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10)
- 2023(9920)
- 2022(7911)
- 2021(7307)
- 2020(5835)
- 2019(12866)
- 2018(12048)
- 2017(23706)
- 2016(12329)
- 2015(13565)
- 2014(13380)
- 2013(13120)
- 2012(12015)
- 2011(10666)
- 2010(11194)
- 2009(10439)
- 2008(9477)
- 2007(8750)
- 2006(7519)
- 2005(6955)
- 学科
- 济(52886)
- 经济(52846)
- 业(42995)
- 管理(38432)
- 企(36745)
- 企业(36745)
- 融(25803)
- 金融(25802)
- 银(23638)
- 银行(23632)
- 行(22991)
- 中国(21261)
- 方法(19873)
- 数学(16877)
- 数学方法(16706)
- 业经(15093)
- 农(14973)
- 地方(14800)
- 财(14697)
- 制(14090)
- 产业(11845)
- 中国金融(11234)
- 农业(10058)
- 务(10057)
- 财务(10024)
- 财务管理(10007)
- 贸(9610)
- 企业财务(9609)
- 贸易(9598)
- 易(9385)
- 机构
- 学院(171975)
- 大学(167817)
- 济(76147)
- 经济(74616)
- 管理(66617)
- 理学(57256)
- 研究(56928)
- 理学院(56700)
- 管理学(55893)
- 管理学院(55556)
- 中国(49285)
- 财(35877)
- 京(33778)
- 科学(31740)
- 财经(28194)
- 中心(28022)
- 所(27200)
- 农(25655)
- 江(25652)
- 经(25466)
- 研究所(24642)
- 经济学(24205)
- 业大(22199)
- 经济学院(21920)
- 州(21470)
- 财经大学(21066)
- 北京(21029)
- 院(20727)
- 范(20596)
- 师范(20362)
- 基金
- 项目(114260)
- 科学(91454)
- 研究(85774)
- 基金(83416)
- 家(71620)
- 国家(70998)
- 科学基金(61934)
- 社会(56714)
- 社会科(54184)
- 社会科学(54174)
- 省(45764)
- 基金项目(42732)
- 教育(38423)
- 自然(37894)
- 划(37401)
- 自然科(37100)
- 自然科学(37093)
- 自然科学基金(36504)
- 资助(33967)
- 编号(33962)
- 成果(27083)
- 发(26737)
- 重点(25784)
- 创(25370)
- 部(24869)
- 课题(24086)
- 国家社会(23945)
- 创新(23615)
- 性(23387)
- 发展(22239)
共检索到2629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肖兴志 王述勇 李少林
着力提升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水平并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高效循环离不开金融支持。作为增强产业链韧性与产业链安全可控的“源头活水”,金融市场具备信贷支持、融资保障、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等效能。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的新要求与不断涌现的新业态,为货币资金支持、资本市场支持、保险市场支持、金融科技支持产业链韧性提升的机制形成与场景开发启迪了新思路。全球竞争格局重塑带来的不确定性冲击、产业链区域间优化布局、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技术创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催生了产业链韧性对金融市场的冲击响应、金融发展的普惠覆盖、金融服务的精准对接、金融资源供给的高度适配的新要求。可从拓展金融服务范围、优化金融产品结构、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加大金融科技投入、整合政策工具等方面强化金融对产业链韧性提升的支持作用。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孔陇 赵福昕
提升产业链韧性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之举,是从容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破题之道。本文结合“韧性”原理将韧性构成要素拆解为风险抵抗力、弹性恢复力、核心竞争力与适度控制力,研究发现:产业链韧性“四力要素”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战略、目标、价值以及内容四个方面高度耦合。因此,为畅通国内市场大循环,化解贸易壁垒、技术制裁、市场封锁、外资控制等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对我国产业链韧性与安全造成的威胁,需从战略域、技术域、融合域和主体域出发,有序推进“战略托底—机制保障—多链融合—主体赋能”的实践方略,秉持“中国之治”的价值取向,将全球竞争格局重构的“外部冲击”转化为我国新竞争优势重塑的“内部动力”。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悦 周永新 郑秀峰
在全球产业链安全面临挑战的背景下,探索供应链金融生态如何赋能产业链韧性以应对复杂形势,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基于国内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供应链金融生态影响产业链韧性的效应与机制。研究发现:(1)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共生水平对产业链韧性具有正效应;(2)供应链金融生态通过提高企业生产率和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链韧性提升,但分维度效果存在区域差异,具体表现为对东中部创新能力作用更明显,对西部产业多样化提升更显著;(3)进一步空间效应分解发现,供应链金融生态中信息流系统的溢出效应更强,物流与外部环境系统的直接效应更明显,资金流系统则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为推动产业链向更稳定的方向发展,应精准施策,补齐短板,增强韧性,关注供应链金融生态的均衡与共生协调发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石建勋 卢丹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这对我们全面把握世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科学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增强综合国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系统阐述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内涵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适应国际分工调整的战略需要,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选择,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举措,是应对复杂多变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迫切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坚实基础。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还存在产业基础能力薄弱,动态评估机制及治理体系缺乏,产业链供应链断链等问题。鉴于此,笔者认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策略是:通过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动态评价机制,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管理体系,加速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本文的研究为政府部门制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姜长云
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基于现有研究,可以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界定为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或外部冲击时,产业链供应链免于断裂并能较快恢复原状的能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往往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息息相关。要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和政策思维,科学把握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方法论,找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着力点,注意发挥深化产业融合的赋能作用,培育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兴奋点。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朱宏任
围绕坚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向,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我与大家分享以下看法。一要高度重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越
当前,统筹发展和安全问题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直接关乎我国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在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面临的内外部风险与挑战进行系统研判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新时代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的对策建议:第一,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公共产品属性,利用国际循环“延链”“稳链”;第二,构建“以我为主”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积极寻求破解国际围堵的有效路径;第三,破除国内大循环堵点、卡点,立足全国统一大市场赋能“补链”“强链”;第四,加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机制。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石建勋 卢丹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这对我们全面把握世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科学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增强综合国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系统阐述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内涵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适应国际分工调整的战略需要,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选择,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举措,是应对复杂多变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迫切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坚实基础。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还存在产业基础能力薄弱,缺乏动态评估机制及治理体系,面临断链风险等。鉴于此,笔者认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策略是:通过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动态评价机制,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管理体系,加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数字化转型,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本文的研究为政府部门制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措施导向。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邱灵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各国高度重视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加速调整。这将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带来多重影响。对此,应重视供应链“断链”风险、产业链“外迁”风险、高技术“掉链”风险、创新链“脱钩”风险、政策端“壁垒”风险,强化动态监测预警、关键环节根植、自主自立自强、多元开放合作、产业政策转型,不断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关键词:
产业链供应链 产业安全 新发展格局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萍 何瑞石 宋晓松
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是加快推动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关键一环。新时期,我国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锻铸工作在科技研发、产业自主可控、联农带农能力、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但仍存在产业结构缺失、产业创新能力弱化、基础要素供给不足和分工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对此,应优化农业生产经营结构,突破农业要素供给制约,健全农业产业分工协同体系,构建农业安全与韧性管理机制,推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向更加完善与稳定的方向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与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实现农业产业安全。
关键词:
农业产业安全 产业链供应链 产业结构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晓东 刘洋 周柯
提升产业链韧性是推进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经济韧性的关键环节。产业链韧性表现为产业链的抵御风险能力与恢复能力,提升产业链韧性应有序推进补链、延链、固链、强链等。数字经济时代,新要素、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为产业链韧性提供了新动力。目前,我国产业链韧性提升还存在着产业基础能力薄弱导致产业链不完整、要素市场化程度较低导致产业链不稳、基础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业链不强等问题。鉴于此,应依托数字经济大力推进产业链数字化升级,加快打造新型数字示范平台,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注重扶持"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产业链向更完整、更稳定、更强健的方向发展,不断提升我国产业链韧性,早日实现产业链安全可控。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谷城 张树山
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是国民经济稳健循环的基础,亦是保障经济社会长期稳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2010—2021年我国30省份面板数据,考察数字经济影响产业链韧性水平的效果、作用机制、异质性表现及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产业链韧性水平,并且,这种影响随着数字经济水平的提升存在“边际效应”非线性递增特征;数字经济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对东部和西部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弱地区产业链韧性的提升更明显。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效应两条路径间接影响产业链韧性水平。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产业链韧性 人力资本 技术创新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余东华 黄念
数字经济时代,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链韧性,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国家产业安全的重要路径。本文分析数字化转型不同阶段对产业链韧性的差异化作用机制,从要素市场化和降低交易成本两大视角探讨如何提升产业链韧性。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DPSR)模型构建产业链韧性测度指标体系,并采用2002—2020年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和企业微观数据测度产业链韧性,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对提升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机制和路径。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整体上能够提升产业链韧性,二者之间呈现非线性的马鞍型关系;要素市场化程度在数字化转型与产业链韧性提升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影响市场渠道性交易成本和融资性交易成本对产业链韧性发挥作用,而监督性交易成本暂无作用。数字化转型与产业链韧性之间的马鞍型关系在不同要素密集度的产业链和产业链韧性不同维度均表现出异质性。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提高要素市场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进而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现代化水平。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刘伟
基于2015—2020年省份面板数据,本文实证考察了数字金融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驱动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数字金融可显著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且这一作用存在异质性特征;中介机制检验发现,数字金融可通过驱动技术创新,间接促进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进一步检验发现,产业集聚和政府补贴均会强化数字金融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促进作用;门限检验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对数字金融的影响具有单一门限效应,而政府补贴对数字金融的影响在全样本、东中部地区具有双重门限效应,在西部地区具有单一门限效应。据此,本文提出政策建议:推动技术创新赋能,促进数字金融与制造业产业链深度对接;优化政府补贴方式,提升政府干预效能;推动制造业产业集聚成“群”,凝聚产业链发展合力等,以期为新时期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供借鉴。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颜齐 何洋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大食物观是党中央基于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和国民营养健康诉求作出的创新性论断和战略性调整。尽管我国粮食产业发展已取得巨大成就,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现实要求与多重危机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发起挑战,使得粮食产业链在运行过程中面临许多现实风险与发展的优化空间。粮食产业链韧性是大食物观对粮食安全提出的更高发展要求,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必须对大食物观视域下的粮食产业链韧性进行现实研判。现实状况下的粮食产业链受到资源环境约束、国际贸易格局变动、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动态变化与国民健康对于宏量营养素需求四重冲击与挑战,将大食物观解构为资源、市场、消费、科技四个方面,从粮食产业链内含的空间链、供需链、价值链、企业链四个维度出发,大食物观视域下提升粮食产业链韧性的路径包括四个方面,即大资源观下粮食空间链顶层设计提升产业链恢复力、大市场观下粮食价值链价值联结提升产业链抵抗力、大消费观下粮食供需链供需整合提升产业链重构力、大科技观下粮食企业链革新转化提升产业链更新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