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865)
2023(21720)
2022(18625)
2021(17448)
2020(14749)
2019(33980)
2018(33410)
2017(64758)
2016(35149)
2015(39535)
2014(39357)
2013(38516)
2012(35823)
2011(32046)
2010(32358)
2009(30291)
2008(29655)
2007(26505)
2006(23128)
2005(20759)
作者
(100489)
(83728)
(83056)
(79519)
(53361)
(40223)
(38208)
(32475)
(31784)
(30209)
(28442)
(28169)
(26532)
(26398)
(26187)
(26098)
(25264)
(24758)
(24186)
(24013)
(20667)
(20641)
(20451)
(19190)
(18885)
(18735)
(18703)
(18674)
(17000)
(16627)
学科
(135909)
经济(135752)
管理(100626)
(97549)
(81368)
企业(81368)
方法(63785)
数学(55562)
数学方法(54797)
中国(39811)
(39131)
(37588)
(36145)
银行(35998)
(34323)
(33581)
金融(33577)
(32664)
业经(30399)
(29734)
地方(27965)
(26453)
贸易(26435)
(25608)
(25377)
财务(25283)
财务管理(25226)
农业(25005)
企业财务(23958)
理论(23867)
机构
学院(492077)
大学(491915)
(196371)
经济(191947)
管理(190898)
理学(164322)
研究(163899)
理学院(162500)
管理学(159410)
管理学院(158532)
中国(131529)
(103776)
科学(100802)
(94296)
(82574)
(82370)
中心(77673)
财经(75105)
研究所(75089)
(73580)
业大(72948)
(68186)
北京(65461)
农业(64915)
(64605)
师范(63969)
(60150)
经济学(59863)
(59180)
财经大学(55881)
基金
项目(330315)
科学(258951)
研究(240407)
基金(239016)
(208200)
国家(206300)
科学基金(176960)
社会(150259)
社会科(142331)
社会科学(142293)
(129306)
基金项目(125713)
自然(115965)
自然科(113232)
自然科学(113201)
教育(112043)
自然科学基金(111168)
(108833)
资助(100099)
编号(98930)
成果(80872)
重点(74086)
(72979)
(69993)
课题(68240)
(68158)
创新(63623)
科研(63611)
教育部(62637)
大学(62040)
期刊
(211868)
经济(211868)
研究(146352)
中国(94342)
学报(78549)
(74434)
(73689)
科学(70952)
管理(68641)
(63913)
金融(63913)
大学(59434)
学学(56080)
教育(54713)
农业(49328)
技术(42170)
财经(36840)
业经(35122)
经济研究(34771)
(31530)
问题(27077)
(25762)
图书(24200)
理论(23989)
(23597)
技术经济(23055)
统计(23051)
(22304)
商业(22133)
科技(22043)
共检索到7327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苏明政  徐佳信  张庆君  
基于现阶段中国金融失衡的特征,选取目标变量与工具变量,对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进行四类检验。单一工具检验表明:存款准备金率是最整体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联合工具检验表明:联合工具对影子银行规模、经济周期波动等风险因素有较好的作用,而对信贷扩张的影响较差;异质性检验表明:大银行相对于小银行、东部银行相对于西部银行、国有银行相对于外资银行更有利于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发挥;非线性检验表明:各政策工具在联合使用时,挤占效应明显降低了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苏明政  徐佳信  张庆君  
基于现阶段中国金融失衡的特征,选取目标变量与工具变量,对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进行四类检验。单一工具检验表明:存款准备金率是最整体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联合工具检验表明:联合工具对影子银行规模、经济周期波动等风险因素有较好的作用,而对信贷扩张的影响较差;异质性检验表明:大银行相对于小银行、东部银行相对于西部银行、国有银行相对于外资银行更有利于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发挥;非线性检验表明:各政策工具在联合使用时,挤占效应明显降低了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苏明政  徐佳信  张庆君  
基于现阶段中国金融失衡的特征,选取目标变量与工具变量,对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进行四类检验。单一工具检验表明:存款准备金率是最整体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联合工具检验表明:联合工具对影子银行规模、经济周期波动等风险因素有较好的作用,而对信贷扩张的影响较差;异质性检验表明:大银行相对于小银行、东部银行相对于西部银行、国有银行相对于外资银行更有利于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发挥;非线性检验表明:各政策工具在联合使用时,挤占效应明显降低了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周俊杰  易宪容  
本文基于我国16家上市银行2007~2017年的微观数据,运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在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和抑制经济顺周期波动方面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能够降低宽松货币政策环境下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在经济上行期,弥补了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信贷的不足但容易出现政策超调现象。在经济下行期,弥补了货币政策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不足但容易出现政策抵消现象。因此,要在健全货币政策框架、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促进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以提高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的有效性、前瞻性与稳健性。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澜飚  戴金甫  
通过系统梳理2011-2016年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使用情况,并基于这六年国内124家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分别采用个体固定效应和系统GMM模型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可以检验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研究显示,通过逆周期调节,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能够有效地促进商业银行贷款的增长,抑制了经济下行的颓势,并未造成银行风险水平的上升。此外,对于不同类型的银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在促进贷款增长的效用差异上十分显著,但在抑制银行风险积累的效用差异方面并不明显。这为全面深入构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提供了实证基础和经验结果。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梁琪  李政  卜林  
本文将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和可变的LTV上限作为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代表,利用中国商业银行2003-2012年的微观数据,采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了这两大工具在抑制商业银行信贷扩张、杠杆率变动及其顺周期性中的作用,评估了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研究显示,这两大工具能够显著影响中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长和杠杆率变动,而且通过其逆周期调节,能够有效降低银行信贷扩张和杠杆率放大的顺周期性,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调控是有效的。由于其传导机制的不同,准备金率的调控效率在不同类型银行间的差异相对较小,可变的LTV上限对五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效力则要高于城商行和农商行。研究结果为构建中国宏观审慎...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王沛  余丽霞  曹宣  
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框架作为系统性风险调控的重要方式,已成为世界各国金融监管体系研究的重要课题。为完善我国宏观审慎监管研究,本文基于商业银行2009—2017年数据,构建了逆周期资本缓冲模拟并运用VAR模型检验了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监管效果。研究表明,逆周期资本缓冲模拟与我国经济运行状况相符,VAR模型结果表明长期资本充足率存在逆周期效应,流动性比例在短期内有助于降低系统性风险,逆周期资本缓冲对系统性风险反应迅速,在降低系统性风险方面起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提出建议。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张春海  赵偞贝  
本文利用2007—2019年我国276家商业银行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GMM广义矩估计实证检验了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并基于银行杠杆率和货币政策视角进一步分析其潜在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立场会显著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但不同宏观审慎政策衡量指标的影响不尽相同且受到银行杠杆率的影响;银行异质性对宏观审慎政策效果产生了显著的不同影响,“双支柱”调控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冲突,适度的宏观审慎政策会缓解货币政策立场对风险承担的冲击。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孙健  
本文基于山东省城商行季度数据,实证检验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的出台对商业银行资产扩张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着互补效应,宏观审慎政策进一步提高了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因此,应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构建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发挥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职能,建立金融监管部门与货币政策制定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处理平台,完善宏观金融调控体系。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敏锋  林进忠  
本文利用2003年至2013年的社会融资规模等月度宏观经济数据,基于SVAR模型发现我国影子银行发展是顺周期的,同时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对GDP增长造成负面影响,说明了目前我国影子银行部分资金属于体内循环,影响了金融部门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因此,应该从提高宏观审慎政策有效性的角度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同时其监管宜疏不宜堵,在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防范和化解我国影子银行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何国华  徐梦洁  
本文选取2010—2018年中国236家商业银行微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跨境资本流动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及实施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结果表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跨境资本净流动对银行的稳定性产生了负向影响。其中,以直接投资为主要形式的跨境资本流动对商业银行稳定性产生正向影响,以证券投资为主要形式的跨境资本流动影响并不显著,以其他投资为主要形式的跨境资本流动对商业银行稳定性产生负向影响。通过引入宏观审慎政策综合指标与各类跨境资本流动的交乘项分析发现,逆周期调节政策会削弱跨境间接投资对银行稳定性的负向影响,同时也会减弱跨境直接投资对银行稳定性的正向效应。在应对直接投资流入时,宽松型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效果更好;在应对间接投资流入时,紧缩型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效果更好。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亚梅   周晔  
为应对系统性风险冲击,中国已经在宏观层面构建形成可供操作的监管体系,统筹实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维持金融市场稳健运行。以2007-2020年193家商业银行经验数据,实证检验宏观审慎政策的收紧会促使商业银行直接减少流动性创造;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证实了“宏观审慎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流动性创造”这一间接传导渠道;“双支柱”调控的协同影响最终表现为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减少,充分发挥出宏观政策对银行微观个体的金融稳定效应;当考虑经济周期时,相比于经济下行期,上行期宏观审慎政策收紧对流动性创造的抑制力度更大,符合逆周期调控的政策方向。研究结论为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提供了经验证据,对相关监管机构把握“双支柱”调控的监管力度有较强启示意义。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志洋  宋玉颖  
商业银行行业信贷供给既受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也受流动性风险的影响。使用微观的行业信贷数据,从"机构记忆"假说视角出发,将影响商业银行信贷供给的因素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在控制主观因素变量基础上,使用Panel-VAR模型对商业银行信贷供给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经营者并没有忘记过去的"教训",对信贷供给以控制导向为主。但是客观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流动性风险和资本充足率对不同行业信贷供给的影响各不相同,中国房地产业和建筑业风险非常高,却吸收了大量银行信贷。因此,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监管要发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邹奕格  粟芳  
金融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监管需多方协调以及多种政策配合,也需要有针对性地聚焦风险来源和生成的必要条件进行研究。本文首先通过揭示投资业务引致系统性风险的生成机制与演变过程,深入剖析了该过程中系统性风险生成的必要条件。其次,梳理了现有常用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并从抑制必要条件的角度分析了其产生作用的机理。采用类似压力测试的方法,模拟初始负向冲击发生、资产价格下降后的影响来评估系统性风险。利用共同资产持有模型,比较分析了在不同政策工具作用下系统性风险水平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提高资本要求是最优方法,但杠杆限制显得过于生硬激烈,对系统重要性机构征收额外资本和逆周期资本缓冲要求相对较好。同业间风险敞口约束和流动性要求也具有一定的监管效果,但相对略弱。诸多政策工具的监管效果方向一致,同时施行时不会相互抵消,反而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黄聪  贾彦东  
本文认为,以金融系统内个体间相互连接构成的网络为对象,立足于金融网络结构的稳定性分析,并以此视角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状况进行监测、预警与分析,不失为现有制度约束下,推进我国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立的关键。本文提出借鉴矩阵模型的思路构建中国金融网络的风险传递模型,并以单一时点压力测试的方式衡量金融网络稳定性,为推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建立开拓新的思路。通过分析:(1)理论上,得到了银行网络的稳定条件,并证明了网络稳定状态的存在性与唯一性;(2)实证上,首次利用银行间支付结算数据进行了网络模型实证,并对中国银行网络的结构特点进行了多维度描述;(3)发现我国银行间网络表现出明显的重要节点与局部团状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