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32)
2023(14579)
2022(12165)
2021(10927)
2020(8755)
2019(19767)
2018(19087)
2017(35965)
2016(19246)
2015(20973)
2014(20439)
2013(20274)
2012(19040)
2011(17197)
2010(17366)
2009(15712)
2008(14485)
2007(12749)
2006(11518)
2005(10592)
作者
(56311)
(46815)
(46469)
(43648)
(29636)
(22790)
(20942)
(18140)
(18113)
(16585)
(16023)
(15769)
(15004)
(14635)
(14489)
(14357)
(13925)
(13710)
(13485)
(13344)
(11760)
(11520)
(11225)
(10778)
(10696)
(10379)
(10357)
(10256)
(9362)
(9257)
学科
(80774)
经济(80683)
(51952)
管理(51233)
(39041)
企业(39041)
中国(30695)
(27175)
金融(27172)
地方(26787)
方法(26039)
(25769)
(25175)
银行(25129)
(24422)
数学(22677)
数学方法(22502)
业经(19635)
(19467)
农业(18333)
环境(17523)
(17218)
(16537)
(16003)
贸易(15985)
(15441)
地方经济(13429)
(13228)
技术(12578)
(11760)
机构
学院(263814)
大学(261423)
(111210)
经济(108937)
研究(98171)
管理(96392)
理学(82137)
理学院(81073)
管理学(79819)
管理学院(79337)
中国(79167)
科学(60329)
(56757)
(52633)
(50282)
(50128)
中心(46403)
研究所(45639)
业大(42143)
农业(41122)
(40610)
财经(39368)
(35970)
北京(35963)
(35727)
师范(35502)
(35437)
经济学(34401)
(33201)
经济学院(31084)
基金
项目(180037)
科学(140810)
研究(129903)
基金(129385)
(115881)
国家(114523)
科学基金(96148)
社会(83726)
社会科(79437)
社会科学(79418)
(71855)
基金项目(69320)
自然(61394)
(60852)
自然科(59912)
自然科学(59894)
自然科学基金(58794)
教育(57248)
编号(51214)
资助(50630)
(45281)
重点(41216)
成果(40390)
(38536)
(38348)
课题(36315)
创新(36045)
发展(35807)
(35237)
国家社会(35072)
期刊
(126745)
经济(126745)
研究(80467)
中国(59032)
(49170)
学报(45345)
科学(41769)
(39440)
金融(39440)
(37385)
管理(34925)
大学(33789)
农业(32742)
学学(32002)
教育(27239)
业经(22155)
技术(20661)
经济研究(20197)
财经(19060)
(17835)
问题(16826)
(16461)
资源(13566)
科技(13322)
(13012)
(12989)
国际(12364)
世界(12335)
商业(12093)
技术经济(11976)
共检索到4133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周莹莹  
应用23个国家与地区1993-2016年的面板数据,分别对发达国家及地区和发展中国家两大经济区域,建立PVAR模型研究不同经济区域金融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双向动态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仅金融发展是碳排放变化的重要原因,碳排放对金融发展的反向作用亦非常显著,这种双向作用关系存在经济区域差异性,样本范围内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相较于发达国家及地区更明显。相比较而言,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水平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程度更深且持续时间更长,而发达国家及地区碳排放强度对金融发展的反作用表现更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赵军  王晓辰  
本文为探究中国OFDI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纳入金融发展的不同维度,通过门槛模型探究其在中国OFDI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碳排放过程中的门槛效应。本文在理论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2003~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34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整体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碳排放。从影响效应来看,结构效应促进了碳排放规模的增加,而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均不显著;(2)异质性分析表明发达国家和OECD国家FDI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更小;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FDI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更大;(3)门槛效应表明: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发展结构对FDI的碳排放效应分别存在单一门槛和双重门槛。
[期刊] 征信  [作者] 徐文成  毛彦军  屈小爽  
深入探讨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碳排放之间关系对于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河南省17个省辖市2011-2019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碳排放有显著抑制作用,且表现出双重门槛效应;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对农业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大于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农业投资在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农业碳排放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中介效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郑兰祥   高彩芹   郑飞鸿  
文章基于2010—2021年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模型、中介模型和门槛模型实证检验长三角区域绿色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域绿色金融发展有助于降低碳排放,其作用在大型及以上规模城市和创新能力较强城市中更为明显。机制分析发现,长三角区域绿色金融发展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抑制碳排放;在绿色技术创新这一传导机制中,策略性技术创新发挥着主要作用。门槛效应表明,长三角区域绿色金融发展与碳排放之间存在明显“倒U”型曲线关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宋海云  白雪秋  
为了衡量金砖国家的城镇化发展可能造成的环境损害,本文在综合借鉴STIRPAT模型和EKC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考察金砖国家城镇化发展对碳排放影响的计量模型,并对其开展了相关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对金砖国家整体而言,城镇化率、人口、人均GDP、工业化率、能源强度、能源结构等都是碳排放量的显著影响因素,但城镇化发展是导致碳排放上升的最主要影响因素;金砖国家总体的城镇化发展与碳排放之间存在"倒U"关系,但各国城镇化发展对碳排放影响的非线性关系不尽相同。中国和印度在统计上有显著的潜在"倒U"关系,而巴西、南非、俄罗斯为潜在的"正U"关系;目前各金砖国家基本都处于碳排放随着城镇化率上升而上升的阶段,总体...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军  王杰  李治国  
基于移动支付的便捷性所引致的消费规模扩张,本文构建数字金融发展影响家庭消费碳排放的一般均衡理论模型,并结合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微观数据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发展对家庭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显著增加家庭消费碳排放,且主要来源于发展型消费的增加;机制分析表明,支付便利性和工资溢价所引起的消费规模扩大以及消费倾向升级能实现上述影响;此外,居民环保意识和社会环保治理因素会积极调节数字金融发展对家庭消费碳排放的影响。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熊晓炼  陈加才  
为考察金砖国家金融发展、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本文从金融深度、金融准入与金融效率三个维度构建金砖国家金融综合发展指数,将其引入传统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双变量研究框架中,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方法对三者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金砖国家金融发展、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交互效应,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呈非对称动态关系,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为显著,且二者是金砖国家碳排放急剧增长的重要原因。碳排放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仅存在短期影响,单纯依靠能源消费或高排放难以支撑金砖国家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此外,碳减排措施亦会影响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平稳性,应采用渐进的碳减排措施缓解其对金砖国家金融和经济增长带来的可能性冲击。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孙欣   芮雪雨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一种新兴金融形态,为实现“双碳”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以2011—2021年中国279个城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基准回归模型、面板门槛模型以及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城市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强度,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和异质性;数字普惠金融会因自身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和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不同对碳排放强度产生非线性影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寿国  宋宝东  
文章基于Hansen提出的面板门槛模型,选取2000—2015年西部各省份金融发展与碳排放相关数据,分别以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作为门槛变量,研究了金融发展对于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城镇化水平作为门槛变量,金融发展对碳排放影响存在双门槛,具体表现为城镇化水平较低时,金融发展促进碳排放;城镇化水平较高时,金融发展抑制碳排放。以经济发展作为门槛时,整体上金融发展抑制了碳排放增长,但对碳排放影响存在单门槛,表现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金融发展对于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减弱。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及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陈碧琼  张梁梁  
在借鉴国内外研究金融发展和低碳经济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基于STIRPAT模型的空间动态面板模型,运用空间系统GMM重点探究了包括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等多个因素对我国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和金融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金融规模壮大促进碳排放量增加,同时降低碳排放强度;金融效率提升对碳排放的影响方向与金融规模相同,但本地增长效应明显小于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若杨  文俊  
金融发展对于收入差距有着重要影响,但是传统研究通常只分析金融某一个或两个维度的发展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事实上金融发展存在多个维度,只考虑金融某一个维度的发展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得到的结果可能存在片面性。文章以东亚国家为例,从金融准入、金融深化、金融稳定和金融自由化四个维度考察金融发展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对东亚地区而言,金融准入、金融深化和金融稳定的提高均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与其发展阶段相适应金融自由化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而其发展阶段不相适应金融自由化则会扩大收入差距。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子烨  张颖  顾雪松  
基于2005-2019年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11个地级市的城市面板数据,测算了各城市的人均CO2排放量,建立了包含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在内的扩展STIRPAT固定效应模型,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地区金融发展对人均CO_2排放量的作用机制和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金融规模扩张促进了房价提升,推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影响传统制造业的布局迁移,从而抑制碳排放;(2)提升金融效率为工业企业扩张提供了融资便利,产生的规模效应促进了碳排放;(3)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不明显;(4)京津冀城市群的碳排放之间存在着负反馈效应,不利于城市群环境治理的协调发展;(5)与本地效应相比,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对邻近城市碳排放影响的方向一致,但强度较弱。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加快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强化对绿色创新的信贷支持、坚定淘汰过剩产能等建议。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子烨  张颖  顾雪松  
基于2005-2019年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11个地级市的城市面板数据,测算了各城市的人均CO2排放量,建立了包含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在内的扩展STIRPAT固定效应模型,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地区金融发展对人均CO_2排放量的作用机制和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金融规模扩张促进了房价提升,推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影响传统制造业的布局迁移,从而抑制碳排放;(2)提升金融效率为工业企业扩张提供了融资便利,产生的规模效应促进了碳排放;(3)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不明显;(4)京津冀城市群的碳排放之间存在着负反馈效应,不利于城市群环境治理的协调发展;(5)与本地效应相比,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对邻近城市碳排放影响的方向一致,但强度较弱。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加快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强化对绿色创新的信贷支持、坚定淘汰过剩产能等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爱东  刘文静  曾辉祥  
采用IPCC关于碳排放的测算方法,聚焦十国对华反倾销的涉案产品及涉案行业,测算了1995—2011年间我国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8个制造业分行业的碳排放量,结果显示反倾销涉案行业碳排放量和被诉倾销案件数量之间存在一致的态势走向。接着,通过计量回归模型分析了碳排放量与能源效率、产业结构系数及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分析发现:人均制造业增加值是制造业碳排放的主要促进因素,而产业结构系数和能源效率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并不明显。由此,提出了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以期通过降低碳排放的途径,为我国出口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更好应对国外反倾销提供普适性对策。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尤志婷  彭志浩  黎鹏  
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是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基于作用机理分析,以绿色信贷、绿色产业投资、绿色债券为例,使用2009—2019年30组省级数据从整体与区域两方面对绿色金融的碳减排效果进行考察。研究发现,整体分析中各绿色金融业务发展都有显著减排效果,但在交互项中绿色信贷与绿色债券组合表现出负调节效应,其余组合为互补效应。区域分析中,西部地区绿色产业投资减排效果较强,绿色信贷偏弱;中部地区绿色债券对区域碳排放未产生显著影响,互补效应也只存在绿色信贷与绿色产业投资间;东部地区单一或交互项与区域碳排放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减排效果最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