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58)
- 2023(9522)
- 2022(7763)
- 2021(7178)
- 2020(6038)
- 2019(13471)
- 2018(13036)
- 2017(23908)
- 2016(12393)
- 2015(13591)
- 2014(13526)
- 2013(12755)
- 2012(11784)
- 2011(10497)
- 2010(10976)
- 2009(10405)
- 2008(9338)
- 2007(8667)
- 2006(7604)
- 2005(6849)
- 学科
- 业(41592)
- 济(41519)
- 经济(41452)
- 管理(39199)
- 企(36414)
- 企业(36414)
- 融(26238)
- 金融(26231)
- 银(23308)
- 银行(23284)
- 行(22639)
- 中国(21058)
- 技术(15860)
- 财(14579)
- 方法(14084)
- 制(14046)
- 农(12858)
- 业经(11877)
- 技术管理(11836)
- 数学(11388)
- 数学方法(11265)
- 地方(11122)
- 中国金融(11101)
- 体(10265)
- 理论(9875)
- 学(9318)
- 务(8987)
- 财务(8953)
- 财务管理(8938)
- 农业(8795)
- 机构
- 学院(166037)
- 大学(165272)
- 济(68538)
- 经济(66990)
- 管理(63078)
- 研究(57249)
- 理学(53502)
- 理学院(52936)
- 管理学(52137)
- 管理学院(51805)
- 中国(49764)
- 京(34633)
- 财(34349)
- 科学(32697)
- 中心(28821)
- 所(27989)
- 农(26698)
- 财经(26413)
- 江(26272)
- 研究所(25331)
- 经(23916)
- 业大(22752)
- 北京(21946)
- 经济学(21449)
- 州(21432)
- 范(21285)
- 师范(20991)
- 院(20923)
- 农业(20697)
- 财经大学(19737)
- 基金
- 项目(111155)
- 科学(88204)
- 研究(85344)
- 基金(79171)
- 家(69528)
- 国家(68457)
- 科学基金(58551)
- 社会(54440)
- 社会科(51624)
- 社会科学(51614)
- 省(45668)
- 基金项目(41300)
- 教育(39020)
- 划(37574)
- 自然(35490)
- 自然科(34757)
- 自然科学(34745)
- 自然科学基金(34168)
- 编号(34083)
- 资助(30995)
- 创(29986)
- 成果(28999)
- 创新(26968)
- 重点(25288)
- 课题(25045)
- 发(24867)
- 部(23990)
- 国家社会(22683)
- 制(22008)
- 性(21985)
共检索到2664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明喜 周代数 张俊芳 苏牧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完善金融支持国家创新体系是关键一招。在梳理金融支持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源流基础上,基于国家创新体系和比较金融等基本原理,从需求和供给角度出发,对中国和美国金融支持国家创新体系展开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美国处于创新体系的成熟阶段,中国处于创新体系的成长阶段,创新体系的阶段性特征对金融提出新需求;美国金融体系市场导向更为明显,中国金融体系银行导向更为明显,但正在向市场导向过渡,金融供给正在发生新变化;中美创新体系与金融支持创新体系短板各不相同,使命任务存在差异,但面临在技术—经济扩散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共同挑战。在此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提出完善我国科技金融体系的启示建议。
关键词:
科技金融 国家创新体系 中美比较
[期刊] 预测
[作者]
孙玉涛 刘凤朝
本文运用研究与发展经费指标对中国和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组织结构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就中美两国的创新组织要素和来源执行结构问题提出了几点讨论,为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结构优化目标设计提供科学支撑。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施慧洪
后工业社会的服务业、娱乐业、教育等第三产业在GDP中占有较大份额,而且知识创新、传播、销售等部门大力发展,研发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我国电子金融自主创新能力弱,研发能力不足。通过电子金融创新体系的建设,推动研发能力的提高,是促进我国电子金融自主创新的重要举措。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戴志敏 郭露
如何发挥金融产业自身特性以服务于国家产业创新体系?以英国为代表的国家产业创新与金融融合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启示:一个扎实的、产业内生性强的金融创新服务体系是我国未来国家产业创新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创新体系 国家产业创新 金融创新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陈范红
一个创新型国家必定有一个与其相匹配的金融体系。结合我国实际,必须更大程度发挥直接融资支持自主创新的作用;必须加强资本市场监管,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更多的民间风险资本投资创新型经济。只有从融资结构、监管方式、金融创新等方面入手,改革我国的金融系统,才能使金融服务的重点真正转向支持创新型国家建设。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陈强 鲍悦华
文章从科技行政机构设置、科技经费、不同创新主体在创新体系中的特点等方面出发,对德语区国家创新体系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在科技行政机构设置方面,德语区国家都建立起了完善的科技行政关联机构体系,并且都非常注重发挥科技委员会的作用,这些共性做法可供我国借鉴。同时,德语区国家在科研经费投入总量、来源及资金分配,以及各创新主体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等方面都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针对这些方面,文章对中国科技事业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傅元海 周铭山
本文内容是根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在经济所建所90周年国际研讨会2019年5月17日第四单元主题论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上的发言编辑整理而成。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副院长傅元海教授和西南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周铭山教授分别主持了两个时段的讨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柳卸林 马驰 汤世国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勇
高水平科技创新需要金融体系的鼎力支持,金融支持可以通过金融资源配置促进科技企业创新发展并能有效分散风险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核心因素及第一动力,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倚重金融的鼎力支持。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指出,要持续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
关键词:
科技创新体系 金融支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月然
在影响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众多因素中,资金支持尤为重要,其公共性与盈利性的矛盾、风险性与安全性的矛盾、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是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三大矛盾,因此,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建立金融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体系是不可行的,这就需要寻求更加合理的模式和途径,通过调查,并在深入剖析农业创新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金融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所发挥的重要性的角度出发,对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金融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金融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构建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磊 郑丕谔 李京 王中权 朱连泰
加快建设、发展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要继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重点解决影响发展全局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解决国家创新体系中存在的结构性和机制性问题,努力建立一个既能够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能够提升国家在科技领域的有效动员能力;既能够激发创新行为主体自身活力,又能够使各部分有效整合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当前要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重点,围绕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力争在政策上、体制上有所突破。
关键词:
自主创新 政策动因 国际比较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柳翔浩
作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转移的源泉,高等教育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是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及协同效应的发挥。高等教育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在途径上需要实现从累积式向协同式提升,在机制上需要实现从竞争性到协作性跨越。国家和政府要在创新政策环境、激励制度和分险分担和利益共享上进行必要的政策支持,进一步优化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逐步完善协同创新的激励制度,深入健全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制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齐晶晶
文章从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技术扩散能力、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建立区域创新体系效能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粒子群算法改进的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对中关村、东湖、张江、长株潭四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体系效能进行评价,基于评价结果对四个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对比分析。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于建原 李瑞强
本文通过比较美国、日本和欧盟提出的国家创新体系模式的特点,提出了中国国家创新体系模型。该模型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大学与企业有效的创新沟通与合作;提高企业营销能力以实现更高的创新商业化成功率;改变现有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为此,模型提供了在企业经营战略与R&D、企业营销与经营战略、企业营销与R&D三个交集处国家创新体系的制度设计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
国家创新体系 企业 大学 创新 政策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雷小苗 李正风
系统、直观的创新体系结构是研究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体系中各创新要素功能定位、互动关系是分析国家创新体系运行机制的关键。通过理论分析和国际实践,提炼国家创新体系结构类型,提出"三元串联协同"和"三元并联互动"两种不同的结构框架,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两种结构不分优劣,不同结构中创新主体相同且宏观创新逻辑一致,但是创新链条数量及功能不同,对创新辅体的倚重度也不同;美国、德国等更接近"三元并联互动"体系;瑞典、中国等更接近"三元串联协同"体系;提升创新体系效能,解决"卡脖子"难题,需要优化当前创新体系结构或促进创新体系结构转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