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25)
- 2023(8398)
- 2022(6951)
- 2021(6364)
- 2020(5252)
- 2019(11414)
- 2018(10976)
- 2017(20808)
- 2016(10333)
- 2015(11234)
- 2014(10416)
- 2013(10020)
- 2012(9106)
- 2011(8220)
- 2010(8620)
- 2009(8427)
- 2008(7179)
- 2007(6483)
- 2006(5847)
- 2005(5186)
- 学科
- 济(39836)
- 经济(39805)
- 管理(38571)
- 业(37264)
- 企(32902)
- 企业(32902)
- 融(24805)
- 金融(24805)
- 中国(22769)
- 银(22088)
- 银行(22081)
- 行(21518)
- 技术(16373)
- 地方(13172)
- 方法(13162)
- 环境(12091)
- 财(12085)
- 技术管理(12015)
- 中国金融(10987)
- 数学(10937)
- 数学方法(10854)
- 制(10617)
- 业经(10495)
- 农(9602)
- 划(8671)
- 务(8535)
- 财务(8522)
- 财务管理(8512)
- 企业财务(8232)
- 理论(7935)
- 机构
- 学院(139000)
- 大学(136975)
- 济(60646)
- 经济(59240)
- 管理(56289)
- 理学(48184)
- 理学院(47685)
- 管理学(47137)
- 管理学院(46869)
- 研究(45724)
- 中国(41571)
- 京(28405)
- 财(28025)
- 科学(26003)
- 中心(23543)
- 财经(22283)
- 江(20968)
- 所(20845)
- 经(20213)
- 经济学(19472)
- 研究所(18782)
- 州(17836)
- 北京(17698)
- 经济学院(17581)
- 院(17279)
- 融(17171)
- 银(16851)
- 金融(16824)
- 农(16748)
- 财经大学(16708)
- 基金
- 项目(95643)
- 科学(78198)
- 研究(72419)
- 基金(70318)
- 家(59944)
- 国家(59431)
- 科学基金(53499)
- 社会(49123)
- 社会科(46899)
- 社会科学(46886)
- 省(39129)
- 基金项目(38053)
- 自然(32795)
- 自然科(32127)
- 自然科学(32119)
- 划(31656)
- 自然科学基金(31553)
- 教育(31137)
- 创(27335)
- 编号(27258)
- 资助(26282)
- 创新(24511)
- 发(22137)
- 重点(21383)
- 国家社会(21007)
- 成果(20971)
- 部(20053)
- 制(19547)
- 课题(19344)
- 发展(18522)
共检索到2160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房宏琳 杨思莹
金融科技创新是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的结果,可能对地方绿色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基于中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金融科技创新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金融科技创新具有减排效应,能够抑制城市环境污染;并且金融科技创新的减排效应在重污染城市显著强于轻度污染城市,在中西部城市显著强于东部城市,在科教资源质量较低的城市显著强于科教资源质量较高的城市,在外围城市显著强于中心城市。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创新会通过促进城市科技创新特别是绿色技术创新进而促进城市减排。因此,应当以金融科技创新为支撑,深化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的能力;因地制宜采取多样化的政策措施促进金融科技朝着绿色化方向发展,尤其是对于金融科技发展较为滞后以及金融科技创新减排效应相对较弱的地区,更要强化对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最大化金融科技创新的减排效应。
关键词:
金融科技 环境污染 科技创新 绿色技术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徐瑞
基于中国283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利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测度了产业集聚对城市环境污染影响的促进效应、抑制效应及净效应。结果显示:产业集聚的抑制效应降低了城市环境污染41. 34%,促进效应增加了城市环境污染19. 58%;在促进效应和抑制效应共同作用下,产业集聚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净效应降低了城市环境污染21. 77%;产业集聚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净效应在不同年份、不同省份和不同地区均显著为负,产业集聚对城市环境污染的降低作用超过了增加作用;随着第二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产业集聚降低城市环境污染的净效应递减,第二产业的集聚弱化了产业集聚降低城市环境污染的作用;随着第三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产业集聚降低城市环境污染的净效应递增,第三产业的集聚强化了产业集聚降低城市环境污染的作用。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城市环境污染 双边随机前沿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娟 汪明进
在梳理科技创新、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四个研究假说。利用中国2000-2012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科技创新能改善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和排放总量;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符合"倒U型"曲线;产业集聚水平在经济发展水平改善环境污染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而科技创新能力则影响产业集聚改善环境污染"拐点"的位置。沿海大部分省份跨越了产业集聚改善环境污染的"门槛值",而内陆地区则需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集聚水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范晓莉 李秋芳
文章利用2005—2018年中国285个城市的数据样本,基于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城市创新行为、经济结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创新行为对环境污染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城市创新行为通过影响经济结构转型从而对环境产生影响;城市创新行为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受到经济结构的约束,各城市跨过门槛值的情况存在差异;城市创新行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消耗均对环境污染具有显著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驰 钟水映
根据武汉城市发展相关数据,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城市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算,构建了城市发展综合指数,运用回归模型对城市发展综合指数和工业"三废"分别进行耦合分析并建模,探究武汉城市发展对城市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发展水平与城市环境显著相关,随着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废水排放总量呈"N"型变化,由于城市非农人口的增加,生活废水排放的增加超过了环境技术进步和工业结构调整对工业废水减排的贡献,使废水排放总量目前呈上升趋势;武汉废气排放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呈正"U"型,目前也呈上升趋势。基于研究结果分析,提出促进武汉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因子分析 城市发展 环境污染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杜雯翠
以2003—2012年28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随机效应模型与分位数回归等方法检验信息化与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SO_2)、工业烟尘等三种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关系。研究发现,信息化能够有效降低工业SO_2与工业烟尘的排放强度,对工业废水排放强度的作用效果并不明显。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当污染排放强度较低时,信息化对降低污染排放强度的作用十分明显;当污染排放强度较高时,信息化的作用不再显著。
关键词:
信息化 环境污染 城市 分位数回归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裴军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影响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持续引发一系列社会安定问题。当前城市污染的主要问题是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电磁波辐射污染和水污染。引发环境污染原因多种多样,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主要表现在法律层面、政府监管、群众承受力和国外因素诸多方面。只有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政府采取强有力的干预措施,才能使城市环境污染得以治理,才能使城市建设高速协调发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
城市环境污染 现状 原因 对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祝树金 尹诗姝 钟腾龙
文章使用2003-2016年全国2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构建双重差分(DID)模型,研究高铁开通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城市高铁开通有效降低了城市的环境污染程度;改变模型设定和样本范围以及替换被解释变量后,研究结论依然稳健。但这种影响效应具有地区差异性,对属于"两控区"或者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而言,高铁开通对环境污染的抑制效应更强,西部地区的抑制效应比东、中部地区更为明显。
关键词:
高铁开通 环境污染 双重差分模型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豆建民 张可
本文将环境污染扩展到生产密度理论模型中,构建了一个经济集聚对污染排放强度的作用机制模型,从治污成本分摊、治污技术溢出、治污集中监管、治污的专业化分工四个方面对理论模型进行了解释。采用2002—2011年中国285个城市的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经济集聚和污染排放强度间的关系及其空间依赖性。研究表明,经济集聚与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呈现倒"U"型关系,当经济集聚超过一定的临界点后,提高城市经济集聚有利于降低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强度。经济集聚的间接效应和反馈效应分别占直接效应的52.4%和40%,城市间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特征。最后,运用广义倾向评分法分别考察了有空间依赖和无空间依赖两...
关键词:
空间相关 集聚 污染 城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萧端 刘新荣
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城市环境污染治理需要一定规模的建设资金支撑。作为筹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性事业的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有价债券,市政债券是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有效筹资方式,对满足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需求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环境污染治理 市政债券 可行性分析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敏
以经济集聚的负外部性为切入点,基于2005~2012年276个城市的数据,运用面板平滑转换模型对经济集聚与城市环境污染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济集聚与城市环境污染排放之间存在着平滑转换机制效应,两者因转换机制的不同而呈现非线性关系。特别是当城市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较低时,经济集聚显著降低了城市环境污染排放,减排效应明显;而当城市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超过一定值时,经济集聚对城市环境污染排放的减排效应受到抑制而减弱。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鹏程 刘杰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稳增长、降排放的转型阶段,信息化已成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重目标的关键所在,有必要研究考察近年来中国信息化发展能否减少环境污染的相关问题。理论上,信息化发展有利于改善环境污染,中间影响机制包括技术进步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和人口集聚效应。基于2011—2016年中国27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固定效应与中介效应检验模型,采用工具变量法,实证研究信息化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并对中间影响机制进行深入剖析。研究结论表明:1)信息化发展降低了城市环境污染水平,这一结论在控制内生性问题以及替换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稳定;2)中介效应结果表明,信息化发展通过引发技术进步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和人口集聚效应进而起到改善环境污染的作用。在信息化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研究信息化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信息化水平 环境污染 技术进步 产业结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逊 杨玮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正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许多城市的环境污染已相当严重,如沈阳、西安和北京等已列入全球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之列。对城市环境污染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污染我国城市环境的四大因素,最后提出了有效防治城市环境污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市环境污染 污染因素及原因 防治对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郑洁 赵秋运 朱欢 付才辉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本文初步构建了一个金融结构与环境污染的发展、转型与运行的分析框架。研究认为,在发展层面,金融发展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不同,遵循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机制。在运行层面,金融结构与发展阶段所对应的要素禀赋结构和产业技术结构的匹配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相反,若金融结构偏离发展阶段所决定的最优金融结构,则扭曲的金融结构将加剧环境污染。在转型层面,政府发展战略是影响金融结构的重要因素,若发展战略违背比较优势,则会导致金融结构扭曲,进而加剧污染。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沙依甫加玛丽·肉孜 邓峰
以2005—201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度了要素价格扭曲程度,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与创新环境三个维度衡量创新能力,运用动态GMM方法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要素价格扭曲对环境污染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无论资本要素价格扭曲或者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均加剧环境污染,不利于改善环境质量。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能显著降低污染物排放量。要素价格扭曲抑制创新能力的提升,在要素价格扭曲的抑制效应下,区域创新能力的环境质量改善作用在弱化。因而要素价格扭曲对环境将产生双重的负面影响。考虑到区域差异,进一步进行分析发现:高经济区域要素价格扭曲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程度比低经济区域大,且对区域创新能力也呈现出更强烈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要素价格 创新能力 环境污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