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22)
2023(16869)
2022(13173)
2021(12091)
2020(9981)
2019(22354)
2018(21633)
2017(42173)
2016(22307)
2015(24843)
2014(24554)
2013(23755)
2012(21466)
2011(18696)
2010(18329)
2009(17134)
2008(15679)
2007(13705)
2006(11838)
2005(10730)
作者
(61929)
(51260)
(50795)
(48707)
(32749)
(24713)
(23395)
(19991)
(19868)
(18269)
(17591)
(17504)
(16251)
(16097)
(16019)
(15999)
(15356)
(15031)
(14973)
(14765)
(12699)
(12535)
(12398)
(11909)
(11754)
(11524)
(11488)
(11197)
(10367)
(10080)
学科
(86897)
经济(86802)
(63375)
管理(62581)
(52643)
企业(52643)
方法(39046)
数学(34570)
(34464)
银行(34316)
数学方法(34132)
(32705)
(31122)
金融(31121)
中国(30551)
(25906)
(25254)
(23880)
业经(22845)
地方(18301)
(17924)
财务(17871)
财务管理(17840)
企业财务(17162)
农业(16804)
(16561)
技术(14995)
(14701)
贸易(14684)
(14403)
机构
大学(299062)
学院(298217)
(123117)
经济(120694)
管理(114908)
研究(99658)
理学(99225)
理学院(98224)
管理学(96407)
管理学院(95876)
中国(86771)
(61873)
科学(60236)
(59049)
(52526)
中心(49968)
(48531)
财经(47493)
业大(44428)
研究所(44399)
(44347)
(43455)
农业(41463)
经济学(39968)
北京(37821)
(36576)
(36545)
(36472)
经济学院(36232)
师范(36036)
基金
项目(209501)
科学(166391)
基金(154517)
研究(151214)
(135767)
国家(134682)
科学基金(116432)
社会(98232)
社会科(93401)
社会科学(93376)
(81700)
基金项目(81049)
自然(75194)
自然科(73571)
自然科学(73544)
自然科学基金(72224)
(69067)
教育(68983)
资助(62265)
编号(59243)
重点(47754)
成果(47264)
(46194)
(45544)
(45255)
创新(42381)
国家社会(42160)
科研(40973)
课题(40590)
教育部(39996)
期刊
(124878)
经济(124878)
研究(87613)
中国(59961)
(53013)
金融(53013)
学报(48853)
(47382)
(46963)
科学(44319)
管理(42550)
大学(37722)
学学(35805)
农业(30191)
教育(28004)
技术(24999)
财经(23759)
经济研究(21296)
业经(20463)
(20412)
问题(16502)
(15979)
理论(15097)
科技(15045)
(14570)
实践(13733)
(13733)
技术经济(13367)
财会(13149)
图书(13024)
共检索到4473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林曦   王仁曾  
在系统性金融风险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分析金融科技与银行脆弱性的关系,审视金融科技能否与商业银行有效融合,这对于推进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运用2012—2020年银行、城市层面数据,基于内外双重视角分析外源性金融科技和银行内部数字化转型对银行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外源性金融科技和银行内部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改善银行存贷款结构和信贷质量显著降低银行脆弱性,其对农村商业银行脆弱性的降低程度明显高于城市商业银行,且外源性金融科技能够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促进银行内部数字化转型。进一步研究发现,外源性金融科技能够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但边际作用逐渐减弱。在银行内部数字化转型初期,其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无显著抑制作用,随着银行内部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推进,其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抑制作用逐渐显现并呈现边际作用增强态势。因此,银行要合理规划金融科技发展战略,抓住数字化转型机遇,引导金融科技良性发展。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董金玲  
本文在对国有商业银行金融脆弱性及其原因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应从解决法人治理、不良资产处置及资本金补充等问题入手,作者同时认为,促使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发生根本性转变还必须辅之以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及允许一定程度的混业经营等相关政策改革。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徐劲  
由内生特点决定的银行体系脆弱性会阻碍市场机制的高效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传导,引发金融危机。作为银行业务的重要分支,小企业金融的脆弱性较银行体系更甚。单体银行脆弱性的测度与银行的资产收益率、不良贷款率、杠杆率和RAROC等指标相关。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某银行小企业金融实际数据的分析,验证了单体银行脆弱性测度同样适用于小企业金融。据此可以找出小企业金融脆弱性的相关因素,并分析出有效应对小企业金融脆弱性的路径和策略,即保持合理的小企业金融发展速度,加快实施内部评级法,丰富小企业金融服务内涵和建立逆周期计提拔备机制。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邓可斌  旷鹏程  
人口集聚对金融稳定具有潜在的外部冲击,可能导致金融体系内在的脆弱性暴露。选取2000—2019年中国上市银行微观数据以及城市人口密度数据,通过实证检验人口集聚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方向以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人口集聚显著引起了银行违约风险和系统性风险水平升高,即人口集聚加剧了金融脆弱性;而在银行业恐慌时期和低程度信息不对称的银行分组中,人口集聚对于银行风险水平的影响更强。这表明人口集聚既能通过加剧金融恐慌导致银行风险升高,亦能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银行风险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2014年户籍制度改革政策推动的人口集聚显著引起了区域性银行杠杆率和存贷比上升,进而加剧了银行风险。这表明人口集聚对金融稳定的负面影响稳健存在。因此,需要注重区域协调发展,避免过度的人口集聚;需要提振公众信心,对人口密集地区的金融风险进行防控;需要重点加强银行业监管,以保障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仁祥  刘孟飞  
随着科技与金融耦合的不断深入,对其负向作用及脆弱性的研究不容忽视。运用熵值法对我国2006—2020年省际科技金融耦合系统脆弱性指数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引入金融结构,检验金融结构对科技金融耦合系统脆弱性影响的本地效应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各地区金融结构市场化程度呈上升趋势;(2)总体而言,金融结构市场化水平提高有利于改善系统脆弱性;(3)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金融结构对系统脆弱性的影响效果不同;(4)全国层面,金融结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会加剧周边地区系统脆弱性;分地区层面,东部地区金融市场占比增加会带动相邻省份系统脆弱性改善,而中西部地区反而起到加剧作用。因此,应推动金融市场发展、完善银行中介服务。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洪明  
一、新兴市场的划分 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划分,新兴市场是指那些人均收入处于中低档水平的发展中和转型经济的国家。按此标准,目前世界上有31个以上的新兴市场国家,其中亚洲有10个,欧洲有7个,拉丁美洲有7个,中东和非洲有7个。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从金融角度看,在新兴市场中,亚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赵旭  
Erkki Koskela & Rune Stenbacka(2 0 0 0 )所构造的投资技术模型来分析银行业市场结构与信贷市场上风险 (项目选择 )之间的关系以及把竞争引入借贷市场的社会福利涵义。该理论表明 ,银行竞争与金融脆弱性之间没有均衡点 ,而贷款市场的竞争能够降低贷款利率 ,有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和金融体系的稳定 ,同时也使社会净福利增加。本文在分析该模型的基础上 ,论证了银行竞争在我国金融稳定与发展中的必要性 ,要求我们要加快银行业改革 ,促使利率市场化。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林琳  曹勇  肖寒  
本文基于近年来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迅速增长的现实特征,建立了一个引入影子银行部门的DSGE模型,对中国式影子银行发展过程中的金融系统脆弱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疏于监管的影子银行信贷扩张所推动的经济上升期中,商业银行规避监管、取得监管套利的行为主导了影子银行的发展,形成了高杠杆、高度期限错配、关联关系复杂的金融系统,经济上升时期众多单独业务机构忽视系统性风险的行为加剧了顺周期效应,集聚了大量金融风险。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高建华  
金融安全网作为保持金融体系、尤其是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而建立的危机防范和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一直受到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和相关学者的关注。日本从二战后至80年代金融业处于长期稳定状态,使许多人推崇日本当时的金融安全网。然而,正是这个安全网阻碍了市场约束发挥作用,掩盖了日本银行体系长期积累下的脆弱性。进入90年代,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日本传统的金融安全网明显失效,其金融业进入长达十余年的不稳定时期。安全网也随之发生变革。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国松  
在经济制度变迁中 ,中国选择了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和金融控制政策。金融控制政策虽然促进了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 ,但是由于缺乏合理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支持 ,也加剧了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脆弱性。实施国有产权股份制改革 ,建立合理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是解决国有商业银行金融脆弱性问题的根本之策。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熊启跃   初晓  
非银行金融机构是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构成元素,发挥着信用创造、期限转换、经纪媒介及担保增信等基础性功能,对全球金融稳定具有重要影响。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全球非银行金融机构风险事件频发,其脆弱性特征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本文研究了全球金融机构版图的演变特征,并结合2020年以来最新风险案例,重点对货币市场基金、对冲基金、养老金、房地产投资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脆弱性特征进行剖析,归纳出非银行金融机构脆弱性产生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非银行金融机构稳健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海洋  韩晓  
信息技术变革推动了我国数字金融领域的快速发展,这一新型金融模式对贫困减缓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有待于更深入研究。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度量了"家庭贫困脆弱性"指标,结合地级市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探究了数字金融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显著降低了家庭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有助于巩固我国脱贫攻坚成果。数字金融主要通过优化资产配置、提高金融素养和强化信任机制来缓释风险冲击而实现,其中货币基金和投资业务发挥关键作用。这一效应对于中部地区、物质禀赋更高、抚养比更低的家庭作用更为明显,因此也要着力关注部分群体面临的"数字劣势"问题,加强普及教育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本文基于贫困脆弱性视角得出的结论对于理解数字金融的发展效应以及减贫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政策启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仁祥  郭晓媛  
文章选取2005—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区域、行业研究金融集聚对“金融—科技”耦合脆弱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金融集聚对邻地“金融—科技”耦合脆弱性的影响远大于其对本地“金融—科技”耦合脆弱性的影响,且影响方向相反;在不同行业中,银行业与保险业的集聚均能显著影响“金融—科技”耦合脆弱性,证券业的集聚增加了“金融—科技”耦合脆弱性,存在拥挤集聚风险;在不同区域中,东部地区的金融集聚能够显著降低本地“金融—科技”耦合脆弱性,西部地区则相反。协调不同金融行业、不同区域的发展,是降低“金融—科技”耦合脆弱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仁祥  曾夏颖  黄家祥  
基于2004~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本文构建金融抑制、资本扭曲指标并运用熵值法测算"科技-金融"耦合脆弱性指数,在此基础上考察了金融抑制、资本扭曲对"科技-金融"耦合脆弱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科技-金融"耦合脆弱性整体为中等偏高态势,呈现空间聚集效应,且地区间差异较大,中西部脆弱性指数高于东部;各区域金融抑制程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金融抑制显著加剧了耦合脆弱性;资本扭曲程度与脆弱性之间存在非线性的"U型"关系。通过中介效应模型验证了资本扭曲的部分中介效应,即验证了存在金融抑制→资本扭曲→"科技-金融"耦合脆弱性这一传导机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伍隽  冯毓婷  蔡文彬  
文章根据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从银行体系脆弱性角度出发,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赋值评分法,对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测度分析。实证表明,1986~2006年间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上经历了下滑后又持续上升的过程,但整体均处于安全边际内。影响我国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质性经济环境、银行的发展质量以及量性经济环境,其中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银行自身的发展质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