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68)
2023(15120)
2022(12488)
2021(11482)
2020(9439)
2019(21843)
2018(21022)
2017(40554)
2016(20853)
2015(23417)
2014(22941)
2013(22930)
2012(21323)
2011(19107)
2010(18981)
2009(17829)
2008(16132)
2007(13618)
2006(12226)
2005(11141)
作者
(57318)
(48103)
(47835)
(45682)
(30725)
(22928)
(21753)
(18631)
(18585)
(16806)
(16536)
(16144)
(15261)
(15052)
(15012)
(14856)
(14142)
(13873)
(13702)
(13341)
(11811)
(11437)
(11344)
(11127)
(10915)
(10838)
(10315)
(9892)
(9552)
(9343)
学科
(111616)
经济(111518)
管理(58387)
(54735)
方法(43345)
(43172)
企业(43172)
数学(39490)
数学方法(39119)
中国(34647)
(27430)
金融(27429)
地方(26977)
(25094)
银行(25079)
(24715)
(24282)
(23598)
业经(20734)
(19212)
(18549)
贸易(18532)
(18002)
(17868)
农业(17154)
环境(16839)
地方经济(14776)
(14410)
财务(14367)
财务管理(14338)
机构
大学(295984)
学院(295418)
(143876)
经济(141410)
管理(114956)
研究(104882)
理学(99011)
理学院(97974)
管理学(96556)
管理学院(95998)
中国(86197)
(62577)
(61927)
科学(57595)
财经(50697)
(49731)
中心(49668)
经济学(47420)
(46435)
研究所(45095)
经济学院(42643)
(42366)
(41364)
北京(39107)
业大(38645)
财经大学(38021)
(37970)
(35719)
师范(35403)
(33202)
基金
项目(200519)
科学(160837)
基金(151153)
研究(146162)
(130652)
国家(129668)
科学基金(113304)
社会(99909)
社会科(95175)
社会科学(95151)
基金项目(79524)
(74087)
自然(70845)
自然科(69287)
自然科学(69268)
自然科学基金(68030)
教育(65133)
(62976)
资助(61885)
编号(55329)
(45740)
重点(45027)
(44758)
国家社会(43610)
成果(42910)
(42029)
教育部(40240)
创新(39590)
人文(38993)
科研(38165)
期刊
(155149)
经济(155149)
研究(93698)
中国(54865)
(47444)
管理(43043)
(40582)
金融(40582)
科学(39639)
学报(39022)
(37843)
大学(31370)
学学(30164)
经济研究(26862)
财经(26210)
技术(25672)
农业(25220)
(22762)
问题(21787)
业经(21297)
教育(19420)
(17363)
世界(16343)
技术经济(16022)
统计(15965)
国际(15721)
(14149)
(13693)
理论(13655)
现代(13369)
共检索到4485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谢东江  胡士华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实体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2003-2018年的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金融杠杆对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使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金融杠杆对绿色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得出以下结论:(1)金融杠杆总体上促进我国绿色经济增长。(2)金融杠杆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等机制促进我国绿色经济增长,且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都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其部分中介效应大小分别为34.13%和8.35%。(3)异质性分析表明,金融杠杆对我国不同地区的绿色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对东北地区的绿色经济增长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金融杠杆对64个低碳试点城市的绿色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小于221个非低碳试点城市。最后提出了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助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边志强  
研究目的:利用2006—2021年全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系统考察经济增长目标管理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固定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经济增长目标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呈现明显的负向影响效应,且这一结论通过了克服内生性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2)正式与非正式环境规制均能够减缓经济增长目标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负向影响,且后者的调节效应更强。(3)经济增长目标存在明显的自上而下逐级加码现象,且目标加码行为会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产生抑制作用。(4)当目标约束程度为一般约束和硬约束,以及目标完成情况从未完成、正常完成到超额完成时,经济增长目标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负向影响显著且逐渐增强。研究结论:进一步淡化GDP增速在官员绩效考核中的重要性,尽量采用“留有余地”的软约束方式设定经济增长目标,重视环境规制的约束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晓云  魏琦  杨秀平  
将环境成本作为投入指标引入经济效率的分析框架,选用DEA-Malmquist模型对我国285个地级以上城市2004-2013年的绿色经济效率进行动态评价。然后选用面板混合估计模型,对动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论表明,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持续提升的主要驱动力量是技术进步;Malmquist指数与城市规模呈现"U"型曲线关系;与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私营和个体经济比重、职工工资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经济发展水平、外资利用规模呈显著负相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晓云  魏琦  杨秀平  
将环境成本作为投入指标引入经济效率的分析框架,选用DEA-Malmquist模型对我国285个地级以上城市2004-2013年的绿色经济效率进行动态评价。然后选用面板混合估计模型,对动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论表明,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持续提升的主要驱动力量是技术进步;Malmquist指数与城市规模呈现"U"型曲线关系;与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私营和个体经济比重、职工工资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经济发展水平、外资利用规模呈显著负相关。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丁玉龙  
以2003—2018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双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城市规模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效应。结果显示:城市规模、城市规模的平方以及绿色经济效率均具有正空间自相关性。城市规模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呈倒"U"型特征,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城市的人口规模位于倒"U"型曲线左侧。异质性分析发现,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规模与绿色经济效率之间均呈倒"U"型关系,东部地区倒"U"型曲线顶点处的城市规模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空间效应分解表明,城市规模与相邻城市绿色经济效率之间也存在倒"U"型关系,并且在现阶段,城市规模对相邻城市绿色经济效率会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施本植  许宁  刘明  邓铭  
利用2004—2015年中国249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和面板门槛模型,研究了金融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金融集聚能够提升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具体体现在增强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和实现节能减排三种渠道;当金融集聚水平跨越不同门槛时,金融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作用会发生变化,从全国以及中、西部地区的情况来看,金融集聚与城市绿色经济效率之间存在U形非线性关系,而在东部地区两者之间存在提升作用逐步递减的非线性关系。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久文  李姗姗  张和侦  
本文利用2005—2011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城市病"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产业集聚虽然能够带动城市经济效率的提升,但人口过度集中带来的拥挤效应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显著为负,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病"成为制约城市经济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从城市规模等级来看,大城市集聚经济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带动作用有限,而中小城市依然能从集聚经济中获得较大收益;大城市"城市病"对城市经济效率带来的损失程度高于中小城市。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海星  周耀东  
基于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和GML指数,测算2004—2018年285个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增长率及分解指标,运用Tobit-DID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评估国家级开发区设立对城市GTFP增长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开发区设立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水平,但考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后,与城市GTFP增长率呈现显著负向关系,该结果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开发区的污染企业数量和规模上升加剧了城市的污染排放,是制约城市GTFP增长提升的主要因素。受持续时间和核准面积的影响,开发区企业规模增长对城市环境污染具有门限效应。持续时间越长、核准面积越大,区内企业规模增长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系数越大。因此,应适当提高开发区环境入园门槛,建立污染企业淘汰机制,加快推进开发区绿色改造,以促进城市绿色经济增长。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张维今  李凯  
集聚经济产生的外部性是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但主要是MAR外部性还是Jacobs外部性起主导作用,学术界存在争议。利用中国285个地级以上城市2004-2013年的面板数据,从城市规模的角度入手,分析不同规模城市外部性与城市产业发展中专业化和多样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从全国范围内来看,产业多样化和专业化均能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多样化和专业化不是完全对立的;对不同规模的城市来说,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小型城市中,劳动力的影响更显著,而城市规模越大,资本作用表现越明显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汪彬  陈耀  
本文考察中国国内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主要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关系检验、VECM检验和Granger causality检验,考察国内旅游业与GDP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利用中国285个城市2003—2013年间的数据,按照全国和东、中、西三个地带层面考察国内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实证结果显示:中国国内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显著,旅游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呈现一定的区域差异性,与此同时,旅游政策调整对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增长也具有促进作用。最后,根据实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安树伟  熊雪如  
本文基于拓展的LS模型,构建了区域增长接力模型,并以2003—2016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足迹空间,通过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分析了中国区域增长接力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周期性和阶段性,大国经济体可以利用不同区域间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和阶段性差异,通过区域间增长接力实现整体经济稳增长。从城市足迹空间上看,中国经济存在较为明显的"由东向西,由北向南"区域增长接力。研究认为,新常态下要积极培育并有效识别新的增长空间,进一步挖掘老空间的增长潜力,促进区域发展新格局形成,为我国经济稳增长提供支撑。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自然  
本文利用1990~2011年中国26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投入产出数据,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及相关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分区域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及要素增长及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1)26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1990~2011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近些年呈下降趋势,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尤其要提高东部TFP增长水平。东部地区GDP增长率和TFP增长高度正相关(尤其是第三阶段),说明东部地区提高TFP增长对GDP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刘华珂  何春  
基于中国2005-2019年的27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检验了绿色金融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1)绿色金融能够促进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2)机制检验表明绿色金融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引导居民绿色消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等途径促进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3)异质性检验表明在科教水平低的城市、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绿色金融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对绿色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豆建民  刘叶  
以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市为样本,利用面板数据门限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不同规模城市经济增长的门限效应。结果表明:协同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存在双重门限效应。当城市规模小于23.004万时,协同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当城市规模处于23.004万和199.996万之间时,两个产业间的互补效应逐渐显现,城市经济也从协同集聚中获得好处;当城市规模大于199.996万时,受资源、环境等条件限制,协同集聚对城市经济显示出一定抑制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春阳  黄子骥  
自1995年首个城市商业银行成立至今,城市商业银行已成为我国银行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城市商业银行是否有如其成立初衷,对当地经济增长起到积极支持作用。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方法,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采用2001-2010年间我国4个直辖市和282个地级市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地区GDP指数及人均GDP指数在城市商业银行成立之后显著下降,城市商业银行贷款相对规模对当地经济增长呈非显著关系。同时,地区贷款相对规模、工业企业数目增速和工业总产值增速没有明显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