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18)
2023(13380)
2022(11112)
2021(10198)
2020(8772)
2019(19663)
2018(18986)
2017(37401)
2016(20211)
2015(22258)
2014(22018)
2013(21744)
2012(20441)
2011(18108)
2010(18514)
2009(17806)
2008(17402)
2007(15764)
2006(13516)
2005(12624)
作者
(54730)
(45592)
(45257)
(43531)
(29550)
(21981)
(20906)
(17615)
(17311)
(16609)
(15722)
(15549)
(14582)
(14529)
(14521)
(14362)
(13398)
(13339)
(13143)
(13037)
(11324)
(11087)
(10900)
(10465)
(10326)
(10256)
(10251)
(9959)
(9202)
(8857)
学科
(81743)
经济(81603)
管理(68617)
(66925)
(55873)
企业(55873)
方法(38858)
(35553)
数学(34919)
数学方法(34694)
(29922)
金融(29919)
(28588)
中国(28582)
银行(28573)
(27308)
(25485)
(23415)
财务(23384)
财务管理(23327)
企业财务(22472)
(20434)
业经(18073)
地方(17454)
(15936)
(14179)
贸易(14166)
(13796)
农业(13785)
体制(13644)
机构
大学(279732)
学院(278026)
(122215)
经济(119821)
管理(108107)
理学(92205)
理学院(91292)
管理学(90046)
管理学院(89500)
研究(89412)
中国(80105)
(69612)
(57383)
财经(53098)
(48338)
科学(47876)
中心(44610)
(42943)
(42881)
经济学(40808)
(40457)
财经大学(40018)
研究所(37795)
经济学院(37094)
北京(36082)
业大(35317)
(34496)
(32986)
金融(32387)
(32326)
基金
项目(179999)
科学(143890)
基金(135206)
研究(133603)
(115327)
国家(114346)
科学基金(100246)
社会(89699)
社会科(85388)
社会科学(85368)
基金项目(70670)
(68016)
自然(62584)
教育(61611)
自然科(61200)
自然科学(61184)
自然科学基金(60176)
(57256)
资助(56422)
编号(51643)
成果(43667)
(42307)
重点(40056)
(39995)
(38211)
国家社会(38200)
教育部(37661)
(37338)
(37239)
人文(36445)
期刊
(131221)
经济(131221)
研究(90934)
(59446)
中国(58551)
(50529)
金融(50529)
管理(40277)
学报(38482)
(36696)
科学(35470)
大学(30987)
学学(29659)
财经(28298)
(23989)
教育(23793)
农业(22942)
经济研究(21521)
技术(20600)
业经(18508)
问题(17186)
财会(15809)
会计(14803)
理论(14406)
(14235)
(12726)
实践(12722)
(12722)
技术经济(12716)
国际(12568)
共检索到4349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李建发  陈文川  张津津  张国清  
文章基于2009-2018年289个地级市数据样本,结合"烙印理论",考察了金融官员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具体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相对于非金融官员,金融官员能显著地抑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表现为"治理效应"。进一步研究表明,巡视未覆盖地区、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越佳和制度环境越好时,金融官员抑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效果越明显。文章实证分析了官员的金融经历对地方隐性债务风险的作用机理及具体效应,有效地诠释了"金融副省长现象",为金融干部队伍建设和金融监管提供理论解释与经验证据支持,也为现阶段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提供了启示。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卢洪友  朱耘婵  
文章从人口城镇化视角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探讨城镇化、人口流动对地方政府债务水平的影响,并利用2010~2014年中国地级市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城镇化过程中,大量人口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短期内为满足市政建设、公共品供给等资金需求,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增加,地方债务规模边际增长;城镇人口密度增加的公共品拥挤效应大于人口集聚的规模经济效应,人口流动过程中公共支出刚性需求增长成为诱发政府举债水平上升的重要原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质量是化解地方政府长期债务风险的决定性因素。据此,中央政府应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控制与使用监管,实现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有效衔接,加快城市产业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等,以促进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朱冠平  扈文秀  郭德兵  
数字经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当前也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为探究数字经济发展是否也能缓解地方隐性债务扩张,本文以我国2011—2018年部分地级市为样本,利用北京大学测度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与地方隐性债务等数据对两者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抑制地方隐性债务扩张。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隐性债务扩张的负向关系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且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影响更为显著。最后,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本文提出三点建议:明确目标,积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协调发展,缩小区域数字发展鸿沟;营造氛围,释放数字经济增长潜能。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宋冉  陈广汉  
本文构建多重目标决策模型,分析地方官员偏离居民长期福利目标而忽视教育支出的内在机制,然后采用地级市官员信息和经济因素的匹配数据,通过空间面板模型检验官员个人特征、教育背景和工作履历对地方政府教育支出偏好的影响,以及地方政府教育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市委书记和市长的年龄均与辖区教育支出呈现U形的曲线关系;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书记和市长均倾向于减少教育支出;任期的增加使得市委书记减少辖区教育支出,具有异地交流经历的书记倾向于增加教育支出,而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市长也倾向于增加教育投入。此外,教育支出的"政治溢出效应"显著为正,"经济溢出效应"不显著,地方政府教育支出由于官员锦标赛竞争而相互模仿,...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宋科  孟源祎  尹李峰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持续累积可能会引发债务危机,并在很大程度上会向金融体系传导,引发金融风险。本文基于2012—2018年中国268个地级市的数据,分析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对金融风险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积累能够显著地传导并引发金融风险。在经济增速较慢、财政分权程度更高的地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对金融风险的影响更为显著。机制分析发现,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会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行为与地方政府行为渠道影响金融风险。本文将土地制度、财政制度与金融制度等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所得结论对于深化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管理,并以此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证据与决策参考。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徐彦坤  张帆  祁毓  
作为财政再分配形式的公共债务对居民收入分配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与债务筹资、使用和偿还机制相关。本文利用地级市层面面板数据和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截面数据,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检验了地方政府债务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地方政府债务具有一定的收入效应,过高的债务规模显著加剧了居民收入差距,尤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城市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影响最为明显,且主要源于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差距,这与地方政府债务有偏的生产属性和银行借贷属性密切相关;(2)从传导机制上看,以"贷款为主、市政建设为主、间接税为主"的债务筹资、使用和偿还机制,影响着政府债务的再分配效应;(3)市场化通过降低债务融资成本缓解其对收入差距的不利影响,无偏的债务支出结构有助于拓宽地方政府债务的受益群体,稳定且对等的偿债来源有助于弱化债务偿还的分配扭曲效应。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史亚荣  张茗  赵爱清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不断积聚,成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挑战。数字经济时代,积极利用数字技术“化存量、控增量”已成为隐性债务治理中极具战略意义的论题。基于区块链视角,以2015—2020年我国30个省份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显著抑制了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的扩张。区块链技术主要通过提升地方政府债务治理能力,抑制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的扩张。异质性检验发现,在内陆地区及数字金融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地方政府更容易发挥后发优势,区块链技术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扩张的抑制效果更加显著。鉴于区块链在促进地方政府治理创新、提升债务治理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地方政府应当充分借助科技赋能,全面提升公共治理能力。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陈淑云  曾龙  李伟华  
在分析地方政府土地出让竞争过程中的土地价格竞争、土地财政依赖与城市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GMM分析与检验方法对2003—2014年我国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对土地出让竞争行为与经济发展效率的非线性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出让价格竞争与城市生产率呈现出倒U型曲线关系,说明合理的土地低价出让行为有利于促进城市生产率的提高。而土地财政依赖所导致的资源浪费与错配,抑制了城市生产率的提高。土地出让价格竞争和土地财政依赖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需要地方政府通过适当的土地低价出让价格来招商引资,并减少政府土地财政依赖,优化地方政府产业结构、引导市场竞争以及提高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等方式来提高城市生产率。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陈淑云  曾龙  李伟华  
在分析地方政府土地出让竞争过程中的土地价格竞争、土地财政依赖与城市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GMM分析与检验方法对2003—2014年我国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对土地出让竞争行为与经济发展效率的非线性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出让价格竞争与城市生产率呈现出倒U型曲线关系,说明合理的土地低价出让行为有利于促进城市生产率的提高。而土地财政依赖所导致的资源浪费与错配,抑制了城市生产率的提高。土地出让价格竞争和土地财政依赖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需要地方政府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宁静  
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是一项系统工程,本质上是灵活组合并运用基础类和创新类金融工具,统筹安排有关主体利益。建议营造支持金融工具应用及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完善风险防范与金融创新互动机制,金融机构与政府等多方形成合力,构建较为系统的化债组合。
关键词: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谷成  张家楠  
及时有效地回应社会成员需求是国家治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标志。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采用2010—2018年中国282个地级市共2 538个样本数据检验横向税收竞争对地方政府回应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横向税收竞争显著削弱了地方政府对辖区居民的回应性,且这种抑制效应具有普遍性,不受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原因在于,横向税收竞争减少了地方政府可以用于回应辖区居民需求的财政收入,导致了医疗卫生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的缩减,从而弱化了地方政府的回应性。本文的研究不仅拓展了既有地方政府间横向税收竞争的研究领域,为规范税收竞争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也丰富了有关政府回应性影响因素的研究,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相关政策选择。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郁芸君  张一林  陈卓  蒲明  
近年来,城投债的融资目的从基建投资转变为借新还旧,债务风险呈现出新的特征。地方融资平台到期债务压力巨大,在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的流动性约束下,只能依靠举借新债来偿付旧债,这一问题根植于地方融资平台的非市场化属性。本文指出,借新还旧只能暂缓偿债压力,要从根本上防范化解城投债的风险,关键在于推动地方融资平台转型,实现自我造血,否则一旦借新还旧无以为继,地方融资平台将面临资金链断裂和债务违约的风险。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柏杰  
基于Hana(1998)的政府债务矩阵以及我国1994年的预算法,创造性地构建了我国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同时以七个资源型省份2003—2015年的数据为样本,采用估算法估计了资源型省份的显性负债,并借鉴压力测试的思想,分别以0.3、0.6和0.8为压力系数,估算了包含或有负债的债务规模以及中央-地方"父子关系"下的债务规模。研究结果表明,比照国际通行的3%的债务标准赤字率和0.6的债务规模/GDP比率,全国的政府性债务是总体可控的,但资源型省份的债务风险凸显,需要加以警惕。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建军  周维正  
研究目的:中国城市发展的主题形态是城市群,而关于中国城市群层级优化的愿景模式是高首位度还是扁平化这一问题一直以来存在争议,作者以地方政府土地经营策略为切入点,从空间视角论证中国当前城市层级体系状态形成的内在机制并对其合理性进行把握。研究方法:空间分布图形分析与空间计量模型回归。研究结果:地方政府土地经营效果存在空间非均衡形态,地方政府间基于招商引资效应的土地经营策略存在着空间外溢效应与空间竞争效应。研究结论:地方政府间基于土地经营策略的竞争,促使中国城市层级体系趋向扁平化,而在中国现有的制度背景及路径依赖约束下,趋向扁平化的城市层级体系有其合理性且符合中国当代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与基本国情。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吉富星  
近年来,地方政府违规举债方式多、隐蔽性强、规模大,导致隐性债务底数不清、风险累积较大,造成监管与治理难。隐性债务呈现形态多样化、复杂化趋势,识别要坚持"穿透"、"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从最终财政资金偿还这一本质及财政预算管理来界定。隐性债务实质是指法定政府债务限额之外,直接约定或承诺以财政资金偿还,或违法提供担保,或以承担救助责任等方式举借的债务或表外负债。基于有息负债及债务矩阵视角的预估表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未来举债空间有限,局部风险、流动性风险较为突出。短期看,关键要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妥善缓释存量债务风险。但长期看,更应关注债务的投资效率、债务可持续及相应制度安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