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38)
- 2023(11506)
- 2022(9503)
- 2021(9000)
- 2020(7657)
- 2019(17333)
- 2018(16656)
- 2017(33088)
- 2016(16787)
- 2015(18461)
- 2014(18183)
- 2013(17639)
- 2012(15666)
- 2011(13545)
- 2010(13296)
- 2009(12532)
- 2008(11202)
- 2007(9486)
- 2006(7906)
- 2005(7017)
- 学科
- 济(63674)
- 经济(63611)
- 业(53958)
- 管理(48731)
- 企(44049)
- 企业(44049)
- 银(34147)
- 银行(34001)
- 方法(33258)
- 行(32371)
- 融(30647)
- 金融(30646)
- 数学(30199)
- 数学方法(29858)
- 中国(24715)
- 制(22139)
- 财(20887)
- 农(17210)
- 务(15199)
- 财务(15159)
- 财务管理(15130)
- 业经(14910)
- 企业财务(14468)
- 地方(12966)
- 度(12366)
- 制度(12353)
- 业务(12321)
- 农业(12045)
- 中国金融(11962)
- 技术(11835)
- 机构
- 学院(217001)
- 大学(216565)
- 济(95369)
- 经济(93584)
- 管理(92763)
- 理学(79970)
- 理学院(79330)
- 管理学(78219)
- 管理学院(77807)
- 中国(64877)
- 研究(62231)
- 财(47823)
- 京(42180)
- 财经(38826)
- 经(35546)
- 中心(35129)
- 科学(33135)
- 银(32484)
- 银行(31183)
- 经济学(31116)
- 江(30762)
- 财经大学(29716)
- 农(29576)
- 融(29349)
- 行(29068)
- 金融(28834)
- 经济学院(28473)
- 业大(27765)
- 所(26856)
- 北京(25746)
- 基金
- 项目(151847)
- 科学(122656)
- 基金(114331)
- 研究(114115)
- 家(96759)
- 国家(95948)
- 科学基金(85999)
- 社会(75931)
- 社会科(72317)
- 社会科学(72298)
- 基金项目(60895)
- 省(58193)
- 自然(54312)
- 自然科(53178)
- 自然科学(53164)
- 自然科学基金(52220)
- 教育(51903)
- 划(48318)
- 资助(46148)
- 编号(45255)
- 成果(34747)
- 部(34705)
- 创(33847)
- 重点(33412)
- 国家社会(32457)
- 发(31947)
- 创新(31576)
- 教育部(31207)
- 人文(31019)
- 制(30604)
共检索到3220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郭丽虹 朱柯达
近年来,金融科技与普惠贷款融合发展较快,银行业务模式和经营情况也发生较大变化。本文分析了金融科技对银行风险及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金融科技提升了银行发放普惠贷款的意愿。第二,银行运用金融科技手段降低了普惠贷款带来的风险,提升业绩,在小微企业普惠贷款方面作用尤为明显。第三,在金融地理异质性上,随着分支行与总行距离增加,金融科技可有效提升远距离分支行普惠贷款经营表现和风控能力,发挥积极调节作用。本文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对银行稳健经营具有积极影响;银行可借力金融科技实现普惠金融"数智化",提高业务效率,降低风险承担,扩大盈利空间;银行应坚持"审慎稳健"风险偏好和"小额分散"授信原则,向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安全、便捷、公平的普惠金融服务。总行在贯彻落实普惠金融发展战略过程中需考虑各分支行因金融地理不同带来的执行效果差异,对不同经济区域分支行制定差异化考核政策与激励政策,减少政策溢出效应。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文菲 金祥义
随着我国金融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加强金融危机管理和银行风险防范是推动金融体制转变的重要攻坚战。通过从普惠金融视角入手,在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框架下进行理论研究,发现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显著降低银行承担的风险水平。结合Bank Scope全球银行数据库和普惠金融数据,实证研究发现普惠金融发展对银行承担的风险具有显著的消减作用,且这一作用对不同样本分类存在异质性。同时,普惠金融通过提高银行零售存款占比、降低银行平均付息成本,可以减少银行面临的风险;而治理环境的改善,能够放大普惠金融的风险消减作用,降低银行承担的风险水平。这意味着,出台偏远地区"优存优取"的金融储蓄政策,增强银行对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力度,促进普惠金融的开展,是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要义所在。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李广子
随着金融与科技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金融科技对银行服务和银行风险均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金融科技的技术载体,底层技术会从产品、机构、金融生态、间接影响等不同维度对银行服务产生影响,进而导致银行风险的变化。在金融科技发展背景下,银行风险的演化特征包括操作风险异化、个人业务风险上升、风险关联性增强、直接风险加大等。针对风险的变化,需要厘清银行与其他机构之间的业务和职责边界,加强对中小银行与外部科技公司合作的监管,同时改进对操作风险的资本计量要求。
关键词:
金融科技 银行服务 银行风险 金融生态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任碧云 郑宗杰
通过构建金融科技发展指数,并基于2013~2019年上市银行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讨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融合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融合发展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2)不同商业银行应用金融科技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应用金融科技缓释风险承担的效果更明显。(3)金融科技应用于不同信贷结构,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和偏好具有显著差异性,国有商业银行偏好借助金融科技调整贷款担保结构缓释风险承担,而其他商业银行偏好借助金融科技调整贷款期限结构缓释风险承担。研究结论对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深度融合、优化信贷结构、缓释风险承担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
金融科技 信贷结构 风险承担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郭晔 马玥
本文基于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数据,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以及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纳入普惠金融指标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总体来看,普惠金融与银行风险承担间不存在统计上的显著关系,但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会提高其风险承担水平;第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在2018年纳入普惠金融指标,可以通过成本渠道降低城商行因发展普惠金融提高的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分析表明,城商行亦可以通过主动布局金融科技降低其因发展普惠金融而提高的风险承担水平。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赵江山 佟孟华
金融科技发展给银行业带来了深刻变革,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实际成效也关系着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成败。本文从银行特许权价值的视角,为备受各界关注的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成效问题提供了一个解答。本文将特许权价值的约束设定纳入DLM理论模型,从效率和多元化的角度探讨金融科技通过特许权价值进而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机制,并利用2011—2020年230家中国商业银行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能够通过提高银行特许权价值的方式来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且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发展通过增加来自效率渠道和多元化渠道的特许权价值,进而实现银行风险承担的降低。进一步分析发现,金融科技的冲击加剧了银行业的存款竞争与利率竞争,造成了市场相关特许权价值的丧失;对于地方性、小规模和低资本充足率的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风险化解效应”更为突出;金融监管对于金融科技风险化解效应的调节作用呈现出先弱化后强化的U型影响趋势。本文的研究不仅表明金融科技发展能够以金融体制市场化和机构转型升级这种“合意”的方式促进金融稳定,也对政府有关部门制定金融科技监管政策,高质量推进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等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金洪飞 李弘基 刘音露
近年来,金融科技发展给银行业带来了深刻变革。人们普遍关注金融科技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为商业银行赋能,又会给市场格局带来哪些变化。文章使用Python网络爬虫技术,构建了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运用程度指标,并利用2010-2018年261家国内银行数据,考察了金融科技的运用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风险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的运用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改善了其风险承受能力,但这种作用对中小银行来说较弱,而且大银行运用金融科技的行为刺激了中小银行风险水平的上升。为了探寻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文章分析了2011-2017年国内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数据,发现金融科技的运用降低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缩小了大银行与中小银行在获取软信息方面的能力差距,从而增加了大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在此过程中,大银行因其资金成本上的优势,抢占了中小银行的一些优质低风险客户,对中小银行产生了挤出效应。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孟猛 郑昭阳
本文分别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 ,证实金融自由化会降低银行谨慎投资收益 ,而扩大银行风险投资动力。因此 ,为维持银行部门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政府应加强对银行部门的监管 ,同时扩大监管范围 ,建立一套涵盖面较广且行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
关键词:
自由化 谨慎投资 风险投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晓莉 许屹 孙卓元 谢琛
本文选取军工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虚拟变量法对军工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是否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进行分析,然后运用事件研究法分析军工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军工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确实受到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在目前企稳回升期,半数以上军工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不再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关键词:
金融危机 经营业绩 虚拟变量 事件研究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江三良 张心怡
本文利用2008—2020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探讨了企业“脱实向虚”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以及政府补贴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化对公司经营绩效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总体上,政府补贴对金融化抑制公司经营绩效中具备调节作用,政府补贴削弱了金融化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负面影响。进一步考虑产权性质、行业属性及微观特征的影响发现,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受到金融化的负面影响程度更大;相比较非制造业企业,制造业企业金融化对经营绩效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高股权集中度的公司其金融化对经营绩效的抑制作用更强。
关键词:
企业金融化 经营绩效 脱实向虚 政府补贴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江三良 张心怡
本文利用2008—2020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探讨了企业“脱实向虚”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以及政府补贴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化对公司经营绩效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总体上,政府补贴对金融化抑制公司经营绩效中具备调节作用,政府补贴削弱了金融化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负面影响。进一步考虑产权性质、行业属性及微观特征的影响发现,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受到金融化的负面影响程度更大;相比较非制造业企业,制造业企业金融化对经营绩效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高股权集中度的公司其金融化对经营绩效的抑制作用更强。
关键词:
企业金融化 经营绩效 脱实向虚 政府补贴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赵家琪 江弘毅 胡诗云 沈艳
本文旨在研究数字金融兴起背景下银行业数字化转型为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采用2011—2018年中国97家商业银行的数据,本文研究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对小微企业信贷指标的影响,发现如下。第一,小微贷款占比未显著提升,但转型程度低的银行不良率抬升。第二,认知转型高、组织转型领先的银行更能增加小微贷款而不牺牲不良率。第三,转型主要通过成本效率提升增加小微贷款、改善不良率。第四,有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红利。发现表明,需重视转型对监管和市场结构等的挑战,助力银行提高成本效率;同时需重视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
商业银行 数字普惠金融 小微贷款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卫梦洁 李静萍
目前国际和国内的金融经济基本面发生了重大变化,数字普惠金融已经成为影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从数字普惠金融角度,基于存款和贷款结构的联合视角,选取2011—2021年中国52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年度数据,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及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会削弱商业银行的中介职能,进而显著增加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且在股权和产业结构下存在异质性特征;数字普惠金融会恶化商业银行存款和贷款结构,从而增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提升作用会随着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程度的提高而减弱。因此,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全面监管金融活动,鼓励商业银行进行数字化转型和差异化信用风险管理,以期推动商业银行健康发展。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张志元 马永凡
企业投资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但近年来却呈下滑趋势,利用2011—2020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银行风险承担视角下数字金融能否提升企业投资水平进而提振实体经济。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显著提升企业投资水平,且这种作用在成长期企业、国有企业以及非制造业企业中更为明显。此外,数字金融对企业投资的提升作用有赖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具体来说,表内风险承担强化了数字金融的积极效应,而表外风险承担则对其有所削弱。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协同作用对企业投资呈U型影响,且二者目前已经由竞争跨入竞合阶段。据此建议进一步完善科技与金融融合的配套政策,通过科技赋能传统金融机构转型升级,优化传统金融与数字金融的协同配合效应,以形成稳投资、促投资的金融生态环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江逸
本文从国外社区银行的成功案例出发,归纳总结出社区银行的表现特征,重新确认社区银行的认定标准。在肯定社区银行对完善我国经济体制具有积极作用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的社区银行在目前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讨了促进我国社区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盈利方式、商业模式、风险管控、核心力培养的内部重要驱动因素以及社区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政府政策扶持等外部驱动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