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10)
2023(9271)
2022(7636)
2021(7311)
2020(5888)
2019(13087)
2018(12769)
2017(23653)
2016(12393)
2015(13367)
2014(12793)
2013(12161)
2012(10479)
2011(8972)
2010(9158)
2009(9019)
2008(8237)
2007(6636)
2006(5936)
2005(5343)
作者
(28470)
(23488)
(23457)
(22580)
(14778)
(11148)
(10861)
(8999)
(8754)
(8298)
(7911)
(7811)
(7369)
(7365)
(7263)
(7196)
(6862)
(6798)
(6760)
(6703)
(5726)
(5498)
(5477)
(5454)
(5348)
(5220)
(5130)
(5066)
(4756)
(4680)
学科
(39467)
经济(39408)
管理(38875)
(36074)
(32337)
企业(32337)
(29174)
(25856)
金融(25855)
(23809)
银行(23808)
(23002)
中国(21328)
(16961)
(15042)
财务(15021)
财务管理(14977)
企业财务(14344)
方法(13572)
财政(13031)
(12267)
业经(11725)
数学(11574)
(11537)
数学方法(11448)
地方(11432)
中国金融(11100)
(10560)
体制(10245)
制度(8792)
机构
学院(148946)
大学(145452)
(64056)
经济(62793)
管理(54859)
研究(47359)
理学(46525)
理学院(46130)
管理学(45478)
管理学院(45197)
中国(44722)
(42847)
财经(29391)
(28490)
(26633)
中心(24386)
科学(24077)
(22597)
(21838)
财经大学(21803)
经济学(21337)
(19964)
(19742)
金融(19596)
经济学院(19336)
银行(19025)
研究所(18914)
(18393)
(18211)
师范(18056)
基金
项目(94499)
研究(76791)
科学(75139)
基金(68061)
(56763)
国家(56213)
社会(49867)
科学基金(49503)
社会科(47405)
社会科学(47395)
(37677)
教育(35583)
基金项目(35125)
编号(32574)
(30308)
自然(28249)
自然科(27627)
自然科学(27622)
成果(27455)
自然科学基金(27103)
资助(26682)
课题(22378)
(21540)
(21515)
重点(21443)
(21101)
(21009)
国家社会(20993)
(20938)
项目编号(20900)
期刊
(72873)
经济(72873)
研究(53016)
(38939)
中国(34042)
(32767)
金融(32767)
管理(20920)
教育(20064)
(16798)
学报(16461)
财经(15315)
科学(15137)
大学(13852)
经济研究(13461)
(13139)
学学(12927)
业经(12425)
技术(11492)
农业(10135)
财会(9938)
会计(9406)
问题(8598)
(8260)
财政(8260)
(7798)
理论(7742)
实践(6881)
(6881)
国际(6870)
共检索到2430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陈志刚  
本文分析了金融开放对发展中国家财政收支状况的负面影响,以及由财政赤字、宏观经济波动所引发的货币和金融危机,并得出财政平衡是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的先决条件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通过动态考察我国财政收支状况,本文认为赤字及其扩大态势将构成中国金融开放的财政约束;并且,在获取开放收益的同时,又能有效防范“开放悲剧”的发生,全面的财政改革与调整不可或缺。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波  宋尚恒  
我国金融开放一是要立足于国内的经济、金融基础,走稳健渐进之路;二是要在保持宏观经济大局稳定的前提下进行充分必要的财政改革。金融开放进程的提速倒逼尽快进行系统性、多维度财政改革的态势已经形成。需要我国在财政政策的"战略"取向上进行及时转变,在财政管理制度的"战术"设计上进行相应的配套完善,即设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加强财政透明度建设;健全财政风险管理配套机制。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谷成  
与传统财政分权理论相比,中国"自上而下"的财政分权强调中央政府对资源的掌握和在宏观调控中的主导作用。地方政府则在很大程度上作为中央政府的代理人出现,其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和收益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有效的分权必须首先明确中央政府的目标,然后依此建立能够取得预期结果的激励机制,包括完善转移支付体系和优化地方政府收入结构。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白鹤祥  
在明晰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基础上,完善与之适应的财力制度,辅之以科学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从而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央地财政关系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近年来,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因此,以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改革为着力点、推动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改革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央地财政关系与财政事权改革从财政理论的角度看,财政的产生源于解决公共产品外部性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肖帅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提出了我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制度框架、时间表、路线图以及具体操作细则。财政部门应按照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现代财政制度的长效约束作用,推动建立公务出行便捷合理、交通费用节约可控、车辆管理规范透明、监管问责科学有效的新型公务用车制度。建立现有一般公务用车处置的财政约束机制。此次意见明确提出,"改革现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仲斌  马怀军  
市场经济的本质和效率在于尊重私人主体的选择行为,财政行为也不例外。财政与市场相伴相生、分工合作,共同实现效率、公平、稳定的统一。但是,市场是基础性的,财政要受到市场的约束,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市场对财政的约束主要体现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上;从管理的角度分析,市场对财政的约束主要体现在财政管理的法制化上。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戴宏  
本文通过总结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教训,剖析金融发展理论的局限性,分析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关注的风险因素,对金融约束理论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现方式进行了探析,为未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战略战术的制定,尤其是"十二五"期间,我国金融行业改革与发展的进一步推进,提出了几个方面的具体建议。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宋军  
混业取向的改革受到目前监管水平的约束,不能只追求效率而忽略了金融体系的安全。应该以谨慎客观的态度来分析金融控股公司的利弊,对其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应有充分的防范措施。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顾国达  麻晔  
自1994年以来,与我国持续的对外贸易失衡相伴随的重要现象就是国内财政支出偏向问题一直显著存在。其中,生产性公共品的大量财政支出,形成了对企业的巨额补贴,增加了企业在社会总产出中的分配比例,这又使得企业的储蓄投资倾向进一步强化。而居民相对收入的下降以及政府在社保等非生产性公共品支出上的不足导致其消费能力受限、储蓄率难以降低。全社会由此形成的高额储蓄,在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约束的条件下,难以被完全转化为国内的投资和消费。因此,国内大量过剩的储蓄只能以商品和服务净出口的形式加以平衡,与此对应的即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失衡。在进一步的计量检验中验证了上述理论假说的正确性,即:财政支出偏向和金融市场约束是我国对...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李成威   韦扬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血液”,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从财政与金融关系的视角重新审视分税制改革,有助于更加深刻地认识分税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再造和激活了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血液”,同时也再造和激活了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财政与金融协同发力,为中国建立现代经济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中国经济保持长时间高速增长的制度基础。具体体现为:分税制改革为我国构建现代央行与货币制度奠定基础;分税制改革推动了中国特色的投融资制度创新;分税制改革构建了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制度基础。从财政与金融关系的角度总结分税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对于当前我国推动相关制度改革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一是财税制度和体制改革要为我国建设金融强国夯基固本;二是适应新发展阶段推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构建促进高质量发展新的投融资机制;三是着眼于稳资产估值,完善资产负债表体系,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海龙  李静  桑达卓玛  
文章利用1978-2014年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财政分权和金融体制变迁之间的领先—滞后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1978-2014年全时间段还是以1994年分税制改革为临界线的分时间段,金融体制变迁是财政分权单向因果关系的结论以及金融体制变迁抑制财政分权的结论都是稳健的,但是,分区域稳健性检验表明,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这种关系是稳健的,内地却不显著。当把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引入模型中分析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金融体制变迁抑制财政分权越显著,但找不到财政分权影响金融体制变迁的证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小胜  肖云东  
本文在考虑开放经济和金融摩擦的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框架下,引入多种财政政策工具,利用中国经济数据进行校准和估计,研究了中国财政政策乘数大小,并分析了参数的敏感性问题。研究表明:(1)金融摩擦情况下,政府支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大于无金融摩擦情况,且金融摩擦情况下政府支出乘数较大。(2)开放经济下政府支出乘数的数值始终小于1。(3)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小于政府支出效应,且乘数也小,但是税收的远期效果比近期效果大。(4)福利分析表明,货币政策参数的最优组合会产生较小的福利损失。(5)参数的敏感性分析表明,金融摩擦参数和政府支出自回归系数的上升会导致政府支出乘数增加;开放性程度增加情况下,乘数出现下降。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当前积极财政政策提供一定的实证支撑。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姚佳含  孙小涵  
明确碳排放约束对经济系统的影响,构建清晰的碳排放总量指标,发挥好财政政策与金融支持的叠加优势,对更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利用动态CGE模型,模拟在行政型措施与市场型措施“双约束”条件下,我国宏观效应与能源价格的长短期变化。研究表明:碳排放约束下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于2028年达到峰值,预计短期实际GDP较基准情景相比呈下降趋势,长期可于2038年后实现GDP较基准情景的正向增长。短期碳减排带来的净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倒U形趋势,长期呈现先加速后减速的趋势,居民消费增速将在2040年后基本稳定在2%—3%。在对能源价格的影响上,短期由于供给控制叠加成本推动,国内煤炭和石油价格会迅速上涨,长期价格在波动中会逐步走低并最终趋于稳定。天然气和电力等替代能源价格在短期或有上移,长期天然气价格会逐步下滑,电力价格将持续上涨后保持相对稳定。鉴于此,建议应构建以财政体系为主导,金融体系协调配合的“减碳”政策激励机制,充分发挥金融在支持碳减排中的重要作用,促进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鹤  陈超  史峰赫  
2015年上半年资本价格暴跌反映出当前货币政策拉动中国经济复苏的乏力,需要以供给侧改革为指导的积极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发展。国债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融资手段,如何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突破了以往在国债发行总量研究中单一注重风险控制或者经济效应的局限性,并在无限期界框架下建立理论模型,得到了从政府决策角度出发的国债规模-产出关系式。在此基础上,通过经济传导机制与决策机制反向逻辑关系的对偶转换,得出国债规模、国债利率在政府平衡预算约束下对经济总产出的影响公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健  黄静  吴群  
"营改增"是结构性减税的重头戏,会对地方政府财税收入产生显著影响,也必然会对地方政府重要收入来源-土地财政产生影响。随着建设用地逐渐突破2020年的规划控制指标,地方政府受到建设用地规划指标限制的压力逐渐增大,这是否会限制土地财政收入增加呢?文章利用2009-2015年的土地出让数据,实证分析了"营改增"后市、县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的变化,并考虑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在该影响机制中的作用。研究发现:(1)"营改增"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土地财政收入的增加受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约束;(2)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约束作用从2014年开始凸显;(3)市级地方政府对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更敏感。文章的研究对深化认识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和加强市县层面差别化的土地财政管控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