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793)
- 2023(18502)
- 2022(15421)
- 2021(14079)
- 2020(11651)
- 2019(26624)
- 2018(26054)
- 2017(50946)
- 2016(27137)
- 2015(30451)
- 2014(30324)
- 2013(30088)
- 2012(27669)
- 2011(24994)
- 2010(25349)
- 2009(23638)
- 2008(22172)
- 2007(19922)
- 2006(17828)
- 2005(16179)
- 学科
- 济(130219)
- 经济(130087)
- 管理(78383)
- 业(75493)
- 企(61586)
- 企业(61586)
- 方法(53228)
- 数学(46822)
- 数学方法(46412)
- 中国(37341)
- 农(31822)
- 财(30287)
- 融(29979)
- 金融(29977)
- 地方(29967)
- 银(28295)
- 银行(28252)
- 业经(27426)
- 行(27197)
- 制(24878)
- 学(24372)
- 农业(21675)
- 贸(20606)
- 贸易(20581)
- 易(19876)
- 务(19015)
- 财务(18940)
- 财务管理(18903)
- 理论(18511)
- 企业财务(18111)
- 机构
- 大学(391912)
- 学院(389185)
- 济(170776)
- 经济(167364)
- 管理(152487)
- 研究(134012)
- 理学(131657)
- 理学院(130234)
- 管理学(128025)
- 管理学院(127332)
- 中国(106928)
- 京(82810)
- 科学(78304)
- 财(78052)
- 所(66470)
- 财经(62816)
- 中心(62158)
- 研究所(60161)
- 农(59592)
- 经(57176)
- 江(56858)
- 业大(54433)
- 经济学(54295)
- 北京(52651)
- 范(49544)
- 师范(49122)
- 经济学院(48797)
- 院(48154)
- 财经大学(46947)
- 州(46173)
- 基金
- 项目(261025)
- 科学(206386)
- 研究(192060)
- 基金(191812)
- 家(166016)
- 国家(164664)
- 科学基金(142437)
- 社会(124438)
- 社会科(118104)
- 社会科学(118073)
- 基金项目(101072)
- 省(99535)
- 自然(90614)
- 自然科(88541)
- 自然科学(88524)
- 教育(87067)
- 自然科学基金(86954)
- 划(83251)
- 资助(79350)
- 编号(77132)
- 成果(62581)
- 部(58277)
- 重点(57975)
- 发(56196)
- 创(53741)
- 课题(52580)
- 国家社会(52247)
- 教育部(50777)
- 创新(50230)
- 人文(49425)
- 期刊
- 济(189699)
- 经济(189699)
- 研究(122145)
- 中国(75520)
- 学报(58553)
- 财(58507)
- 管理(57230)
- 农(54822)
- 科学(54399)
- 融(50291)
- 金融(50291)
- 大学(45559)
- 学学(43010)
- 教育(38027)
- 农业(36844)
- 技术(32818)
- 财经(32435)
- 经济研究(31798)
- 业经(28429)
- 经(27838)
- 问题(24413)
- 技术经济(20120)
- 理论(20009)
- 贸(18938)
- 业(18760)
- 图书(18060)
- 实践(17784)
- 践(17784)
- 统计(17759)
- 现代(17739)
共检索到5900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邵传林 王莹莹
中国金融业市场化体制改革不仅极大地提高了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还有力地降低了经济波动带来的宏观风险。本文基于中国省级层面1985-2011年的数据考察各省区金融市场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各省区金融市场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非线性平抑效应,地区金融市场化的推进会先抑制经济波动,当越过门槛值后,会加剧地方经济波动;货币冲击、投资冲击以及国有经济增长均会加剧经济波动,但各地区金融市场化的逐步推进有效抑制了这三类冲击的不利影响;在使用不同的处理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仍成立。
关键词:
金融市场化 经济波动 平抑效应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姚耀军 鲍晓辉
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波动的联系属于学术研究前沿课题。文章基于1994-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尽管中国金融中介发展具有显著的货币冲击减震效应,但总体而言,中国还未到达金融中介发展对经济波动产生平抑效应的阶段。文章还发现,中国正从金融中介发展对经济波动具有放大效应的阶段步入临界区间。因此,文章研究结果所蕴含的一个重要政策涵义是,中国金融中介发展已处于一个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快发展必定会为宏观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
金融中介发展 经济波动 货币冲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佩瑶 崔建军
本文基于生产函数分析框架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市场化改革与杠杆率之间的关系,并利用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1)市场化改革与杠杆率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当市场化程度达到一定临界值时,进一步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份额并不利于控制杠杆率水平;(2)市场化改革去杠杆的效果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高,进一步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份额不利于经济去杠杆,中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低,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可以有效去杠杆;(3)市场化改革对杠杆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即市场化改革通过影响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影响杠杆率水平。因此,寻求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制度均衡,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更有助于化解我国的杠杆困境。
关键词:
市场化改革 杠杆率 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池建宇 赵家章
文章尝试把宏观经济学两大主题——短期波动和长期增长纳入统一的理论框架,并使用我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1978—2012年的数据,建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来验证短期波动对长期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省份的短期波动对长期增长既有正向影响,又有负向影响;政策、市场、技术和制度的不确定性都会带来经济的波动;与政策的不确定性相比,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似乎更容易带来经济的波动性。为了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政府应构建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宏观环境,降低宏观政策的波动性。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庚寅
论文以“进入壁垒论”为研究中小企业行业分布的理论依据,运用“市场集中度法”、“企业数目法”、“企业规模比重法”,确定了我国各工业行业进入壁垒的程度,并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以此为据,对我国工业中小企业行业分布进行了实证分析,试图以大量的客观数据揭示我国中小企业的结构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些深层次矛盾。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辽 杨成林
本文以土地市场化改革作为分析当前高房价问题的视角,测算了2003—2012年间我国30个省区土地市场化水平,并实证检验我国土地市场化改革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以及能否平抑房价的高企。研究发现:土地市场化水平与房价变动在统计上没有严格意义的正相关或者负相关关系,而是一种曲线关系。计量结果显示:土地市场化程度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带来房地产平均价格水平上升0.014%,从其边际效应来看,我国现阶段土地市场化对房价的影响已开始呈现"减缓效应"。此外,土地市场化对房地产价格水平的影响在中部和西部地区要明显高于东部地区,边际效应显示这种影响在中西部具有显著的"放大效应"。
关键词:
市场化配置 线性关系 减缓效应 放大效应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方红生 李琪
利用我国省级层面的数据考察了贸易开放对产出波动的影响并对著名的补偿假说进行了再检验。实证结果显示,只有东部地区的数据证实了补偿假说,具体表现为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增加产出波动和政府支出的增加降低产出波动两个方面。本文认为提高贸易伙伴国数量和降低贸易集中度、提高金融发展水平和应付不利冲击而扩大政府支出都将有利于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春晓 贾慧慧 方芳
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本文利用我国2000-2015年间的省级层面数据,对我国各个省份的信息化水平对其流通业发展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能够有利地促进自身流通业的发展;这种影响在不同区域间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对于流通业发展推动作用最大的是东部地区,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的效果最小;随着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信息化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界,后危机时期信息化对流通业的推动作用要远大于危机前。
关键词:
信息化 流通业发展 区域差异 时段差异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冉群超 王庆生
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构建了各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指标,选取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与地区生态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促进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水平的提升,这一结论在进行稳健性检验之后仍然成立。在这一研究结论的基础之上,本文还将研究样本分为东中西部进行了地区异质性分析,研究表明目前数字普惠金融对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仅存在于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暂无显著影响。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程锐 马莉莉 陈璇
本文基于演化的视角考察人力资本结构演进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本结构演进界定为互补匹配过程中各层级人力资本比重逐步动态调整并最终实现向高级化演变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人力资本结构的互补匹配性和动态演化两大特征。基于此,本文构建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指数以表征人力资本结构演进程度,通过1996-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并利用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这一外生冲击构建工具变量和中介效应检验法,实证检验了人力资本结构演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结构演进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并且通过推升技术进步引起产业升级和促进人口集聚形成城市化而实现经济增长。因此,为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各地不应脱离本地经济发展阶段而简单地增加高级人力资本比重,而应在遵循经济发展基本规律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注重不同技能人力资本的互补匹配性和不同层级人力资本比重的动态调整。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程锐 马莉莉
新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基于1998—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人力资本结构从初级向高级的优化过程可以有效降低城乡收入差距,并且存在长期效应,同时2003年以后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更大;(2)高校扩招极大地丰富了高级人力资本,加速了人力资本结构优化,显著地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3)人力资本结构从初级向高级的优化,推动了农村农业部门人口转至城市非农业部门,继而通过促进城市化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因此,在通往共同富裕之路上,需要着重推动教育层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需要优化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形成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效机制。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岑聪
本文阐释了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选取2006—2018年中国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经济转轨时期市场化进程与对外开放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分布呈现出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市场化进程与对外开放对区域创新效率增长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与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上述结论在分区域分析与创新主体异质性分析中依然成立,但影响效果具有异质性特征。中国区际经济制度发育情况的异质性与创新效率增长空间溢出的局部性是造成区域创新效率差距的重要原因。上述研究为中国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缩小区际创新效率差距、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撑。
关键词:
经济制度 创新效率 区域差异 空间溢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岑聪
本文阐释了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选取2006—2018年中国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经济转轨时期市场化进程与对外开放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分布呈现出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市场化进程与对外开放对区域创新效率增长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与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上述结论在分区域分析与创新主体异质性分析中依然成立,但影响效果具有异质性特征。中国区际经济制度发育情况的异质性与创新效率增长空间溢出的局部性是造成区域创新效率差距的重要原因。上述研究为中国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缩小区际创新效率差距、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撑。
关键词:
经济制度 创新效率 区域差异 空间溢出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李沫 邢炜
文章先是通过理论分析发现金融波动通过影响企业投资项目成功概率的途径来影响投资率的高低。进而基于2001-2015年中国286个地级市数据对金融波动性和投资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第一,金融波动性与投资率之间负相关。第二,金融波动对投资率的影响呈非线性:随着金融波动剧烈程度的增加,金融波动对投资率的抑制效应逐渐减弱。第三,无论是在东部地区还是在非东部地区,金融波动对投资率的抑制效应都很显著。但是金融波动对投资率的非线性影响在东部地区显著,在非东部地区则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东部地区和非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所致。
关键词:
金融波动 投资率 金融约束 不确定性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王宇鹏 赵庆明
1997年东南亚危机之后,学界将关注的目标转向金融发展与宏观经济波动的研究。一些学者指出,金融体系脆弱是东南亚危机的根本原因。本文分别从信贷市场、资本市场和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三个角度分析了金融发展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机理,以1961-2012年214个国家的宏观数据为样本,引入了利率、FDI、劳动力、出口、TFP、M2、政府公共支出、汇率等控制变量,采用时间维度的固定效应模型,验证了金融发展与GDP、投资、消费增速波动率的统计关系。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与以上三者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金融发展程度越高,宏观经济波动率越低,这将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新兴市场国家波动率高于发达国家的经济现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成本病”是否导致了“看病贵”?——来自中国省级层面的经验证据
信息技术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介效应分析——来自中国省级层面的经验证据
双循环格局下“引进来”与“走出去”能否纠正资本错配?——来自省级层面的经验证据
中国增长动力切换、时空演变与“双门槛”测度——来自省际层面的经验证据
劳动力技术禀赋与消费性服务业增长——来自中国省级层面的经验证据
货币政策、利率市场化与影子银行:来自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经验证据
人口老龄化、信贷渠道和货币政策有效性——来自宏观层面和省级层面的经验证据
我国货币政策的成本效应——来自公司层面的经验证据
外资进入与产业结构升级:来自中国城市层面的经验证据
雾霾治理影响外资流入吗?:来自中国城市层面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