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60)
2023(6513)
2022(5358)
2021(5024)
2020(3986)
2019(9182)
2018(8697)
2017(17461)
2016(9150)
2015(10164)
2014(10099)
2013(9903)
2012(9279)
2011(8516)
2010(8789)
2009(8680)
2008(7635)
2007(6891)
2006(6413)
2005(5959)
作者
(24285)
(19959)
(19663)
(19185)
(12869)
(9452)
(9199)
(7838)
(7530)
(7405)
(6723)
(6521)
(6477)
(6441)
(6382)
(6271)
(5978)
(5853)
(5796)
(5623)
(5113)
(4876)
(4764)
(4760)
(4606)
(4586)
(4436)
(4363)
(4073)
(3944)
学科
(34554)
经济(34524)
(27063)
管理(26238)
(25956)
金融(25956)
(23418)
银行(23411)
(22809)
(22390)
企业(22390)
中国(18003)
方法(13564)
(12908)
数学(12473)
数学方法(12322)
(11408)
中国金融(11169)
(10915)
(9361)
贸易(9350)
地方(9337)
(9215)
(8586)
财务(8558)
财务管理(8548)
业经(8527)
企业财务(8185)
(8153)
农业(7235)
机构
学院(123579)
大学(120399)
(58093)
经济(56778)
管理(46297)
中国(42518)
研究(42160)
理学(38444)
理学院(38123)
管理学(37635)
管理学院(37409)
(30716)
(23963)
财经(23219)
中心(22489)
(22349)
银行(21658)
(21553)
金融(21196)
科学(21071)
(21031)
(20412)
(20282)
(19214)
经济学(19086)
人民(18125)
研究所(17938)
财经大学(17311)
经济学院(17295)
(17151)
基金
项目(73967)
科学(58576)
研究(58199)
基金(53733)
(44802)
国家(44384)
科学基金(38605)
社会(37362)
社会科(35695)
社会科学(35691)
(28803)
基金项目(26847)
教育(26218)
编号(24335)
(23811)
资助(23636)
自然(22895)
自然科(22380)
自然科学(22376)
自然科学基金(22004)
成果(20949)
课题(17163)
(16813)
(16794)
重点(16589)
(16394)
(15995)
国家社会(15313)
项目编号(15177)
创新(14966)
期刊
(64061)
经济(64061)
研究(43650)
(37405)
金融(37405)
中国(25547)
(23235)
管理(17600)
(16426)
科学(13061)
学报(13052)
财经(11825)
教育(11668)
经济研究(11100)
大学(10669)
学学(10140)
(10069)
农业(9965)
技术(9948)
业经(9791)
国际(8433)
(8259)
理论(7924)
问题(7820)
实践(7152)
(7152)
世界(5967)
现代(5907)
中国金融(5748)
技术经济(5559)
共检索到2060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丁一  代桂霞  
本文采用TVP-VAR模型对我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间的关系、不同周期阶段货币政策的调控效应及当前货币政策选择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当金融市场发展滞后于实体经济时,刺激金融市场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可以稳定通胀水平,但这种效用受到金融市场所处周期阶段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2)不同金融周期阶段政策调控效果同样存在非对称性,特别当金融市场收缩至过冷萧条时,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微弱。(3)针对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及实体经济所处阶段,当金融市场温和扩张时不必通过额外的政策手段干预;而当其温和收缩时则可通过货币政策刺激同时带动实体经济发展。另外本文还证实了其中不同类型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以及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存在差异,因此应结合不同的市场状况及政策目标选择相应的政策调控手段。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郑黎黎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美国、欧元区、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全球流动性泛滥,很多经济体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着资本流动规模迅速扩大,资本流动的方向也更加易变,波动性加大,对这些国家的宏观调控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将就金融周期的理论发展、表现特征,及其与资本流动的相互关系、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作简要探讨。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彼得·普雷特  司马亚玺  胡静宇  陈文科  
金融稳定的政策制定者要面对金融周期的两个相关问题:第一,如何确定合理干预周期的时机?第二,如果干预是合理的,应该采取哪方面的政策在全球经济中,金融资产价格和信用创造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起伏的特征——我们将这种模式泛称为"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源于两个紧密相关的因素:一是偶然引发"非理性繁荣"的一种自然趋势,如对前景广阔的科学发现或技术进步的反应,会使投资者大幅提高对未来收益的预期;二是金融中介通过信用创造将未来收益增加的预期传导到现在的能力,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苗文龙  
把握金融周期规律对金融稳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政府换届是影响金融市场运行不可忽视的因素。在观察国际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和交叉谱分析实证得出:不同类型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存在显著的"政治金融周期",政治周期是影响本国金融周期的重要因素;本国金融周期亦受到核心国货币政策的显著影响,但影响效应小于本国政治周期;各国金融周期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但密切程度高低不一,未出现统一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因此,为了熨平跨境资本流动、维护本国经济平稳发展,应测算和把握国际金融周期规律,实施主动的货币政策,并在保持货币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马勇  张靖岚  陈雨露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尝试在"金融——实体经济"内生性框架下重建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努力渐成潮流和趋势。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内生性金融周期变量的宏观经济模型,为分析金融周期、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实证分析得出了三个基本结论:一是金融周期对经济周期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影响;二是金融周期波动成为影响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来源;三是包含金融稳定因素的货币政策有助于在正常时期维护实体经济和金融的"双稳定",而且能在压力时期显著降低金融波动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冲击。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马勇  张靖岚  陈雨露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尝试在"金融——实体经济"内生性框架下重建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努力渐成潮流和趋势。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内生性金融周期变量的宏观经济模型,为分析金融周期、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实证分析得出了三个基本结论:一是金融周期对经济周期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影响;二是金融周期波动成为影响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来源;三是包含金融稳定因素的货币政策有助于在正常时期维护实体经济和金融的"双稳定",而且能在压力时期显著降低金融波动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冲击。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石振宇  
本文在传统新凯恩斯三方程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金融周期方程,尝试在一个统一的模型框架下探讨金融周期、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的内生时变动态关系。研究发现,金融危机时期和非危机时期金融周期与通货膨胀间的相互时变联动存在显著差异,金融周期波动对通货膨胀变动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且基本不受危机影响;货币增速剪刀差可能通过市场流动性对货币政策调控金融周期与通货膨胀的力度起到抵消或放大作用,且具有顺周期特征,因此,货币政策当局可考虑引入逆周期调节的宏观审慎政策对金融周期、通货膨胀以及货币增速剪刀差的顺周期局限进行调控。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何德旭  张捷  
从周期特征来看,经济"L"型触底与金融周期下半场叠加,货币政策框架相应变化,货币政策锚体现为"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货币稳定"三者的权衡,工具上更加注重宏观审慎政策的运用。2018年我国货币政策难以脱离全球同步收紧的大环境,但外部掣肘减弱、有更多空间着眼"对内";"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和"定向降准"政策组合将更有利于服务于高质量发展主线;加强与微观审慎政策协调配合,推进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向纵深处落,防控金融风险将贯穿2018—2020年;今、明两年要核心关注通胀及预期上行。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创练  王浩楠  郑挺国  
考虑到国际风险具有隐蔽性、蔓延性和跨国别高维特点,本文设计了高维网状溢出矩阵,并考察了国际金融周期的共振传染路径,在此基础上,采用递归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识别了全球货币政策规则的动态演变规律。研究发现:(1)近年来国际金融周期共振传染现象愈发明显,美国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周期净溢出国,其次是西班牙、意大利、日本;中国、俄罗斯、荷兰则是主要吸收国。(2)在应对国内金融周期波动上,全球中央银行倾向于采取主动治理策略,从长期熨平国内金融风险;对于国际金融周期冲击则采取防御性策略,即通过注入流动性的方式提高经济行为主体抵御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力求短期内消除外部冲击对国内金融系统的影响。这种政策取向在开放程度较高的经济体中表现更为明显,但开放程度较低的经济体并未对国际金融周期冲击做出显著反应。(3)从全球开放程度较高经济体看,美国次贷危机后期货币政策盯住经济增长目标的强度明显增强,而盯住国际金融周期冲击的政策取向在美国次贷危机期间迅速从逆周期调控切换为顺周期调控,表现出显著的适时调整特征。最后,本文从国际金融风险及其传染路径的有效识别以及如何增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应对国际金融风险冲击的能力的角度提供重要的决策建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陈彩虹   安琪   欧阳志刚   张继强  
金融周期在货币政策的调控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准确识别我国的未预期货币政策,探究未预期货币政策与金融周期之间的关系,能够为货币政策改革提供新思路,有助于货币政策优化和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利用固息债和浮息债之间的利差在货币政策公告前后变动的特点,通过代理变量结构向量自回归(Proxy SVAR)模型识别我国未预期货币政策,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未预期货币政策对金融周期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使广义货币供应量上升1个标准差的未预期货币政策冲击,会导致金融周期上行0.06%;未预期货币政策的冲击对金融周期波动的解释力度约为30%;未预期货币政策对金融周期的影响会通过融资渠道和预期渠道实现;我国当前货币政策调控呈现出对金融周期的逆周期调控和跨周期调控的特点。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应当进一步健全预警管理机制,关注金融周期的变动,完善货币政策的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优化沟通协调能力,促进金融稳定和经济平稳发展的良性循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会玉  苗文龙  
文章在H-P滤波法分析中国金融周期、总结其特征的基础上,建立金融周期变量与货币政策工具变量的VAR模型,采用1953~2006年的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金融周期中的货币政策效应。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郗静   卞志村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跨境资本流动规模越来越大,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货币政策自主性面临挑战。本文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对全球金融周期进行区制划分,研究跨境资本流动在不同区制中对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自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在全球金融周期的低波动区制中,跨境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自主性的负向影响更大,不同类型跨境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自主性存在差异化影响;第二,全球金融周期处于不同波动区制时,汇率制度弹性对货币政策自主性的影响均不显著;第三,在全球金融周期的低波动区制内,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在跨境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自主性的负向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在高波动区制内其作用受限,故应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管理。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礼卿  钟茜  
全球金融周期存在的背景下"三元悖论"是否依然成立充满争议。本文通过构建包含银行与金融摩擦的两国DSGE模型,为考察全球金融周期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美国货币政策通过资本流动传导到外围国金融市场,使外围国信贷利率、银行风险承担以及杠杆率与美国银行趋同,形成全球金融周期。金融渠道的传导速度快于实体经济渠道导致外围国国内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相背离,外围国想要稳定经济就不得不与美国保持同向的政策利率变化,货币政策独立性将不再存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估值效应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浮动汇率制度并不能隔离全球金融周期的影响也无法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资本账户开放的情况下,外围国金融市场越不发达,受全球金融周期的影响越大,货币政策越不独立。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崔建军  张冬阳  
本文综合金融市场的多维信息,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合成我国的金融周期指数。在此基础上,构建TVP-SV-VAR模型研究2003—2017年间我国货币政策、金融周期及宏观经济变量间的时变互动关系。研究发现:(1)我国货币政策、金融周期和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时变互动关系。(2)金融传导渠道可能扭曲货币政策效力,通过金融传导渠道,货币政策不仅会抑制经济增长,还可能加剧通货膨胀。(3)金融周期对货币政策产出效应的影响滞后于对价格效应的影响。短期来看,货币政策产出效应的时变特征与金融传导渠道无太大关联,但随时间推移,金融繁荣对产出的负面影响可能最终使货币政策产出效应发生反转。货币当局应警惕金融繁荣对货币政策效力的扭曲,审慎操作,且不宜承担过多刺激产出的任务。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刘居照  郭盛锋  李晓璇  周明明  
本文构建了一个综合反映金融周期因素的金融周期指数,通过扩展型IS曲线模型和扩展型货币政策规则模型,将金融周期指数分别纳入其中进行实证检验,探究金融周期对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周期会对经济周期产生显著影响,即金融周期波动确实已成为经济周期调整的重要来源。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框架应考虑将金融稳定框架纳入货币政策决策,并考虑管理金融周期的时机和工具选择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