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80)
2023(8072)
2022(6593)
2021(5942)
2020(5040)
2019(11283)
2018(10749)
2017(21066)
2016(11035)
2015(12182)
2014(12217)
2013(11901)
2012(10818)
2011(9718)
2010(10284)
2009(10529)
2008(9531)
2007(8671)
2006(7879)
2005(7545)
作者
(30359)
(25088)
(24682)
(23839)
(15852)
(11865)
(11408)
(9913)
(9437)
(8967)
(8604)
(8458)
(8075)
(8053)
(7997)
(7877)
(7383)
(7262)
(7175)
(6974)
(6374)
(6058)
(5889)
(5678)
(5676)
(5636)
(5584)
(5565)
(4962)
(4934)
学科
(40362)
经济(40285)
管理(37778)
(35497)
(31723)
企业(31723)
(28174)
银行(28165)
(27434)
金融(27432)
(26975)
(20999)
中国(19018)
(17587)
方法(15232)
数学(13109)
数学方法(12988)
(11987)
财务(11956)
财务管理(11932)
(11650)
业经(11543)
企业财务(11423)
中国金融(11159)
(11016)
制度(11015)
(10293)
体制(10290)
地方(8993)
业务(8336)
机构
大学(152531)
学院(152163)
(67116)
经济(65567)
管理(56990)
中国(49854)
研究(49190)
理学(47720)
理学院(47258)
管理学(46579)
管理学院(46301)
(38191)
(31270)
财经(29058)
(26232)
中心(26092)
(25674)
科学(25217)
银行(24802)
(24441)
(23320)
(23272)
经济学(22616)
(21971)
财经大学(21798)
(21733)
金融(21570)
研究所(20424)
经济学院(20375)
(19949)
基金
项目(95328)
科学(76241)
研究(72435)
基金(71006)
(59935)
国家(59432)
科学基金(52236)
社会(48544)
社会科(46247)
社会科学(46239)
(36953)
基金项目(36812)
教育(32969)
自然(31558)
自然科(30846)
自然科学(30841)
(30362)
自然科学基金(30321)
资助(28846)
编号(28634)
(24913)
成果(24394)
(21898)
重点(21584)
(20843)
国家社会(20670)
课题(20212)
(20148)
(20001)
教育部(19691)
期刊
(75121)
经济(75121)
研究(51901)
(41086)
金融(41086)
中国(34489)
(31815)
管理(23323)
(20639)
学报(20021)
科学(18719)
大学(16734)
学学(15898)
财经(15655)
教育(13734)
(13233)
经济研究(11895)
技术(11777)
农业(11729)
业经(11213)
问题(9309)
理论(9303)
实践(8330)
(8330)
财会(8077)
(7871)
国际(7371)
会计(7194)
现代(7011)
农村(6767)
共检索到2511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彦超  
信贷资源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到企业只是完成初次分配,获得融资的企业再把资金转移给其他企业则是信贷资源的二次分配,商业信用在信贷资源二次分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得到文献证实。商业信用二次配置功能存在的制度基础是什么?基于中国独特的金融制度环境,本文识别并验证了金融抑制是如何影响并决定商业信用二次分配功能的。实证发现,商业信用的二次分配功能在金融抑制程度越高的地区表现越强,并随着金融改革发展而减弱。在国有企业和国家重点扶持的行业中,企业的商业信用二次分配功能更加显著。本文阐述了宏观金融背景是如何影响企业微观融资行为的,对当前的金融改革具有一定政策参考价值,也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国企业当前所面临的融资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钟凯  梁鹏  董晓丹  王秀丽  
商业信用二次配置是企业充当信用中介,将银行信贷等资金通过商业信用的渠道为供应链的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这会导致资金供给链延长,加剧了供应链系统性风险,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重点在于为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因此,其能否抑制商业信用二次配置,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和促进实体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商业信用二次配置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降低商业信用二次配置,有效减少了企业利用商业信用把长期借款资金进行二次配置的行为,而且该抑制作用对于外部融资能力较强的企业更加明显。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减少上市公司超额银行信贷抑制商业信用二次配置。进一步分析显示,在外部市场竞争程度较低、内部风险较低、现金持有水平较高以及非高科技企业中,数字普惠金融对上市公司商业信用二次配置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而且,数字普惠金融在降低商业信用二次配置的同时,对于促进企业创新投入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增加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减少了资金供给的中间环节,进而抑制大型企业充当"影子银行"进行资金的二次配置。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段超颖  张文龙  郑睿  
本文以2007―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卖空机制的引入对商业信用二次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卖空机制的引入可有效约束企业商业信用二次配置,而且该约束作用对于供应链议价能力高、内部财务风险高、科技含量高和国有等四类企业表现更加明显。进一步地,卖空机制在约束商业信用二次配置的同时,可以促进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实业投资。作用机理检验表明,卖空机制通过减少企业超额融资、提升股价信息含量与治理管理层自利行为,进而减少商业信用二次配置。本文为管控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止金融与实体经济风险交叉传染以及促进企业“脱虚向实”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伟俊   陈云贤   黄新飞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中国金融开放、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目标。本文选取基于这一目标而实施的外资银行管制放开为准自然实验,以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企业为基础样本,使用广义双重差分法检验金融开放对企业间商业信用配置的影响。结果发现,外资银行管制放开后,金融抑制程度高的城市内企业商业信用配置显著下降。具体地,外资银行管制放开前城市金融抑制程度减少1个标准差,外资银行管制放开后,其内部企业商业信用供给降低7.21%。在控制内生性问题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检验发现,这种抑制作用在下游客户集中度高的企业、上游行业竞争程度高的企业以及国有企业中更加明显。此外,本文还发现供给侧上游企业长期“超额”信贷下降和需求侧下游企业融资约束缓解是外资银行管制放开“挤出”商业信用的两个机制。本文不仅丰富了金融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发展与企业间非正式融资互动的相关文献,同时也对我国当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上官泽明  张媛媛  
企业ESG表现是真心实意为了可持续发展还是助推自利行为的“漂绿”工具?文章以2009—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企业ESG表现对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表明:当企业ESG表现越好时,金融资产配置程度越高,即企业ESG表现对金融资产配置产生了刺激效应;动机识别检验发现,投机套利是企业“漂绿”ESG以配置金融资产的主要动机;基于“压力—机会—借口”的治理视角研究发现,在业绩表现好、环境规制弱(即“压力”小),内部控制质量高、信息不对称程度低(即“机会”寡),以及管理层过度自信程度低、国有产权(即“借口”少)的情形下,企业ESG表现对金融资产配置的刺激效应会受到抑制。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入理解企业ESG表现影响金融资产配置的内在逻辑,对完善企业ESG评价体系、抑制企业“漂绿”现象,从而引导金融回归实体经济有所启示。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窦炜   赵蕾   马莉莉  
以2015年末我国实施的省以下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试点改革作为准自然实验,选取2011—2020年A股地方国有企业为研究样本,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对地方国有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有效抑制了地方国有企业金融资产配置规模。区分金融资产类别后研究发现,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对企业显性金融资产规模的抑制效果较明显,但与隐性金融资产配置规模间无明显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力度以及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强度越大时,政府审计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抑制作用越明显。机制分析发现,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通过规范政府干预缩减了地方国有企业显性金融资产配置规模,且在财政压力较大的地区这一抑制效果更为明显。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涛  张中原  李金凤  夏永胜  
在现代二次回归肥料设计中,“3414”设计,除具有其他二次回归设计所共有的优点外,还具有其独特的优点,既可配置3类7种肥料效应函数的功能。对于N、P、K三因素的肥料试验,首先可配置N、P、K三因素二次肥料效应函数,其次尚可配置NP、NK、PK三种二次肥料效应函数,此外还可配置N、P、K三种一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这样可从3类7种肥料效应函数中为研究者提供多种施肥信息,大大提高了试验成功率与试验精度。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朱文佩   林义  
优化家庭养老金融资产配置是满足多元化养老保障需求、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的应有之义。在数字化与老龄化交互叠加、相互影响的背景下,本文利用CHFS数据,实证考察了老年数字鸿沟对家庭养老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老年数字鸿沟的存在会显著抑制家庭养老金融资产配置,具体表现为持有的养老金融资产规模减小、持有风险性养老金融资产的概率下降、持有养老金融资产的分散度降低,该回归结果经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在作用机制上,老年数字鸿沟将通过造成金融排斥、增加家庭风险厌恶程度来抑制家庭养老金融资产配置。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多方协同助力跨越老年数字鸿沟、供需两侧发力推动养老金融普惠性提升、通过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来加速养老金财富积累等政策建议。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朱文佩   林义  
优化家庭养老金融资产配置是满足多元化养老保障需求、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的应有之义。在数字化与老龄化交互叠加、相互影响的背景下,本文利用CHFS数据,实证考察了老年数字鸿沟对家庭养老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老年数字鸿沟的存在会显著抑制家庭养老金融资产配置,具体表现为持有的养老金融资产规模减小、持有风险性养老金融资产的概率下降、持有养老金融资产的分散度降低,该回归结果经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在作用机制上,老年数字鸿沟将通过造成金融排斥、增加家庭风险厌恶程度来抑制家庭养老金融资产配置。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多方协同助力跨越老年数字鸿沟、供需两侧发力推动养老金融普惠性提升、通过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来加速养老金财富积累等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邵学峰  王珑淇  
面对经济“脱实向虚”的现实,实体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将发生相应改变。选取2012-2019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探讨了金融资产配置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并尝试从金融资产期限结构、门槛效应、异质性等方面进行拓展分析。研究发现,金融资产配置与数字化转型整体呈现“倒U型”关联,即适度金融投资能够发挥金融支撑实体经济作用,短期金融资产主要发挥“蓄水池”功能,长期金融资产则倾向“投资替代”动机。其中,非国有企业和高技术企业具有较低的最优金融资产配置水平,需要更为重视金融投资的负向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存在融资约束、金融收益门槛促使金融资产配置与数字化转型关联产生区间效应。研究结论对于引导企业树立正确金融投资动机,合理配置金融资产规模具有参考意义。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陈隆轩  杨杰  
绿色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在要素。基于2008—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探讨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并从企业绩效和企业风险承担两个渠道检验了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企业金融资产配置主要表现为“挤出”效应,显著抑制绿色技术创新。(2)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国有企业和高融资约束企业中,金融资产配置的抑制作用更强。(3)作用机制检验表明,金融资产配置主要通过降低企业绩效和提高企业风险承担进而影响绿色技术创新。本文为我国实现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于企业层面的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丁杰  黄金波  郑军  
银行系统主导着信贷资源的初次配置,商业信用则起到信贷资源再配置的作用。文章基于中国上市公司2008-2014年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数据,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信贷资源二次配置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助于企业在信贷资源的再配置中取得优势地位,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商业信用,其商业信用对银行信贷的替代作用增强,但没有证据表明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有助于企业在信贷资源的初次配置中获得更多信贷资源。然而,以上结论仅限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否,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质量对信贷资源配置没有影响。本文的结论对于引导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并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丁杰  黄金波  郑军  
银行系统主导着信贷资源的初次配置,商业信用则起到信贷资源再配置的作用。文章基于中国上市公司2008-2014年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数据,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信贷资源二次配置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助于企业在信贷资源的再配置中取得优势地位,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商业信用,其商业信用对银行信贷的替代作用增强,但没有证据表明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有助于企业在信贷资源的初次配置中获得更多信贷资源。然而,以上结论仅限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否,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质量对信贷资源配置没有影响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恕立  赵富强  陈耘  
金融抑制一直束缚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随之带来经营规模、范围、结构、速度和网络的不经济性,造成身份、约束、职能、渠道和纽带的双重错位等一系列问题,须以强化改革,促进金融深化的协同策略予以解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