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232)
2023(17970)
2022(14747)
2021(13157)
2020(11115)
2019(25025)
2018(24722)
2017(46979)
2016(25201)
2015(28479)
2014(28299)
2013(27637)
2012(25526)
2011(23088)
2010(23456)
2009(22656)
2008(21727)
2007(19679)
2006(17565)
2005(16379)
作者
(72468)
(60753)
(60631)
(57865)
(38470)
(28810)
(27718)
(23309)
(22881)
(21475)
(20897)
(20222)
(19370)
(19281)
(19007)
(18937)
(17992)
(17862)
(17803)
(17480)
(15238)
(14851)
(14704)
(13946)
(13832)
(13688)
(13423)
(13408)
(12200)
(11941)
学科
(119158)
经济(119029)
管理(75137)
(70014)
(57484)
企业(57484)
方法(44477)
数学(38946)
数学方法(38614)
中国(35385)
(31097)
(30013)
(29612)
金融(29608)
(28151)
银行(28119)
地方(27606)
(27094)
(27068)
业经(26094)
(21958)
(20689)
贸易(20673)
(20040)
农业(20037)
(19224)
财务(19173)
财务管理(19126)
(18718)
企业财务(18182)
机构
学院(364590)
大学(363057)
(161226)
经济(157950)
管理(133988)
研究(125510)
理学(114059)
理学院(112833)
管理学(110895)
管理学院(110224)
中国(100795)
(76990)
(75184)
科学(72788)
(63386)
财经(60431)
中心(58865)
(58863)
研究所(56849)
(56560)
(54589)
经济学(52191)
业大(50205)
北京(47247)
经济学院(46895)
农业(45872)
(45863)
师范(45399)
(44849)
(44732)
基金
项目(233800)
科学(184088)
研究(173082)
基金(169853)
(146734)
国家(145540)
科学基金(124802)
社会(112825)
社会科(107054)
社会科学(107026)
(91725)
基金项目(88852)
教育(79328)
自然(77127)
(75757)
自然科(75370)
自然科学(75350)
自然科学基金(74011)
编号(70313)
资助(69151)
成果(57904)
重点(53050)
(51839)
(51628)
(48847)
课题(48792)
国家社会(47563)
(46532)
创新(45880)
教育部(45082)
期刊
(185856)
经济(185856)
研究(113418)
中国(74351)
(61503)
(55424)
学报(54352)
管理(50757)
科学(49548)
(48549)
金融(48549)
大学(41783)
学学(39466)
农业(36141)
教育(35525)
经济研究(31396)
技术(31321)
财经(31321)
业经(28904)
(27009)
问题(24041)
(20353)
技术经济(18767)
(18613)
国际(18102)
理论(17837)
统计(17684)
商业(17008)
世界(16846)
(16784)
共检索到5644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用明  邵航  
文章基于金融机构商品投资决策机制的微观视角,通过构建包含商品金融化因素的DSGE模型,考察商品金融化在不同金融开放程度和金融市场效率下的经济缓冲效应。研究发现,适度的商品金融化在商品价格外生冲击下具有经济缓冲效应,而过度商品金融化将引起资本投资收益率下降,导致投资持续负增长和经济波动加剧;金融开放的调节机制和金融市场效率的稳定机制分别非对称地影响商品金融化的经济缓冲效应。其中,在越接近完全金融开放的环境下,商品金融化的经济缓冲效应越显著;而越低的金融市场效率会导致商品金融化的经济缓冲效应越不稳定。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张慕濒  诸葛恒中  
本文聚焦当前我国不断强化的实业金融化趋势,尝试设计经济金融化的评价体系,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中国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企业的金融化活动及其成因。研究表明:我国实体经济部门并未出现类似美国的持续金融化现象,实业部门的金融化活动主要是为了扩大再生产或者弥补实业投资不足,金融部门的快速发展虽然从总量上提高了经济金融化水平,但无助于改善企业等微观主体的金融能力。经济金融化要关注结构优化与微观主体的金融效率,防止实业金融化走向极端的产业空心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常筠依  周媛媛  朱喜安  
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探究企业管理者特征和金融资产配置决策至关重要。文章在实体企业金融化相关理论、高阶梯队理论和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以2007—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实体企业CEO金融背景与资产金融化的关系。研究发现:CEO金融背景对实体企业金融资产比例有显著提升,通过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利用DEA-Tobit模型测算实体企业管理者能力,通过构建调节效应模型研究发现,管理者能力在CEO金融背景和资产金融化之间起到显著正向调节作用,企业管理者能力越强,越有助于有金融背景的CEO提升企业资产金融化程度的决策。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曦  
本文从经济系统演进角度探讨了适应金融经济的税制特征和税制安排。金融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是经济金融化,金融主导了现代经济运行和全球价值分配。而经济过度金融化将导致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强,金融风险成为影响整个经济社会运行的主要公共风险。在防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过程中,应强化事前、事中的财政介入而非事后买单。税收作为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应建立与金融经济相适应的税收收入制度和税收征管制度,达到稳定财政收入、调节金融经济活动、防控金融风险的目的,从而强化金融风险的源头治理。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饶育蕾  唐慧敏  彭叠峰  
大宗商品金融化背景下,铜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原料,其价格逐渐与股票市场相关联。本文实证研究了期铜价格波动对股票换手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年前,期铜价格波动对股票换手率不具有可预测性;而2005年后,期铜价格波动对股票市场上铜产业链上、下游板块的换手率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这种影响进一步传递到金属板块,最终对整个股票市场的换手率产生正向影响。这表明期铜价格波动对股票换手率的预测能力可由商品金融化解释。本文在实证分析基础上对规避大宗商品期货风险提出相应建议。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率   郭佳萱   周孝华  
在当前实体经济低迷的困局之下,有效推进实体经济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探究金融市场和企业等参与主体及其行为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机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2008—2022年中国AH股交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资本市场双向开放背景下企业交叉上市的实体经济效应。研究发现,交叉上市能够有效降低企业金融化,促使企业“脱虚向实”。机制检验表明,企业交叉上市可以通过缓解委托代理问题、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和缓解融资约束渠道来促进其“脱虚向实”的进程。进一步分析发现,资本逐利是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主要动机,金融资产的迅速膨胀会导致企业出现过度金融化的问题,而交叉上市会显著降低企业的过度金融化行为。从产品市场的经济效应来看,交叉上市企业会积极实施产品战略,降低核心产品的占比和提高产品的多元化程度,并提高企业在内地市场和香港市场的竞争力。本文研究结论为金融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引导海内外企业增强国际产品市场竞争力提供了微观经验证据。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率   郭佳萱   周孝华  
在当前实体经济低迷的困局之下,有效推进实体经济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探究金融市场和企业等参与主体及其行为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机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2008—2022年中国AH股交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资本市场双向开放背景下企业交叉上市的实体经济效应。研究发现,交叉上市能够有效降低企业金融化,促使企业“脱虚向实”。机制检验表明,企业交叉上市可以通过缓解委托代理问题、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和缓解融资约束渠道来促进其“脱虚向实”的进程。进一步分析发现,资本逐利是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主要动机,金融资产的迅速膨胀会导致企业出现过度金融化的问题,而交叉上市会显著降低企业的过度金融化行为。从产品市场的经济效应来看,交叉上市企业会积极实施产品战略,降低核心产品的占比和提高产品的多元化程度,并提高企业在内地市场和香港市场的竞争力。本文研究结论为金融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引导海内外企业增强国际产品市场竞争力提供了微观经验证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许平祥  
人口论、人力资本积累论、技术扩散放缓论、全球贸易摩擦论、金融危机持久伤害论以及统计幻象提供了“全要素生产率之谜”部分解释。然而,“全要素生产率之谜”的剖析不能忽视经济金融化转型的典型事实,实体经济金融化导致金融资本对实体资本的“挤出”而产生负面冲击,引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停滞。这种“挤出”存在资本运动、产业结构和企业金融化的三层次作用机制,表现为金融资本趋强而产业资本趋弱、核心经济由实体部门向虚拟部门的转变、“收入差距”扩大伴随的有效需求不足和企业主营业务的“金融化”行为。进一步利用跨国投入产出数据对此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经济金融化是“全要素生产率之谜”的重要原因。鉴于此,我国高质量发展要关注全要素生产率中的金融化因素,需要深化金融制度改革,坚持制造业是实体经济核心的地位,促使金融业回归资金融通服务中介的本质,提升金融服务新兴经济的能力。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王爱萍  胡海峰  张昭  
本文从人才竞争的角度切入,构建数理模型,分析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竞合关系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合中国2002-2018年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金融相对于实体经济的过度膨胀会抑制经济增长。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全社会人力资本水平的上升和直接融资途径的完善,分别会通过降低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人才竞争程度、增加实体经济部门的筹资渠道而改善上述负面效应。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朱宇  
信贷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经济运行固有特征。由于资本监管体系的存在,银行信贷的周期性波动幅度会有所加大,进而也会导致经济周期波动的加剧。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巴塞尔协议提高了银行监管资本要求,并主张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通过建立监管资本约束下的银行信贷最优选择行为模型分析表明:缓冲资本的大小与银行信贷对经济波动的敏感性紧密相关,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会增强经济波动条件下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秦海林  
中央政府以金融手段化解财政风险的行为,即为财政风险金融化。这种策略在短期内可能会抑制财政风险,但是,它不仅会导致通货膨胀,加大纳税人的税负,还会导致财政风险的持续上升,因此,从长期来看,财政风险金融化会向上推动经济风险,并最终抑制经济增长与发展。基于中国数据的协整检验表明,财政风险金融化在长期内对经济增长具有模型的抑制效应,若不有效限制这种政府行为,后果不堪设想。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善平  梁欣晔  曹鹏  
以ESG兴起引发企业价值理念变革对抗股东至上主义催生的金融化现象为研究背景,本文利用2011~2020年我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研究ESG表现影响企业金融化的作用机制及经验证据。实证检验发现:良好的ESG表现可以通过引导创新投资、缓解信息不对称和强化外部监督等来抑制企业金融化。进一步分析发现,管理者自利行为削弱了ESG表现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较完善的制度环境有助于ESG表现对企业金融化发挥抑制作用。鉴于此,应积极发挥ESG软监管作用,倡导变革企业价值创造观念,引导企业“脱虚返实”,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贾清显  王岳龙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危机频发,引发对金融发展、政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重新思考。本文收集了39个国家和地区1994~2007年间的年度数据,利用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分析方法,针对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通过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和构建误差修正模型,检验金融发展、政策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及短期因果关系。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胡文涛   江鑫  
作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信贷政策改变了污染企业的信贷融资环境,其实施能否影响企业投资方向,抑制企业金融投机行为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基于2008—2020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绿色信贷指引》的出台为研究背景,运用双重差分方法,分析了绿色信贷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发现,绿色信贷政策抑制了污染企业通过金融渠道获利,降低了企业金融资产持有水平。从结构上来看,绿色信贷政策驱动污染企业减持短期投机性金融资产,但对长期金融资产影响不显著。作用机制分析表明,绿色信贷政策通过信贷约束和环境规制效应降低了污染企业信贷融资规模,加剧了企业融资约束,同时激励污染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进行绿色创新以实现绿色转型,进而有效抑制了企业金融投机动机。异质性检验显示,当企业性质为国有控股、银企关系较强、高管环保意识强时,绿色信贷抑制企业金融化效果不显著。本文研究加深了绿色信贷政策服务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理解,对完善绿色信贷政策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井建  张冬妮  李惠竹  
本文揭示了公司金融化对实业投资的影响机理及形成动机,以我国制造业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对象,实证结果发现,公司金融化对实业投资存在抑制作用;低融资约束公司金融化抑制实业投资,高融资约束公司金融化作用不显著,公司金融化没有通过融资支持而促进实业投资;高股权集中度公司金融化抑制实业投资,低股权集中度公司金融化作用不显著,食利动机是公司金融化抑制作用的原因之一;通过对投资机会以及破产风险的比较分析,在实业投资机会较低和破产风险较大时,公司金融化显著抑制实业投资,说明投机动机是形成公司金融化抑制实业投资的关键因素。自2015年股市暴跌以来,一系列“脱虚入实”政策减弱了公司金融化对实业投资的抑制作用。最后,在提高公司金融化的融资功能、抑制金融投机以及促进实业投资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