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73)
2023(16069)
2022(13488)
2021(12336)
2020(10626)
2019(23738)
2018(23170)
2017(45159)
2016(23933)
2015(26331)
2014(25652)
2013(25153)
2012(22733)
2011(20140)
2010(19998)
2009(18713)
2008(17319)
2007(15017)
2006(12930)
2005(11479)
作者
(67066)
(55795)
(55615)
(52689)
(35338)
(26878)
(25330)
(21678)
(21520)
(19626)
(19036)
(18854)
(17788)
(17551)
(17496)
(17407)
(16698)
(16685)
(16134)
(16096)
(13676)
(13584)
(13576)
(12845)
(12657)
(12458)
(12331)
(12166)
(11202)
(10989)
学科
(90883)
经济(90740)
管理(72355)
(69660)
(58184)
企业(58184)
方法(42949)
数学(38315)
数学方法(37861)
(30273)
(28572)
金融(28569)
中国(28408)
(26746)
银行(26695)
(25674)
(24844)
(23986)
业经(21863)
(19164)
财务(19112)
财务管理(19072)
(18674)
贸易(18661)
(18239)
企业财务(18196)
(17545)
地方(17383)
农业(16779)
(15967)
机构
大学(326733)
学院(326211)
(137368)
经济(134806)
管理(126812)
理学(110595)
理学院(109469)
管理学(107547)
研究(107444)
管理学院(106971)
中国(86914)
(66671)
(66163)
科学(64831)
(58009)
(52930)
财经(52720)
中心(52160)
业大(51112)
研究所(48313)
(48031)
(47465)
农业(45956)
经济学(43736)
北京(40787)
经济学院(39665)
财经大学(39633)
(39307)
(38154)
师范(37540)
基金
项目(229213)
科学(181512)
基金(170005)
研究(161957)
(150178)
国家(148961)
科学基金(128334)
社会(106143)
社会科(100879)
社会科学(100856)
基金项目(89958)
(89096)
自然(84490)
自然科(82607)
自然科学(82581)
自然科学基金(81128)
(75403)
教育(74383)
资助(68997)
编号(62612)
重点(52078)
(51216)
(49263)
成果(48983)
(48593)
创新(46225)
(45271)
国家社会(45186)
科研(45185)
教育部(44172)
期刊
(141266)
经济(141266)
研究(92121)
中国(61283)
学报(54928)
(52287)
(51419)
科学(48864)
管理(46698)
(43101)
金融(43101)
大学(42237)
学学(40514)
农业(33782)
教育(27099)
技术(26206)
财经(26179)
经济研究(24122)
业经(23192)
(22423)
问题(18260)
(17729)
(16034)
理论(15598)
科技(15024)
商业(14898)
(14614)
统计(14540)
技术经济(14486)
业大(14301)
共检索到4738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尚华伟  
文章从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趋势性特征入手,从理论上剖析了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基于我国2008-2016年全国27个省市的经验数据对金融支持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金融发展是推动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内生动力,正规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作用更为显著。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相比于传统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对城乡居民的消费升级支持力度更为强烈,而非正规金融仅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存在影响效应。相比较而言,金融支持下城镇居民的消费升级较农村居民更为显著。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张顺葆  
本文通过分析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各自适应的经济环境、约束机制和利弊,认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在本质上不存在优劣,它们适合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现实中的企业应根据所在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以及自身要素禀赋情况,采用比较优势,选择合适的金融方式。本文的研究对于政府制定金融政策以及现实中的企业制定财务决策,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现实启示意义。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何亮  
本文以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对区域居民消费升级的传导机理为依据,以我国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全国层面2000-2015年的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发展对区域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正规与非正规金融的发展都有利于区域居民消费升级,且两者在促进区域居民消费升级方面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虽然发达和欠发达地区正规金融发展都可以促进区域居民消费升级,但是发达和欠发达地区非正规金融对区域居民消费升级分别会产生消极和积极的影响。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史小坤  
本文运用金融地理学理论,分析中国农村现实的社会发展环境和人文环境约束,指出农村二元金融模式脱离了中国农村现实的地理环境,无法解决中国农村的融资问题。在中国农村双重地理环境约束下研究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并结合实例提出适合中国农村地理环境约束的发展模式:以大型农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为中介的农村正规和非正规金融联合模式。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呈磊  李文秀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2017年和2019年的样本,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创业选择的影响,并进一步从农户社会网络视角出发,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农户创业过程中带来的正规金融对非正规金融的替代和补充作用。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农户的创业行为,且数字普惠金融只对自雇型创业有显著影响,对雇主型创业没有显著影响。同时,数字普惠金融对具有弱社会网络的农户创业行为影响更显著,说明数字普惠金融真正发挥了“普惠”的作用。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发展正规金融渠道,弥补了过去农户主要依靠社会网络从非正规金融渠道融资的不足,提高了农户的金融可得性从而促进其创业。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宋坤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于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在农村金融领域,不仅要求金融供给主体在数量上有增加,而且应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农村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的互补性使得合作成为实现要素最优配置的一种方法。合作模式的稳定性对双方经营决策有决定性作用,从数理角度构建适合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和正规金融机构合作的模型,并得到保持稳定合作所要求的条件,最后以收集到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年的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信贷量相差悬殊的省份适合寄生合作模式,而二者实力相当的省份则适合依赖成长的对称互利合作模式;寄生模式是过渡性的,而依赖成长对称互利模式能够使合作的总体效应增加。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官兵  
本文构造了一个“企业家——组织”框架来分析农村金融市场的替代与互补问题。本文认为: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面临着不同的制度结构。在不同的制度结构里,金融企业家以组织方式来实现其理性行为,因此就表现为不同市场里的不同组织行为和组织绩效。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宋建华  
本文以2003年世界银行对中国的投资环境调查为样本,从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角度,利用交易成本理论和契约实施理论研究我国企业的融资行为。结果发现,法律和信誉分别是维持正规金融契约和非正规金融契约实施的基础,二者表现为互补关系和替代关系并存。当法律和信誉不能维持企业所需资金融资契约的实施以及受到信贷配给、交易成本和产权歧视约束时,企业不得不同时采取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融资以满足资金需求,表现为被动选择,这类企业更多表现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上。在企业类型与融资模式对应关系方面:国有、大型企业依赖正规金融,集体企业依赖非正规金融,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虽然倾向于非正规金融,但也从正规金融融资以缓解资金瓶颈...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余秀江  潘朝顺  陈润华  
非正规金融具有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金融抑制和信息不对称。非正规金融通过声誉信用度、关联性交易和社会约束等还贷激励机制,形成了运行过程中搜寻成本、监督成本、执行成本较低的优势。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沈红丽  李宁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作为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两大资金供给主体,二者长期共存并相互影响,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演化博弈视角探讨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动态合作机制并对其演化路径进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双方合作时达到帕累托最优均衡状态;选择合作策略的概率越大,选择该策略的时间也越短;创建良好的合作环境、创新双赢的合作模式、完善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能够减少合作投入成本、增大合作收益、避免单方面选择竞争,进而促进二者相互合作。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任森春  
作为一种制度安排,非正规金融在最近引起理论界和决策部门的普遍关注。非正规金融存在的根源及其表现的特点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它在我国并不是一项过渡性的制度安排,政府对非正规金融的压制可能带来更为不利的结果,通过正规金融制度安排来挤压或取代非正规金融也不是最佳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基本的政策主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宗义  刘灿  刘亦文  
基于2003—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农村居民收入效应,同时采用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了不同收入水平下该效应的差异。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存在空间极化现象,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农村正规金融对农村居民增收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村居民增收的促进作用非常显著,但是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促进作用逐渐减弱,进而说明农村非正规金融在缩小农村贫富差距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青庚  
关于非正规金融时正规金融的影响相关文献分析的不多。本文分析了非正规金融的成因与特征,还分别从整体上和个体层面上分析非正规金融对正规金融的信用风险管理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信用风险管理对策。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李玮  吴平  
本文通过对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与2016年数据的整理,运用混合回归模型与分样本回归的分析方法,从替代效应的视角对正规、非正规金融对城乡居民消费影响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虽然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对城乡居民消费均能够产生促进作用,但作用效果不尽相同,城镇地区正规金融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效果更加明显,而农村地区非正规金融则是居民消费融资的主要来源。此外,无论是在城镇地区还是农村地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都存在替代效应,但替代效应强弱不同使正规、非正规金融对消费的影响系数产生了不同的变化。基于此,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规范和引导非正规金融合规化发展、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彦超  林斌  
金融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影响了商业银行利用金融资源的效率,致使投放到企业中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除正式的金融制度安排外,非正规金融形式也是重要的融资形式。以我国上市公司1999-2005年的数据为样本,本文研究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金融资源和以商业信用为主的非正规金融资源之间的资金效率问题。结果发现,对于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的企业,的确通过商业信用来缓解融资约束,两种融资渠道存在替代性关系;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中介的资金效率低于以商业信用为代表的非正规金融的资金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