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98)
- 2023(13430)
- 2022(11115)
- 2021(10202)
- 2020(8159)
- 2019(18162)
- 2018(17580)
- 2017(33648)
- 2016(17888)
- 2015(19733)
- 2014(19758)
- 2013(19732)
- 2012(18638)
- 2011(17080)
- 2010(17855)
- 2009(16807)
- 2008(15861)
- 2007(14598)
- 2006(13470)
- 2005(12523)
- 学科
- 济(83824)
- 经济(83753)
- 业(59192)
- 农(50807)
- 管理(45282)
- 企(35276)
- 企业(35276)
- 农业(33980)
- 中国(31509)
- 地方(27675)
- 融(27235)
- 金融(27235)
- 银(25942)
- 银行(25933)
- 行(25283)
- 业经(24483)
- 方法(23196)
- 数学(20214)
- 数学方法(20006)
- 制(19478)
- 财(17978)
- 发(15969)
- 贸(15376)
- 贸易(15358)
- 易(14903)
- 策(14092)
- 产业(13687)
- 技术(13581)
- 地方经济(13198)
- 农业经济(12808)
- 机构
- 学院(257218)
- 大学(248204)
- 济(116643)
- 经济(114191)
- 管理(97875)
- 研究(92737)
- 理学(82637)
- 理学院(81794)
- 管理学(80712)
- 管理学院(80218)
- 中国(78766)
- 农(56957)
- 财(52488)
- 京(52179)
- 科学(51453)
- 所(46000)
- 中心(45012)
- 农业(42827)
- 江(41888)
- 研究所(40867)
- 财经(39678)
- 业大(39529)
- 经(35868)
- 经济学(34629)
- 范(34480)
- 师范(34223)
- 州(33711)
- 北京(33117)
- 院(32321)
- 经济学院(31107)
- 基金
- 项目(162103)
- 科学(128985)
- 研究(127527)
- 基金(115431)
- 家(98043)
- 国家(97051)
- 科学基金(83719)
- 社会(83160)
- 社会科(78677)
- 社会科学(78664)
- 省(66526)
- 基金项目(60087)
- 教育(55565)
- 编号(54000)
- 划(53379)
- 自然(48658)
- 自然科(47479)
- 自然科学(47473)
- 自然科学基金(46630)
- 资助(46009)
- 成果(43761)
- 发(42808)
- 课题(37766)
- 重点(36089)
- 发展(35957)
- 部(35580)
- 展(35349)
- 创(34822)
- 国家社会(34189)
- 性(33110)
- 期刊
- 济(144447)
- 经济(144447)
- 研究(82348)
- 中国(62958)
- 农(62269)
- 融(45039)
- 金融(45039)
- 农业(41677)
- 财(36797)
- 管理(34565)
- 科学(34251)
- 学报(32958)
- 业经(29726)
- 教育(28858)
- 大学(27120)
- 学学(25813)
- 技术(22899)
- 经济研究(20847)
- 问题(19856)
- 业(19349)
- 财经(19155)
- 经(16618)
- 农村(16329)
- 村(16329)
- 农业经济(15699)
- 世界(15160)
- 经济问题(14090)
- 技术经济(13494)
- 贸(13387)
- 版(12877)
共检索到4214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林 温涛
一、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建立健全财政金融协同服务机制一是加快建立农村产业融合主体的引导机制和激励机制。对于当地政府和老百姓高度认可的融合主体,及时总结和提炼其成功的经验,加强宣传推介和培训推广,发挥正向的典型示范作用;同时成立产业扶持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加大从业主体财政资金补贴力度和补贴范围,支持和引导更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这些方面发展。二是积极探索建立国家支持政策和从业主体经营效益的共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张林 温涛
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 2005~2016年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发现当前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且呈现出西部向东部递减、非粮食主产区高于粮食主产区的区域特征。进一步实证检验金融支持与财政引导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农业信贷、农业保险和财政支农均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其中财政支农的促进作用最大,农业保险的影响效应存在一定的区域异质性;财政支农对农业信贷和农业保险的影响效应具有强化作用,加强财政支农与农业信贷、农业保险的协同配合有助于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进程。因此,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仅需要强化农业信贷、农业保险和财政支农的促进作用,还需要充分发挥财政支农的引导,加强财政、信贷和保险三者之间的协同配合。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四川文理学院、中国人民银行达州市中心支行联合课题组 孟秋菊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当前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和学界研究热点,但目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却面临着诸多金融困境,因此,分析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的金融支持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梳理、凝炼和解读了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其次从信贷需求大额化与长期化、金融服务需求多样化与信息化、保险需求常态化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金融需求;接着从信贷供给总量不足、长期大额贷款较少、缺乏金融产品创新、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等层面阐述了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金融困境;再次从对农村产业融合内涵存在认识偏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张林 张雯卿
论文首先归纳总结了日本和中国台湾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与金融支持的经验,发现日本和中国台湾针对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配有完善的支持政策体系,并高度重视政策性优惠信贷、专项产业发展基金、信用担保等对融合主体的金融支持。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实践现状分析,论文认为应从强化政府部门对从业主体的认定、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区域特色资源开发和品牌建设、厘清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提高政策性涉农贷款中的中长期低息贷款比重、成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专项基金、完善担保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快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课题组 张瑞怀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在重新定义农村产业融合概念并重构农村产业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析金融支持影响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具体效应。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在逐年提升,但以融合路径方面的提升为主,融合成效提升不明显,融合可持续自2016年开始加速提升,东、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存在不明显的区域差异并在逐年缩小。第二,整体看,以信贷支持为主的正规金融、传统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提升发挥了显著的正向作用,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不利于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提升,数字普惠金融的正向影响低于传统金融。第三,异质性分析表明,金融支持和财政支持均采用以规模的增量扩张为主的粗放方式支持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提升,在引导高质量发展即促进融合成效和融合可持续提升的积极作用有待增强;农业保险虽然会对融资可持续产生正向影响,但仅作为传统金融的补充手段发挥辅助作用;地区金融发展程度的提高会强化金融支持对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影响。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林 温涛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要求的重要途径,而金融支持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动力。本文基于267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27家涉农金融机构的调研数据,研究发现: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目前仍存在涉农信贷资金总量增长缓慢、中长期大额贷款供给不足、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金融创新持续性差和多部门协同服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结合实践案例,本文进一步对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政银保多位一体模式、内部信用合作模式、产业链金融模式和政策性产业基金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从建立健全财政金融协同服务机制、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快农村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建设以及加强资金流向监管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汪思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2015年中央1号文件均明确提出,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重要举措的落实,需要得到金融的强力支持。本文以苏州市为例展开研究,在深刻剖析金融支持苏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支持 农村产业融合 金融服务模式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安徽省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 朱克俊 张深友
2015年以来,中央多次提出要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并把它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安徽是农业大省,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探索出符合本省资源优势和体现地方特色的多元化农村三次产业融合模式,对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过程中,财政支持政策应当大有可为。本课题以安徽省为例,在总结分析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支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的财政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 三次产业融合 财政政策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陈蔚 姜铁军 张艳莹 郭孔福 周向红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农村、农业、农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而金融支持是实现农村产业融合的基石。近年来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但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仍面临较多问题,主要体现为信贷政策不够精准、金融从业人数和机构数偏少、金融配套不尽合理、金融体系不完善、内在动力不足等方面。本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分析我国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的现状及问题,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湖南省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实践模式,总结区域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经验,并据此给出乡村振兴背景下金融支持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产业融合 金融支持 产品创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烨冰
为了结合当今农村经济改革的新环境,在进行农业供给型的创新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产业融合的理念,会对农业发展的形式、结构、收益、利润等产生重大影响。现阶段由于中国的还处在产业融合发展的起步环节,还有着新型企业管理不足、产业结构难以调整平衡、外界因素影响制约、利益缺少联结体系等困难。所以,为了加快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的进程,可采用发展新型企业、改善农业结构、建设利益联结体系、开拓多维发展等方法。
关键词:
农村 产业融合 模式选择 政策取向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葛新权 和龙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顺应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农业"转方式、优结构、提效益、促增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力弱、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要素瓶颈制约尚未突破等问题。因此,应从强化顶层设计、打造新兴业态、培育多元主体、创新利益联结形式、激活多种要素等方面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关键词:
农村 一二三产业 产业融合 政策取向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葛新权 和龙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顺应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农业"转方式、优结构、提效益、促增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力弱、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要素瓶颈制约尚未突破等问题。因此,应从强化顶层设计、打造新兴业态、培育多元主体、创新利益联结形式、激活多种要素等方面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关键词:
农村 一二三产业 产业融合 政策取向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白澄宇
在数字金融创新加持下,促进农村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要有效发挥商业性、开发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的合力作用2022年2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会议强调,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补齐县域、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金融服务短板;要优化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有效发挥商业性、开发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作用;有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这就为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普惠金融的政策目标是要满足社会各阶层和各类市场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关键词:
农村普惠金融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林 温涛
本文首先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并提出研究假说,然后利用2011-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均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主要表现为“高-高”和“低-低”两种集聚模式;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本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2015年开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以后该促进作用更加强烈。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在试点区与非试点区、数字普惠金融高水平区和低水平区存在显著差异。在作用机制方面,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提高支付便利性和缓解流动性约束两种途径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产生作用,其中,缓解流动性约束机制在所有区域均成立,而提高支付便利性机制仅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区和数字普惠金融高水平区成立。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同山 晋燕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民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党中央多次对其作出部署。城乡融合发展既是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也是工业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优势互补,可以从多个角度衡量其进展。从理论上看,仅靠政府作用、市场功能或制度引导都存在不足,统筹发挥政府与市场两个优势、用好制度的支持引导作用,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可行选择。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增加农民福祉、实现乡村振兴。因此,农民富、农业强和农村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起点。多措并举,把零星分散的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集聚连片,发展现代规模农业、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和建设美丽村庄,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支撑。最后,提出一个“人—地—产业”协同推进框架,整体阐释了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的改革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