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99)
- 2023(13252)
- 2022(11057)
- 2021(9895)
- 2020(8091)
- 2019(17820)
- 2018(17362)
- 2017(32118)
- 2016(16726)
- 2015(18452)
- 2014(18111)
- 2013(17924)
- 2012(17084)
- 2011(15731)
- 2010(16423)
- 2009(15493)
- 2008(14294)
- 2007(13086)
- 2006(12033)
- 2005(11366)
- 学科
- 济(89687)
- 经济(89627)
- 业(54340)
- 管理(52899)
- 企(44541)
- 企业(44541)
- 中国(31227)
- 地方(27658)
- 融(26977)
- 金融(26977)
- 方法(25271)
- 银(24967)
- 银行(24946)
- 行(24328)
- 技术(22366)
- 数学(21311)
- 数学方法(21177)
- 农(20839)
- 业经(20625)
- 财(17788)
- 制(17199)
- 地方经济(16089)
- 农业(15342)
- 学(14606)
- 技术管理(14312)
- 贸(13270)
- 贸易(13251)
- 发(12919)
- 易(12743)
- 理论(12543)
- 机构
- 学院(242251)
- 大学(238064)
- 济(113528)
- 经济(111290)
- 管理(90224)
- 研究(89274)
- 理学(75494)
- 理学院(74684)
- 管理学(73757)
- 中国(73413)
- 管理学院(73291)
- 京(50716)
- 财(50493)
- 科学(49451)
- 所(44611)
- 中心(41442)
- 研究所(39699)
- 江(38974)
- 财经(38913)
- 经济学(36010)
- 农(35955)
- 经(35118)
- 北京(33081)
- 经济学院(32032)
- 院(31964)
- 州(31718)
- 范(31605)
- 师范(31307)
- 业大(30411)
- 财经大学(28593)
- 基金
- 项目(150647)
- 科学(119882)
- 研究(115957)
- 基金(106769)
- 家(91518)
- 国家(90686)
- 科学基金(78506)
- 社会(76175)
- 社会科(72584)
- 社会科学(72568)
- 省(61914)
- 基金项目(55692)
- 教育(52514)
- 划(49940)
- 自然(46206)
- 编号(46082)
- 自然科(45195)
- 自然科学(45186)
- 自然科学基金(44419)
- 资助(42523)
- 发(39584)
- 创(37572)
- 成果(37550)
- 重点(34644)
- 创新(34230)
- 课题(34050)
- 发展(32832)
- 部(32597)
- 展(32294)
- 国家社会(31849)
- 期刊
- 济(138718)
- 经济(138718)
- 研究(83518)
- 中国(60067)
- 管理(39209)
- 融(39163)
- 金融(39163)
- 财(38390)
- 农(34521)
- 科学(30977)
- 教育(30823)
- 学报(30476)
- 技术(25695)
- 大学(24308)
- 经济研究(23341)
- 农业(23135)
- 学学(22785)
- 业经(21539)
- 财经(20461)
- 经(17906)
- 问题(16810)
- 技术经济(15593)
- 科技(13638)
- 贸(13262)
- 世界(12831)
- 坛(12724)
- 论坛(12724)
- 业(12688)
- 国际(12602)
- 商业(11999)
共检索到4034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美丽 陈希敏
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0—2018年的省级动态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金融杠杆、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杠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并且金融杠杆率的拐点值在0.52~0.55之间,过高和过低的金融杠杆都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考虑技术创新的影响时,金融杠杆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存在区间效应,当金融杠杆水平过高或过低时,都会削弱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而当金融杠杆处于0.3~0.9区间的水平时,会显著加强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腾 蒋伏心
文章基于2005—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科技金融与技术创新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总体影响。研究表明,科技金融提升了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技术创新也发挥显著的积极影响,同时技术创新与科技金融的深度协同也能够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分析发现,科技金融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可以通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与市场运行效率、社会福利水平与共享经济成果、自然资源利用率与生态环境污染三个维度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通过作用于经济结构与市场体系、国民经济素质与人力资本两个维度抑制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而对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影响并不显著。分区域观察,科技金融与技术创新的互动融合能够显著促进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但却抑制了中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薛阳 牛子正 段淏文 冯银虎
当前,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正逐渐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文章以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新发展理念视角,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衡量高质量发展水平,通过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对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在全国层面,数字经济和技术创新均能对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且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技术创新产生中介效应。(2)受到地区发展基础、发展阶段迥异等因素影响,数字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和维度异质性。其中,分地区来看,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呈现显著正向激励作用,而在中部地区则呈现显著的抑制作用;分维度来看,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均呈现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开放在现阶段的促进作用尚不显著。(3)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全要素生产率能够在数字经济促进技术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钱晶晶 钟韵 张横峰
基于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地区)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中介效应和门限回归模型对金融集聚、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质量三者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各省市金融集聚整体上对经济发展质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各区域之间存在异质性;金融集聚通过影响技术创新从而对经济发展质量具有显著效应,亦即技术创新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政府干预能够显著正向调节金融集聚对经济发展质量的促进效应。因此,建议各地区推动金融集聚建设,提升技术创新水平,促进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红艳 张晓骏 徐良培 孙植华
文章使用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度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并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探讨数字金融对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异质性检验来看,覆盖广度的促进作用最大,在中西部地区促进作用更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可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郎立魁 郏聚宝 王丰效
为分析绿色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文章基于2012—2021年时间序列数据,从绿色发展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选取代表绿色技术创新的系统性指标,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领域选取代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指标,并构建指标体系。根据熵权-TOPSIS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分别计算绿色技术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的综合得分,基于综合得分构建VAR模型并对绿色技术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均表现出逐步上升的态势,二者存在同步增长趋势;绿色技术创新进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冲击效应一直为正向效应影响,且短期影响强度更为明显。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玉琴 刘成奎
本文基于2000~2017年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选取索洛余值法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检验财政分权体制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从地区技术创新角度识别财政分权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财政分权体制的不完善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一定的负向影响。影响机制分析表明,财政分权会制约地区技术创新,进而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一定负向影响。亟需转型的中国经济在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过程中,各地区应合理利用资源配置自主权,加大政府创新偏好力度,以更好地发挥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旭霞 雷汉云 王珊珊
当前重点关注环境规制对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但很少关注环境规制和技术创新共同对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文章以2005—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静态和动态空间面板模型探究在三种不同空间权重矩阵的条件下环境规制对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及在技术创新调节变量的作用下环境规制对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环境规制是提高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核心助推力量,环境规制对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引入技术创新这一中间调节变量的作用后,技术创新能够在环境规制提高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层面上起显著的补充作用;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时间层面上的“路径依赖效应”以及空间层面上的“溢出效应”,且时间上的“累加效应”比“空间溢出效应”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雪飞 赵黎明
文章基于2012—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赋权法测算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指数,并通过面板门限回归模型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线性和非线性关系,以及不同科技创新水平下金融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变化。结果显示:金融发展及其分类指标均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强化金融发展水平、金融发展规模以及金融发展效率的促进作用;金融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科技创新的门限效应,其促进作用随科技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持续增强;科技创新对金融发展分类指标的支持作用存在差异,对金融发展规模的支持作用较强,对金融发展效率的支持作用较弱。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林毅夫 付才辉 任晓猛
我国金融创新的内涵从需求特色来讲就是金融精准支持的金融产品创新,从改革特色来讲就是金融结构改革的制度创新。现代化的金融体系要以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为金融创新的根本原则。目前中国金融体系的根本问题不在于总量不足和水平不高,而在于结构性矛盾,导致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低下,跟不上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各地应该结合自身禀赋结构特征因地制宜地采取因势利导的金融创新,以更精准地满足本地实际的金融需求,而不是采取"一刀切"式的做法来落实国家的金融规划与金融政策或模仿其他地区的金融创新。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孟维福 刘婧涵
本文采用熵值法测度了绿色金融发展指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从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视角检验了绿色金融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应和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绿色金融能够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在绿色金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信息化程度高的地区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大。据此,提出要完善绿色金融发展体系,发挥绿色金融在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的正向作用,通过协调区域发展、提升消费水平和提高信息化程度增强绿色金融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丽
文章选取2011—2018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实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从整体效应看,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分维度看,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分地区看,中西部地区边际效应更大。中介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创新活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经济高质量发展 普惠金融 系统GMM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炳军 曹斌 周方
构建创新生态共生系统对转型背景下实现“双碳”目标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基于构建的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框架,测度了2015—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并通过面板Tobit模型以及动态面板门槛模型考察了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对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对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并通过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产生作用;绿色技术创新对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非线性影响,呈现“显著抑制—显著促进”的演变过程;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效应的促进作用主要集中于东部及污染程度低的地区。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郑智勇 何剑 张梦婷
本文动态识别杠杆波动、系统性金融风险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变关系,并选择中国三次“去杠杆化”的关键时期,详细刻画杠杆波动的传导效应。研究表明:一方面,杠杆波动在短期会显著累积系统性风险,该效应受经济形势与政策干预的影响存在异质性,长期则对风险无明显影响。在间接渠道下,杠杆波动短期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正负交替”效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则同步抑制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扩内需”举措能稳健抑制风险,而“防风险”则有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袁野 李林汉
本文采用我国31个省际2011~2020年有关数据,分别运用熵值法、SBM模型计算了各省域的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数水平,并且建立了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者耦合协调模型,然后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分析了东、中和西部地区耦合度差异的来源。实证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指数、技术创新指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均遥遥领先于西部和中部地区;全国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系统耦合协调度近似呈现U型变化趋势,属于中等耦合协调,但波动不大,东部地区三系统处于高度耦合的状态,中部和西部地区处于低度耦合的状态;“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和“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对三系统的耦合起到支持作用;全国的三系统耦合度基尼系数最高,接下来是东、西和中部,东、中与西部三系统耦合度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的差异。最后提出继续提高数字经济和技术创新的良性互动水平,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尽快实现各个区域间三者高度耦合协调持续发展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