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53)
- 2023(14257)
- 2022(12265)
- 2021(11685)
- 2020(9751)
- 2019(22775)
- 2018(22533)
- 2017(44085)
- 2016(23548)
- 2015(26472)
- 2014(26544)
- 2013(25951)
- 2012(23538)
- 2011(21142)
- 2010(21578)
- 2009(20333)
- 2008(18966)
- 2007(16527)
- 2006(14493)
- 2005(12934)
- 学科
- 济(92022)
- 经济(91920)
- 业(68098)
- 管理(67714)
- 企(57220)
- 企业(57220)
- 方法(46182)
- 数学(40036)
- 数学方法(39342)
- 中国(30583)
- 融(28734)
- 金融(28733)
- 银(27735)
- 银行(27702)
- 行(26624)
- 财(25070)
- 农(22750)
- 业经(21206)
- 制(20663)
- 学(19547)
- 理论(19307)
- 地方(18936)
- 务(17441)
- 财务(17364)
- 财务管理(17334)
- 企业财务(16527)
- 贸(15732)
- 贸易(15717)
- 农业(15487)
- 易(15287)
- 机构
- 大学(329218)
- 学院(328069)
- 管理(133399)
- 济(129023)
- 经济(126011)
- 理学(115465)
- 理学院(114274)
- 管理学(111972)
- 管理学院(111398)
- 研究(103077)
- 中国(86276)
- 京(69512)
- 科学(63298)
- 财(61804)
- 所(50521)
- 财经(49838)
- 中心(49454)
- 农(48262)
- 业大(47227)
- 江(46439)
- 研究所(46101)
- 经(45267)
- 北京(44202)
- 范(41436)
- 师范(41075)
- 经济学(39298)
- 州(39192)
- 农业(37704)
- 财经大学(37481)
- 院(37274)
- 基金
- 项目(224137)
- 科学(176254)
- 研究(164373)
- 基金(162694)
- 家(140511)
- 国家(139335)
- 科学基金(120953)
- 社会(102504)
- 社会科(97171)
- 社会科学(97144)
- 省(87617)
- 基金项目(85870)
- 自然(79498)
- 自然科(77707)
- 自然科学(77693)
- 自然科学基金(76256)
- 教育(76118)
- 划(73390)
- 资助(68748)
- 编号(67825)
- 成果(54619)
- 重点(49781)
- 部(49000)
- 创(46811)
- 发(46628)
- 课题(46383)
- 创新(43523)
- 科研(42930)
- 教育部(42538)
- 大学(42265)
- 期刊
- 济(134952)
- 经济(134952)
- 研究(97937)
- 中国(61241)
- 学报(48968)
- 管理(47850)
- 财(46301)
- 科学(45354)
- 融(44552)
- 金融(44552)
- 农(43202)
- 大学(37702)
- 教育(36716)
- 学学(35568)
- 农业(29415)
- 技术(29143)
- 财经(24082)
- 经济研究(21534)
- 业经(21390)
- 经(20384)
- 理论(17395)
- 问题(16874)
- 图书(16245)
- 实践(16071)
- 践(16071)
- 技术经济(15860)
- 统计(15263)
- 科技(15094)
- 业(14896)
- 现代(14579)
共检索到4772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巴曙松 王劲松 刘家鹏 刘睿
危机状况下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方式的选择是一个容易引发争议的理论难题。本文分别从市场化和行政化两种视角,考察了特定机构与市场规模之比与危机处置效果间的关系,建立了一个综合两种模式的一般化处置模型。在同时考虑市场措施和行政手段的情况下,对最优的风险处置路径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显示,总体市场规模越大,在风险处置过程中应更多地借助于市场化的处置方式。而在市场失灵或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如单一机构的影响对市场冲击巨大),需考虑使用行政手段作为及时的补充,这样更有利于提升问题机构的危机处置效果。同时,运用论文的分析框架,通过对不同市场发展阶段的划分,可以得到市场发展不同阶段对应的最优处置方式。该结论适用于一般...
关键词:
风险处置 金融机构 模型分析 优化路径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向民
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有必要建立健全我国的金融机构有序处置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宝贵的风险处置经验,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但与市场化、法治化的有序处置机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随着我国金融业进一步开放,越来越多的非国有乃至国际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应当改变此前以行政手段和政府兜底为主的风险处置做法,立足
关键词:
风险处置 处置机制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敖希颖
2020年3月9日至3月18日,美国股市发生四次熔断。如果依据理论上的定义,全球已深陷金融危机。资产价格在几个月内下跌超过30%即被视为金融危机。股市暴跌、金融机构破产倒闭、信用紧缩、失业率上升是金融危机的显著表征。毫不夸张地说,全球正在或即将面临下一次金融危机,金融机构破产倒闭可能是下一步不得不面对的问题。2019年,受中美贸易战和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包商银行被接管,锦州银行和恒丰银行被战略重组。2020年,受新冠肺炎全球疫情的影响,世界宏观经济受到重创。我国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的先天不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刘涛
及时有效地处置高风险金融机构是关系金融稳定的重大问题,本文在介绍了处置高风险金融机构的前置性措施和实质性措施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和作者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对高风险金融机构采取"提供流动性支持—接管—重组—破产"的处置路径。
关键词:
高风险 金融机构 金融稳定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周晖
本文阐述了经济外部性和金融风险负外部性,金融风险的负外部性导致了本轮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发生。在应对金融危机中,针对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中美两国均基于切断或控制金融风险负外部性的风险源和风险的传递采取了政府主导下的行政重组、市场化并购、市场化重组、市场化破产4种模式。长远看要建立全球货币、财政和监管等全球治理制。
关键词:
经济外部性 金融风险负外部性 风险处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许涤龙 李峰
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面临的诸多风险中最重要的风险之一,如何量化和控制信用风险一直是金融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对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发展进行了概括,在对传统、现代两类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构建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和适用性,并讨论了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在我国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期刊] 征信
[作者]
吴晋科
构建以存款保险为核心的有序风险处置机制是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实践经验,我国《存款保险条例》赋予了存款保险早期纠正和风险处置的职能,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明确的市场化风险处置机制。根据存款保险风险处置机理,运用激励相容的理念,探讨运用存款保险机制处置金融机构个案风险的问题。研究认为,在现有制度框架下推进存款保险风险处置工作存在认知不统一、触发机制不明确、市场理念落地难、新机制构建难等问题,进而提出在金融改革整体框架中纳入存款保险因素、明确风险处置的触发机制、构建激励相容的市场化处置机制等政策措施,对加快构建以存款保险为平台的风险处置框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存款保险 风险处置 触发机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玮强 郭慧敏 庄新田
文章利用CoVaR动态模型对我国35家上市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贡献进行动态估计及分析,揭示了金融机构特征因素对其未来系统性风险贡献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贡献最大,证券业金融机构的贡献最小;系统性风险贡献越大的金融机构,其风险贡献的波动也越大;金融机构的规模越大,其未来的系统性风险贡献越小;金融机构的在险价值越大、杠杆率越高、股票收益的波动越大,其未来的系统性风险贡献越大。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曹元芳 王若平
道德风险问题是我国金融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金融案件的发生无不与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有关。而目前金融系统实行的多层级委托代理经营管理模式存在制度缺陷和道德风险隐患。
关键词:
金融机构 委托代理 道德风险 博弈模型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谭章禄 袁慧
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的不断融合,金融机构的风险识别和传染性特征持续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2010年11月15日至2019年7月12日货币金融、资本市场、保险业和其他金融业机构为研究对象,运用DCC-GARCH-Guass模型对单个以及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之间进行金融风险识别与联动传染性分析。结果表明:(1)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存在较明显的集聚效应;(2)尽管我国金融业风险整体上是可控的,但货币金融类机构之间风险的时变联动的持续性最大,且股份制银行要大于国有银行;(3)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与保险业之间风险的时变联动性比较稳定;(4)通过分析2015年股灾事件发现,单一机构类型以及不同机构类型之间均存在较强的金融风险传染效应。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王培辉 袁薇
本文结合未定权益分析法和动态因子copula模型研究了2008年1月至2016年3月我国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未定权益分析法计算的信用价差指标较好地揭示了单一金融机构违约风险动态变化,次贷危机期间较高,2015年以来再次升高,具体来看,证券公司最高,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居中,银行最低。(2)基于动态因子copula模型计算的系统性风险指标较好地反映了我国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演进,2009年下半年至2014年底系统性风险较高,样本期间内金融机构在系统重要性上没有显著差异。比较发现单一金融机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余博 邹宇翔 管超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对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主要聚焦于银行,对于金融机构系统风险的确定和评估则主要关注机构的规模和结构特征,尚未从机构的风险传染状况及定价估值水平等视角进行考量。对此,本文采用学界新晋发展的Clayton Copula函数方法和MST网络模型,构建我国主要金融机构的下尾依赖网络;结合网络拓朴指标,从社区结构、集中度、分部门等维度综合评估我国上市金融机构的系统风险重要性;通过标准化树长探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系统风险传染的结构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是我国金融机构具有显著的网络社区结构特征,其中系统风险重要性最强的是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组成的社区,股份制商业银行和金融控股公司亦具有较高的关联度;二是金融机构节点在风险传染中呈现出差异化的作用性质,部分规模较小的机构具备超越其规模的重要性,东北证券、光大证券、广发证券和中信证券是风险传染的重要性节点;三是金融危机加剧了风险在网络中的传染性,也改变了金融机构的网络结构与系统风险重要性排序。本文研究为监管部门多角度考量金融机构风险重要性、完善系统重要性机构名单以及实施多维度梯度监管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郭琳
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置问题逐渐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随着近几年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业务是大势所趋。文章以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为背景,分析了我国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种类,以资产管理公司为例分析了目前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业务模式和存在问题,最后并提出了处置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政策建议,对于全国和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介入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市场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非金融机构 不良资产 处置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沈梦雅
金融机构处置基金是为处置问题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支持的公共实体。基金的设立是实现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法律责任平衡、金融机构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必要选择,是完善金融安全网、弥补现行处置融资机制不足的要求。基金以安全、快速、公平、透明为基本原则,以向金融机构征收金融稳定贡献税为主要的融资方式。作为非救助基金,基金的管理和使用由处置当局负责。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存款保险基金、投资者保护基金等制度,但其侧重点和功能与金融机构处置基金仍有所不同。构建金融机构处置基金是我国建立有效的金融机构处置机制、完善金融安全网的必要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