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536)
- 2023(18308)
- 2022(15574)
- 2021(14510)
- 2020(12184)
- 2019(27765)
- 2018(27402)
- 2017(52570)
- 2016(28544)
- 2015(31943)
- 2014(31783)
- 2013(31649)
- 2012(29434)
- 2011(26755)
- 2010(27070)
- 2009(25154)
- 2008(23978)
- 2007(21256)
- 2006(19038)
- 2005(17232)
- 学科
- 济(115224)
- 经济(115102)
- 管理(79885)
- 业(79160)
- 企(62457)
- 企业(62457)
- 方法(48299)
- 数学(41979)
- 数学方法(41571)
- 中国(39210)
- 农(34692)
- 财(30626)
- 融(29333)
- 金融(29332)
- 银(29011)
- 银行(28942)
- 地方(28876)
- 行(27979)
- 贸(26670)
- 贸易(26650)
- 业经(26234)
- 易(25983)
- 制(24709)
- 学(24149)
- 农业(22703)
- 务(18618)
- 财务(18541)
- 财务管理(18506)
- 技术(18480)
- 环境(18304)
- 机构
- 大学(406938)
- 学院(406055)
- 济(165299)
- 经济(161731)
- 管理(156231)
- 研究(141594)
- 理学(134338)
- 理学院(132812)
- 管理学(130570)
- 管理学院(129852)
- 中国(111265)
- 京(87887)
- 科学(87683)
- 财(77496)
- 农(73893)
- 所(72506)
- 研究所(65864)
- 中心(65173)
- 业大(63576)
- 财经(61409)
- 江(60168)
- 农业(58188)
- 北京(56137)
- 经(55771)
- 范(52992)
- 师范(52374)
- 院(50982)
- 经济学(49902)
- 州(49442)
- 财经大学(45633)
- 基金
- 项目(272388)
- 科学(212089)
- 研究(196375)
- 基金(195736)
- 家(172377)
- 国家(170920)
- 科学基金(144802)
- 社会(123130)
- 社会科(116851)
- 社会科学(116820)
- 省(106979)
- 基金项目(103956)
- 自然(94499)
- 自然科(92238)
- 自然科学(92212)
- 自然科学基金(90544)
- 划(90310)
- 教育(89497)
- 资助(81159)
- 编号(79809)
- 成果(64603)
- 发(61397)
- 重点(61341)
- 部(59637)
- 创(56499)
- 课题(55428)
- 创新(52776)
- 科研(52270)
- 教育部(50522)
- 国家社会(50302)
- 期刊
- 济(182551)
- 经济(182551)
- 研究(123805)
- 中国(81578)
- 学报(68411)
- 农(67551)
- 科学(60563)
- 管理(57033)
- 财(56561)
- 大学(50971)
- 融(49484)
- 金融(49484)
- 学学(48095)
- 农业(46118)
- 教育(44427)
- 技术(33393)
- 业经(31380)
- 财经(29783)
- 经济研究(29743)
- 经(25410)
- 问题(24695)
- 业(23898)
- 贸(20829)
- 理论(20343)
- 图书(20193)
- 科技(19880)
- 技术经济(19339)
- 商业(19092)
- 实践(18504)
- 践(18504)
共检索到6152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赵爽 王昱 王晓娜
中国出口产品往往面临量高而质低的困境,这直接导致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往往只能定位在较低的价格。本文使用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匹配所得的微观数据,从产品层面出发测算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结合行业层面间接融资渠道测度的金融发展指标,运用非参数分位数面板研究发现:(1)金融发展对出口产品质量存在非线性异质影响且影响模式显著不同,在高分位处呈现“倒N型”特征;(2)在不同分位点处存在差异化的最优金融发展水平,并随分位点下降而降低;(3)非东部地区、高技术产品的质量对金融发展的敏感程度更高,而对低分位产品质量促进作用更大。本文结论表明,区域金融发展宏观调控应考虑到企业自身产品质量水平影响。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张铭心 汪亚楠 郑乐凯 石悦
基于中国数字金融发展数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以及中国海关数据,系统性地考察了数字金融发展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显著提高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其中,数字金融对民营企业和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更大。在机制分析方面,数字金融的发展主要通过提高企业管理营运资本的效率和缓解营运资本的融资约束等渠道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另外,数字金融强化了正规制度及非正规金融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金融发展摆脱了对地区信任感及合作观念等社会心理的依赖。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刘广威 张铭心 郑乐凯 袁征宇
以城市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地方金融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竞争,增加了金融服务业中间品的有效供给。本文基于工业企业数据库、海关数据库和银行分支机构数据等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金融发展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1)基准回归显示,地方金融发展显著提升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2)中介效应检验显示,地方金融发展主要通过提高企业的研发和创新水平这一渠道提升出口产品质量。(3)异质性回归显示,地方金融发展对非国有企业、东中部地区企业和一般贸易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促进作用更强。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袁瀚坤 韩民春
数字经济日益成为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基于异质性企业理论框架,构建了包含数字经济发展因素的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内生选择模型,诠释了数字经济发展影响产品质量升级的内在机理,并使用2007—2016年海关数据库中企业-产品数据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第二,数字经济发展因要素密集度、地理位置和企业性质的差异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呈现不同特征。其中,数字经济发展主要提升了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东部地区、非国有以及非垄断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第三,企业成本与企业生产率渠道是数字经济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减少企业生产成本以及提高企业生产率促进出口产品质量。第四,数字经济发展除了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外,还进一步影响企业内部出口产品质量的调整,具体表现为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内非核心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效果高于核心出口产品,优化了出口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研究结论为我国建设贸易强国提供了新的视角。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奕辉
本文基于微观及宏观数据,实证分析跨境电商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效应及存在的企业异质性。研究发现:无论是个体固定效应还是双向固定效应下,跨境电商发展水平均对出口产品质量带来显著的正向影响,且通过内生性和稳健性分析后结果依然成立;从企业异质性角度来看,跨境电商发展水平对中小型企业、成长期企业、国有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且在不同地区下跨境电商均促进出口产品质量提升。为更好地持续提升我国出口产品质量,文章提出优化企业结构、引导加强品牌建设、建立国际标准体系、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等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陈晓华 沈成燕
本文基于Feenstra&Romalis(2013)整理的各国出口数据,首先运用生存概率法分析各经济体SITC4位码产品的出口持续性,进而借助工具变量2SLS模型,首次就出口持续时间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论与启示有:发达经济体产品出口持续时间对出口产品质量作用表现为"高质稳进"型正效应,而对于发展中经济而言,过长的出口持续时间则意味着产品质量的"低端锁定"和"低端下滑";出口过度依赖传统优势产品和"质量革新惰性"是近几年中国出口产品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执行出口技术复杂度赶超战略有利于发展中国经济体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空间型地理接近"不一定能够促进一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制度型地理...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伟康
如何发挥数字贸易的赋能作用增强我国出口贸易竞争力,实现贸易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推进贸易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本文在构建并测算数字贸易发展水平和出口产品质量水平的基础上,就数字贸易发展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数字贸易发展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提升会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效应,同时也能够通过对外开放度的中介机制作用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提升产生间接影响,且对外开放度的中介效应表现为部分中介效应;与此同时,省域经济规模、产业结构、金融深化、研发创新投入、建有自贸区都会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研发创新投入对出口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最强,而省域经济规模和金融深化对出口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最后本文从重视数字贸易发展、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升贸易企业数字化水平、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清萍 鲍晓华
将银行信贷和商业信贷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使用中国2000-2006年的企业—产品—目的地—年份的四维出口数据,研究融资约束与金融发展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银行信贷和商业信贷均制约着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高,而地区金融发展能够同时改善两种融资约束并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产生积极影响,并且金融发展对于私营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效应最为明显,国有企业其次,外资企业最小。研究结论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出口长期锁定于低端产品的现状,而且为相关部门金融改革和对外贸易政策提供了实证支持。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邹俊毅 周星
以我国对美出口的产品质量作为研究切入点,使用11年的细分产品数据(HS10)分析了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三大产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实际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美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对美出口的产品质量存在明显的分化趋势,汇率波动对我国三大产业出口产品质量影响显著但作用不同。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杨逢珉 程凯
在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形成的战略背景下,研究贸易便利化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2007~2015年CEPII数据库中行业层面的贸易数据测算了出口产品质量,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贸易便利化与出口产品质量的关系。研究发现:贸易便利化通过降低出口企业的贸易成本,一方面促使企业选择以低价竞争策略替代质量竞争策略,从而产生替代效应抑制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另一方面又使出口企业获得成本优势,促使其选择扩大出口规模,进而产生收入效应以提升出口产品质量。然而贸易便利化对出口产品质量却总体表现为抑制作用,但是随着进口国收入水平的降低,贸易便利化对出口产品质量的抑制作用逐渐降低,最后对出口产品质量表现为促进作用。此外,贸易便利化对质量越高的出口产品抑制作用越明显。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程凯 杨逢珉
采用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PSTR)在非线性框架下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1)非线性模型比线性模型更适用于FDI、OFDI与出口产品质量的变动关系研究。(2)FDI和OFDI对出口产品质量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而且OFDI的提升作用要大于FDI。(3)人民币实际汇率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偏向于短期性并且呈显著的非线性正向影响。另外,出口目的国GDP的影响偏向于长期影响,外商直接投资介于长短期之间。因此,政府应该继续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战略,即通过税收优惠、简化审批程序等方式来扩大"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规模,以达到两者合力促进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目的。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何欢浪 铁瑛 张娟
本文研究了城市服务业发展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在理论层面拓展了Kugler和Verhoogen(2012)的理论模型,提出服务业发展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两大微观机制,即"分工效应"和"工资溢价效应"。在实证层面利用城市统计年鉴与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匹配,在细化的城市-企业维度上进行了相应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服务业发展整体上促进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这一促进作用通过"分工效应"和"工资溢价效应"实现。城市服务业发展对资本密集型企业和高生产率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有更强的促进作用。我们的发现
关键词:
城市 服务业发展 出口产品质量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刘怡 耿纯
本文运用2002-2007年间海关统计数据库和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匹配数据,研究出口退税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与以往研究出口产品质量的文献不同,本文将无进口中间产品的一般贸易作为处理组,与不受退税和关税影响的加工贸易出口进行比较,从而剔除贸易自由化的影响。本文的实证分析显示,企业和产业层面的证据都表明出口退税加剧了市场竞争,导致出口企业的成本加成下降,促使企业通过提高研发投入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具体而言,出口退税率每提高1%,一般贸易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比加工贸易高出考察期内企业出口产品平均质量水平的3.69%。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沈净瑄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对于加强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以及推动我国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6-2020年我国省际层面的数据,探讨共建“一带一路”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从而提升出口产品质量。通过合成控制法进一步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建设对于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在空间上存在不对称性。鉴于此,应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出口补贴、税收优惠、专项资金支持等配套性的政策,降低企业融资约束水平,鼓励企业扩大出口,提高出口产品质量。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尚冰冰 杨纪红
产品质量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体现,新发展格局下进口高质量中间品是提升我国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研究我国中间品进口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中间品进口规模以及进口中间品与本国自产中间品的技术差距同出口产品质量之间都呈倒U型特征。分样本检验结果显示:来源于发达国家的中间品,其技术差距与出口产品质量负相关;来源于发展中国家的中间品,其技术差距与出口产品质量正相关。进行稳健性检验以及处理了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据此,提出要持续优化进口产品结构、加强自主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中间产品进口 出口产品质量 技术差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