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24)
- 2023(15611)
- 2022(13140)
- 2021(12352)
- 2020(10503)
- 2019(24098)
- 2018(23739)
- 2017(46148)
- 2016(24761)
- 2015(28016)
- 2014(27759)
- 2013(27260)
- 2012(25330)
- 2011(22718)
- 2010(22654)
- 2009(21345)
- 2008(20406)
- 2007(18170)
- 2006(15539)
- 2005(13961)
- 学科
- 济(96029)
- 经济(95936)
- 管理(69815)
- 业(68667)
- 企(56381)
- 企业(56381)
- 方法(46223)
- 数学(41290)
- 数学方法(40760)
- 中国(30261)
- 融(29728)
- 金融(29725)
- 财(29337)
- 银(28729)
- 银行(28692)
- 行(27645)
- 农(27406)
- 制(22555)
- 业经(21195)
- 贸(20586)
- 贸易(20571)
- 地方(20326)
- 易(20058)
- 务(19108)
- 财务(19045)
- 学(19042)
- 财务管理(18996)
- 农业(18125)
- 企业财务(18063)
- 理论(15694)
- 机构
- 学院(343428)
- 大学(341267)
- 济(142610)
- 经济(139498)
- 管理(133207)
- 理学(114252)
- 研究(114175)
- 理学院(113061)
- 管理学(111047)
- 管理学院(110427)
- 中国(95146)
- 京(70136)
- 财(69110)
- 科学(68736)
- 农(57485)
- 所(57380)
- 中心(57022)
- 财经(54589)
- 研究所(52087)
- 江(51734)
- 业大(50067)
- 经(49545)
- 农业(45454)
- 经济学(44343)
- 北京(43722)
- 范(42954)
- 师范(42497)
- 州(41676)
- 院(41297)
- 财经大学(40643)
- 基金
- 项目(230539)
- 科学(181504)
- 研究(168082)
- 基金(167759)
- 家(146161)
- 国家(144975)
- 科学基金(124521)
- 社会(105749)
- 社会科(100444)
- 社会科学(100418)
- 省(90257)
- 基金项目(88369)
- 自然(81174)
- 自然科(79300)
- 自然科学(79278)
- 自然科学基金(77861)
- 教育(77733)
- 划(76404)
- 资助(69499)
- 编号(68875)
- 成果(56026)
- 重点(52375)
- 部(51630)
- 发(49744)
- 创(48277)
- 课题(47259)
- 科研(45265)
- 创新(45166)
- 教育部(44194)
- 国家社会(43674)
共检索到5097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冲 张明
在构建金融状况监测指标时,现有文献对其构成要素的周期特征分析不足,导致指标成分混乱,进而对“双支柱”框架的实证研究造成困扰。在总结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文章提出同时包含短期和中期指标的宏观金融状况监测框架,更加科学地评估中国的金融状况。该框架既包含金融状况指数、金融压力指数、全球金融周期三个短期指标,也包含中国及全球主要经济体金融周期两个中期指标。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分期限的“双支柱”框架,对不同期限的金融指标进行管理。文章的主要观点及结论有:第一,股价具有短周期特性,而房价具有中周期特性,因此金融状况指数构成中不该包含房价,金融周期构成中不该包含股价;第二,文章监测指标显示,2022年1~7月,中国短期金融状况总体运行良好,大部分时间内金融压力较低,但金融周期加速下行,加之全球金融周期和各国金融周期的下行冲击,未来中国面临的金融形势较为严峻;第三,短期内中国既需通过放松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以应对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下行,也需要国际间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该框架不仅有助于更加科学地监测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走势,还有助于在实证研究和现实实践中践行“双支柱”框架。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王健 唐丽英
影子银行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本文从金融产品角度研究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实施的影响,以此设计影子银行监测体系,最后提出关于影子银行监测的几点建议,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影子银行 货币政策 监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会玉 苗文龙
文章在H-P滤波法分析中国金融周期、总结其特征的基础上,建立金融周期变量与货币政策工具变量的VAR模型,采用1953~2006年的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金融周期中的货币政策效应。
关键词:
金融周期 货币政策 VAR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王伟 刘承洋
以1995年2季度至2018年1季度的数据为样本,在运用BP滤波和主成分分析法测算金融周期的基础上,通过构建LT-TVP-VAR模型对比研究了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对货币政策的时变反应特征。研究发现,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对金融周期敏感度较低。中国货币政策主要是逆经济周期调节,仅在一定阶段会考虑金融周期。当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不同步时,逆金融周期调控往往会让位于逆经济周期调控,通过顺金融周期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目前中国金融周期已经位于区间高点,再通过顺金融周期稳定经济的政策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建议在政策制定中要统筹考虑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完善涵盖房地产的宏观审慎政策体系,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深层次问题。
关键词:
金融周期 经济周期 货币政策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强
笔者针对我国更广泛的金融变量,利用动态因子模型构建了我国金融状况指数(FCI)。并以FCI为金融市场的代理变量作为转移变量,构建了logIstIC向量自回归(lstVAR)模型,分析以货币供给量为工具的货币政策对产出和价格冲击的非对称性效应。实证结果表明,金融状况良好情形下,扩张货币政策对增加产出短期有效而长期无效。而金融状况恶化情形下,扩张的货币政策不引起价格的显著上涨。因此,我国需要构建能反映国情的FCI,并且根据不同的金融状况采取相应的政策反应,从而避免或降低金融市场波动给宏观经济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性,进而维护金融秩序和稳定物价。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万光彩 于红芳 刘莉
以价格稳定为首要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难以应对资产价格剧烈波动为特征的金融不稳定。金融状况指数(FCI)在纳入资产价格的同时,为我国未来通货膨胀的变化提供了动态信息。因而FCI可以作为央行同时关注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的重要参考指标,从而有利于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执行的准确性。
关键词:
金融状况指数 货币政策目标 金融稳定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汪川 黎新 周镇峰
本文在一个带有"金融加速器"的DSGE模型中讨论了我国宏观经济波动背后的信贷因素,并检验了"金融加速器模型"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能力。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而分析了货币政策通过信贷因素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分析的结果表明,受信贷市场中不对称信息的影响,宏观经济变量都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模型模拟出的产出、实际利率和投资等主要变量的相对标准差都与实际经济数据相似;同时,脉冲响应分析的结论显示,相对产出等其他变量,货币政策对于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有着更好的控制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的研究也为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明确了方向。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丁一 代桂霞
本文采用TVP-VAR模型对我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间的关系、不同周期阶段货币政策的调控效应及当前货币政策选择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当金融市场发展滞后于实体经济时,刺激金融市场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可以稳定通胀水平,但这种效用受到金融市场所处周期阶段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2)不同金融周期阶段政策调控效果同样存在非对称性,特别当金融市场收缩至过冷萧条时,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微弱。(3)针对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及实体经济所处阶段,当金融市场温和扩张时不必通过额外的政策手段干预;而当其温和收缩时则可通过货币政策刺激同时带动实体经济发展。另外本文还证实了其中不同类型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以及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存在差异,因此应结合不同的市场状况及政策目标选择相应的政策调控手段。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梦嘉
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在刻画全球金融周期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包含调节效应的面板模型,对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有效协调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全球金融周期处于高波动率区制,即市场风险厌恶水平较高时,资本流动水平较低,浮动汇率政策能够有效缓解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反之,浮动汇率政策调节效果减弱。因此在推进金融开放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要充分关注全球金融周期波动状况。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郑黎黎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美国、欧元区、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全球流动性泛滥,很多经济体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着资本流动规模迅速扩大,资本流动的方向也更加易变,波动性加大,对这些国家的宏观调控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将就金融周期的理论发展、表现特征,及其与资本流动的相互关系、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作简要探讨。
关键词:
资本流动 商业周期 金融周期 独立性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彼得·普雷特 司马亚玺 胡静宇 陈文科
金融稳定的政策制定者要面对金融周期的两个相关问题:第一,如何确定合理干预周期的时机?第二,如果干预是合理的,应该采取哪方面的政策在全球经济中,金融资产价格和信用创造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起伏的特征——我们将这种模式泛称为"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源于两个紧密相关的因素:一是偶然引发"非理性繁荣"的一种自然趋势,如对前景广阔的科学发现或技术进步的反应,会使投资者大幅提高对未来收益的预期;二是金融中介通过信用创造将未来收益增加的预期传导到现在的能力,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苗文龙
把握金融周期规律对金融稳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政府换届是影响金融市场运行不可忽视的因素。在观察国际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和交叉谱分析实证得出:不同类型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存在显著的"政治金融周期",政治周期是影响本国金融周期的重要因素;本国金融周期亦受到核心国货币政策的显著影响,但影响效应小于本国政治周期;各国金融周期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但密切程度高低不一,未出现统一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因此,为了熨平跨境资本流动、维护本国经济平稳发展,应测算和把握国际金融周期规律,实施主动的货币政策,并在保持货币
关键词:
政治金融周期 国际金融周期 货币政策效应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马勇 张靖岚 陈雨露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尝试在"金融——实体经济"内生性框架下重建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努力渐成潮流和趋势。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内生性金融周期变量的宏观经济模型,为分析金融周期、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实证分析得出了三个基本结论:一是金融周期对经济周期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影响;二是金融周期波动成为影响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来源;三是包含金融稳定因素的货币政策有助于在正常时期维护实体经济和金融的"双稳定",而且能在压力时期显著降低金融波动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冲击。
关键词:
金融周期 经济波动 货币政策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马勇 张靖岚 陈雨露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尝试在"金融——实体经济"内生性框架下重建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努力渐成潮流和趋势。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内生性金融周期变量的宏观经济模型,为分析金融周期、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实证分析得出了三个基本结论:一是金融周期对经济周期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影响;二是金融周期波动成为影响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来源;三是包含金融稳定因素的货币政策有助于在正常时期维护实体经济和金融的"双稳定",而且能在压力时期显著降低金融波动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冲击。
关键词:
金融周期 经济波动 货币政策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雪峰
以简化的总需求方程为基础,构建了旨在反映中国货币金融环境的金融状况指数(FCI),并对该指数和宏观经济目标的相关性及其预测能力进行了样本内和样本外的检验,发现该指数可以充当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辅助指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