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24)
- 2023(12945)
- 2022(10732)
- 2021(9573)
- 2020(8013)
- 2019(17823)
- 2018(17166)
- 2017(33027)
- 2016(17300)
- 2015(19458)
- 2014(18985)
- 2013(18534)
- 2012(17495)
- 2011(16053)
- 2010(16519)
- 2009(15718)
- 2008(14391)
- 2007(13092)
- 2006(11719)
- 2005(10551)
- 学科
- 济(94614)
- 经济(94521)
- 管理(56020)
- 业(52550)
- 企(44298)
- 企业(44298)
- 方法(36272)
- 数学(32677)
- 数学方法(32522)
- 融(28762)
- 金融(28755)
- 中国(27665)
- 银(26419)
- 银行(26400)
- 行(25566)
- 财(23479)
- 地方(23195)
- 制(20588)
- 农(18829)
- 业经(18569)
- 技术(15455)
- 体(15282)
- 学(15198)
- 务(14360)
- 财务(14326)
- 财务管理(14294)
- 地方经济(13953)
- 企业财务(13817)
- 贸(13381)
- 贸易(13370)
- 机构
- 学院(247628)
- 大学(247070)
- 济(120686)
- 经济(118491)
- 管理(94806)
- 研究(84799)
- 理学(80941)
- 理学院(80166)
- 管理学(79176)
- 管理学院(78706)
- 中国(72475)
- 财(57800)
- 京(49726)
- 财经(45520)
- 科学(44414)
- 经(41461)
- 所(40932)
- 中心(40825)
- 经济学(40673)
- 江(37481)
- 经济学院(36690)
- 研究所(36488)
- 农(34711)
- 财经大学(34086)
- 北京(31238)
- 院(30622)
- 业大(30399)
- 州(29873)
- 范(28578)
- 融(28521)
- 基金
- 项目(160049)
- 科学(128287)
- 研究(120312)
- 基金(118901)
- 家(101626)
- 国家(100804)
- 科学基金(88125)
- 社会(82000)
- 社会科(78086)
- 社会科学(78070)
- 省(61924)
- 基金项目(61771)
- 教育(54616)
- 自然(52698)
- 自然科(51599)
- 自然科学(51587)
- 自然科学基金(50737)
- 划(50672)
- 资助(48655)
- 编号(46144)
- 成果(37853)
- 部(36671)
- 创(36105)
- 重点(35943)
- 发(35607)
- 国家社会(35542)
- 创新(34014)
- 课题(32796)
- 教育部(32730)
- 人文(31678)
- 期刊
- 济(134763)
- 经济(134763)
- 研究(81656)
- 中国(50820)
- 财(45412)
- 融(42409)
- 金融(42409)
- 管理(37797)
- 学报(32936)
- 农(31202)
- 科学(30738)
- 大学(26467)
- 学学(25355)
- 财经(24834)
- 经济研究(24303)
- 技术(21780)
- 教育(21603)
- 经(21468)
- 农业(19789)
- 业经(19039)
- 问题(16890)
- 技术经济(14307)
- 贸(13893)
- 统计(12922)
- 世界(12737)
- 国际(12433)
- 策(12112)
- 商业(12031)
- 理论(11874)
- 业(10628)
共检索到3896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青原 陈世来 陈昊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目标。本文选取基于这一目标而实施的资管新规为准自然实验,以2016—2019年中国A股非金融非房地产类上市企业半年度数据为样本,检验金融强监管的实体经济效应。研究发现,资管新规实施后,金融化程度较高的企业投资显著增加,表明强化金融监管抑制了企业"脱实向虚",从而支持监管有效观。进一步检验发现,资管新规积极的实体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高管有金融背景的企业及民间金融发展水平和影子银行水平较高的地区,而压缩金融投资、降低债务融资成本是资管新规发挥这种效应的两个作用机制。此外,资管新规对持有短期和长期金融资产的企业都发挥了积极的实体经济效应,但主要体现在短期金融资产配置较多的企业。本文为金融强监管的实体经济效应初步提供了来自中国的微观证据,为进一步释放金融监管的制度改革红利,进而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洪金明 袁一辰
保持国有企业合理的资本结构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以资管新规实施这一准自然实验为契机构建双重差分模型,以2015—2021年沪深A股市场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考察了资管新规实施对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民营企业而言,资管新规实施显著抑制了国有企业的过度负债水平,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实证结果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资管新规实施降低金融化水平,减少银行借款,进而抑制国有企业过度负债;异质性分析表明,资管新规实施对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抑制作用在竞争性行业、中央企业以及影子银行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中更为明显,而企业高管的金融背景却削弱了资管新规的实施效果。进一步研究发现,资管新规实施会抑制国有企业过度负债水平,进而提高实体投资水平和每股经济增加值。上述研究结果不但为治理国有企业高杠杆的问题提供了新视角,还对加强金融监管和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资管新规 国有企业 过度负债 影子银行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汤晟 饶品贵 李晓溪
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是金融市场保持效率和活力的基础,也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本文基于资管新规实施这一准自然实验,研究金融强监管是否会促使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资源动态调整进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目标。研究发现,资管新规实施后,金融资产配置程度较高的企业集团,其子公司现金持有比率显著下降,这表明资管新规促进了企业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资源再配置。机制分析表明,资管新规通过降低金融投资活动利润率、减少金融资产配置作用于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进一步,面对资管新规的实施,集团母公司通过影响子公司分红决策来降低子公司持有现金比率。本文从集团管控动机和管控能力两方面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管控动机越强(母子公司代理成本更高、母公司投资机会更大、企业集团行业竞争程度更激烈)、管控能力越大(母子公司地理距离越近、母公司对子公司平均持股比例更大)的集团,上述效果更明显。经济后果方面,资管新规促使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资源动态调整这一行为最终提高了企业集团价值与全要素生产率,达到了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目标。本文不仅从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及其效率的角度为金融监管的经济后果提供了新的微观证据,也对处理好金融监管与实体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杨青 田汝彦 孙飞帆
金融强监管旨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而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以《资管新规》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以2016—2022年中国A股非金融、非房地产类上市公司半年度数据为样本,考察金融强监管对企业债务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资管新规》的实施加剧了短贷长投企业的债务违约风险,且这一影响在非国有企业、低成长型企业和银行竞争水平较低的地区表现更加明显。机制分析表明,这一影响由企业外部融资环境变化和债务偿还压力共同作用实现,实施《资管新规》引致的影子银行业务收紧加剧了短贷长投企业的债务偿还压力,最终导致其债务风险上升。进一步研究发现,《资管新规》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若短贷长投由过度投资所致,则《资管新规》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治理效应和缓解债务风险;若短贷长投由长期融资约束所致,则《资管新规》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流动性效应和加剧债务风险。本文从企业债务风险的角度拓展了《资管新规》的政策效应研究,为优化强监管政策提供经验参考。
关键词:
金融强监管 短贷长投 债务风险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韩珣 安然 彭俞超
文章以2007—2021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连续双重差分法分析了“稳金融”对企业劳动雇佣的影响。研究发现,资管新规实施后,影子银行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劳动雇佣水平显著增加。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资管新规通过投资替代机制、流动性资金占用和银行信贷甄别机制而影响企业劳动雇佣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资管新规对企业劳动雇佣的促进作用在会计信息质量高、高新技术企业和内部治理较完善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拓展性分析表明,“短贷长投”程度的提高和企业不确定性感知程度的下降,对资管新规与企业雇佣之间的关系起到负向调节作用。资管新规提高了影子银行化规模较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降低了企业经营风险。文章对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促进就业等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
资管新规 劳动雇佣 影子银行 稳就业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杜永善 王其猛 严妍 薛志荣
影子银行作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在“资管新规”外生政策冲击下,对企业融资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7月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多维固定效应模型和双重差分法,探究“资管新规”、影子银行和企业融资的关系。研究发现:影子银行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约束和融资成本,但提升了企业短期债务占比。与国有企业相比,随着“资管新规”出台引起影子银行规模下降,非国有企业在融资约束加剧、融资成本上升和短期债务占比下降方面更加明显。同时,在影子银行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不同产权性质企业在融资约束、融资成本及短期债务占比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影子银行发展水平低的地区,不同产权性质企业在融资约束和短期债务占比方面无显著差异,在融资成本方面虽有差异但系数较小。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胡春阳 马亚明
本文基于150家上市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数据,利用偏t分布RealizedGARCH模型估计日度风险价值,利用Elastic-Net-VHAR网络模型测度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间极端风险溢出水平,使用面板计量模型分析金融强监管政策实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银行部门在金融实体网络中具有最高重要性,实体部门对金融部门风险输出水平相对较高。第二,在2013年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和2015年股价大幅波动期间,银行等金融部门对实体部门风险输出水平降低,风险输入水平升高;2017年金融强监管政策实施以后,风险外溢趋势相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风险传播趋势再次反转。第三,金融强监管政策实施有效抑制了实体部门风险输入,金融机构开展的影子银行业务产生中介传导作用,同时该风险降低效应在商业银行中更加明显。依据研究结论,本文为监管层、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防风险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单华军
本文以2007—2008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违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国证券市场违规的体制性成因,检验内部控制缺陷与公司违规之间的相关性,正面考证了我国有限的执法资源约束条件下证券法律法规的执行效力。与已有的文献结论不同,本文的研究支持中国证券市场法律在执法资源紧张的境况下执行效力尚佳。具体体现为内部控制缺陷越多的上市公司,受到诉讼和违规处罚的可能性就越大。进一步的检验表明,公司实际控制人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在受到违规惩戒时存在着监管部门处罚不一的事实。本文的研究发现为证券监管部门优化执法资源、提高监管惩戒实效以及投资者经济决策提供了必要的经验证据和改进路径。
关键词:
终极控制人 内部控制 公司违规 监管绩效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泽广 王刚
过度的金融创新经由多重渠道引致和强化了忽略风险、复杂风险等新型风险形态,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文章应用全球银行数据库研究发现,金融创新与监管从业务匹配、周期协同性和风险承担激励等方面存在着结构性错配问题。以资本充足为核心的监管强度呈现出典型的顺周期性,危机前的宽松监管与之后的严厉监管未能起到周期平滑效果;混业与综合经营方面则表现为业务监管错配,组织架构上的重复监管与监管真空并存;从激励上看,监管未能有效抑制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文章进而从金融制度供给与需求的非对称性角度对二者错配的制度根源进行探讨,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创新 金融稳定 金融监管 结构性错配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段军山 庄旭东
本文从银行信贷质量角度出发,研究地方金融监管的金融风险防控有效性。研究发现,加强地方金融监管能降低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效提高银行信贷质量;地方金融监管对银行贷款质量的影响具有一定滞后性并存在地区异质性;金融发展水平较发达地区的金融监管对提高银行贷款质量、防控金融风险更加有效,对于金融发展水平较落后地区,金融监管所产生的效果则并不显著。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潘敏 魏海瑞
本文从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的监管流程角度出发,运用我国71家商业银行2003年至2013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监管强度提升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相较于事中现场审查而言,银行业监管部门事前发布监管公文和事后违规惩戒措施实施强度提升的风险抑制效应更为明显。监管强度提升的风险抑制效应对大银行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作用普遍更强。但对于上市银行和非上市银行的影响则存在差异,其中,监管公文发布对上市银行风险承担的抑制效应要弱于非上市银行,而违规惩戒措施的效果与之相反,现场审查对上市、非上市银行的影响则不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监管强度 商业银行风险承担 监管流程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谭洪涛 汪洁 黄晓芝
以我国A股上市银行2007-2012年数据为研究样本,分析公允价值会计的引入与商业银行迎合资本监管行为调整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我国商业银行采用公允价值会计的偏好及运用程度确实对其资本充足率产生重要影响;(2)当商业银行面临核心资本充足率监管压力时,银行管理层倾向于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资本管理;(3)当商业银行预计当期资本充足率较低时,管理层倾向于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进一步研究发现,四大国有银行与非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运用公允价值会计迎合监管行为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论为商业银行存在迎合资本监管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范亚西
基于中国城市层面的数据,对环境信息公开对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进行验证,同时采用多层次模型探究了自上而下的环境监管对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信息公开改善环境治理绩效。实证研究结果发现:首先,环境信息公开能够显著地提升环境治理绩效。其次,环境监管能力对环境治理绩效并无影响;而环境监管的严厉程度对环境治理效果的影响有限,影响机制较为复杂。最后,环境信息公开与环境监管的结合能够显著地改善环境治理绩效。
关键词:
信息公开 环境监管 环境治理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杰琦 汪同三
在拓展Grossman与Krueger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细致阐释了外商投资影响环境效率的机制,并运用联立方程模型和面板门槛技术,从数量与质量两个角度实证考察FDI影响环境效率的机理和效果,结果表明:(1)FDI数量通过产业结构途径阻碍了环境效率的提高,但FDI数量与FDI质量均能通过环境技术渠道改善环境绩效;(2)FDI数量因其给环境质量带来了负面影响而引致本地环境监管的强化,而FDI质量作为各地政府竞相争夺的"潜在"资源,倾向于弱化本地的环境监管;(3)外资质量与外资规模对环境效率的作用均表现为基于环境监管强度的双重门槛特征。当环境监管强度较低与较高时,FDI数量与质量对环境效率的影响表现为负面或不显著;当环境监管强度处于合理水平时,FDI数量对环境效率的负面效应减弱,FDI质量对环境效率有正面的影响。因此,政府在制定合理的环境监管、提高外资企业环境准入门槛、鼓励环保型外资企业进入等方面的协同努力,对促进FDI正向的环境效应,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杰琦 汪同三
在拓展Grossman与Krueger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细致阐释了外商投资影响环境效率的机制,并运用联立方程模型和面板门槛技术,从数量与质量两个角度实证考察FDI影响环境效率的机理和效果,结果表明:(1)FDI数量通过产业结构途径阻碍了环境效率的提高,但FDI数量与FDI质量均能通过环境技术渠道改善环境绩效;(2)FDI数量因其给环境质量带来了负面影响而引致本地环境监管的强化,而FDI质量作为各地政府竞相争夺的"潜在"资源,倾向于弱化本地的环境监管;(3)外资质量与外资规模对环境效率的作用均表现为基于环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企业金融化对实体经济财富创造力的影响研究——来自非金融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提高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吗?:来自沪津粤闽四大自贸区的经验证据
电商平台经济对线下实体经济的影响——来自全国经济普查的经验证据
实体企业金融化与企业技术创新——来自非金融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阈效应研究——来自中国各省市平行数据的经验证据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关系及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来自35个国家的经验证据
金融监管结构性调整对实体经济溢出效应研究
上市公司会计违法违规行为分析及监管启示——来自沪、深股市的经验证据
中国实体经济融资贵到底由什么因素决定?——2005—2014年企业三元债务融资的经验证据
金融集聚、基础支撑与城市绿色创新——来自长江经济带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