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97)
- 2023(10728)
- 2022(8721)
- 2021(8222)
- 2020(6462)
- 2019(14559)
- 2018(13661)
- 2017(27114)
- 2016(14501)
- 2015(15978)
- 2014(15755)
- 2013(15258)
- 2012(14224)
- 2011(12883)
- 2010(13343)
- 2009(13005)
- 2008(12287)
- 2007(11379)
- 2006(10352)
- 2005(9703)
- 学科
- 济(54365)
- 经济(54303)
- 业(43381)
- 管理(41166)
- 企(33801)
- 企业(33801)
- 融(28790)
- 金融(28788)
- 银(27461)
- 银行(27446)
- 行(26566)
- 中国(24538)
- 方法(21468)
- 数学(19095)
- 数学方法(18825)
- 财(18127)
- 农(17877)
- 制(17415)
- 业经(13529)
- 地方(12641)
- 贸(12147)
- 贸易(12132)
- 务(12041)
- 财务(12013)
- 财务管理(11988)
- 易(11836)
- 农业(11643)
- 中国金融(11612)
- 企业财务(11506)
- 险(11058)
- 机构
- 学院(204055)
- 大学(201183)
- 济(88722)
- 经济(86735)
- 管理(76507)
- 研究(69789)
- 中国(65378)
- 理学(63843)
- 理学院(63189)
- 管理学(62179)
- 管理学院(61785)
- 财(47807)
- 京(41516)
- 科学(38198)
- 财经(36649)
- 中心(34908)
- 所(34539)
- 经(33259)
- 江(32258)
- 农(31295)
- 研究所(30723)
- 经济学(28579)
- 融(27987)
- 银(27664)
- 金融(27507)
- 财经大学(27424)
- 北京(26672)
- 银行(26603)
- 州(26242)
- 经济学院(25798)
- 基金
- 项目(126992)
- 科学(101033)
- 研究(96823)
- 基金(92970)
- 家(79195)
- 国家(78481)
- 科学基金(67915)
- 社会(62186)
- 社会科(59006)
- 社会科学(58989)
- 省(49025)
- 基金项目(47414)
- 教育(43847)
- 自然(42253)
- 自然科(41307)
- 自然科学(41295)
- 划(41290)
- 自然科学基金(40591)
- 编号(39628)
- 资助(39297)
- 成果(33599)
- 重点(28661)
- 部(28514)
- 发(28277)
- 课题(28082)
- 创(27047)
- 性(26366)
- 国家社会(25448)
- 创新(25311)
- 制(25128)
共检索到3287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钟春平 冯明
我国宏观杠杆率过快攀升的势头在2018年得到初步遏制,实体经济部门总杠杆率相比上年降低0.3个百分点,实现了自2011年以来的首次下降。但另一方面,在经济下行压力和产业结构转型阵痛不减的情况下,当前金融环境依然较为复杂多变。特别是2018年以来,企业信用债违约、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股票质押风险、互联网P2P平台暴雷以及中资企业海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杨刚 谢永康 姚玲珍
近年来温州房价持续下跌使房地产市场风险加剧;温州民间借贷崩盘和银行贷款不良率大幅攀升使金融风险凸显。温州市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之间存在着风险交叉传染的问题,这种交叉传染主要有三种传导渠道,包括信贷传导渠道、利率传导渠道和互保联保的贷款担保渠道,而民间高利贷在风险传染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放大了风险的程度,加快了风险传播的速度。温州问题根源于制造业危机和金融制度缺陷,只有完善金融制度,促进金融业虚实并进助推制造业复苏并成功转型升级,才能解决目前温州市房地产金融困局,防止局部风险演化为全局性、系统性危机。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课题组 崔瑜
随着金融市场之间的联动性日益增强,金融风险交叉传染的可能性也在上升。本文运用医学SIRS传染病模型对金融市场间风险交叉传染机制进行研究,并进行仿真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金融市场风险传染取决于基本再生数,当基本再生数大于1时,一个子市场的金融风险将传染至其他子市场,该值越大,金融风险越容易蔓延。第二,金融风险蔓延趋势取决于风险传染率、易感染群体直接免疫概率、风险感染市场获得免疫概率、风险感染市场转入易感染状态的概率以及免疫丧失率。第三,单独使用事前防御或事后化解的防控策略是缺乏效率的,同时采用这两种策略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课题组 崔瑜
随着金融市场之间的联动性日益增强,金融风险交叉传染的可能性也在上升。本文运用医学SIRS传染病模型对金融市场间风险交叉传染机制进行研究,并进行仿真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金融市场风险传染取决于基本再生数,当基本再生数大于1时,一个子市场的金融风险将传染至其他子市场,该值越大,金融风险越容易蔓延。第二,金融风险蔓延趋势取决于风险传染率、易感染群体直接免疫概率、风险感染市场获得免疫概率、风险感染市场转入易感染状态的概率以及免疫丧失率。第三,单独使用事前防御或事后化解的防控策略是缺乏效率的,同时采用这两种策略能够更为有效地控制风险传染。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跨市场传递,我国要完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提高金融市场的直接免疫力;建立科学的风险监测与预警机制,有效实现金融风险事前防范;建立风险隔离机制,降低金融市场之间风险传染概率;优化金融市场监管体系,提升金融风险的整体防范能力。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刚 梁旭 姚玲珍
金融业、房地产业与制造业是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相互依托的重要产业。无论从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的角度看,三个产业均存在较强的风险关联性。本文首先分析了温州市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和制造业之间存在的风险交叉传染问题,这种交叉传染主要有三种传导渠道,包括民间借贷渠道、贷款担保渠道和信贷政策渠道,综合来看,温州困境根源于制造业危机和金融制度缺陷。只有完善金融制度,促进金融业虚实并进,助推制造业复苏并成功转型升级,才能解决目前的"温州困局"。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方先明 谢雨菲
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在满足不同主体融资需求的同时,其交叉传染风险可能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造成冲击。本文基于对我国影子银行典型业务形式的解析,认为影子银行在我国更主要的是以"银行影子"的形式而存在,替代或补充现代商业银行信贷中介职能;由于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内部资金流动交叉融合是其交叉传染风险形成的根本原因;微观关联效应和宏观联动机制助推交叉传染风险在影子银行内部蔓延,并促使其向正规金融体系渗透。基于此,从业务、机构、制度层面,本文提出防范影子银行交叉传染风险,规范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对策。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游鸽 郭昊 刘向
以"复杂网络"为视角,将金融市场抽象为多主体在时间与结构上无限延展关联的复杂系统,有助于厘清金融市场宏观整体与微观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效研判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对预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产生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拓扑结构、演化机制与风险传染机制三个方面综述了金融市场网络研究的进展,从金融市场网络的结构特征与演化机制两个方面,总结了金融市场网络结构的演化,从金融市场网络结构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以及金融风险传染模型方面,总结了金融市场网络的风险传染,并基于当前研究的不足指出未来的研究趋势。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王献东 何建敏
近年来,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使得金融市场间的风险传染成为金融风险研究领域中的一个中心及热点问题。文章从金融风险传染的定义、金融风险传染的渠道和金融风险传染的测度方法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评述,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目的是为从事该领域学术研究的学者和金融监管部门提供借鉴和思路。
关键词:
金融风险传染 定义 传染渠道 测度方法
[期刊] 征信
[作者]
贺根庆
从金融全球一体化视角出发,对宏观监管体制、市场微观结构、投资者异质信念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金融市场时变联动与风险传染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等内在机制进行研究,有助于揭示国际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和金融风险传染呈现的新特点,对于完善金融风险传染理论的内容、金融稳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金融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金融危机 时变联动 风险传染 内在机制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蔡真
本文首先阐述了当前我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大意义,其次从理论视角和我国实际阐明了房地产市场应成为系统性金融风险重要监测领域的原因,并从房地产部门与银行体系的关联性、房地产部门与地方政府债务的关联性以及高房价已形成资本外逃压力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说明了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与房地产市场存在密切关联。最后,探讨了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经由房地产市场传染的三种途径,并提出了由表及里防范该风险的对策建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隋建利 杨庆伟
在极端风险事件冲击下,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中国金融市场间的风险传染效应愈发显著。文章运用DCC-GARCH模型,刻画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中国金融市场间的联动效应,基于Granger-Geweke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构建动态因果网络,在极端风险事件冲击下测度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中国金融市场间的风险传染效应,并追溯中国金融市场的外部风险来源。结果表明:(1)在极端风险事件时期,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中国金融市场间的联动效应显著提升。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中国金融市场间动态条件相关系数的概率分布曲线,呈现分布区间扩张、分布中心右移以及峰度迅速下降的态势。(2)在极端风险事件的冲击下,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中国金融市场间的风险传染效应增强,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中国金融市场的交互冲击具有非对称性,中国金融市场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力十分有限。(3)追溯中国金融市场的外部风险来源可知,能源、贵金属以及工业金属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冲击强度高于其他商品,中国股票市场与汇率市场承受的外部冲击较强。文章为中国防范国际金融风险传染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政策参考。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沈丽 张影 李文君
本文从经济四部门入手,基于区域内外两个角度对区域金融风险部门间的空间传染路径进行理论分析,并在合理测度中国区域金融风险的基础上,运用空间偏微分方法验证了上述路径。研究表明,中国存在企业部门—金融部门、政府部门—金融部门和家户部门—金融部门的区域金融风险传染路径,且由于家户贷款属于个人行为,金融机构向企业融资是市场行为,通过融资平台向地方政府融资存在行政干预,从而政府、企业和家户部门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影响存在差异性,但从影响程度看,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是区域金融风险的主要传染源。此外,由于存在区域间政府竞争、技术知识溢出及资本、劳动力流动等区域间作用渠道,上述传染效应会被进一步放大。最后,从区域内和区域外两个方面对中国防控区域金融风险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预测
[作者]
淳伟德 付君实 赵如波
本文在金融市场典型事实约束下,运用ARFIMA和FIAPARCH模型分别对金融收益率与波动率进行建模,以排除金融市场典型事实对风险传染效应的影响,进而运用极值理论(EVT)对标准收益的极端尾部建模,并运用由Clayton、Frank和Gumbel组成的混合Copula模型对金融风险传染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次贷危机的爆发对于股市的长记忆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次贷危机后,中国大陆股市与香港股市、日本股市以及新加坡股市发生了显著的极端风险传染,而香港股市与日本股市、新加坡股市以及日本股市与新加坡股市之间未发生显著的极端风险传染。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宝 肖庆宪
文章利用DCC-MVGARCH方法,从动态的角度对我国金融市场间的风险传染问题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银行市场间的风险传递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