,但绿色创新质量提升不明显,原因在于绿色信贷差异化影响银行主导的外部融资约束。机制分析发现,绿色信贷主要通过增加流动性债务融资和企业利润来促进污染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绿色信贷政策有效推动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但不利于民营企业和小型企业的绿色创新发展。本文有助于全面理解绿色金融制度设计的微观作用机理和差异化影响效果,为优化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有效助推绿色创新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张明喜  
科技金融是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有机融合,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有力抓手。本文从实践角度出发,系统总结了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分析其典型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创新驱动战略、科技金融工作定位、保障机制、科技金融结合机制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的杠杆作用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能够促进科技金融健康持续发展。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秦文岩  
对于缺乏完备监管系统、详细监管数据和清晰风险底数,且混合着互联网信息科技因素的多样化新兴金融而言,金融监管科技的引入对提升金融监管有效性、增强风险防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尽管互联网信息科技在金融监管中的应用存在高度虚拟性、迅速迭代性、技术同源性等自限性,但金融监管科技底层支撑技术的实时性、敏捷性、交互性、智能性等特征,使其能较为容易、便捷地将金融监管从传统的命令性、时滞性、封闭性、分散性监管向智能化的协同性、过程性、包容性、集成性监管转变,并在实践中逐步构建具有公私协同性、数据自动化、人机交互性科技型金融监管体系。推动传统金融监管与科技型金融监管的衔接与融合,破解互联网信息科技应用于金融监管创新的自限性问题,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发力优化金融监管系统:一是以数据为核心,设计新兴金融监管信息系统,二是统筹安排传统与新兴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的协同和链接。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素侠  
文章以金融创新风险为核心,构建了包含金融科技企业和政府干预的动态博弈模型。博弈结论表明:政府对金融科技企业干预的实质是风险分担问题,政府有意愿将金融创新风险转嫁给金融科技企业;政府对金融科技企业的干预意愿取决于金融科技企业初始发展策略。在不完全信息下,政府干预和金融科技创新发展之间存在两个均衡:低效均衡和帕累托均衡。对此,减少政府干预、加速金融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两条路径:一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为金融科技企业承担更多金融创新风险;二是增强政府对金融科技企业的知识认知,为金融科技创新制定更好的政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素侠  
文章以金融创新风险为核心,构建了包含金融科技企业和政府干预的动态博弈模型。博弈结论表明:政府对金融科技企业干预的实质是风险分担问题,政府有意愿将金融创新风险转嫁给金融科技企业;政府对金融科技企业的干预意愿取决于金融科技企业初始发展策略。在不完全信息下,政府干预和金融科技创新发展之间存在两个均衡:低效均衡和帕累托均衡。对此,减少政府干预、加速金融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两条路径:一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为金融科技企业承担更多金融创新风险;二是增强政府对金融科技企业的知识认知,为金融科技创新制定更好的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