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223)
- 2023(4792)
- 2022(3769)
- 2021(3467)
- 2020(2868)
- 2019(6337)
- 2018(5773)
- 2017(11209)
- 2016(5677)
- 2015(6380)
- 2014(6302)
- 2013(6063)
- 2012(5592)
- 2011(4847)
- 2010(5303)
- 2009(5505)
- 2008(4373)
- 2007(3857)
- 2006(3506)
- 2005(3479)
- 学科
- 融(24696)
- 金融(24696)
- 济(22025)
- 经济(22007)
- 银(21545)
- 银行(21543)
- 行(21020)
- 业(16652)
- 管理(16161)
- 企(14501)
- 企业(14501)
- 中国(14332)
- 中国金融(10948)
- 方法(8981)
- 财(8687)
- 制(8380)
- 数学(8092)
- 数学方法(8015)
- 务(6541)
- 财务(6524)
- 财务管理(6507)
- 企业财务(6315)
- 地方(6296)
- 业经(5533)
- 农(4993)
- 体(4945)
- 理论(4856)
- 事业(4406)
- 体制(4387)
- 农业(3978)
- 机构
- 学院(76108)
- 大学(75376)
- 济(33263)
- 经济(32453)
- 中国(26577)
- 管理(25737)
- 研究(23732)
- 理学(21497)
- 理学院(21296)
- 管理学(20838)
- 管理学院(20707)
- 财(18056)
- 银(15218)
- 京(15188)
- 融(15044)
- 金融(14774)
- 银行(14725)
- 财经(14232)
- 中心(14154)
- 行(13790)
- 经(12942)
- 经济学(11971)
- 人民(11961)
- 科学(11830)
- 江(11114)
- 所(10957)
- 国人(10926)
- 经济学院(10909)
- 财经大学(10899)
- 中国人(10873)
- 基金
- 项目(48198)
- 科学(37464)
- 研究(36309)
- 基金(34922)
- 家(29501)
- 国家(29234)
- 科学基金(25452)
- 社会(23852)
- 社会科(22839)
- 社会科学(22836)
- 省(18962)
- 基金项目(17869)
- 教育(16925)
- 划(15200)
- 资助(15187)
- 自然(15024)
- 自然科(14729)
- 自然科学(14727)
- 自然科学基金(14463)
- 编号(14317)
- 成果(12025)
- 重点(10871)
- 融(10780)
- 部(10534)
- 创(10482)
- 发(10404)
- 国家社会(10368)
- 课题(10284)
- 性(9843)
- 大学(9800)
共检索到1249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张军
防控风险是金融稳健运行的基础。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人民银行)被明确赋予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和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职责,这是党中央交给人民银行的光荣使命。近年来,有关金融宏观审慎的政策设计与管理实践逐步展开、稳健起步,同时,作为当前金融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也存在许多的模糊认识或分歧看法。本文就相关问题做一些粗浅探讨,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赵胜民 梁璐璐 李京 谢晓闻
本文通过建立四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探讨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互动机制,深入研究了我国央行在宏观审慎框架下的独立性问题。通过引入1992-2012年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模拟,结果显示:(1)目前我国央行在执行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时,两种政策并未完全隔离,即央行的宏观审慎监管并不独立,这与预期相符。(2)在以总产出和通胀作为目标变量时,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分别独立执行可使经济体的稳定性更优,但鉴于我国长期的"央行监管"模式,在央行监管体系之外单独建立权力部门执行宏观审慎监管并不现实,因而可在央行之下设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负责监测系统性风险并执行宏观审慎政策,以实现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双重稳定...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王春丽
本文从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抑制金融风险的内在逻辑出发,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采用159家商业银行的动态非平衡面板数据,对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抑制金融风险的效果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实施,对银行信贷增速和风险资产比率均有滞后一期或二期的负向作用,其中主要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发挥作用的显著性水平并不完全明显,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并没有充分发挥抑制金融风险的作用。因此,未来在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建设方面,一要引入多种量化指标,强化对关键因素的风险评估;二要改进和完善MPA指标的设置细则,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金融环境。
关键词: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 风险承担 有效性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谷宇 王宇凡
本文将外汇宏观审慎工具纳入汇率预期管理的研究框架,剖析了宏观审慎工具基于交易、信号及投资者情绪渠道影响外汇市场微观主体交易行为及市场预期的理论机制,并应用TVP-SV-VAR模型实证检验了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及逆周期因子在2015年1月—2022年6月期间影响人民币汇率预期的作用路径及政策效果。结果表明: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和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对汇率预期起到了合意的政策效果,而逆周期因子主要在2020年6月以前发挥作用。外汇存款准备金率通过交易、信号和投资者情绪渠道进行政策传导,而外汇风险准备金率通过交易和信号渠道进行政策传导,逆周期因子通过交易渠道进行政策传导。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静婷 何平 孟繁旺
2011年9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议各国构建宏观审慎监管预警系统。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中国宏观审慎监管预警指标的选取和模型构建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对亚洲开发银行、欧洲中央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宏观审慎监管预警指标集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实证检验得出对国外金融危机起到良好预警作用的指标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中国经济体系中反映银行业内部、外部各方面风险来源的指标作为预警指标集,建立线性概率模型,用历史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对宏观审慎监管指标集中的指标传导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中国监管当局宏观审慎监管预警模型的基本设想。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兆星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后,宏观审慎(Macro-prudential)的理念受到空前重视。实际上,从金融监管诞生伊始,着眼于宏观系统性风险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和侧重单体机构个体风险的微观审慎监管从来都是有效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危机前长期的金融繁荣和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对宏观审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文
马勇博士的新著《金融稳定与宏观审慎:理论框架及在中国的应用》通过系统的理论和实证分析,重新审视了金融稳定和系统性风险的理论基础,并对金融稳定和宏观审慎之间的关联机制和内在逻辑进行了结构性重建。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运行的实际特征,提出了有利于实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李义举 冯乾
本文以破产风险Z值来代表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状况,基于宏观审慎评估视角实证分析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宏观审慎评估会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因而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显著抑制金融风险;由于存在显著非对称性,宏观审慎评估的效应差异显著存在,对于资本充足率相对较低、规模较小的银行,宏观审慎评估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更大。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文
马勇博士的新著《金融稳定与宏观审慎:理论框架及在中国的应用》通过系统的理论和实证分析,重新审视了金融稳定和系统性风险的理论基础,并对金融稳定和宏观审慎之间的关联机制和内在逻辑进行了结构性重建。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运行的实际特征,提出了有利于实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白川方明 何乐
为了防止国际金融危机重演和保持金融体系稳定,不仅需要微观审慎监管确保单家金融机构稳健运营,同时还需要宏观审慎监管来对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状况实施有效监控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张发林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针对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发展成全球金融治理的核心内容,并逐渐成为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新理念。危机十年后,宏观审慎性监管在中国金融监管的宏观战略和微观实践中发展起来,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具体包括系统性风险识别的不足与困难、政策工具的银行导向与行业割裂、机构设置协调乏力、执行效果全面评估的困难等。通过详述这些问题,本文为推动中国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提供如下政策着力点:积极响应G20信息缺口动议,加快金融统计的综合化、标准化和法治化进程;加强对非银行非保险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监管;建立跨行业、跨部门、跨层级的系统性风险综合评估体系;增强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和合作,解决金融监管行业割裂、形式合作和协调乏力的问题;推进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政策执行和效果的整体性评估。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张肖飞 张希羚 徐龙炳
宏观审慎工具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以上市银行为样本,基于宏观审慎政策指数,从宏观审慎工具视角研究其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宽松型和紧缩型宏观审慎工具均能显著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且二者表现并无差异,在解决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宏观审慎工具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降低银行风险承担实现。异质性分析显示:当银行竞争度高、透明度低时,宏观审慎工具的作用效果更显著,表明宏观审慎工具有效性的发挥是情境依赖的。本文从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视角丰富和补充了宏观审慎工具应用评价的研究,在宏观审慎工具运用情境方面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蒋湘伶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加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判、强化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共识。金融统计信息对于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重要支撑作用毋庸置疑。为满足宏观审慎监管对统计信息的需求,国际金融机构以及各国中央银行对金融统计制度进行了重新审视与评估,探索对原有统计制度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对金融统计制度提出了新要求首先,在原有的微观金融监管统计和货币金融统计基础上,要求能够反映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封延会
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是各国在金融危机后金融改革的共同选择。宏观审慎监管同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既存在密切的联系,也有显著的区别。本文通过考察欧盟改革方案对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借鉴意义,认为我国应当以危机为契机,加强宏观审慎监管。
关键词:
宏观审慎 微观审慎 金融监管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妍
本次危机之后,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最早达成的一个共识就是:必须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本文主要探讨宏观审慎监管与金融稳定相关问题:近年来系统性风险的新特征进一步凸显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建立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中央银行的地位以及中央银行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我国应如何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金融稳定 中央银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