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900)
- 2023(18610)
- 2022(15734)
- 2021(14642)
- 2020(12322)
- 2019(27938)
- 2018(27568)
- 2017(52306)
- 2016(28596)
- 2015(31913)
- 2014(31642)
- 2013(31573)
- 2012(29079)
- 2011(26253)
- 2010(26722)
- 2009(24791)
- 2008(23866)
- 2007(21378)
- 2006(19135)
- 2005(17276)
- 学科
- 济(115661)
- 经济(115548)
- 管理(88139)
- 业(83703)
- 企(70033)
- 企业(70033)
- 方法(46937)
- 数学(39518)
- 数学方法(39151)
- 中国(36700)
- 财(31820)
- 农(31537)
- 银(30442)
- 银行(30373)
- 地方(29685)
- 融(29591)
- 金融(29590)
- 行(29124)
- 业经(28256)
- 制(25912)
- 学(24613)
- 农业(21647)
- 务(21476)
- 财务(21391)
- 财务管理(21351)
- 贸(20917)
- 贸易(20899)
- 企业财务(20357)
- 易(20248)
- 理论(19185)
- 机构
- 学院(399267)
- 大学(399200)
- 济(159921)
- 管理(157352)
- 经济(156233)
- 研究(138438)
- 理学(133430)
- 理学院(131897)
- 管理学(129784)
- 管理学院(129053)
- 中国(111409)
- 京(87096)
- 科学(86303)
- 财(75555)
- 农(71532)
- 所(70861)
- 中心(64697)
- 研究所(64299)
- 业大(62101)
- 江(61125)
- 财经(58813)
- 农业(56051)
- 北京(55628)
- 经(53328)
- 范(51965)
- 师范(51352)
- 州(50236)
- 院(49857)
- 经济学(47433)
- 财经大学(43694)
- 基金
- 项目(267372)
- 科学(208395)
- 研究(192677)
- 基金(191742)
- 家(168786)
- 国家(167326)
- 科学基金(142471)
- 社会(120533)
- 社会科(114359)
- 社会科学(114327)
- 省(105791)
- 基金项目(102218)
- 自然(93424)
- 自然科(91162)
- 自然科学(91139)
- 自然科学基金(89496)
- 划(88760)
- 教育(87142)
- 资助(78748)
- 编号(78265)
- 成果(62980)
- 发(60437)
- 重点(60186)
- 部(57401)
- 创(55989)
- 课题(54618)
- 创新(52235)
- 科研(50857)
- 国家社会(49137)
- 计划(48838)
- 期刊
- 济(181980)
- 经济(181980)
- 研究(120325)
- 中国(84747)
- 学报(66834)
- 农(64819)
- 管理(60861)
- 科学(60239)
- 财(59146)
- 融(51614)
- 金融(51614)
- 大学(49908)
- 学学(47123)
- 农业(43582)
- 教育(43336)
- 技术(33724)
- 业经(30564)
- 财经(28868)
- 经济研究(28498)
- 经(24830)
- 业(24232)
- 问题(23268)
- 图书(20617)
- 科技(20153)
- 理论(19654)
- 技术经济(19426)
- 版(18981)
- 现代(18522)
- 商业(18469)
- 实践(17824)
共检索到6148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朱焱 汪静
理财、同业业务的发展及跨部门合作加深使金融机构"非标"资产规模迅速扩张,在调整金融机构自身资产负债结构及流动性管理水平的同时,也增加了系统性风险,影响货币供应量、流动性调节以及信贷政策调控效果,从而影响金融稳定和宏观审慎管理。规范金融机构"非标"资产业务发展,需在发挥监管合力的基础上,推动金融机构进一步回归业务本源。
关键词:
“非标”资产 宏观审慎管理 影响机理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张皓
目前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金融监管改革的一致主张。在这一背景下,我国银行业原有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将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战略转型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在未来面临的主要课题。经过多轮改革,农村金融机构已经发展成为县域及乡镇机构网点分布最广、涉农信贷投放最多、农村普惠制金融服务和均等化建设贡献最大的一类机构群体。如何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稳健发展,加快适应宏观审慎管理要求,对增强县域经济活力、促进农村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作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
宏观审慎管理 农村金融机构 发展
[期刊] 征信
[作者]
冯鸿凌
系统介绍宏观审慎管理的提出、研究和主要内容,以及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界定与评估,分析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内部和外部风险,阐明运用宏观审慎管理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必要性。认为基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对金融稳定的重大影响,我国应当借鉴金融发达国家的趋势性监管实践,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纳入宏观审慎管理,从完善识别体系、加强资本控制和业务控制、完善救助和处置机制等方面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
关键词:
宏观审慎 系统重要性 监管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朱小川
金融危机使得宏观审慎监管再次成为各国金融监管的重心。该文从分析宏观审慎监管的起源和特点出发,介绍了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发展状况,指出宏观审慎监管在我国的适用性:在结构上,宏观审慎监管者应包括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业监管者,但又应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在内容上,宏观审慎监管应关注国内经济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的实际效果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性,并充分注意国际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趋势;在手段上,多维度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将提供更为有效的监管分析;在配套设施上,我国应加强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迫切需要完善相关金融交易的会计制度和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国际发展 中国 适用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何德旭 钟震
本文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入手,全面分析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在借鉴危机后国际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基本设想。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宝
降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及其经营失败的负外部效应是危机之后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宏观审慎监管的理念下,从规模、可替代性、关联度、复杂性和全球化参与度等方面研究SIFIs的评价标准,系统梳理了SIFIs监管动因及措施。研究认为:针对SIFIs设定系统性资本要求是应对系统性风险的重要举措。目前,根据我国的实际的情况,政府已针对一些重要银行提出了特殊的监管要求,如对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比其它银行多计提1个百分点的资本,银监会也开始从时间和机构两个维度对银行实施系统性资本要求。但我国针对SIEIs提出的1%的系统性资本要求,并不意味着达成了一致。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尹振涛
资管新规按照资管产品的类型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和监管,最大程度地消除监管套利空间,为资管业务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近年来,信托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凭借其各自独有的资金或交易优势,争相推出各种资产管理产品,拓展其资产管理业务版图。据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总规模超过100万亿元,且这些具体的金融产品存在相互嵌套等复杂关联的结构化设计,对我国现有以"一行三会"为主导的分业监管体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成为诱发系统性风险的主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丁德圣
本文从发展金融学角度出发,以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为视角,提出要以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对待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研究,同时要抓住契机构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审慎监管模式。
关键词:
发展金融 宏观审慎 研究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何德旭 钟震
本文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入手,分析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比较危机后国际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构建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宏观审慎监管的基本原则和政策选择。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货币信贷处课题组 王鲁滨 霍帅
从理论上讲,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最大的区别在于逆周期调节,熨平金融周期波动,实现金融稳定。从实践上讲,我国从2011年开始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和宏观审慎相联系,2016年正式升级为MPA。然而,政策目标效果实现与否尚缺乏实证,在应对近期"宽货币、紧信用"方面面临挑战,表现为宏观审慎评估政策目标与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行为之间偏差较大。这种偏差在削弱数量型货币工具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时,是否说明金融遇冷期宏观审慎评估逆周期调节存在一定边界,导致宏观审慎评估目标难以实现呢?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认为以往的宏观审慎理论研究易于忽视经济周期信息;宏观审慎评估在金融周期的收缩阶段,释放一定的资本缓冲,可以给予金融机构一定"宽松"的信用创造环境,但经济下行以及金融在上一轮经济繁荣阶段的扩张带来的"过度透支"与内生性信用创造受损导致的经济金融周期"双紧缩"可能导致逆周期调节"失效",最终影响政策目标实现。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黎娜 千慧雄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探索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我国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近期,人民银行在全球首次提出要探索将规模大、具有系统重要性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推动落实这一创新举措面临较多未知挑战,建立相应配套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一是构建系统重要性互联网金融业务评估体系;二是构建基于互联网金融的MPA子系统;三是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行业基础设施;四是开发能够有效调节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宏观审慎工具箱;五是构建完善的宏观审慎政策协调机制。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宏观审慎管理 协调机制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米晓文 邱晔华
气候变化目前已经成为导致经济和金融体系结构性变化的重大因素之一,正在引起全球央行的广泛关注。各国央行正积极行动,减少气候变化对金融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将气候变化纳入宏观审慎管理,进行监测和考评,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处于不断摸索过程中,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还存在缺乏对气候变化风险的评估、评估对象受气候变化影响差异较大、评估方法比较单一、缺乏应对气候变化的货币政策工具等问题,通过总结发达经济体相关的经典案例和经验,为我国的政策制定提供支持借鉴。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何光辉 杨咸月
小额信贷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亟待建立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审慎监管体系。本文对全球主要发展中国家小额金融机构(MFI)风险控制核心部分规定的最新发展进行了考察,包括最低资本与资本充足率要求,贷款分类、损失准备计提与坏账冲销,存款准备金与流动性要求,风险集中、内部人借贷与所有权集中,以及纠偏和处罚。国际经验表明,对于接受审慎监管的MFI,应该采用与传统银行严厉程度不同的监管工具;对于接受非审慎监管的MFI,应该发布某些稳健性规则以引导其建立良好的内控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了中国适度选择小额金融机构审慎监管工具的建议。
关键词:
小额金融机构 审慎监管 国际最新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肖涛 王忠生
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宏观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22年以来,我国政府持续释放积极信号,推出一揽子稳地产的综合政策,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政策手段,强化房地产领域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应对。202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凸显了在我国当前形势下,加强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防范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的难度和重要性。
关键词:
宏观审慎管理 房地产金融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杨小平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发达国家积极研究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虽然中国金融市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较小,但并不意味着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不存在缺陷和漏洞。因此,应充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