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095)
- 2023(18844)
- 2022(15993)
- 2021(14921)
- 2020(12592)
- 2019(28601)
- 2018(28157)
- 2017(54573)
- 2016(29242)
- 2015(32620)
- 2014(32126)
- 2013(31668)
- 2012(28723)
- 2011(25766)
- 2010(25779)
- 2009(23909)
- 2008(22351)
- 2007(19586)
- 2006(17136)
- 2005(14585)
- 学科
- 济(114152)
- 经济(114025)
- 业(87176)
- 管理(81787)
- 企(65522)
- 企业(65522)
- 方法(52702)
- 农(49838)
- 数学(46327)
- 数学方法(45753)
- 农业(33199)
- 中国(32867)
- 财(30126)
- 业经(29208)
- 融(28469)
- 金融(28467)
- 银(27525)
- 银行(27459)
- 行(26347)
- 学(24351)
- 地方(24107)
- 制(24041)
- 贸(21300)
- 贸易(21285)
- 易(20766)
- 务(19765)
- 财务(19693)
- 财务管理(19653)
- 技术(19167)
- 企业财务(18710)
- 机构
- 学院(407668)
- 大学(405687)
- 管理(162507)
- 济(162192)
- 经济(158827)
- 理学(142382)
- 理学院(140898)
- 管理学(138297)
- 管理学院(137596)
- 研究(132444)
- 中国(105355)
- 农(85762)
- 科学(84352)
- 京(83841)
- 财(71556)
- 业大(69269)
- 农业(66756)
- 所(65793)
- 中心(64228)
- 研究所(60616)
- 财经(58724)
- 江(58182)
- 经(53838)
- 北京(51515)
- 范(51428)
- 师范(50813)
- 经济学(48647)
- 州(47633)
- 院(47235)
- 经济学院(44232)
- 基金
- 项目(289710)
- 科学(227169)
- 基金(211136)
- 研究(207207)
- 家(185770)
- 国家(184204)
- 科学基金(158133)
- 社会(131412)
- 社会科(124418)
- 社会科学(124383)
- 省(113955)
- 基金项目(112829)
- 自然(104445)
- 自然科(102073)
- 自然科学(102044)
- 自然科学基金(100214)
- 划(95430)
- 教育(94329)
- 资助(86047)
- 编号(84138)
- 成果(66081)
- 重点(64633)
- 部(63324)
- 发(61755)
- 创(60572)
- 创新(56564)
- 课题(56525)
- 科研(56178)
- 国家社会(54444)
- 教育部(53930)
- 期刊
- 济(170001)
- 经济(170001)
- 研究(111745)
- 农(83587)
- 中国(72885)
- 学报(70528)
- 科学(62434)
- 农业(55910)
- 管理(53965)
- 大学(53611)
- 财(52956)
- 学学(51246)
- 融(49961)
- 金融(49961)
- 教育(37801)
- 业经(33525)
- 技术(32989)
- 财经(27803)
- 业(26807)
- 经济研究(25906)
- 经(23764)
- 问题(23404)
- 版(21466)
- 科技(20700)
- 理论(19572)
- 业大(19567)
- 技术经济(18652)
- 图书(18601)
- 实践(18024)
- 践(18024)
共检索到5791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丹 陆佳瑶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基于代际差异的视角,采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金融知识对农户信贷行为的影响。在前人对"代"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将农户划分为共和国创立一代(1949年及以前)、社会主义建设一代(1950—1966年)、文革一代(1967—1980年)和新生代(1980年以后)。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加强金融知识的普及有助于农户正规信贷可得性的提高,具体来说,文革一代农户金融知识的提高对其正规信贷可得性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而对共和国一代农户的正规信贷可得性影响不显著。为此,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政府相关部门应从代际差异的视角,避免"一刀切"方式,对不同代际群体的农户进行针对性的金融知识教育,提高其在正规信贷市场中的参与率,以此缓解农户信贷约束,推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金融知识 信贷行为 代际差异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张凡 李渊 张龙耀
为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各地不断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建设,将金融服务触角延伸至村庄。本文基于2020—2021年中国土地经济调查数据,利用断点回归模型(RD)探究了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对农户信贷行为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提升了农户信贷获得概率和扩大了信贷规模,并且提高了农户正规信贷占比,缓解了家庭面临的正规信贷约束。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凭借扎根农村的制度优势,通过提高农户的金融产品信息完全程度和金融素养,提高了其信贷(尤其是正规信贷)获取率。进一步分析发现,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降低了农户信贷违约概率,增强其信用意识;此外,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增加了农户生活性借贷规模,但未能扩大生产性信贷的规模。可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应是政府解决农户融资难和融资贵等问题的重要政策手段。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田雅群 范亚辰
运用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村普惠金融调查"数据,就"大五"人格特征对农户信贷行为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为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提供新的经验证据。基准回归结果表明,开放性、严谨性和外向性等积极人格特征对信贷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顺同性和神经质等消极人格特征对农户信贷行为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因开放性人格特征对农户信贷行为的边际贡献更明显,运用处理效应模型,就开放性人格特征对信贷行为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发现高开放性农户的信贷需求更强,获得正规信贷的可能性更大、额度更高。同时,以"是否使用移动互联支付工具"作为开放性人格特征的替代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得出一致结论。
关键词:
人格特征 信贷行为 农户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徐和清
农户供应链消费信贷是银行适应农村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发展需要所推动的金融服务创新,它创新农户信贷物质基础和还款方式,优化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结构,从而拓展农户消费信贷市场。为促进其健康发展,应促进农户与龙头企业由商品买卖关系向利益共同体关系深化发展,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合理定位及有序竞争,创新农村信贷市场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加强对农户消费信贷全过程管理,创新农户消费信贷保障及保险制度。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 农户 消费信贷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董晓林 朱敏杰 张晓艳
本文基于"共跻监督"的视角,通过建立监督的成本与收益模型、社员间"共跻监督"的博弈模型,理论分析了合作金融的"共跻监督"对缓解农户正规信贷配给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以江苏省825户农户为样本,运用Heckman两阶段样本选择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民资金互助社的"共跻监督"机制对农户正规信贷配给的缓解作用。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农民资金互助社能够降低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农户信贷的数量配给、交易成本配给的程度;"共跻监督"是一种有效的抵押品替代机制,它降低了农民资金互助社的借贷成本和交易风险;此外,在"共跻监督"机制的作用下,贫困农户获得信贷资金的机会有所增加。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吴雨 宋全云 尹志超
本文运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3年的家庭微观数据,从信贷需求结构和信贷渠道偏好的角度对中国农户信贷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村信贷市场主要表现为有信贷需求的农户比例较高,但获得正规信贷的农户比例较低;同时,有非正规信贷需求的农户比例非常高。有信贷需求的农户获得正规信贷的比例较低的原因有:1有正规信贷需求的农户中未申请贷款的农户比例较高,有效信贷需求不足;2有信贷需求的农户中偏好从非正规渠道融资的农户比例较高,正规信贷需求缺乏。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发现,农户金融知识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显著降低了农户有正规信贷需求但未申请贷款的可能性,也显著降低了农户具有非正规信贷偏好的可能性。因而,金融知识...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秦建群 吕忠伟 秦建国
本文基于来自中国12省市的农户家庭信贷的微观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在正规金融渠道与非正规金融渠道相互独立和相互影响下,高收入与低收入农户信贷渠道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解析中国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特征下的农户分层信贷渠道选择行为。本文研究发现,家庭特征、经济特征以及金融生态环境对高收入与低收入农户信贷渠道的选择行为有着不同的影响。基于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国二元金融结构特征下的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延敏 罗剑朝
我国农户借贷行为的区域差异稳定,整体表现为东、中、西的梯级递减格局。我国应强化金融政策对非正式借贷、生产性借贷的影响,增强正式金融对东中部地区的信贷支持,促进非正式金融对西部地区的信贷供给,以及重视对农户中长期信贷资金的供给。
关键词:
农户 借贷行为 区域差异 正式金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任乐 陈炎 赵辉
随着乡村产业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户分化的态势逐渐显现,兼业农户成为农村创新创业、促进产业发展的主流群体。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为改善农户信贷可得提供有利契机,但能否以及如何对兼业农户的信贷可得产生影响尚未可知。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兼业农户信贷可得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兼业农户的信贷可得;机制检验发现,收入多样性和社会互动在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兼业农户信贷可得中具有中介效应;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兼业农户信贷可得存在地区异质性和兼业程度异质性,对中西部地区和二兼农户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研究结论有助于明晰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兼业农户信贷可得的内在作用机理,对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均衡发展,增强主流农户信贷可得,进而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吕德宏 冯春艳
基于320份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依据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两种不同类型,利用有序Logit模型对贷款农户融资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户主特征、家庭特征、贷款特征、外部环境特征等四类变量19个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类型贷款农户融资行为影响因素不尽相同,且影响因素的内部次序对农户融资行为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贷款农户 融资行为 借贷意愿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周鹏达 王巧瑜 陈鹏宇 石宝峰
由于农户小额贷款对象分散等特点,致使农户"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相当严重。本文基于"互联网+农业金融"视角,对农户借贷行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利用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武功县220个农户调研数据,通过因子分析对农户使用互联网金融的意愿等10个指标进行线性变换降维,得到了农村互联网金融普惠发展程度等5个互不相关的公共因子;在此基础上,以5个公因子为自变量,以农户是否借贷为因变量,构建了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结果得出:农户家庭投入水平、农户家庭收入特征和农村互联网金融普惠发展程度对农户借贷行为有正向影响;农户家庭风险偏好对农户借贷行为有负向影响;农户交易成本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不显著。针对上述结果,提出了关于拓宽农户融资渠道、加快农村互联网金融体系建设以及提高农户自我发展能力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 农村金融 借贷行为 影响因素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周鹏达 王巧瑜 陈鹏宇 石宝峰
由于农户小额贷款对象分散等特点,致使农户"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相当严重。本文基于"互联网+农业金融"视角,对农户借贷行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利用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武功县220个农户调研数据,通过因子分析对农户使用互联网金融的意愿等10个指标进行线性变换降维,得到了农村互联网金融普惠发展程度等5个互不相关的公共因子;在此基础上,以5个公因子为自变量,以农户是否借贷为因变量,构建了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结果得出:农户家庭投入水平、农户家庭收入特征和农村互联网金融普惠发展程度对农户借贷行为有正向影响
关键词:
互联网+ 农村金融 借贷行为 影响因素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自强 樊俊颖
降低农户的信贷约束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基于农户信贷需求的角度,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3年农村家庭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和Ivprobit模型,分析我国农户正规信贷获得与金融素养之间的关系,探讨农户正规信贷约束在需求层面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样本中有53.1%的农户受到需求层面的信贷约束,且在农业生产、工商业经营、房屋购建和汽车购置用途上潜在正规信贷需求向有效正规信贷需求的转化较低,分别为47.3%、56.0%、36.1%和52.6%,而有效正规信贷需求向正规信贷获得的转化较高,分别为70.0%、78.6%、74.2%和90.0%。农户金融素养水平的提高可以显著提高其获得正规信贷的可能性,并且可以降低农户因不知道如何申请贷款或对贷款存在认知偏差而产生潜在正规信贷需求的概率,同时可以促进农户将潜在正规信贷需求转化为有效正规信贷需求,进而降低农户受到的正规信贷约束。据此,提出提高农户的金融素养水平,发挥农户社会资本对信息不对称的缓解作用,切实完善和实施土地流转政策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蔡栋梁 王聪 邱黎源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微观数据,本文考察信贷约束强度对农户消费结构优化的影响,并通过工具变量方法缓解信贷约束的内生性。研究结果表明,信贷约束显著降低农户的消费总量,减少其生产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不利于优化农户的消费结构,而减弱农户的信贷约束强度可以显著提升农户的生产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通过考察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的调节作用发现,信贷约束对低收入群体具有更强的负向作用。即仅在低收入家庭和农业收入家庭的分样本中,信贷约束会显著降低农户的消费总量、生产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因此,在贸易摩擦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为刺激农户提升消费总量和优化消费结构,尤其是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后续政策应着力改善农户的信贷环境。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程郁 韩俊 罗丹
本文重点分析了长期制度性信贷配给所引发的信贷需求压抑现象,认为正规金融机构过高的交易成本和不完善的信贷配给机制与农户的风险规避行为交互作用,提高了农户所感知的信贷成本并降低了其信贷获得的预期,从而产生了需求型信贷约束。供给型约束和需求型约束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收入、年龄、社员身份以及与金融机构的关系等因素对两种类型约束有着不同的影响。本文认为切实有效地解决农村信贷约束问题不仅需要放松信贷管制和增加金融供给,更要通过信贷制度的创新破除信贷需求压抑的制度性根源,并辅之以增加收入的政策改变农户的消极预期。
关键词:
信贷约束 农户信贷 需求型约束 认知偏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