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28)
- 2023(12337)
- 2022(10137)
- 2021(9411)
- 2020(7723)
- 2019(17238)
- 2018(16562)
- 2017(31968)
- 2016(16638)
- 2015(18032)
- 2014(18037)
- 2013(17614)
- 2012(16163)
- 2011(14452)
- 2010(14795)
- 2009(14415)
- 2008(13586)
- 2007(12557)
- 2006(10977)
- 2005(10441)
- 学科
- 济(60250)
- 经济(60144)
- 业(58486)
- 管理(57877)
- 企(51461)
- 企业(51461)
- 银(34416)
- 银行(34271)
- 行(32693)
- 融(30994)
- 金融(30992)
- 制(27416)
- 中国(25112)
- 方法(24060)
- 财(23105)
- 数学(20317)
- 数学方法(20141)
- 技术(18712)
- 业经(16767)
- 农(15772)
- 务(15232)
- 财务(15202)
- 财务管理(15172)
- 体(14883)
- 度(14660)
- 制度(14654)
- 企业财务(14598)
- 体制(13034)
- 技术管理(12918)
- 地方(12906)
- 机构
- 大学(228372)
- 学院(227964)
- 济(98541)
- 经济(96434)
- 管理(88643)
- 研究(75388)
- 理学(75128)
- 理学院(74382)
- 管理学(73409)
- 管理学院(72961)
- 中国(70620)
- 财(53226)
- 京(46769)
- 科学(41448)
- 财经(40972)
- 中心(38023)
- 经(37205)
- 所(36325)
- 江(36183)
- 农(34344)
- 银(33586)
- 研究所(32325)
- 银行(32271)
- 经济学(32137)
- 财经大学(30880)
- 行(30129)
- 州(29475)
- 北京(29350)
- 经济学院(28991)
- 业大(28955)
- 基金
- 项目(148873)
- 科学(119959)
- 研究(111581)
- 基金(110213)
- 家(94628)
- 国家(93805)
- 科学基金(82390)
- 社会(73892)
- 社会科(70377)
- 社会科学(70363)
- 省(58718)
- 基金项目(57833)
- 自然(51319)
- 教育(50904)
- 自然科(50238)
- 自然科学(50226)
- 自然科学基金(49428)
- 划(48527)
- 资助(43875)
- 编号(42577)
- 创(37939)
- 成果(35670)
- 创新(34538)
- 制(34466)
- 重点(33601)
- 部(33598)
- 发(31649)
- 国家社会(31455)
- 性(30745)
- 课题(30489)
- 期刊
- 济(107972)
- 经济(107972)
- 研究(76410)
- 中国(54195)
- 融(52046)
- 金融(52046)
- 财(43520)
- 管理(37909)
- 农(31784)
- 学报(31703)
- 科学(31018)
- 大学(25474)
- 学学(24208)
- 教育(23984)
- 财经(21720)
- 技术(18886)
- 农业(18622)
- 经(18550)
- 经济研究(17509)
- 业经(16504)
- 科技(13882)
- 问题(13082)
- 理论(12319)
- 技术经济(11369)
- 坛(11197)
- 论坛(11197)
- 实践(10996)
- 践(10996)
- 贸(10736)
- 财会(10688)
共检索到3682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盛天翔 邰小芳 周耿 俞震
金融科技对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借助百度搜索指数构建各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指数,基于2011—2019年152家商业银行数据,研究金融科技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效果和传导机制。结果表明:第一,金融科技的技术溢出效应大于市场挤出效应,能够提升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第二,在银行资产端,金融科技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流动性创造;在银行负债端,金融科技通过市场挤出效应抑制流动性创造。第三,金融科技对东部地区银行流动性创造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中西部地区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不显著。相对于地方性银行,金融科技对全国性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更大。本文的结论对于如何利用金融科技提升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具有启示价值。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小华 邓晓雯 周海洋
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有效推动了我国金融组织形态的多样化,从运行效率、运营成本、传播介质、数据分析等多个维度对传统商业银行带来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采用文本数据挖掘法合成了金融科技发展指数,使用2013—2018年118家商业银行的年报数据,选取不良贷款率和资产收益率分别衡量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和盈利水平,据此考察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效应、传导机制及其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由于金融科技的“竞争效应”较“技术溢出效应”表现得更为明显,其发展不仅会降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而且会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风险,不利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提升;其中,金融科技的“竞争效应”导致经营风险的提高和盈利水平的降低,存款竞争发挥了关键的中介作用。第二,金融科技发展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冲击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和经营风险都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显著提升了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而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影响则并不明显。未来应结合银行业的实际情况,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对银行业的冲击,进一步引导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科技的监管能力。
关键词:
金融科技 商业银行 经营绩效 互联网金融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顾海峰 谢疏影
选取2010-2019年中国98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就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通过分流银行存款及理财资金对银行盈利形成冲击,由此引发的"鲶鱼效应"会倒逼银行加大存贷期限错配来缓解盈利下降压力,从而促进银行流动性创造。相对于国有银行与城农商行,互联网金融对股份制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促进力度更大。金融脱媒仅在P2P网络借贷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中承担着中介作用,但"第三方支付-金融脱媒-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传导渠道无效。银行业景气度提高会加剧互联网金融对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银行流动性创造存在顺周期倾向。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连飞
本文将影子银行引入银行存款创造模型,在考虑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等因素的基础上,研究影子银行通过分流商业银行存款、改变信用创造从而影响货币供给的理论机制,并基于中国的现实数据运用BVAR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影子银行对货币供给的作用呈现一定的周期性特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社会总需求紧缩、流动性紧张,中国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张在总体上减少了货币供给。在经济低迷时,影子银行分流了商业银行存款,预留扣减率升高,削弱了银行信用创造的能力,减少了货币供给;同时,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之和可能低于影子银行的预留扣减率,从而使货币供给在影子银行漏损率的作用下又相应减少。
关键词:
影子银行 货币供给 信用创造 BVAR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连飞
本文将影子银行引入银行存款创造模型,在考虑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等因素的基础上,研究影子银行通过分流商业银行存款、改变信用创造从而影响货币供给的理论机制,并基于中国的现实数据运用BVAR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影子银行对货币供给的作用呈现一定的周期性特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社会总需求紧缩、流动性紧张,中国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张在总体上减少了货币供给。在经济低迷时,影子银行分流了商业银行存款,预留扣减率升高,削弱了银行信用创造的能力,减少了货币供给;同时,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之和可能低于影子银行的预留扣减率,从而使货币供给在影子银行漏损率的作用下又相应减少。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建军 王丽梅 彭俞超
持有流动性相对较差的资产而借入流动性较强的负债,被称作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功能,也是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体现。金融科技发展从多个角度重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功能。基于我国2010—2018年136家商业银行的年报文本信息,本文构建了产品、渠道、技术和应用四个维度的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指数。研究发现,银行金融科技的发展显著降低了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功能,但主要降低了负债端的流动性,对资产端的流动性没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银行金融科技对于银行流动性创造功能的抑制不仅没有削弱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反而降低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明晰银行流动性创造功能,更好地利用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关键词:
金融科技 流动性创造 实体经济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学峰 杨盼盼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主线。基于此,本文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出发,对银行发展金融科技与流动性创造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第一,整体而言,发展金融科技可以显著提高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效率,增强为实体经济输入流动性的能力。第二,在资产端,金融科技将协助银行弥补对小微企业信贷需求的服务短板,扩张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在负债端,金融科技赋能显著优化银行存款结构、降低付息成本,"补短板""降成本"促使金融更加普惠,流动性创造效率增强。第三,对于不同类型的银行而言,金融科技加剧了银行业的马太效应,即金融科技扩张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小微信贷资产、优化其负债结构,使其流动性创造效率得到提高,但却对城商行、农商行的小微信贷资产、负债结构和付息成本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其流动性创造效率下降。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贺水金 胡灵
使用银保监会金融许可证信息,首次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基础上构建了2011—2020年173家商业银行微观数字金融指数,实证研究数字金融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结果表明:(1)数字金融冲击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具有市场竞争效应与技术溢出效应,呈现出“先市场挤出,后技术溢出”的“U”型影响,拐点出现在指数197时,对应时间是2015年,即数字金融冲击短期会恶化银行流动性创造,长期会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且表内与表外流动性创造影响效应一致。(2)数字金融发展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作用程度具有异质性,相较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与西部地区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与东、中部地区银行的影响效应更为显著。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商业银行 流动性创造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博 康琦
本文基于2005~2019年230家中国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探究了商业银行收入多元化对流动性创造水平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1)商业银行收入多元化能够显著提高总流动性创造水平及各部分流动性创造水平;(2)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商业银行收入多元化影响流动性创造水平的传导机制发现,收入多元化主要通过提高银行主动风险承担意愿的方式推高了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水平;(3)相较于中小型银行、中西部地区银行、外资银行和地方性银行,收入多元化对大型银行、东部地区银行、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总流动性创造水平及各部分流动性创造水平的正向影响效果更为显著;(4)外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弱化了商业银行收入多元化对流动性创造水平的正向影响。为促进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商业银行应该在维持传统业务稳健发展的基础上促进非利息业务的快速发展,提升自身的收入多元化水平,进而提高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水平,推动我国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管理层应充分重视不同银行之间存在的差异,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何青青 陈艺璇 曹前进
本文基于2006~2013年中国43家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涵盖表外业务的测度指标时,国有控股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单位资产流动性创造分别为0.413、0.567和0.452。(2)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流动性创造总体上呈显著负相关,并主要由城市商业银行推动,表现出"金融脆弱挤出效应";两者关系显著依赖于风险水平,且风险水平越高的银行抵消"金融脆弱挤出效应"的能力越强。因此,金融监管部门应针对银行的异质性实行差别资本监管,以充分发挥其流动性创造能力。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军梅 冯均科
立足于商业银行审计质量特征与经营实践,系统梳理了商业银行审计质量影响流动性创造的内在机理,运用差分GMM估计方法对2008—2022年中国商业银行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商业银行审计质量与流动性创造呈“U”形关系,该结论在考虑潜在内生性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且从流动性创造子维度来看,审计质量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非线性作用体现在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中介效应分析发现,金融创新和管理效率是审计质量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的重要渠道。经济后果研究说明,审计质量导致的流动性创造的变动值与经营业绩、银行风险变动均呈先减后增的“U”形关系。异质性检验表明,审计质量对非上市、规模小、资本充足率低、流动性比例高、外部环境较好及东部地区银行流动性创造的非线性影响更为明显。研究结论为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审计治理的监督作用并以此推动银行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关键词:
审计质量 流动性创造 “U”形 中介效应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乔俊峰 尹星怡 刘康颖
以城市商业银行的设立为准自然实验,基于1998—2013年中国地级市数据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方法系统考察了地方金融发展对资本要素市场整合的影响。研究表明,城商行的设立显著促进了资本要素市场整合。机制分析表明,城商行的设立通过促进银行业竞争和增加信贷供给推动资本要素市场整合,而政府干预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促进银行业竞争的效应,影响信贷资源流向。对城商行异地扩张和兼并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城商行的异地分行设立会促进地区资本要素市场整合,但城商行异地分行数量的扩张又会阻碍资本要素市场整合,而城商行兼并对资本要素市场整合则没有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本文研究结论能为我国优化地方金融体系,促进资本要素市场整合提供理论依据和直观证据。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邵之晗 赵胜民 屠堃泰
数字金融的蓬勃发展对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功能产生深远影响。本文运用2011—2020年我国200家银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数字金融竞争会恶化银行负债质量,通过存贷协同效应抑制其流动性创造功能。在结构上,数字金融竞争压力会促使银行将传统存贷业务向同业和表外业务转移,加剧流动性创造分化。第二,在商业模式上,数字金融的“挤出效应”会抑制银行网点扩张,“创新效应”会促进手机银行发展,二者共同推进银行向数字化经营转型。在空间上,数字金融会促进银行分支机构布局调整,增加其对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金融供给。第三,“创新效应”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取决于创新质量。银行的创新数量越多(广度)、技术更新越快(深度),“创新效应”对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越强。从长期来看,高质量创新有助于抵消数字金融冲击的负向影响。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凡 齐天翔
基于中国202家商业银行年度财务数据,采用流动性创造指标衡量银行流动性,研究竞争与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市场集中度越高的银行,流动性创造越高,竞争对银行流动性创造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银行竞争度增加1%,则流动性减少2.4817%;竞争对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远大于对负债方的影响。研究还发现:在风险承担能力越小、风险越大的银行和资产总量越小的银行中,竞争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越大。
关键词:
竞争 流动性创造 风险承担能力 关系银行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于博 张梓元
论文以2014~2019年中国A股32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年度数据作为样本,就商业银行盈余管理对其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以及异质性特征进行了考察,证实了商业银行会通过盈余管理手段调整贷款损失准备金率,以扩大信贷规模、增加其流动性创造能力。具体结论包括:第一,盈余管理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第二,由于资产规模、信用水平、风险承担能力等因素在不同类型银行间存在差异,盈余管理对流动性的创造能力在不同类型银行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盈余管理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对于股份制银行及城商、农商行而言,这一正向影响却非常显著。第三,资管新规后,大量通道类表外业务回表,导致盈余管理的操作空间下降,即"合规化回流"抑制了盈余管理对流动性创造的扩张能力,股份制银行及地方性银行的正影响也被显著削弱。论文结论有助于理解不同类型银行如何通过盈余管理手段提高流动性创造水平,对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通过实施差异化调控来稳定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创造能力及强化金融安全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