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62)
2023(9393)
2022(7524)
2021(6621)
2020(5573)
2019(12579)
2018(11933)
2017(24112)
2016(12789)
2015(14025)
2014(13941)
2013(14021)
2012(13268)
2011(11814)
2010(11904)
2009(11041)
2008(9863)
2007(8674)
2006(7423)
2005(6833)
作者
(36134)
(30039)
(29696)
(28827)
(19378)
(14667)
(13614)
(11633)
(11414)
(10787)
(10367)
(10349)
(9637)
(9632)
(9572)
(9551)
(8876)
(8812)
(8728)
(8579)
(7506)
(7385)
(7349)
(6904)
(6844)
(6778)
(6721)
(6282)
(6083)
(5991)
学科
(59998)
经济(59945)
管理(40148)
(39403)
(32951)
企业(32951)
方法(30907)
数学(28574)
数学方法(28417)
(26863)
金融(26863)
(23758)
银行(23743)
(22977)
中国(20425)
(18639)
(14359)
(13217)
财务(13201)
财务管理(13175)
企业财务(12861)
(12766)
(12611)
地方(12567)
环境(12284)
业经(11467)
中国金融(11332)
(10285)
贸易(10275)
(10023)
机构
大学(182649)
学院(181607)
(83392)
经济(81975)
管理(69235)
理学(60607)
理学院(59978)
研究(59877)
管理学(59101)
管理学院(58770)
中国(52123)
(40355)
(36251)
科学(34215)
财经(33203)
(30431)
中心(29908)
经济学(29035)
(29026)
(29021)
经济学院(26617)
研究所(26493)
业大(25764)
(25479)
财经大学(25324)
(24162)
金融(23756)
农业(22750)
北京(22321)
(21735)
基金
项目(125887)
科学(101272)
基金(96255)
研究(89359)
(83960)
国家(83345)
科学基金(72632)
社会(60829)
社会科(58252)
社会科学(58238)
基金项目(50748)
(47987)
自然(46862)
自然科(45857)
自然科学(45845)
自然科学基金(45105)
教育(40981)
(40467)
资助(40155)
编号(32655)
(29237)
重点(28857)
(27305)
(26685)
国家社会(26581)
成果(25804)
教育部(25760)
创新(25105)
人文(24913)
科研(24743)
期刊
(80471)
经济(80471)
研究(53912)
(35382)
金融(35382)
(31402)
中国(30181)
学报(29451)
科学(26749)
(24653)
管理(24532)
大学(22872)
学学(22206)
财经(17899)
农业(15454)
(15300)
经济研究(14882)
技术(12768)
教育(12218)
业经(11419)
问题(10825)
统计(9073)
(9063)
理论(8923)
技术经济(8729)
(8358)
商业(8241)
(8051)
(7912)
实践(7792)
共检索到2632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守坤   范文诚  
不断发现之前未被充分重视的减排因素对于中国经济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金融分支机构地理信息,构造县域范围以及企业邻近一定距离范围内金融可得性指标,结合县域二氧化碳排放栅格数据以及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数据,从县域和企业两个角度研究提升金融可得性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县域金融可得性每提升1%,县域二氧化碳浓度下降4.1%;同时,在工业企业邻近5~15公里范围内,金融可得性每提升1%,企业二氧化碳排放减少4.4%~5.4%。该结论通过了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工具变量估计以及考虑其他政策冲击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异质性分析显示,在中国经济增长较快地区、民营企业以及较大规模企业中,金融可得性的碳减排效应更为突出。机制分析发现,提升县域金融可得性可以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并增加县域专利发明数量;提升企业金融可得性可以促进企业能源结构清洁化、增加企业绿色专利发明数量以及减少重污染企业生产规模。进一步的拓展研究发现,提升金融可得性可以缓解县域间碳排放的横向差异。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毛其淋  陈乐远  
中国政府在全面对外开放阶段将扩大进口规模、促进贸易平衡作为新的贸易战略。文章利用2003~2013年中国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和城市数据,从地方金融集聚和金融中心溢出的双重视角深入研究了金融地理结构对企业进口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地方金融集聚和金融中心溢出均显著促进了企业进口。从传导机制看,融资成本降低和生产规模扩张是地方金融集聚和金融中心溢出促进企业进口的重要途径。异质性检验表明,地方金融集聚和金融中心溢出对非国有企业、沿海企业进口的促进作用更大;此外,地方金融集聚对不同规模和年龄企业以及加工贸易企业进口具有促进作用,而金融中心溢出仅对中上规模企业、年龄较大企业和一般贸易企业的进口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方金融集聚和金融中心溢出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进口概率,增加企业的进口种类,另外它们还促进了企业对中间品与消费品的进口。文章的研究不仅为近年来中国进口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新颖的解释,而且对当下金融供给侧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张超林  杨竹清  
基于金融地理结构视角,结合银保监会披露的商业银行网点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以企业周边银行网点数量测度企业面临的银行业竞争程度,研究银行业竞争对小微企业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周边银行网点数量增加能够显著缓解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说明银行业竞争有效发挥了普惠效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相比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网点扩张的普惠效应更强;银行业竞争的普惠效应随银企距离的缩短而强化。机制检验表明,银行网点数量的增加通过提高小微企业的长期债务融资,并降低其债务融资成本,从而缓解其面临的融资约束。进一步分析发现,银行业竞争有助于提高小微企业的投资水平和投资效率;在研究样本期内考虑金融科技的影响后,银行业竞争的普惠效应依然显著。建议金融管理部门继续推进银行市场化改革,构建多元化的银行竞争体系,加快完善中小银行的空间布局。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王宇伟  李寒舒  
文章分别使用微观和宏观层面的数据证明,小银行占比与中小企业获得融资的难度之间呈U型相关。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地区市场化程度、大银行网点密集度和中小企业活跃度的提高会使U型曲线更为平坦,代表着银行业结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力变小。可见,要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既要认识到银行业结构对其存在的影响,也不应过度依赖之。政府应进一步推动市场化改革,改善中小企业的营商环境,促进其自身发展。这样才能缩小不同规模企业间的信息成本差异,从根本上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黄志忠  谢军  
本文以2002—2010年期间深沪上市公司季度数据为基础,从区域金融发展的角度评估了宏观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效应,从企业投资层面考察了宏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文章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了企业扩张投资,通过降低企业投资内部现金流敏感性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改善了企业金融生态环境。2)区域金融市场的发展激励了企业扩张投资,营造了良好的企业金融生态环境,从而有效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压力。3)区域金融市场的发展强化了宏观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效应,优化了宏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本文的研究发现为宏观货币政策及其区域效应的传导机制提供了企业投融资层面的微观证据。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苏帆   许超  
基于银行网点分布数据和民间金融机构的工商注册登记数据,构建地理结构层面的民间金融发展指标体系,并以此研究民间金融机构围绕银行的聚集分布会如何影响银行信贷风险。研究发现,民间金融机构的地理聚集能够缓释银行信贷风险,即银行周围分布的民间金融机构数量越多、资本规模越大,银行信贷风险会越小;银行信贷风险缓释的有效性依赖于银行贷款结构和地理距离,银行贷款业务中更多的小微贷款占比、民间金融机构和银行之间更近的地理距离能够疏通民间金融对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路径。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当银行竞争力较弱且金融监管更严格时,民间金融能发挥更有效的风险缓释作用。基于此,应加大对民间金融的政策支持,鼓励民间金融与银行共生发展;制定监管条例以严格约束民间金融的业务边界;建立民间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制度。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余静文  姚翔晨  
人口年龄结构是影响宏观经济的重要因素,不仅能够通过"人口红利"影响经济增长,也能通过金融资产需求作用于金融结构,进而影响经济增长。首先,本文基于宏观数据发现人口年龄结构与金融结构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伴随老年人口占比的提高,金融结构更偏向间接融资,且以金融行为来衡量的风险偏好程度显著下降;其次,本文基于2013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从微观主体对金融资产需求的角度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对金融结构的影响机制,分析家庭人口年龄结构对风险资产参与行为及风险态度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家庭老年人口占比越高,家庭参与股票或基金投资意愿及比重越低;对于已持有风险资产的家庭,老年人口占比提高,家庭风险资产持有比重会降低。此外,家庭人口年龄结构会影响风险态度,家庭老年人口占比提升会显著降低风险偏好程度,这是其影响家庭风险资产参与行为的重要渠道。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余若涵   沈悦  
笔者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9年调查数据构建家庭住房金融化指数,考察了住房金融化对风险金融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住房金融化程度加深会降低家庭持有风险金融资产的意愿和比重,挤出作用显著,该影响在考虑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及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显示,住房金融化通过改变家庭流动性预算影响风险金融投资,金融化程度加深,家庭流动性预算收紧,风险金融投资减少。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这一挤出效应在仅拥有一套住房家庭、三线及以下城市家庭和对房地产市场持有乐观预期的家庭中表现更为明显。此外,风险偏好对投资的正向促进作用会随着住房金融化程度的加深而削弱。要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推动住房回归居住属性;灵活运用政策“工具箱”,因城施策、分类调控;持续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升风险金融投资吸引力。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王雅炯  幸丽霞  
通过建立贷款人与投资人之间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地理距离对贷款人、投资人决策的影响机制,并基于证券化产品底层基础资产数据进行验证。研究表明,贷款人倾向对与其地理距离较大的借款人开展更多的风险评估,同时倾向持有优质贷款、出售劣质资产和混合资产,导致投资人采取逆向选择策略,购买与贷款人地理距离较小的借款人的贷款。对于资质良好的贷款人,投资人会侧重评估基础资产风险;而对于资质较弱的贷款人,则会侧重贷款人的主体信用风险。为防范金融风险、促进证券化市场健康发展,应通过监管指标引导属地经营较强的中小银行开展证券化业务,建立更完善、更标准化的信息披露体系,提高大型银行的基础资产信息、中小银行和非银机构主体的信息披露程度。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赵建  李奇霖  冯素玲  
金融市场大幅动荡的直接原因往往来自流动性冲击。最近几年在全球货币政策大变局和货币供给呈现新变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受到流动性冲击的困扰越来越大,给维护系统性金融稳定和宏观审慎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以银行资产负债表调整行为探索货币供给的微观基础,构建宏观流动性的周期性纵向结构和"核心-中间-外围"的横向结构,理顺流动性冲击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基本机理,为系统性金融稳定和宏观审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我们发现来自实体需求、银行信用和监管变化的内生和外生冲击,通过引发信贷结构的变动对金融市场形成巨大的流动性冲击,冲击路线在中国特有的货币分割和信用分层结构下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征。旨在维护金融稳定的监管政策,需要理解中国独有的流动性冲击结构,站在整个宏观审慎的角度进行统筹设计,防止出现"一刀切"治理模式对金融稳定自身的扰动。这需要在深刻分析货币和流动性供需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与市场良性互动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刘志东  王立杰  
金融市场波动性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指金融资产价格偏离期均衡价值。金融市场波动性是金融市场风险的直接表现。这种波动性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市场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如何从内在本质上认清这种波动性对于合理度量和控制金融市场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宏观原因及微观机理的角度来研究金融市场波动性。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陈天鑫  李军帅  
金融制裁引发的外部金融冲击对国家金融安全具有重大影响。本文采用DAG-SVAR模型实证检验西方金融制裁对俄罗斯宏观经济的影响,结果发现:金融制裁通过主权风险渠道和信贷渠道同期影响俄罗斯股票市场;金融制裁导致俄罗斯货币贬值、物价水平上升、投资环境恶化和经济产出下降,且负面冲击具有长期持续性;金融制裁中短期内造成俄罗斯利率上升,长期内呈现显著反转效应。本文研究能够为中国防范化解金融制裁风险和维护金融安全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征信  [作者] 黄志凌  
保持宏观金融稳定是一个世界性话题,也是一个世纪性话题。而金融风险如同病毒不可能消灭,且会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技术的革新不断发生变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年来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采取了宽松货币政策,不仅使得金融市场容量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更是改变了某些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模式,从而使得中央银行维护宏观金融稳定的难度大大增加。因此,着眼于现实的许多两难抑或多难选择,决策者应该从微观金融基础上去观察思考,应该由阻断不良资产对于金融机构的威胁转向阻断高风险金融机构对于金融体系的威胁。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申明浩  谭伟杰  
聚焦金融供给地理结构视角,利用Python软件爬取经纬度信息构造企业层面邻近银行分支机构数据,实证检验银行空间集聚演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周边银行分支机构集聚能够显著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其原因在于银行集聚能够提高银企间数字信贷配置效率与企业融资能力,增加数字化投资和数字创新产出。异质性研究发现,成长、成熟型企业、民营企业、低股权融资企业,以及技术密集型企业、产业链下游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更加受益于银行空间集聚演化,同时,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强化能为该过程实现提供制度保障。此外,银行“进入-退出”流动能够促进资源有效配置,有助于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并且该效应在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中更为明显。研究结论能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精准施策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博  张晓玫  卢露  
传统金融机构对长尾群体的信贷需求存在交易成本居高不下和难以有效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使得长尾群体的信贷需求往往被边缘化。网络借贷重塑了金融组织的形态,作为信息中介,网络借贷通过信用认证机制以及信息披露机制,发挥了传统金融机构的信息聚集机制和监督功能。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本文主要关注两个问题:(1)在纯信息中介前提下,借贷平台对长尾群体软硬信息的生产、传递、监督等过程能否降低信息不对称以及交易费用?(2)长尾群体通常缺乏充足的硬信息,网络借贷能否提供某种机制,使得长尾群体能够缓解自身的融资约束?基于"人人贷"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软硬信息的披露均有助于抑制信息扭曲,提高借贷市场的信息透明度。充足的可验证硬信息会主导投资者的投标决策;对于硬信息不足的长尾群体,可通过累积自身的软信息来缓解信贷约束,借款人声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缓解融资难问题上,同时,可验证硬信息与借款人声誉存在替代效应。因此,网络借贷有望成为长尾群体实现普惠金融的一条有效路径。在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上,声誉的激励机制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主要是由于"人人贷"借贷利率的设定机制缺乏弹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