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23)
2023(6792)
2022(5437)
2021(4940)
2020(4092)
2019(9155)
2018(8554)
2017(16688)
2016(8150)
2015(9176)
2014(8870)
2013(8682)
2012(7765)
2011(6770)
2010(7043)
2009(6896)
2008(5677)
2007(4773)
2006(4188)
2005(3926)
作者
(20797)
(17173)
(16914)
(16200)
(10779)
(8119)
(7908)
(6668)
(6498)
(5944)
(5815)
(5671)
(5391)
(5333)
(5230)
(5145)
(5041)
(4937)
(4841)
(4746)
(4174)
(4057)
(3957)
(3847)
(3825)
(3797)
(3642)
(3606)
(3423)
(3404)
学科
(29782)
经济(29751)
(25872)
金融(25872)
(24630)
管理(22619)
(22342)
银行(22339)
(21769)
(20933)
企业(20933)
中国(17154)
(11447)
方法(11372)
中国金融(10959)
(10287)
数学(9340)
数学方法(9253)
地方(8608)
业经(8509)
(8161)
贸易(8151)
(8098)
财务(8083)
财务管理(8072)
(7993)
(7880)
企业财务(7746)
理论(6417)
(6251)
机构
学院(108335)
大学(107956)
(49799)
经济(48784)
管理(41464)
理学(35496)
中国(35290)
研究(35171)
理学院(35154)
管理学(34786)
管理学院(34570)
(24992)
(21361)
财经(19998)
中心(19588)
(18247)
(17450)
科学(17245)
金融(17146)
(17109)
经济学(17058)
银行(16541)
(15632)
经济学院(15615)
(15506)
财经大学(15305)
(14817)
人民(14260)
研究所(14006)
北京(13322)
基金
项目(72373)
科学(58393)
研究(56609)
基金(54045)
(45720)
国家(45308)
科学基金(40020)
社会(38007)
社会科(36387)
社会科学(36381)
基金项目(28362)
(27480)
教育(25064)
自然(23498)
自然科(23051)
自然科学(23049)
(22890)
自然科学基金(22635)
编号(22605)
资助(21128)
成果(18705)
国家社会(16604)
(16557)
(16508)
重点(16304)
(16200)
(15402)
创新(15380)
课题(15310)
(15189)
期刊
(51475)
经济(51475)
研究(35484)
(29520)
金融(29520)
中国(20871)
(18964)
管理(15116)
学报(12612)
科学(12169)
(12158)
大学(10679)
学学(10076)
财经(9968)
教育(9874)
经济研究(8945)
国际(8694)
(8630)
业经(7976)
技术(7854)
(7483)
农业(7389)
问题(6780)
理论(6244)
实践(5613)
(5613)
世界(5473)
现代(5195)
商业(5114)
中国金融(5101)
共检索到1697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作者] 陈铭仁  
在外部规模经济、知识集聚和信息外溢、市场机制及区域文化影响的共同作用下,各种不同种类金融机构在空间中集聚,并通过与实体经济其他产业的相互促进,逐步形成金融产业集群。金融产业集群提高了金融创新速度和效率,有利于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及风险分摊,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金融机构进一步空间集聚、金融产业集群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必然伴随着金融影响力的外向发散,跨出区域,跨出国家,金融中心就自然形成了。因此,金融中心的形成过程,就是金融机构的集聚过程,金融机构集聚是一个城市成为金融中心的前提和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在许多方面都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加以引导,形成政府推动型金融中心。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望  
文章分析了近年来上海金融机构集聚的特点及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从有利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上海金融机构集聚的建议措施。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李亚敏  王浩  
本文基于比较金融史的分析视角,以英国伦敦作为主要参照对象,归纳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义和特征,并结合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态势,进行金融要素的SWOT综合评判,进而提出若干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陈彪如  连平  
纵观世界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虽然由于它们各自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优势不同,因而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它们共有的一些主客观条件分不开的。这些条件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建立高度发达的世界性金融市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于永达  王浩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中心更是国际金融体系的核心。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下,亟需适时建立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本文通过对英国伦敦金融城集聚金融优势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历程分析,以构建金融软实力的战略视角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态势,进行相关要素的综合评判,进而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黄亚钧  
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首先有一个目标模式的选择问题.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在一些资源贫瘠的小岛上实行完全自由化的金融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银行金融机构,使这些小岛一举成为举世闻名的新兴国际金融中心.但是,这类金融中心缺乏内在的经济实力,而仅仅具有一个表面繁荣的金融外壳,实质上是外国银行避税和逃避管制的“避税港”,这种类型的国际金融中心不应该成为上海的目标模式.在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不是为中心而中心,而是要通过建立一个现代化、规范化的国际金融网点,能够随时准确把握国际经济动向和调动国际经济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国外的市场、技术和资金,以推动上海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因此,上海应该以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姜淮  
本文通过金融中心形成潜力模型,对全国九个具有区域优势的大城市进行了经济实力、金融实力、基础设施水平、区位优势等四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得出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结论;并结合国务院批准设立上海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实际,对上海的优劣势进行相关分析,提出了其发展战略和对策。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瑞德  
战前,香港只是一个从事转口贸易的商埠,经过战后30多年,特别是70年代以来2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为什么在短短的时间内能发展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它的形成对世界经济、特别是亚太经济有何影响?研究这一问题,对将上海建设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是进入70年代以后才逐步形成的。 50年代中期以后,香港的银行金融机构随着工业化的转变而得到迅速发展,到1961年底,香港大小规模的注册银行已发展到85家,共开设分支机构101个。由于香港政府采取保守的金融政策,认为当时金融业的发展...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周光友  罗素梅  
该文在比较分析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模式的基础上,总结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规律和发展模式,得出了启示性的结论,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政策推动型是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初期的主要模式;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要加强风险管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客观要求;应同时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闫彦明  何丽  田田  
长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金融中心发展模式,其中对发展模式产生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在于政府、市场这两类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各种发展模式相应地体现出政府、市场各异的协同方式。本文探讨了国际金融中心形成与演化的机理,从金融中心能级、主导驱动力两个维度,对各金融中心模式的特点、发展趋势进行了比较,重点分析了伦敦金融城"业界自治"管理模式的举措与经验,提出了我国各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丁一兵  钟阳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对影响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重要因素进行了实证考察,发现国际资本流动的活跃程度在国际金融中心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非常显著的作用。由于一国资本流动性越强,该国的股票市场交量越活跃,其金融市场越发达,该国越容易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反之,一国的资本流动性越差,其金融市场发展就越迟缓,会导致该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难以快速推进。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袁宜  
通过对在沪经营的26家金融机构的问卷调查,揭示了在金融机构眼中,上海作为成长中的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包括了未来长三角经济高增长带来的绝对优势,市场环境、人力资源素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方面的相对优势,以及商务成本、金融监管方面的劣势。这一结果为下一步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提供了依据。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白玉  樊丽明  
为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中科学有效地发挥税收政策的作用,有必要分析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模式和税收政策。根据形成动力的不同,国际金融中心可分为自然形成模式和政府引导模式,伦敦、纽约和东京为自然形成模式的典型代表,新加坡为政府引导模式的典型代表。本文分析了两种模式国际金融中心税收政策的演进过程、特征及成因,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路径和税收政策提供参考。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白玉  樊丽明  
为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中科学有效地发挥税收政策的作用,有必要分析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模式和税收政策。根据形成动力的不同,国际金融中心可分为自然形成模式和政府引导模式,伦敦、纽约和东京为自然形成模式的典型代表,新加坡为政府引导模式的典型代表。本文分析了两种模式国际金融中心税收政策的演进过程、特征及成因,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路径和税收政策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