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50)
- 2023(7090)
- 2022(5883)
- 2021(5398)
- 2020(4371)
- 2019(9937)
- 2018(9483)
- 2017(19388)
- 2016(10046)
- 2015(10932)
- 2014(10972)
- 2013(10690)
- 2012(9972)
- 2011(9104)
- 2010(9578)
- 2009(9303)
- 2008(8483)
- 2007(7657)
- 2006(7159)
- 2005(6664)
- 学科
- 济(37358)
- 经济(37327)
- 业(30876)
- 管理(30398)
- 融(27052)
- 金融(27052)
- 企(25935)
- 企业(25935)
- 银(25204)
- 银行(25204)
- 行(24411)
- 中国(18333)
- 方法(15362)
- 财(15060)
- 数学(14106)
- 数学方法(13949)
- 制(13482)
- 农(11504)
- 中国金融(11350)
- 务(10495)
- 财务(10469)
- 财务管理(10453)
- 企业财务(10056)
- 贸(9907)
- 贸易(9895)
- 易(9732)
- 地方(9529)
- 业经(9167)
- 策(8322)
- 农业(7636)
- 机构
- 学院(135344)
- 大学(132254)
- 济(63396)
- 经济(61874)
- 管理(52288)
- 中国(46764)
- 研究(44390)
- 理学(43181)
- 理学院(42830)
- 管理学(42315)
- 管理学院(42055)
- 财(34698)
- 京(26437)
- 财经(26203)
- 银(25556)
- 银行(24743)
- 中心(24681)
- 融(23738)
- 经(23686)
- 金融(23302)
- 行(23189)
- 科学(21325)
- 江(21324)
- 所(21140)
- 经济学(20636)
- 人民(20491)
- 财经大学(19516)
- 经济学院(18695)
- 国人(18474)
- 中国人(18389)
- 基金
- 项目(80491)
- 科学(64040)
- 研究(63702)
- 基金(58858)
- 家(48663)
- 国家(48204)
- 科学基金(42451)
- 社会(41246)
- 社会科(39442)
- 社会科学(39435)
- 省(30848)
- 基金项目(29481)
- 教育(28721)
- 编号(26703)
- 资助(25733)
- 划(25495)
- 自然(25212)
- 自然科(24583)
- 自然科学(24578)
- 自然科学基金(24179)
- 成果(22910)
- 课题(18643)
- 部(18438)
- 性(17933)
- 发(17820)
- 重点(17797)
- 创(17251)
- 国家社会(16952)
- 项目编号(16741)
- 教育部(16539)
共检索到2262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袁锦
本文在对商业银行应对流动性冲击的资产负债表一般理论分析基础上,通过对1998 ̄2004年间我国金融机构资产配置结构的分析,阐明了该段时期央行货币政策信用调控失效的内在发生机制,进而考察了这一机制形成的利率体系缺陷、银行信贷偏向以及资本市场发展等多方面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松奇
货币需求分析是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我国银行、证券、保险机构的业务活动能从不同的方向上影响货币需求,中国货币政策的“名义锚”可以综合考虑货币供给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
关键词:
金融机构 业务活动 货币需求 货币政策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孙小丽 杨晓光
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SVAR研究,多数选取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衡量政策冲击的指标变量,但理论研究表明,用流动性指标衡量货币政策冲击更适宜。事实上,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也一直强调对金融机构流动性的控制。因此,金融机构流动性应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部分。以此为起点,笔者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了SVAR实证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许艳霞 李世磊 毛飞 魏巍 刘柏宏
近两年来,在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和强监管背景下,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配置策略发生较大变化。通过分析河南省53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现:地方法人银行尽管在流动性管理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但是在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统筹管理、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和流动性补充渠道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同时也发现,地方法人流动性管理与资产负债管理策略的调整对货币政策传导和信贷调控带来一定的挑战。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周孟亮 李明贤
金融机构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中介,我国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领域的冲击必须通过金融机构来进行,目前我国各区域的金融机构分布存在很大的差异,东部地区的金融机构种类丰富齐全,分布密度大,而在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些分支机构,不仅数量少,而且贷款权限较低,我国金融机构区域分布的差异必然使货币政策传导出现区域差异化效应。
关键词:
金融机构 货币政策 差异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元 王擎
本文利用非金融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考察了宽松货币政策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机制及经济后果。研究发现,宽松货币政策促进了银行信贷较多、内源融资不足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表现出资金供给效应;宽松货币政策下,主营业务业绩发展与金融投资增长相互替代,表现出投资需求效应。对低融资约束企业,宽松货币政策主要通过银行信贷促进金融资产配置;高融资约束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主要受内源融资和主营业务业绩影响。低融资约束企业的金融资产投资会抑制企业的主营业务发展,表现出更强的"脱实向虚",高融资约束企业不存在"脱实向虚"。以上研究结论表明,低融资约束企业信贷过剩是企业"脱实向虚"的主要原因,加强低融资约束企业的信贷约束,是治理"脱实向虚"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
货币政策 金融资产 融资约束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许志伟 刘建丰
经济不确定性怎样影响中国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如何应对?本文将异质性收入和流动性约束引入标准的新凯恩斯框架,定量研究了收入不确定性的宏观效应及多种货币政策规则的稳定作用。理论分析表明,收入不确定性上升时,家庭会预防性地增持流动性资产,并对生产性风险资本的供给产生挤出效应,最终导致总需求变弱、经济下滑。基于贝叶斯结构估计,本文发现:收入不确定性冲击是产出和投资波动的重要驱动力,因而是理解经济形势不确定下中国经济周期的重要维度。动态分析表明,与数量型规则相比,以利率为工具的价格型规则由于直接影响资本市场价格而具有更好的稳定效果。本文为经济不确定性下的货币政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冯建 王丹
本文运用1998—2011年的年度数据,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尝试性地研究了在货币政策紧缩背景下企业资产的配置方向。我们发现: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企业会主动对资产进行重配置来应对货币政策紧缩的负向冲击,这种主动性在非国有企业中最明显,具体来说,一方面企业会加大流动资产比重,另一方面会调整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的比重,这种举措更适合企业在政策紧缩时期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
货币政策紧缩 资产配置 企业绩效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朱磊 章杉杉
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银行、企业作为信贷渠道中最主要的微观主体,构成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重要的微观基础。本文利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在货币政策调整过程中,具有不同投资效率的企业的债务融资变化,具有不同产权的企业获得银行贷款难易程度,以及政府干预对银行债务融资-投资效率敏感度的影响,进而研究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信贷渠道传导效率以及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志兰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面临资金大量节余,亟待寻找新出路的问题。为适应货币政策调整,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应当及时转变经营思路,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加强负债管理,解决资金运用的瓶颈制约,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信贷管理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杨炘 张哲
衍生产品是20世纪后期最重大的金融创新,衍生产品惊人的增长速度和OTC市场上有限的透明度引起了其在现代金融市场上作用的热烈讨论。其对金融市场和货币传导机制必将产生深远影响,本文重点探讨分析了这一问题。
关键词:
金融衍生工具 货币政策 传导机制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惠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吴燕生 戴朝忠 张景智
互联网金融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而高速发展,但与其发展速度相背离的是,互联网金融不仅存在监管不全面等问题,还对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模式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本文对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通过影响货币供求和社会信用,削弱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的相关性,使得货币政策效应的随机性和内生性增加,进而削弱政策实施的可控性和准确性。为此,本文就消除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不良影响,提高货币政策前瞻性和有效性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何运信 曾令华
近年来,认为货币量不适合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观点颇为流行;有的研究通过比较货币量与贷款量在货币政策传导中作用的显著性,得到贷款量比货币量更适合作中介目标的结论。我们认为这个结论很可疑,至少在我国目前是不成立的。实证分析表明,货币量的作用最为显著;其次为利率;贷款量作用的显著性最低。这说明当前还应该坚持以货币量为中介目标。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利率将是一个比较好的中介目标。
关键词:
货币量 贷款量 利率 显著性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龙岩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何国钦
本课题运用非对称信息理论对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传导效应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特别要重视改进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建议。
关键词:
货币政策 金融创新 传导效应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卢垚 李帅 战明华
通过构建CGE模型,本文提出了数字金融影响货币政策利率渠道的“两大环节”“三个机理”的观点。其中,“两大环节”指传导要经历短期利率影响长期利率,长期利率影响企业投资决策两大环节;“三个机理”指数字金融通过影响利率预期期限结构、企业投资对利率的敏感度及企业的信贷配给状况,进而作用于货币政策利率渠道的三个机制。研究发现:一是数字金融通过“两大环节”强化了货币政策的利率渠道传导效果;二是数字金融显著促进了利率期限结构预期假说的成立,显著减弱了金融市场摩擦程度。进一步分析发现:相对于传统金融而言,数字金融对利率渠道传导具有独立的效应,说明数字金融对降低金融市场摩擦具有独立功能,但数字金融的不同特征对其作用的发挥显现出明显的异质性。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数字技术和市场化制度改革需协调推进等政策建议,为实现“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健全货币政策利率渠道传导机制提供了经验参考。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利率渠道 金融结构 金融摩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