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999)
2023(17497)
2022(14783)
2021(13863)
2020(11699)
2019(27097)
2018(26718)
2017(51868)
2016(27478)
2015(31109)
2014(30750)
2013(30779)
2012(28622)
2011(26272)
2010(26427)
2009(24872)
2008(23710)
2007(20909)
2006(18858)
2005(17320)
作者
(79012)
(65274)
(64993)
(62121)
(41690)
(31029)
(29700)
(25431)
(24964)
(23305)
(22343)
(22149)
(20777)
(20617)
(20286)
(20134)
(19329)
(18862)
(18754)
(18750)
(16575)
(15870)
(15650)
(14847)
(14821)
(14758)
(14348)
(13974)
(13166)
(12808)
学科
(129831)
经济(129693)
管理(77542)
(73584)
(58935)
企业(58935)
方法(54157)
数学(47976)
数学方法(47596)
中国(40223)
(31121)
(30503)
(30108)
金融(30107)
(29031)
银行(28994)
(27968)
地方(27526)
业经(26302)
(25531)
(24673)
贸易(24652)
(23994)
(23686)
农业(20851)
(18406)
财务(18338)
财务管理(18299)
环境(18021)
(17671)
机构
大学(403259)
学院(397994)
(179033)
经济(175574)
管理(155104)
研究(139256)
理学(133334)
理学院(131904)
管理学(129923)
管理学院(129208)
中国(112468)
(86428)
(82573)
科学(79837)
(69267)
财经(66213)
中心(63316)
研究所(62586)
(60246)
(58125)
经济学(57053)
(56423)
北京(55989)
业大(53810)
经济学院(51428)
(50202)
(49887)
师范(49818)
财经大学(49332)
(45918)
基金
项目(260220)
科学(205217)
研究(193408)
基金(191506)
(165391)
国家(164074)
科学基金(140753)
社会(125296)
社会科(119055)
社会科学(119024)
基金项目(100502)
(96961)
自然(88123)
教育(87209)
自然科(86051)
自然科学(86029)
自然科学基金(84511)
(82052)
资助(80001)
编号(78143)
成果(64349)
(59221)
重点(57716)
(56069)
(53388)
国家社会(52896)
课题(52885)
教育部(51560)
人文(50058)
创新(49948)
期刊
(196937)
经济(196937)
研究(127672)
中国(76047)
(60305)
管理(58099)
学报(57504)
科学(54076)
(52446)
(50292)
金融(50292)
大学(44629)
学学(41892)
教育(37789)
农业(35791)
财经(33690)
经济研究(33511)
技术(32900)
(28905)
业经(28778)
问题(25960)
(23176)
理论(20912)
技术经济(20814)
国际(20433)
图书(19626)
世界(19279)
统计(18996)
实践(18479)
(18479)
共检索到607299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吴建銮  赵春艳  南士敬  
本文基于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1—2015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金融杠杆波动对中国经济波动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结果表明:(1)金融杠杆波动和经济波动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金融杠杆波动会直接引发经济的同向波动;(2)受到投资冲击的调节作用,金融杠杆波动对经济波动产生了负向影响;(3)金融杠杆波动对经济波动的正向直接效应要远大于其通过投资的传导作用产生的负向间接效应,整体来看,它对经济波动的总体效应为正。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朱小会  陆远权  
在考察中国区域经济波动的基础上,将影响因素分解为产能过剩因素和价格扭曲因素,利用1999-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价格扭曲在产能过剩与经济波动的影响路径上具有中介效应;产能过剩、价格扭曲均与经济波动显著正相关;价格扭曲程度与异常经济波动正相关;通货膨胀和金融发展与经济波动显著正相关,全要素生产率和FDI与经济波动显著负相关。因此应大力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反应真实、灵敏的价格信号机制,化解产能过剩,推进要素市场改革,抑制通货膨胀水平与金融发展程度,适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FDI所占的比重,推动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张少军  
外包作为一种组织和治理的方式,已经成为经济波动的重要来源。本文提供了一个关于外包与经济波动关系的分析框架和理论假说,利用中国2000—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在采用带有Driscoll-Kraay标准误的固定效应估计方法等稳健性回归之后,发现外包对经济波动的效应显著为正,并且可以通过出口和进口两种渠道造成经济波动。进一步,本文发现小企业、外资企业和低技术行业的比重越高,外包造成的经济波动就越大。此外,本文还发现外包冲击造成经济波动的机制表现为,主要是通过增加既有企业生产和就业的波动性——密度边际波动——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增加企业数的波动性——扩展边际波动——实现的。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乐一  李良  杨云  
金融发展与经济波动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者关注的焦点,但从金融结构角度对经济波动进行探讨的文献尚不多见。笔者基于中国2001年~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金融结构变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国样本范围内,我国金融结构的变动抑制了经济波动,且金融结构对经济波动的平抑效应具有滞后性。在分地区讨论中,沿海地区金融结构变动对经济波动的平抑效应大于内陆地区金融结构变动对经济波动的平抑效应。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朱彤  漆鑫  李磊  
文章运用我国28个省市1978-2009年面板数据,通过检验金融发展与人均实际GDP波动性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波动性的关系,发现我国金融系统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金融系统本身的逐步完善较大程度上抵消了外生波动对我国人均实际GDP波动性和人均实际固定资产投资波动性的影响,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我国经济对外生冲击的敏感性。另外,研究中还发现,金融体系效率提升比金融体系规模扩张能更有效地缓解外生冲击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影响。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莹  修媛媛  王思莹  
金融开放对于一国宏观经济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经济波动的负向冲击。本文利用74个国家和地区在1960—2000年间的跨国面板数据,考察了金融开放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及可能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一国金融开放显著降低了经济增长的波动性。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对发达国家而言,金融开放通过降低生产率波动和人均资本波动两个渠道,显著抑制了经济增长的波动;而对于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则显著增大了人均资本的波动,而对生产率和人均产出波动影响甚微。这一结果在不同的模型设置和处理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因此,如何在扩大金融开放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积极发挥金融开放抑制经济波动作用机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扩大金融开放过程中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冯伟  
构建数理模型发现,经济波动会对产能利用率产生影响,两者总体上呈现出顺周期特征。运用1999—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总体上来看,经济波动和产能利用率在我国产业发展中具有耦合性或顺周期的作用特征,即经济波动和产能利用率之间存在着协同关系。进一步通过分样本回归发现,对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金融危机之前等的产业发展而言,经济波动与产能利用率之间存在着耦合关系,而对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及金融危机之后的产业发展,这两者之间则存在着背离或逆周期关系。这意味着在治理产能过剩的过程中,需要理性客观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沈炳珍  黄漓江  
笔者在Barro的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理论基础上,引入经济波动以反映政府支出规模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利用中国28个省(市、自治区)1979年~2008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政府支出规模与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地方政府支出规模与经济波动对区域经济增长都产生了负效应,且经济波动比政府支出规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负效应更大。因此,政府在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翔  李凌  
本文运用中国分省面板数据(1993年~2005年),检验了中国的金融发展、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随着我国金融系统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和完善,金融发展可以降低经济增长对外生冲击的敏感性,从而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提供有利的运行环境,防止宏观经济大幅度的波动。此外,回归结果还表明金融发展平抑经济波动的作用,可能是通过优化投资结构得以实现的,而不是投资总量。这一结论为进一步研究投资结构与增长和波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吴静  刘德学  
本文利用我国2005—2010年加工贸易等相关数据实证检验生产片断化与经济波动的国际协同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生产片断化与一般贸易对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波动的协同过程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二者的作用机制有所不同,前者是由生产片断化产品的互补性特征决定的,而后者与样本期内经济波动主要来源于需求冲击有关。因此,我国应该通过适度发展生产片断化,选择多元化的片断化合作伙伴以及增强生产片断化的根植性来分散风险。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徐梅  
运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建立门槛面板模型描述不同收入阶层城镇居民的金融资产收益变化特征以及宏观经济波动对其影响,并比较了不同收入阶层的家庭金融资产收益对财产性收入的贡献。回归结果表明,高收入阶层居民的金融资产收益随着GDP增长而有明显提高,低收入阶层的金融资产收益随GDP增长提高的幅度比较小。研究认为,由于金融资产收益在宏观经济波动中的这种规律使得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在宏观经济增长中财产性收入差距扩大,从而导致总收入的扩大。而处于现阶段经济下行压力下,低收入阶层金融资产收益会进一步降低,高收入阶层金融资产组合风险则会进一步增加。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吴建銮  赵春艳  南士敬  
本文通过在一个包含企业、银行和家庭的DSGE模型中引入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的信贷约束,考察不同部门的贷款抵押率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以及不同程度的贷款抵押率下技术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正向的家庭房贷抵押率冲击对借贷型家庭的贷款、消费和房屋需求以及房价均产生正面影响;对投资、产出和储蓄型家庭的房屋需求均产生负面影响。正向的企业贷款抵押率冲击对企业贷款、投资、产出、工资、两类家庭的劳动供给及其消费均产生正面影响。在面对同样的技术冲击时,较高的家庭房贷抵押率下,消费提升的幅度较大,而产出、投资以及房价提升的幅度却较小。在面对同样的技术冲击时,较高的企业贷款抵押率下,产出、投资和消费提升的幅度都较大,而房价提升的幅度却较小。基于以上结论,须高度关注家庭贷款的不正常增长,警惕家庭房贷杠杆率变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差别化信贷抵押率政策,引导更多资金流向民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马宇  
利用26个省市1996~2008年的有关数据,就经济结构、金融危机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单位GDP能耗越高,越是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率越低;市场化程度越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越是宽松,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对我国的启示是:继续严格执行"节能减排"的政策;做好应对危机的各种预案,建立金融危机的预警体系,争取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继续执行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抵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张璟  张震  刘晓辉  
"去杠杆"是近年社会各界关注的议题。已有研究较多关注过高的金融杠杆水平或"去杠杆"产生的影响,缺乏对宏观金融杠杆波动可能产生的影响的研究。本文选取1993—201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宏观金融杠杆波动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宏观金融杠杆波动显著降低了某一地区的技术创新;第二,宏观金融杠杆波动通过抑制某一地区研发投资强度,抑制了该地区的技术创新。在考虑了内生性、异常观测值、地区差异和空间溢出效应后,本文的结论仍然成立。依据本文研究结论得到的政策启示是,在"去杠杆"政策实施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和把握"去杠杆"政策的力度和幅度,以降低宏观金融杠杆波动给技术创新带来的不利影响。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庄子罐  邹金部  刘鼎铭  
去杠杆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平稳有序地去杠杆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在2016年前后的经济数据,刻画了去杠杆进程中我国宏观经济存在的“扩张—收缩”波动特征。基于此现实,本文在金融加速器理论基础上构建金融经济周期模型,尝试利用违约成本的变化引入金融冲击,从未预期和预期冲击两个视角理解去杠杆背景下中国的宏观经济波动。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去杠杆过程前后信贷、杠杆率以及信用利差等重要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不仅源自未预期违约成本的变化。违约成本预期的变化同样也可以很好地解释近年来我国重要宏观经济变量的“扩张—收缩”波动特征,为理解我国去杠杆进程中的宏观经济波动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基于本文结果,政府实施去杠杆政策时不仅应充分考虑违约成本的实际变动,还应重视金融机构的预期因素。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