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68)
- 2023(6529)
- 2022(5371)
- 2021(5038)
- 2020(3993)
- 2019(9205)
- 2018(8717)
- 2017(17508)
- 2016(9174)
- 2015(10198)
- 2014(10127)
- 2013(9942)
- 2012(9328)
- 2011(8597)
- 2010(8839)
- 2009(8701)
- 2008(7681)
- 2007(6906)
- 2006(6427)
- 2005(5972)
- 学科
- 济(34707)
- 经济(34677)
- 业(27073)
- 管理(26275)
- 融(25965)
- 金融(25965)
- 银(23430)
- 银行(23423)
- 行(22820)
- 企(22396)
- 企业(22396)
- 中国(18019)
- 方法(13651)
- 财(12929)
- 数学(12560)
- 数学方法(12409)
- 制(11423)
- 中国金融(11171)
- 农(10919)
- 贸(9367)
- 贸易(9356)
- 地方(9343)
- 易(9221)
- 务(8589)
- 财务(8561)
- 财务管理(8551)
- 业经(8530)
- 企业财务(8188)
- 策(8159)
- 农业(7239)
- 机构
- 学院(123991)
- 大学(120826)
- 济(58310)
- 经济(56993)
- 管理(46407)
- 中国(42723)
- 研究(42380)
- 理学(38527)
- 理学院(38203)
- 管理学(37708)
- 管理学院(37481)
- 财(30838)
- 京(24041)
- 财经(23316)
- 中心(22589)
- 银(22430)
- 银行(21736)
- 融(21645)
- 金融(21287)
- 科学(21196)
- 经(21116)
- 所(20520)
- 行(20342)
- 江(19263)
- 经济学(19151)
- 人民(18225)
- 研究所(18034)
- 财经大学(17385)
- 经济学院(17358)
- 农(17248)
- 基金
- 项目(74249)
- 科学(58785)
- 研究(58356)
- 基金(53938)
- 家(44984)
- 国家(44565)
- 科学基金(38753)
- 社会(37477)
- 社会科(35806)
- 社会科学(35802)
- 省(28909)
- 基金项目(26949)
- 教育(26314)
- 编号(24384)
- 划(23892)
- 资助(23768)
- 自然(22999)
- 自然科(22484)
- 自然科学(22480)
- 自然科学基金(22106)
- 成果(20997)
- 课题(17195)
- 部(16886)
- 发(16852)
- 重点(16656)
- 性(16438)
- 创(16039)
- 国家社会(15357)
- 项目编号(15209)
- 创新(15009)
共检索到2068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石振宇
本文在传统新凯恩斯三方程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金融周期方程,尝试在一个统一的模型框架下探讨金融周期、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的内生时变动态关系。研究发现,金融危机时期和非危机时期金融周期与通货膨胀间的相互时变联动存在显著差异,金融周期波动对通货膨胀变动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且基本不受危机影响;货币增速剪刀差可能通过市场流动性对货币政策调控金融周期与通货膨胀的力度起到抵消或放大作用,且具有顺周期特征,因此,货币政策当局可考虑引入逆周期调节的宏观审慎政策对金融周期、通货膨胀以及货币增速剪刀差的顺周期局限进行调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周恒 张晶晶
文章构建TVP-VAR-SV模型考察了中国货币政策和周期波动对CPI和PPI通货膨胀的传导幅度、速度和持续时间的时变特征。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对CPI具有非对称性传导;货币政策和周期波动对PPI的影响幅度较大,传导速度较快但持续时间较短,而对CPI的影响幅度较小,传导速度较慢但持续时间较长;2008年之后,货币政策和周期波动对CPI和PPI的传导均发生了结构性变动,影响幅度降低但持续时间大幅延长。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夏江山
针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否应关注金融稳定问题,本文结合金融危机前后经济金融运行实际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框架进行了反思。研究发现,早期发达国家所实施的货币政策,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目标与一项工具,一个目标就是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一项工具就是政策利率,合理设定政策利率就能达到稳定物价的目标,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和金融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通货膨胀稳定性和产出缺口之间的联系日趋松散,追求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并不能保证实现宏观经济稳定,鉴于物价稳定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内生关联性,未来货币政策需加强同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夏江山
针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否应关注金融稳定问题,本文结合金融危机前后经济金融运行实际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框架进行了反思。研究发现,早期发达国家所实施的货币政策,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目标与一项工具,一个目标就是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一项工具就是政策利率,合理设定政策利率就能达到稳定物价的目标,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和金融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通货膨胀稳定性和产出缺口之间的联系日趋松散,追求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并不能保证实现宏观经济稳定,鉴于物价稳定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内生关联性,未来货币政策需加强同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以同时实现物价稳定、产出稳定和金融稳定三个目标。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课题组 杜金富
中央银行要实现最终标题通货膨胀的稳定,需要了解物价变动最基本的趋势,识别通货膨胀信号中的临时性噪音,分析导致物价波动的政策影响因素,才能对经济信息进一步作出合理反应。因此,测度通货膨胀,尤其是测度核心最终消费价格成为世界各国中央银行普遍的做法。核心通货膨胀的测度有统计途径和建模途径两大类方法。计量建模的测度多为经济学家所采用,各国中央银行一般采用统计途径测算,其中以剔除法最为基本。依据当前可以获取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我们测算了较为切合中国实际的核心CPI指标。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王建
本文认为,进入21世纪以后,造成中国通货膨胀(以下简称"通胀")的长期因素已经从以往的需求方面的因素转向供给方面的因素,即输入性通胀和结构性通胀已经成为目前国内通胀的主因,而传统的以加息为主的货币政策是对付不了这两种类型的通胀。只有相应改变应对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手段,以货币政策保增长,以财政政策保稳定,才能在不伤害增长的条件下,将通胀的不利影响压缩到最小。
关键词:
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宏观调控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吴少新
在当前通货膨胀压力下,中央银行利用公开市场业务、准备金率政策和窗口指导等措施进行紧缩,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目前通货膨胀压力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既要借鉴以往的治理经验,又要明确此次由投资过度引发的通货膨胀压力与以往的通货膨胀在成因和治理手段上都应有所不同,在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上都要有严格的针对性。
关键词:
通货膨胀 投资过度 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田涛 许泱 蔡青青
利用2001年1月—2013年6月的月度数据,构建DCC-MVGARCH模型分析用货币供应量表征的我国内部因素和用汇率和国际原油价格表征的外部因素对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通货膨胀既源于内部调整,也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内部因素中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是影响我国通货膨胀水平的主要决定因素;相对而言,外部因素对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不大。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外部冲击 通货膨胀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贺铿
当前经济下滑的基本原因是人民币升值,而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是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和对流动性过剩的估计有偏差。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政策应定位于平衡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财政应当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努力压减行政支出;货币应当稳定汇率,调整利息,以便引导和控制信贷规模,调整贷款结构。
关键词:
流动性过剩 通货膨胀 宏观调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许云 陈炳才
全球已经进入持续通货膨胀时期,国内面临价格持续上涨和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预期。我国货币政策存在效率下降、利率与汇率政策不协调导致货币自测自我游戏、货币政策目标相互矛盾等问题,不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为有效应对通货膨胀,应尽快实施从紧货币政策,控制信贷规模,缩小利差,加快外汇储备运用。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项后军 潘锡泉
本文运用内生结构突变检验与考虑结构突变的ARDL-ECM方法,同时将货币政策变量纳入模型中从而把汇率变动、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联系起来重新对汇率传递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分别在2003年4月和2005年9月发生了结构突变。在此背景下,本文发现汇率传递效应仍是不完全的,但其长期传递弹性却由2005年9月结构突变前的0.065迅速增大到了结构突变后的0.118,且与现实中自2006年开始的较高通货膨胀环境也相当吻合,支持了Taylor(2000)提出的观点,但比起施建淮等(2008)得到的传递效应依然较弱,表明其所建议的可以通过人民币升值有效抑制通货膨胀的观点仍值得商榷。而体现货币政策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对CPI的长期传递弹性为2.254,远远高于汇率传递弹性,这显示政策当局完全可以运用独立的货币政策来稳定通货膨胀水平且相比于通过人民币升值的汇率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具有更好的效果。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宋清华
2003年以来,我国摆脱了通货紧缩的阴影,进入了一个温和的通货膨胀时期。这一轮温和的通货膨胀主要源于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而基础货币投放过多主要源于外汇占款的快速增长。实证研究表明,我国通货膨胀率与M0、M1、M2以及贷款增长率之间都存在正相关关系。缓解和释放通货膨胀压力既需要运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更需要运用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为了缓解通货膨胀压力,中国人民银行应该实行"双升"的货币政策,在调升人民币利率水平的同时调整人民币汇率,既升息又升值,但升息和升值的幅度不宜过大。
关键词:
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 利率 汇率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颖 林景润 高铁梅
本文利用滚动构建VAR模型的方法进行样本外动态预测,估计得出粘性信息假设下的通货膨胀预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非线性的LSTR模型,刻画出通货膨胀率的非对称调整路径。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当通货膨胀预期超过某一特定门限值后,对未来通货膨胀的作用反而减小。另外,通过比较利率和M1这两种货币政策工具对物价的作用,本文发现当通货膨胀预期低于2.8%时,减少M1具有显著的抑制通货膨胀作用;当通货膨胀预期在2.8%~3.9%时,两种货币政策工具对通货膨胀均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而当通货膨胀预期高于3.9%时,利率是抑制未来通货膨胀的有效手段。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曹源芳
作为应对通货膨胀的主要宏观调控措施,货币政策历来都受到各国中央银行的重视。但是,从2006年开始的本轮通货膨胀中,中国政府屡次动用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结果是消费物价指数的渐进攀升。本文从中国区域金融差异的角度分析了渐进性通货膨胀的原因,并在分析全国统一货币政策失灵机制的基础上为将来可能的区域性货币政策的实施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区域差异 渐进性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