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03)
2023(12672)
2022(10542)
2021(9283)
2020(7607)
2019(16985)
2018(16373)
2017(31929)
2016(16646)
2015(18568)
2014(18527)
2013(18600)
2012(17966)
2011(16731)
2010(17308)
2009(16423)
2008(15282)
2007(13546)
2006(12397)
2005(11762)
作者
(48610)
(40340)
(40334)
(38278)
(26135)
(19345)
(18405)
(15646)
(15472)
(14440)
(14069)
(13744)
(13061)
(12937)
(12698)
(12695)
(11814)
(11804)
(11740)
(11181)
(10482)
(9884)
(9802)
(9397)
(9282)
(9176)
(8932)
(8630)
(8216)
(7917)
学科
(100836)
经济(100758)
管理(45977)
(45531)
方法(35868)
(35032)
企业(35032)
数学(32466)
数学方法(32297)
中国(31069)
地方(29190)
(27750)
金融(27749)
(25274)
银行(25263)
(24561)
(21548)
(20039)
业经(19473)
(17762)
地方经济(16920)
农业(15683)
(15292)
(14790)
贸易(14775)
(14169)
环境(13457)
(13317)
(12233)
(12095)
机构
学院(248957)
大学(247227)
(120638)
经济(118405)
管理(91576)
研究(90988)
理学(77425)
理学院(76533)
管理学(75487)
中国(75406)
管理学院(75009)
(55041)
(51991)
科学(49984)
(45374)
财经(43320)
中心(42372)
研究所(40471)
经济学(40141)
(39246)
(38062)
(36197)
经济学院(36048)
北京(33562)
(32461)
(32417)
师范(32179)
财经大学(32172)
(31002)
业大(30123)
基金
项目(156517)
科学(124970)
研究(117779)
基金(114678)
(97968)
国家(97153)
科学基金(84070)
社会(79342)
社会科(75654)
社会科学(75642)
(60896)
基金项目(59441)
教育(53057)
(50385)
自然(49936)
自然科(48772)
自然科学(48766)
资助(47950)
自然科学基金(47929)
编号(46250)
(40369)
成果(38011)
重点(35785)
(35373)
国家社会(33915)
发展(33688)
(33165)
课题(33130)
(32579)
教育部(31110)
期刊
(141722)
经济(141722)
研究(83697)
中国(52575)
(41773)
金融(41773)
(40830)
管理(35548)
(33623)
学报(32500)
科学(31554)
大学(25655)
经济研究(24741)
学学(24231)
财经(23334)
教育(23102)
农业(22217)
技术(21884)
业经(21091)
(20178)
问题(18099)
(14878)
技术经济(14297)
统计(13718)
国际(13540)
世界(13367)
商业(12621)
(12184)
理论(11939)
经济问题(11508)
共检索到4011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燕飞  曾令华  刘亦文  
贷款反映的是投入一个地区的信贷资金量,体现的是对该地区的支持力度。文章通过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回归分析我们得到两个基本结果:一是贷款余额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关系。贷款能够带动经济的增长。二是贷款的增加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作用呈现区域差异性。对于不同区域,当期贷款带来的影响不一样:东部地区当期贷款每变化一个单位GDP变动0.1776个单位,中部和西部当期贷款对GDP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沈桂龙  于蕾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在总量差异上,而且也表现在速度差异上。这种东中西经济发展速度的递减特征和FDI在我国的地区分布相一致,实证数据表明FDI并没有缓解东中西三大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反而起到了相反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才云  
在我国经济改革提速及渐进开放的背景下,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与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与已有文献不同的是,文章选取新的指标构建新型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研究表明:中国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并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国家统计局课题组  林贤郁  李纲  汲凤翔  梁琦  史会学  王明亮  
本文利用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相关的历史数据,全面地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对我国地区差距进行了定量描述与评估,并剖析了我国地区投资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晓达  田文  
区域经济:适度非均衡发展及其财政金融政策杨晓达田文一、为什么要提出“适度非均衡发展”战略(一)均衡发展的形成与危害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是个生产力落后的农业大国。由于历史、地缘、人文多方面原因,生产力的地区分布还极不平衡,东部地区与广大地域的西...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张绍基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严重 ,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必须解决以社会资金配置不均衡为特征的区域金融非均衡问题。当前拓宽中西部地区经济开发的融资渠道 ,加快中西部金融政策调整 ,是实施中西部开发 ,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重中之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揭红兰  
文章基于2002—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传导路径。结果发现:科技创新在东、西部地区科技金融综合指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而在中部地区表现出完全中介效应;科技创新对公共科技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完全中介效应,而对市场科技金融只起到部分中介效应;东、中、西部地区的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发展差异,导致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贾非  
文章选取我国1990~2013年时间序列数据,建立模型分析了城乡金融总量差异、金融转化效率差异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城乡金融总量相对差异缩小的同时城乡金融总量绝对差异扩大,城乡收入差异也在扩大;同时,农村较低的金融转化效率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最后,人均资本存量差异、人均人力资本差距均能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这意味着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金融对策应包括加快农村金融资本积累和提高农村金融转化效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虎  杨勇攀  
地区经济要发展,研究区域经济现状与区域物流能力水平之间的关系是必要的。长期以来对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于区域中心城市,而对于非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物流能力水平之间的关系还较少研究。文章则基于这一点通过对四川攀枝花市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物流能力水平之间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及协整分析加以研究以丰富区域经济理论,并以此为地方的政策制定提供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葛亮  徐邓耀  
本文运用格兰杰检验对东北老工业基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得出金融发展的规模指标FIR和金融发展效率指标RFMR与经济增长之间在东北三省均存在着显著的长期相关性,东北地区金融发展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推动的关系的结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朱玉林  
外商直接投资(以下简称FD I)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中国吸收FD I的地区分布呈现出非常明显的非均衡特征。这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市场竞争、收入分配、综合竞争等方面阐述了FD I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漆嘉琦  王斌会  
近年来,关于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研究非常多,但鲜有针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平均指标(比如人均GDP)进行因素分析。本文通过构建平均指标的因素分析模型,对2000年与2009年广东省经济发展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流动不均衡,这一结果可以为我国协调区域均衡发展的工作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曹阳  
制度非均衡发展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众多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区域政府作为执行正式制度规则的组织 ,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 ,但区域政府规模过大反而会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非正规制度可统称为“社会资本” ,它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潜移默化的深层影响。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曹源芳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断深化金融服务,但其能否缓解经济增长中的地域歧视和梯度发展问题尚缺少实证支持的答案。本文基于随机前沿模型,将劳动、传统资本、互联网金融资本和制度等因素纳入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分析框架,以考察各因素特别是互联网金融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经济增长收敛假说在中国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各区域的经济差异仍在扩大,各区域相对共同前沿的平均技术效率呈"U"型趋势;传统资本和劳动要素依然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作为新型的金融资源配置方式,互联网金融具有明显的技术无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