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00)
- 2023(7620)
- 2022(6422)
- 2021(5813)
- 2020(4778)
- 2019(10602)
- 2018(10308)
- 2017(19147)
- 2016(10123)
- 2015(11471)
- 2014(11636)
- 2013(11153)
- 2012(10325)
- 2011(9085)
- 2010(9580)
- 2009(9174)
- 2008(8102)
- 2007(7542)
- 2006(6908)
- 2005(6432)
- 学科
- 管理(35860)
- 济(35838)
- 经济(35803)
- 业(35678)
- 企(31057)
- 企业(31057)
- 融(24914)
- 金融(24913)
- 银(22414)
- 银行(22403)
- 行(21734)
- 中国(17955)
- 财(14003)
- 技术(13958)
- 方法(13723)
- 数学(11281)
- 数学方法(11140)
- 制(11036)
- 中国金融(10926)
- 环境(10778)
- 农(10697)
- 务(9966)
- 业经(9961)
- 财务(9932)
- 财务管理(9910)
- 地方(9620)
- 企业财务(9482)
- 税(9087)
- 理论(9085)
- 税收(8547)
- 机构
- 学院(141556)
- 大学(137544)
- 济(56726)
- 经济(55268)
- 管理(51733)
- 研究(43605)
- 理学(43183)
- 理学院(42795)
- 管理学(42068)
- 管理学院(41831)
- 中国(41201)
- 财(30185)
- 京(28654)
- 科学(25215)
- 江(23437)
- 中心(23296)
- 财经(23186)
- 所(21692)
- 经(20854)
- 农(19952)
- 州(19713)
- 研究所(19115)
- 北京(18276)
- 经济学(18182)
- 业大(18029)
- 银(17737)
- 技术(17625)
- 范(17490)
- 师范(17283)
- 银行(17113)
- 基金
- 项目(88147)
- 研究(69036)
- 科学(68689)
- 基金(61279)
- 家(52259)
- 国家(51781)
- 科学基金(44762)
- 社会(42764)
- 社会科(40682)
- 社会科学(40672)
- 省(36766)
- 基金项目(31985)
- 教育(31771)
- 编号(29455)
- 划(29257)
- 自然(26818)
- 自然科(26154)
- 自然科学(26151)
- 自然科学基金(25685)
- 资助(24897)
- 成果(24130)
- 课题(20571)
- 创(20518)
- 重点(20231)
- 发(19956)
- 创新(19153)
- 部(18842)
- 项目编号(18608)
- 性(18216)
- 国家社会(17763)
共检索到2296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呈呈
文章运用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全国及分区域的金融环境对OFDI反向技术溢出影响的调节效应模型。结果表明,现阶段通过OFDI渠道获得的国际R&D并未显著提升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而金融环境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对OFDI反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吸收能力,但由于区域金融差异,区域金融环境吸收能力表现不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呈呈
文章运用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全国及分区域的金融环境对OFDI反向技术溢出影响的调节效应模型。结果表明,现阶段通过OFDI渠道获得的国际R&D并未显著提升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而金融环境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对OFDI反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吸收能力,但由于区域金融差异,区域金融环境吸收能力表现不一。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阚大学
文章利用2003-2008年度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吸收能力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反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存在对外直接投资反向技术溢出效应,但该效应均较小;二是东部地区制约对外直接投资反向技术吸收能力的主要因素是人力资本相对不足;三是中部和西部地区制约对外直接投资反向技术吸收能力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开放度和金融发展水平低。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肖卫国 林芹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投资国可主动向被投资国进行直接投资以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并传递回本国,从而促进本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但这取决于本国对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利用2008-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多种方式测度产业结构来反映产业升级,以技术差距、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R&D研发强度、人力资本表示吸收能力构建PSTR模型,考察吸收能力对我国对美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作用于产业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1)现阶段我国对美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没有显著推动我国产业升级。(2)技术差距、经济发展水平、研发强度、人力资本显著促进了我国对美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国内产业升级的影响。(3)对外开放程度和金融发展水平没有促进我国对美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国内产业升级的影响。(4)由于各省吸收能力存在差异,各省对美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不同。因此,我国可以适当调整对外直接投资布局,充分发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作用。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蔡冬青 周经
本文利用国际面板数据对投资母国对外投资反向技术外溢的吸收能力进行了实证考察。实证结果发现:以人力资本、研发投入、技术基础设施以及金融发展为衡量指标的母国吸收能力对反向技术外溢具有强化作用,在母国对外投资规模不变时,这些指标对母国技术进步具有正向贡献。同时,非线性回归结果发现,反向技术外溢对母国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具有"门槛效应",即母国吸收能力达到"门槛值"时,反向技术外溢才会促进母国技术进步,否则这种效应不会显现,甚至反而为负。实证结果还发现:投资母国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并非"越大越好",较大的技术差距必须具有更强的母国吸收能力与之相适应,否则母国难以吸收这种反向技术外溢。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霍忻
笔者借鉴L-P模型,选取1985年~201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并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技术进步衡量指标具体考察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程度和吸收能力因素。结果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会产生显著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即对外直接投资每增加1%将引致国内全要素生产率增长0.0163%,但效应程度不及国内研发和进口贸易;此外,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还受到人力资本水平、研发强度和技术差距等吸收能力因素的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杜金涛 滕飞
对外直接投资(OFDI)是一国利用技术外溢效应来实现本国技术进步的有效路径,在推进我国现阶段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此本文借鉴L-P模型,选取1985-201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并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技术进步衡量指标具体考察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程度和吸收能力因素。结果显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会产生显著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即对外直接投资每增加1%将引致国内全要素生产率增长0.0163%,效应程度不及国内研发和进口贸易;此外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还受到人力资本水平、研发强度和技术差距等吸收能力因素的影响。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衣长军 李赛 张吉鹏
现有研究关于新兴经济体OFDI是否存在显著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并未取得一致结论,且转型期中国省际经济和制度发展存在"非均衡推进"特征,在此背景下,文章以中国这一新兴经济体为例,运用省际面板数据和非线性门槛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母国制度环境(包括法制化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政府治理水平等)和吸收能力(包括经济发展、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对新兴经济体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及其门槛效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可促进母国技术进步,且在各区域制度环境和异质吸收能力影响下呈现出地区差异,积极而显著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发生在东部地区,而非西部地区;(2)制度环境...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徐健 陈丽珍
为检验我国OFDI是否存在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及其产生的条件,运用我国2004~2010年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和"国际R&D溢出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现阶段OFDI渠道获得的国际R&D并未显著提升我国的TFP。然后考察了6个衡量母国吸收能力的指标对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存量和经济发展水平没有促进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经济开放度和研发强度对于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没有起作用;技术差距和金融发展水平促进了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
关键词:
OFDI 逆向技术溢出 吸收能力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刘舜佳
FDI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与其吸收能力相关,而金融市场是反映吸收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利用我国29个省份数据,实证检验了基于金融市场吸收能力,FDI是否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结果表明FDI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的直接效应,但借助金融市场功能却对经济增长产生了间接的促进效应,且净效应为正;在加入国内投资变量后的检验结果也表明只有借助金融市场功能才能发挥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FDI 金融市场 交互项模型 吸收能力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春好 赵英才 蔡莉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霍亚楼
动态竞争环境下,战略选择和组织适应力理论在分析企业持续成长时都存在着致命的硬伤。本文把企业如何持续成长的问题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如何持续的问题,系统剖析了这两大理论的各自优势与不足,认为这两大理论在企业与环境相互选择过程中是动态融合的,在根本上是协同演化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企业竞争优势如何构建的问题及其驱动因素,并构建了动态环境下企业协同演化的成长模型,以揭示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内在机理。
关键词:
技术吸收 技术创新 协同演化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上官绪明
文章在内生增长理论的框架下,利用吸收能力理论补充了技术溢出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吸收环节,构建了一个技术溢出和吸收能力内生化技术进步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我国1998~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IV)证实了技术溢出和吸收能力对我国省际技术进步都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进一步分析指出,人力资本对FDI渠道溢出的技术吸收效应比对进口渠道显著,而R&D存量对进口渠道溢出的技术吸收效应比对FDI渠道显著。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林润辉 王伦
探究基于探索式创新的知识整合能力对企业突破式创新的影响,并进一步从内外部机制角度解释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开放度对主效应的调节作用。通过对2011—2019年中国计算机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457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发现,创造型知识整合能力对突破式创新的促进作用大于混合型知识整合能力;吸收能力与创新开放度均对混合型知识整合能力与突破式创新间的积极影响产生正向调节作用,但二者并未在创造型知识整合能力与突破式创新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为企业通过跨领域、跨行业技术融合提升的突破式创新提供思路,同时为企业从内部提升动态能力与从外部加强跨组织协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胡士强 彭纪生
文章回顾了学界关于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梳理了关于组织吸收能力前因变量的各种观点,认为在吸收能力前因的研究中应该综合考虑相对吸收能力与绝对吸收能力的区分。最后,本研究整合了两类吸收能力的前因,提出了一个整合框架,并对未来的吸收能力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相对吸收能力 绝对吸收能力 前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