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74)
- 2023(11173)
- 2022(8488)
- 2021(7658)
- 2020(5953)
- 2019(13572)
- 2018(13237)
- 2017(25285)
- 2016(13314)
- 2015(14728)
- 2014(14456)
- 2013(13709)
- 2012(12035)
- 2011(10814)
- 2010(11059)
- 2009(10895)
- 2008(9878)
- 2007(8873)
- 2006(8295)
- 2005(7997)
- 学科
- 济(55798)
- 经济(55737)
- 业(37064)
- 管理(36197)
- 企(31059)
- 企业(31059)
- 融(27536)
- 金融(27535)
- 中国(25194)
- 银(24936)
- 银行(24922)
- 行(24203)
- 方法(19733)
- 制(18001)
- 数学(17486)
- 数学方法(17352)
- 财(16983)
- 农(16900)
- 业经(15531)
- 地方(13324)
- 体(12563)
- 中国金融(11329)
- 农业(11084)
- 体制(10593)
- 务(10499)
- 财务(10471)
- 财务管理(10453)
- 贸(10419)
- 贸易(10405)
- 易(10152)
- 机构
- 学院(180187)
- 大学(178316)
- 济(82042)
- 经济(80454)
- 管理(65573)
- 研究(63664)
- 中国(56988)
- 理学(54970)
- 理学院(54475)
- 管理学(53680)
- 管理学院(53351)
- 财(42179)
- 京(36666)
- 科学(33262)
- 财经(32207)
- 中心(31116)
- 所(30880)
- 经(29328)
- 江(27899)
- 研究所(27354)
- 经济学(27202)
- 农(27123)
- 经济学院(24520)
- 财经大学(24066)
- 融(23938)
- 北京(23574)
- 金融(23489)
- 银(23340)
- 院(22976)
- 州(22772)
- 基金
- 项目(113689)
- 科学(90594)
- 研究(88065)
- 基金(82749)
- 家(70830)
- 国家(70225)
- 科学基金(60914)
- 社会(58109)
- 社会科(55324)
- 社会科学(55306)
- 省(44473)
- 基金项目(42553)
- 教育(40294)
- 划(36600)
- 自然(35833)
- 编号(35726)
- 自然科(35063)
- 自然科学(35054)
- 自然科学基金(34479)
- 资助(33067)
- 成果(29679)
- 重点(26261)
- 发(26248)
- 课题(25388)
- 部(25316)
- 国家社会(24874)
- 创(24720)
- 性(23700)
- 制(23406)
- 创新(23173)
共检索到2959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冯柏 朱太辉
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是在长期内处理好提高金融效率和加强金融稳定的跨期平衡问题。本文从金融效率、金融稳定和跨期平衡三个维度,研究了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路径。基于金融供需均衡框架的分析表明,金融市场化改革会增加供给曲线的长度,降低供给曲线的斜率,有助于实现金融供需均衡,但政府抑制可能导致金融供给不足或供给过剩,影响金融效率和金融稳定。考虑金融效率和金融稳定的跨期平衡,金融市场化改革总体上存在三条路径:同步提高型、稳定优先型和效率优先型,最终都可以实现全面提高金融体系效率和稳定的目的。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总体上遵循的是"稳定优先型"路径,由于过于注重短期的金融稳定,导致金融资源错配不断积累和脆弱性不断...
关键词:
金融改革 金融效率 金融稳定 改革路径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国松
财政稳定是金融市场化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实证研究表明:中国目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财政不稳定性、资本外逃和货币替代等现象。为确保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成功,中国必须实施稳定财政政策。
关键词:
财政稳定 金融市场化 银行危机 货币危机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石静
一国金融业的发展过程就是在稳定(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避免金融危机)和效率(追求利润最大化,提高盈利水平)之间寻求平衡的过程。金融业经营体制、监管体制的选择和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均要参考这个平衡。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当局力图建立稳定与效率相平衡的经营与监管体制。中国金融当局也在此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本文通过对国有银行问题和潜在风险的分析,根据国际金融业发展趋势,探讨金融改革的思路。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陶玲
针对金融市场运行中的风险隐患和风险来源,需要着力深化改革,通过改革破解转轨体制中催生风险的长期性、结构性难题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总体运行平稳,融资功能稳定发挥,市场秩序日趋规范,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与成熟金融市场相比,我国金融市场具有明显的转轨特征,不少机制还处于既非计划、又非市场的模糊或者矛盾状态,一些转轨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亟需通过深化改革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磊
2005年9月16至17日,第五届中国金融论坛在海口隆重举行,本届论坛由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和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联合举办。与会的两百余名代表分别来自金融主管与监管机构、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以及国内30多所高校及国外一些专家学者。现对会议讨论的内容简要综述如下。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这些年来,我国按照渐进性主动性市场性原则推进经济改革,逐步确立了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金融业也在改革开放中稳步健康发展。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金融调控监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以及金融市场体系日臻成熟,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金融体制和金融运行机制。市场化改革最突出表现是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的形成和完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不断发展,日益成为资源配置、风险管理、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超
近年来,首都金融业坚持市场化改革导向,不断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为主导,以担保公司、评级公司、资产交易平台和互联网金融新型业态等中介机构为支撑的金融服务体系,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服务能力不断增强,金融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金融管理和调控能力大幅提升,为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期刊] 改革
[作者]
宋玉臣 张晗
在金融业分业监管的背景下,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政策的发布往往是独立的,少有对信息跨市场传递的影响进行全局性考量。通过构建TVP-VAR模型,对金融市场化改革政策在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间的跨市场信息传递路径进行识别,结果发现:金融市场各子市场间的跨市场信息传递路径正在向理论机制靠拢,且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而趋于稳定。这意味着,金融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与政府机构对其把控力度并不冲突,但须在金融市场化改革政策落地前加强对信息跨市场传递总体影响的评估,避免因政策制定而引发不同子市场间的顺周期波动。
关键词:
金融市场化改革 信息传递机制 金融监管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乔舒亚·艾林曼 胡妍斌 王辰
本文以欧元危机和美国金融危机为背景分析了相关的改革问题。欧元的形成是人们对于建立新制度的态度普遍乐观的一个例子,这一种过度乐观反映了内在的财政短视。欧债危机正威胁着欧元区的完整性和欧元的生存能力,但也为欧元区正视并解决其问题提供了压力和契机,加强货币联盟成员国的财政约束,赋予"中央财政"以重大商讨权,将有助于增强危机后欧洲货币联盟的稳定性。全球危机再次说明实施适度金融监管需克服"监管谬误"的挑战,为此应建立不受其影响的有弹性的监管体系。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陈长石 刘和骏 刘晨晖
随着近年来金融市场化路径逐渐清晰,金融改革如何影响地区发展不平衡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将金融市场化改革对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分解为"规模"效应和"效率"效应之后,发现"规模"效应主导还是"效率"效应主导是决定金融市场化与地区发展不平衡之间关系的关键。借鉴中心-外围模型思想,本文从金融市场化角度对Kuznets曲线假说进行重新解释,提出了理论假设,最后基于新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测算及空间分解方法,使用1997-2009年省级数据对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因为地区发展不平衡程度取决于外围地区内部的发展不平衡,而"规模"效应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所以金融市场化加剧了总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郑联盛
金融稳定治理框架的目标是以治理安排为支撑来维系金融体系稳定性,包括政策目标、赋权主体、政策工具、协调机制以及危机处置等要素,呈现出单一机构体系、双支柱框架、新加坡模式和责任共担模式等政策实践。危机后,英国对其金融稳定政策及治理框架进行了全面反思,以应对金融稳定的内在挑战和完善金融稳定的治理安排,并据此进行重大的制度改革。英国是全球危机10年来金融稳定体系建设和改革最为深远的经济体之一,构建了以英格兰银行为核心主体,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和微观监管三支柱相融合,三个专业委员会相对独立决策,突出宏观审慎政策主导功能的金融稳定治理体系。这为正在进行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调控体系建设以及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中国提供重要的政策参考。
关键词:
金融稳定 治理框架 英国 三支柱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云峰 崔静雯 白湘阳
中央银行的金融稳定沟通已成为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采用2005—2012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利用事件研究法分析了金融稳定沟通在金融市场中的效应。研究发现:金融稳定沟通在短期内能够创造信息,引导股市收益朝中央银行合意的方向变化,随着时间推移,该影响会逐步减弱;但无论何种期限内,沟通都不能降低股市噪音,反而会加大市场波动。进一步,实证分析了沟通如何影响股票市场。结论表明:在短期内沟通能通过信号渠道引导公众预期,而沟通的协调渠道在任何时期内都不能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对提高我国金融稳定沟通在金融市场中的效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中央银行 金融稳定 沟通 金融市场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戴宏
本文通过总结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教训,剖析金融发展理论的局限性,分析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关注的风险因素,对金融约束理论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现方式进行了探析,为未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战略战术的制定,尤其是"十二五"期间,我国金融行业改革与发展的进一步推进,提出了几个方面的具体建议。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张春光
既有的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主要是运用金融深化理论,将完全信息作为其理论前提,很难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改革实践作出合理的解释。根据斯蒂格利茨等人的研究,由于经济生活中广泛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代理人风险,价格机制的完美作用必须以完善的制度安排为基础,包括清晰的产权安排、金融体系的信息发现功能、宏观经济稳定机制、金融监管机制和完善的法制环境。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李淼
一、金融市场准入的相关概念和内容市场准入是指一国的监管当局对拟设立的金融机构采取限制性的措施,是各国对外资银行进入的资格要求和其他限制,是对外资银行进行监管的第一道屏障。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对外资银行进入本国市场都有控制,只是控制程度不同。大多数发达国家及一些自由贸易区和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