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36)
2023(7966)
2022(6391)
2021(6073)
2020(5062)
2019(11539)
2018(10885)
2017(20735)
2016(10514)
2015(12113)
2014(11401)
2013(11478)
2012(10979)
2011(9878)
2010(10001)
2009(9727)
2008(8788)
2007(7688)
2006(6943)
2005(6712)
作者
(28315)
(23220)
(23017)
(22307)
(14892)
(10993)
(10509)
(9097)
(8892)
(8152)
(8093)
(7776)
(7622)
(7465)
(7290)
(7229)
(6730)
(6712)
(6672)
(5999)
(5812)
(5608)
(5399)
(5376)
(5271)
(5171)
(5073)
(4670)
(4653)
(4550)
学科
(47677)
经济(47631)
管理(28028)
(27978)
(27247)
金融(27247)
(24969)
银行(24967)
(24338)
中国(23875)
(22429)
企业(22429)
方法(18980)
数学(17218)
数学方法(17160)
(14479)
(13882)
(12720)
贸易(12705)
(12561)
中国金融(11391)
(11360)
业经(10188)
地方(9184)
(9162)
(8758)
财务(8740)
财务管理(8719)
企业财务(8431)
体制(8030)
机构
大学(147394)
学院(144616)
(75989)
经济(74790)
研究(57617)
中国(55283)
管理(51983)
理学(43478)
理学院(43016)
管理学(42615)
管理学院(42346)
(35934)
(32040)
财经(28411)
科学(28311)
(28132)
中心(28122)
经济学(26586)
(26230)
研究所(25269)
经济学院(24063)
(21876)
财经大学(21659)
北京(21543)
金融(21528)
(20799)
(20698)
银行(19929)
(19508)
(19195)
基金
项目(91617)
科学(73703)
基金(70672)
研究(69986)
(61054)
国家(60615)
科学基金(51767)
社会(48662)
社会科(46477)
社会科学(46469)
基金项目(36011)
教育(30674)
(30602)
自然(29994)
资助(29625)
自然科(29381)
自然科学(29376)
自然科学基金(28938)
(27062)
编号(25902)
(22685)
中国(22299)
国家社会(22214)
成果(22084)
重点(21133)
(20483)
教育部(20161)
(19410)
(19237)
人文(18795)
期刊
(79547)
经济(79547)
研究(52681)
(35469)
金融(35469)
中国(31411)
(26794)
管理(20862)
科学(18765)
学报(18400)
(17694)
财经(15270)
大学(15120)
经济研究(15087)
学学(14255)
(13254)
国际(12319)
(12222)
农业(11499)
教育(11483)
世界(11176)
问题(10461)
技术(9903)
业经(9190)
理论(7644)
(7292)
技术经济(6934)
统计(6494)
实践(6394)
(6394)
共检索到2401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陈志毅  
国际金融危机促使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重新审视金融监管的诸多重大问题,建立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制度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和各国适用方案的重中之重。吸取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和经验,中国已正式将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写入"十二五"规划。本文对后危机时期国际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趋势作了分析,结合我国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金融监管现状和特点,剖析了我国建立以逆周期管理为重要内容的宏观审慎监管制度框架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我国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朱小川  
金融危机使得宏观审慎监管再次成为各国金融监管的重心。该文从分析宏观审慎监管的起源和特点出发,介绍了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发展状况,指出宏观审慎监管在我国的适用性:在结构上,宏观审慎监管者应包括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业监管者,但又应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在内容上,宏观审慎监管应关注国内经济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的实际效果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性,并充分注意国际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趋势;在手段上,多维度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将提供更为有效的监管分析;在配套设施上,我国应加强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迫切需要完善相关金融交易的会计制度和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朱小川  
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宏观审慎监管成为各国金融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本文从监管目标、内容、对象等角度分析宏观审慎监管的特点,介绍了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趋势,得出我国宏观审慎监管者应将中央银行和金融行业监管者包含在内、协调国内经济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创新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等启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鹏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与银行内部部门和其他金融机构交叉融合,变身为"银行的影子",部分替代银行信用中介职能,形成了独有的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当前,现有的影子银行微观审慎监管已经难以应对其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挑战。因此,亟需对央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进行改进,强化对影子银行的宏观审慎监管。具体而言,在空间维度上,加强影子银行风险事前监管,扩大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范围,限制共同风险敞口;在时间维度上,完善逆周期资本工具,强化流动性监管。同时,影子银行宏观审慎监管需在监管主体、监管目标、监管工具和监管信息等方面与微观审慎监管密切协调配合,提升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效力。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张发林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针对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发展成全球金融治理的核心内容,并逐渐成为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新理念。危机十年后,宏观审慎性监管在中国金融监管的宏观战略和微观实践中发展起来,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具体包括系统性风险识别的不足与困难、政策工具的银行导向与行业割裂、机构设置协调乏力、执行效果全面评估的困难等。通过详述这些问题,本文为推动中国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提供如下政策着力点:积极响应G20信息缺口动议,加快金融统计的综合化、标准化和法治化进程;加强对非银行非保险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监管;建立跨行业、跨部门、跨层级的系统性风险综合评估体系;增强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和合作,解决金融监管行业割裂、形式合作和协调乏力的问题;推进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政策执行和效果的整体性评估。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胡滨  
在过去短短几年时间中,金融科技蓬勃发展起来,已经成为我国金融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发展迅猛、创新深入、跨界明显,原有的金融监管体系滞后于金融科技的发展,监管能力无法匹配金融科技的发展现实,导致金融科技发展倒逼金融监管体系改革。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白川方明  何乐  
为了防止国际金融危机重演和保持金融体系稳定,不仅需要微观审慎监管确保单家金融机构稳健运营,同时还需要宏观审慎监管来对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状况实施有效监控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封延会  
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是各国在金融危机后金融改革的共同选择。宏观审慎监管同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既存在密切的联系,也有显著的区别。本文通过考察欧盟改革方案对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借鉴意义,认为我国应当以危机为契机,加强宏观审慎监管。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妍  
本次危机之后,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最早达成的一个共识就是:必须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本文主要探讨宏观审慎监管与金融稳定相关问题:近年来系统性风险的新特征进一步凸显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建立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中央银行的地位以及中央银行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我国应如何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张萌萌  叶耀明  
以19792014年金融监管相关政策及经济数据为基础,通过赋值和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了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进程,并从金融监管与宏观经济的关联性视角探究了中国金融监管的宏观审慎程度。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动的反应机制是有效率的,但对宏观经济表现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且未能有效发挥出提升资本效率的作用。因此,监管部门应当有意识地将维护和促进宏观经济发展作为最终目标,不断提高监管的协调性与科学性。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张萌萌  叶耀明  
以1979~2014年金融监管相关政策及经济数据为基础,通过赋值和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了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进程,并从金融监管与宏观经济的关联性视角探究了中国金融监管的宏观审慎程度。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动的反应机制是有效率的,但对宏观经济表现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且未能有效发挥出提升资本效率的作用。因此,监管部门应当有意识地将维护和促进宏观经济发展作为最终目标,不断提高监管的协调性与科学性。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权虎  张璐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探索拓展新的宏观调控和系统风险管理工具,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宏观审慎管理。国际清算银行(2001)将宏观审慎监管定义为:宏观审慎监管是微观审慎监管方法的有益补充,该方法不仅考虑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敞口,更是从金融体系的系统性角度出发对金融体系进行风险监测,从而实现金融稳定。国际组织相关理论实践巴塞尔委员会。1979年6月Cooke Committee(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前身)首次提出"宏观审慎性"问题。巴塞尔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制定了一系列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周浩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英国、美国、欧盟等金融监管体制发生重大变革,均把宏观审慎管理权赋予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从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关系发展来看,为维护我国金融体系安全性,预防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我国应建立以中央银行为主的审慎管理框架:要认识到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都是宏观经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确立以货币政策制定机构为主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建立货币政策制定机构金融监管机构的信息共享机制。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黄宪  
1998年4月,从美国传来的一系列大型金融机构之间实行强强合并的信息中,花旗公司与旅行者公司宣布组成花旗集团最具震憾力。它意味着在理论上和法规上最强调金融分业主义的美国,正在放弃传统的金融管理模式,而选择更具国际竞争力,更符合现实经济需要的综合性商业...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冯润祥  李玉青  卢蕾蕾  
英国金融体系未能幸免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暴露出英国金融监管框架同样存在明显缺陷。为此,英国政府决心对其金融监管框架进行改革,将基于系统整体的宏观审慎监管与传统的基于单个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监管结合起来。文章介绍了英国监管当局对其旧监管体系的反思,及新监管框架的结构与运行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当前国际金融业监管新趋势对我国的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