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50)
2023(10334)
2022(8427)
2021(7762)
2020(6557)
2019(14544)
2018(13826)
2017(26980)
2016(14502)
2015(16052)
2014(16104)
2013(16001)
2012(14661)
2011(12707)
2010(12999)
2009(12633)
2008(11968)
2007(10760)
2006(9270)
2005(8761)
作者
(39389)
(33041)
(32495)
(31426)
(20789)
(15774)
(14944)
(12492)
(12403)
(11894)
(11310)
(10965)
(10704)
(10640)
(10537)
(10123)
(9577)
(9556)
(9461)
(9260)
(8192)
(7932)
(7852)
(7515)
(7490)
(7445)
(7414)
(7187)
(6660)
(6517)
学科
(52560)
经济(52460)
管理(50317)
(48755)
(41152)
企业(41152)
(36828)
(27557)
金融(27555)
(26109)
银行(26097)
(25101)
中国(22591)
方法(22449)
(21811)
数学(19884)
数学方法(19726)
(18999)
财务(18969)
财务管理(18916)
企业财务(18154)
(15672)
(13855)
财政(13802)
业经(13115)
体制(12236)
地方(11941)
中国金融(11376)
(11078)
(11067)
机构
学院(198240)
大学(197981)
(87137)
经济(85344)
管理(72820)
研究(65620)
理学(62146)
理学院(61535)
管理学(60650)
管理学院(60281)
中国(58595)
(55641)
(39728)
财经(39716)
科学(36019)
(35958)
(32538)
中心(32245)
(30404)
(30119)
经济学(29725)
财经大学(29582)
研究所(28598)
经济学院(26985)
业大(25445)
北京(24789)
(24340)
(24195)
金融(23926)
(23259)
基金
项目(127895)
科学(101592)
基金(95421)
研究(94567)
(81947)
国家(81280)
科学基金(70525)
社会(63553)
社会科(60593)
社会科学(60579)
基金项目(49640)
(49250)
自然(43356)
教育(43042)
自然科(42398)
自然科学(42388)
自然科学基金(41660)
(40437)
资助(39174)
编号(36331)
成果(30983)
(30415)
(29474)
重点(28881)
(27877)
国家社会(27562)
(27471)
(26565)
教育部(26068)
创新(25874)
期刊
(94912)
经济(94912)
研究(65947)
(50039)
中国(42839)
(38283)
金融(38283)
学报(29634)
(27923)
管理(27570)
科学(26109)
大学(23627)
学学(22751)
财经(21451)
(18239)
农业(17123)
经济研究(16549)
教育(15867)
技术(14031)
业经(13397)
财会(12520)
问题(12112)
会计(11759)
理论(10123)
(9734)
(9542)
(9111)
财政(9111)
实践(8851)
(8851)
共检索到3138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姚惠泽  石磊  
在新古典分配的框架下分析金融抑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机制,并利用2000—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和一种新的衡量金融抑制方法进行检验,结果发现,金融市场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除了信息不对称以外,金融抑制也会对居民财产性收入产生负面的影响,压低利率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居民补贴企业和政府的财富分配机制。未来中国应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李庆海  张锐  孟凡强  
以清华大学2012年"中国消费金融现状及投资者教育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基于工具变量的Probit模型,研究了金融知识与中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关系。研究表明,金融知识对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正向显著,即金融知识水平越高,家庭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可能性就越大。此外,家庭总人口数、房产价值和风险性金融资产等对拥有财产性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户主已婚、位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以及二线城市等具有负面显著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在风险偏好和制定理财规划的城镇家庭中,金融知识的影响不显著,而在风险规避及未制定理财规划家庭中的影响均正向显著。因此,在今后工作中,政府应建立健全金融教育和相关法律法规,增强金融教育的针对性和特色化,提高居民的金融知识,从而促进居民财产性收入的获得。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李增来  
本文构建一个理论模型,研究生产税、实际存款利率对居民财产性收入份额变化的影响,并基于现实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在初次分配中,当资本和劳动的要素替代弹性小于1时,降低生产税税率、上调存款利率有助于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份额;二是生产税税率、实际存款利率以及少年儿童抚养比、老年人口抚养比、居民受教育水平与居民财产性收入份额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三是短期内居民财产性收入份额变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居民财产性收入份额具有向长期均衡状态调整的态势;四是实际存款利率的冲击对居民财产性收入份额具有正向影响,生产税税率、居民受教育水平和少年儿童抚养比的冲击总体上对居民财产性收入份额具有负向影响;五是从长期来看,在初次分配中,实际存款利率和生产税税率是影响居民财产性收入份额变化的主要因素。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可以得到以下政策启示:一是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居民的养育、教育、医疗和社保等项开支,为缩小财产性收入差距打好基础;二是要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维护金融市场秩序,让更多的居民有信心通过金融市场投资获得财产性收入;三是要放松以低存款利率为核心的利率管理政策,增加居民存款利息收入,从而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份额;四是要降低生产税税率,扭转收入向政府部门集中的趋势,为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份额创造有利条件。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李强  王明华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在扩大,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而在财产性收入中,城镇居民有近40%的家庭参与股票投资,股票在中国的金融资产中比重逐年上升,股市己成为多数城市居民的重要理财方式。从总体上看,股票投资增加了少数城市居民的收入,也是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众多的中小散户由于中国上市公司的低投资回报率、低现金分红和证券市场的过度投机性,在股票投资中受损的比例高于70%,只有10%左右的投资者从股票投资中获利,从而形成城市家庭财富的再分配。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姜松   刘成微  
推进共同富裕,需要探索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路径。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数字技术+普惠金融”的有机结合体,在完善按要素分配制度、提升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中有重要战略意义。为此,立足理论分析基础,从多维度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影响效应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业态差异和组间差异。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制度路径和经济路径对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产生影响。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陈斌开  林毅夫  
本文分析了金融抑制产生的机制,发现政府发展战略是造成金融抑制背后的根本原因:为支持违背本国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政府通过金融抑制的方式来降低其生产成本。本文的理论模型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金融抑制导致穷人面对更高的贷款利率和更低的存款利率,造成金融市场的"机会不平等",使得穷人财富增长更慢,甚至陷入贫困陷阱。(2)在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下,"先富带动后富"的"滴落"机制将发生作用,收入分配格局会不断改善;若政府推行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个体财富收敛速度将减慢,收入分配趋于恶化,甚至造成长期"两极分化"的态势。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宁光杰  
运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1年的数据,本文对居民财产和财产性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的是个人能力差异还是市场制度阻碍导致了财产性收入差距。研究发现高学历者在金融财产和财产性收入获得方面更有优势,党员身份等政治因素也会影响财产和财产性收入获得。克服选择偏差和分位数回归的结果表明,低收入居民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风险抵御能力差,不能参与资本市场以获得较高的财产和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金融制度约束使其无法获得贷款,限制其购房和进行房产投资,因而很难增加财产和财产性收入。他们只能依靠偶然的土地征用或住房拆迁补偿来增加家庭财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杨新铭  
财产性收入在城镇居民收入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以股息和红利为代表的现代金融产品收益还不是财产性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在稳定的经济环境中居民收入和人力资本积累情况是决定其财产性收入的主要因素。然而,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明显下降,受冲击最大的是高收入、高学历群体。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谷明娜  李金叶  
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促进财产性收入均衡分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省级数据为样本,进行了金融发展、制度质量对财产性收入分配及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就金融发展而言,金融结构的优化相比金融规模的扩张更有利于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制度质量中的产权保护质量、腐败控制是金融发展影响居民财产性收入与分配的门槛条件,且产权保护质量提高有利于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但会扩大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同时城镇化率的提高不但利于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而且有益于城乡财产性收入平等分配。
[期刊] 财会通讯(理财版)  [作者] 毛箬  
股市: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渠道自2005年底以来中国大陆股市开始活跃,沉寂多年的居民股票投资热情得到空前释放和增长。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统计,截至目前,沪深两市账户总数约1.3亿户,总市值约26.26万亿元,其中总流通市值约8.3万亿元。可以说,近年来人们领略财产性收入的魅力首先就是来自股市的"赚钱效应"。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梁达  
近几年来,由于各级政府切实落实各项增收措施,促进了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在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财产性收入高速增长,且高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这一变化和发展趋势符合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政策导向。文章就此作了较全面的论述。并就拓宽投资渠道,努力创造一个让居民稳定拥有财产性收入的环境谈了自己的看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梁达  
财产性收入是自然人通过对个人财产的占有权、收益权、使用权、处置权等权能的行使,从而获得相应的收益。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出租、股利分红和金融资产投资增值等方式获得的收入。财产性收入占城乡居民总收入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市场化和国民富裕程度的标志之一,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条件。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当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居民积攒一定财富后,财产性收入就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聂雅丰  胡振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5年数据,采用Probit和Tobit模型分析了金融素养对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金融素养对居民财产性收入获得和规模提升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财产性收入结构方面,金融素养显著提高居民金融资产收入占比,而对土地房屋收入影响不显著。机制分析发现,居民家庭金融市场参与在金融素养影响财产性收入的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金融素养对居民财产性收入规模的影响呈现"马太效应",金融素养对城镇居民和风险偏好者财产性收入影响效应显著更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魏杰  王韧  
是否应当调整法人财产收益以缩小我国持续拉大的居民收入差距,这在理论界存在着一定争议。从法人财产的基本内涵入手,通过剖析法人财产制在收入分配过程中的实际作用,对优化我国收入分配体系,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供了一个总体的思路。我们认为,法人财产源自于生产的社会化需求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运作规律,并具有相当的效率优势,与收入分配公平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冲突,因此,调整法人财产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不仅不具备理论合理性,也缺乏现实可行性。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正确路径是:完善法人财产制,强化再分配和三次分配,优化配套制度。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骆祚炎  莫贤锐  
本文以银行理财产品监管套利程度的测度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往文献对理财产品的研究较少,且这些研究侧重于定性分析,关于理财产品监管套利程度的测度等定量分析更少见,本文力求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本文测度结果表明,银行理财产品无论从单项产品还是从总体来看,监管套利程度都呈现上升趋势,理财产品的监管套利风险在增加。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理财产品监管套利程度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本文认为,应该采取"疏堵"相结合的措施进一步防范理财产品监管套利风险。第一,根据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做好分类监管,尤其要做好对短期理财产品的重点监管。第二,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相配合遏制理财产品监管套利可能引发的风险。第三,从深度上推进银行理财产品纳入监管体系。第四,将银行理财产品监管套利程度作为货币政策关注目标。此外,在适度限制银行理财产品交易的同时,要有效促进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