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30)
2023(14886)
2022(12670)
2021(11523)
2020(9797)
2019(22506)
2018(21752)
2017(41715)
2016(22317)
2015(25133)
2014(25174)
2013(25062)
2012(24120)
2011(22092)
2010(22872)
2009(21650)
2008(20882)
2007(19042)
2006(17215)
2005(16271)
作者
(65825)
(54756)
(54606)
(52368)
(35080)
(26374)
(25113)
(21269)
(20950)
(19870)
(18798)
(18267)
(17625)
(17541)
(17329)
(17209)
(16090)
(16033)
(15935)
(15884)
(14114)
(13533)
(13336)
(12711)
(12532)
(12347)
(12210)
(12113)
(11215)
(10952)
学科
(112940)
经济(112833)
管理(59035)
(56764)
(44223)
企业(44223)
方法(39345)
中国(36087)
数学(34356)
数学方法(34064)
地方(30816)
(28637)
金融(28635)
(28213)
(26918)
(26915)
银行(26878)
(26097)
(23113)
业经(23060)
(22982)
贸易(22961)
(22285)
(21861)
农业(19236)
地方经济(17027)
理论(15130)
环境(14877)
(14749)
(14673)
机构
大学(325661)
学院(324632)
(147233)
经济(144212)
研究(120582)
管理(117112)
理学(97977)
中国(96811)
理学院(96790)
管理学(95277)
管理学院(94634)
(70292)
科学(70041)
(69782)
(62545)
研究所(55906)
(55437)
中心(55417)
财经(53465)
(51946)
(48273)
经济学(47478)
北京(45540)
业大(44403)
(44009)
师范(43596)
农业(42937)
经济学院(42607)
(42411)
(41480)
基金
项目(200661)
科学(156745)
研究(150081)
基金(143794)
(124179)
国家(123102)
科学基金(103874)
社会(96604)
社会科(91703)
社会科学(91677)
(78796)
基金项目(74602)
教育(68008)
(65510)
自然(62822)
自然科(61323)
自然科学(61303)
编号(60923)
自然科学基金(60192)
资助(59798)
成果(51518)
(49208)
重点(45799)
(44751)
课题(43193)
(41413)
国家社会(40365)
发展(40293)
(39674)
创新(38874)
期刊
(175112)
经济(175112)
研究(108246)
中国(73700)
(54996)
(51877)
学报(49251)
(45886)
金融(45886)
科学(44669)
管理(44352)
大学(37376)
教育(36559)
学学(34764)
农业(34100)
经济研究(29320)
技术(28487)
财经(27867)
业经(26387)
(24122)
问题(22972)
(20663)
(18611)
国际(18359)
技术经济(17757)
世界(17384)
统计(16250)
图书(16032)
理论(15839)
商业(15164)
共检索到5306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义奇  
纵向社会结构下政府的超强控制能力与人格化交易习俗下市场基础的薄弱,决定了政府角色在中国金融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政府在金融发展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是并存一体的,政府在促进现代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市场活力弱化、现代银行先天不足等问题。当消极因素的逐渐积累直至其占上风时,政府就有退出金融市场的激励。但是,受社会经济基础条件的制约,政府无法实现完全退出。在此情况下,政府应该在干预金融中趋利避害,以推动市场金融的发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何爱平  
传统发展经济学包括早期发展经济学以及20世纪60年代以后兴起的新古典主义思路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但都存在缺陷。应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吸收新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开展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从利益关系、主体行为、制度安排、激励结构等方面建立发展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般理论分析框架,并针对发展中国家现实问题确立研究内容。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江春  许立成  
本文运用125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首次系统地检验了金融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我们研究发现,金融利益集团的力量对金融发展有着显著稳定的负面作用,即使我们控制了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传统以及地理禀赋等因素,结果仍然是显著而稳定的。同时,我们研究还发现,金融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逻辑。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检讨中国既有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路径。本文的结论是:加大开放的力度,削弱金融利益集团的影响,构建竞争性的银行业结构将有利于中国金融的良性发展。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朝科  王宝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大背景下,党中央提出的一项旨在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研究乡村振兴的出发点,乡村振兴可以抽象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以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作为研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起点,以"使用价值空间"为核心范畴,将乡村振兴过程抽象为一个"完全使用价值空间"在数量上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的动态过程,由此构建一个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分析框架。以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既定的前提条件,从我国"三农"问题的现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中探索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政策选择。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金永军  陈柳钦  万志宏  
就地方债发行的法理基础、制度约束以及地方债属性而言,地方债趋同于公司债而非国债。我国在地方债发行的法理基础和相关配套约束制度缺位的前提下,2009年发行的地方债实质是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国有银行等多方博弈的短期制度均衡,其发行制度和市场表现必然趋同于国债。完善我国地方债发行制度的现实路径应分两步走,即先完善地方债发行配套制度支持,后确立地方政府相对独立的财权。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达  
文章利用相关的新政治经济学理论,在强调利益异质性的基础上,借助 Hibbs(1977,1987)的派系政治周期模型与 Becker(1983)的利益集团理论,提出独立的 Hibbs Becker模型(以下简称H B模型)来分析由于决策层偏好的不同而导致的中国各阶段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同价值取向,以及不同时期相关利益集团相互之间的不同压力对决策层偏好变动的影响,为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变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奕涵  沈伯平  
在平台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的转变与重构并不同步,制度体系建设和完善的速度往往落后于平台发展状况,其典型表现是政府制度供给滞后。基于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对这一问题的本质与现实原因进行探究。在本质上,政府制度供给滞后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调整优化的过程在现实经济层面的反映,是制度变迁的一个环节,是规制者和被规制者互动博弈过程中产生的“制度非均衡”状态。在现实原因上,平台经济的发展过程和内生特性、政府对制度安排的综合考虑过程以及平台企业和其他利益攸关者的参与共同导致了政府制度供给滞后。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构建起以政府为主导,平台企业、消费者、劳动者等利益攸关者广泛参与的治理框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综合运用好规制与监管手段,提升治理效能;第二,平台企业必须落实主体责任,承担相应的自我规制职能,形成政府规制与产业自我规制协调互动的规制与监管体系;第三,其他利益攸关者需要共同参与,形成社会监管合力。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鲁春义  丁晓钦  
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经济金融化成为国内外学界关注的焦点。文章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指出了金融化的本质在于资本积累演变为资本脱离剩余价值的生产与交换而通过金融系统实现增殖的过程,进而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异质性主体的非对称演化博弈模型,揭示了非金融主体与金融主体之间从普通经济关系到金融关系的动态演变过程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经济主体之间的动态关系演变表现为非金融企业主要通过金融活动获取利润,金融企业则关注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并将普通家庭纳入其体系使之成为新的利润源泉,而普通家庭则被迫接受强势经济主体的二次分利,这些关系的变化将导致一国经济的金融化乃至金融危机。(2)经济发展状态取决于金...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袁文平  袁芸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首次将合法的劳动收入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相提并论 ,并指出“对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都应得到保护”。这是我们党在新世纪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创造性发展。这一理论创新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 ,同时也是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 ,还是现阶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现实需要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宋冬林  郭建辉  
我国大型互联网企业当前大举进军金融领域,深入拓展金融业务,其经营活动金融化日益显著。作为私有企业,大型互联网企业资本的逐利性使其对开展金融业务实现金融化改造有着狂热的渴求和不竭的动力,这也构成了其金融化的动因和本质。通过金融化活动,大型互联网企业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带来了诸多挑战与困难。因此,进一步规范和监管大型互联网企业金融化行为,预防和隔断技术风险、垄断风险和监管风险,对保障金融平稳安全运行,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亚伟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利润率的经验考察大多针对非金融部门或整体经济,有关金融部门利润率的专门研究相对较少。不同于固定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和税后利润率等角度,拓展利润率更能反映金融企业自有资金的收益状况,并适用于金融部门与非金融部门的利润率比较。中国金融部门的拓展利润率自21世纪初期以来持续高于非金融部门,此利润率对比状况与资本积累的金融化演变图景相切合。近年来,金融部门的拓展利润率虽呈现下降趋势,但依然在波动中明显高于非金融部门,这意味着资本积累仍有继续金融化的风险,从利润率着手的研究则蕴含着促进资本自动回归非金融领域的可能性。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杰  
本文旨在为人们解读国家通过注资方式推动国有银行改革的意图与绩效提供一个金融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其主要命题与观点大致有 :第一 ,政府推动下的银行改革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那就是一般都受到某种外部因素的刺激并追求短期见效的效果 ;第二 ,在微观经济基础未能得到有效调整的情况下 ,单方面改变银行资本结构的行动注定会无功而返 ;第三 ,国有银行制度在世界范围普遍存在 ,且不乏有效运作的例证 ,通过人为方式降低国有银行比例以提高整体银行效率是一种逻辑误导 ;第四 ,中国国有银行低效率运行的根源不在出资人本身 ,而在于出资人获取回报的特殊经济流程 ;第五 ,若考虑到被巴塞尔协议剔除的一些无形资产可以在国有银...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高帆  
新农村建设是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一个积极回应,它包含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两个层面。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出发,在经济增长方面,户籍、土地、保障等制度性因素制约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流转,从而对劳动生产率提升和农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在社会福利方面,农民的数量优势没有转化为谈判优势,对市场价格和政策制定的影响力较小,其社会福利获取以及发展程度处于不利地位。据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对相关制度性、组织性因素进行完善和改革,部分农民的真正流转和留守农民的自发组织将尤其重要。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罗皓文  葛浩阳  
新帝国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强化了垄断资本主义对全球经济的控制和掠夺,给全球经济治理带来了诸多困境。当前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是由以美国为代表的新帝国主义所主导的,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球经济治理,在本质上是为国际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其所遵循的治理逻辑是资本的逻辑。资本的掠夺扩张逻辑导致了全球经济治理的困境。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将随着美国新帝国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衰落、消亡、终结和反霸权力量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的群体性崛起,向着更加公平公正、利益分配更加均衡的方向变革,从而最终走出困境。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从理论上回应了这一困境,并在实践层面展示了变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现实性。"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经济治理的实践中,推动了治理理念与逻辑的变革,促进了新的国际生产关系的形成,实现了对资本的有效规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严宏  田红宇  祝志勇  
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是转型期完善农村治理的核心,本文基于新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审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的理论逻辑和现实基础,认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应该通过"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基础、第三方推动、农户参与"的多主体参与机制,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的制度供给,协调农村公共产品各供给主体之间的利益,优化激励机制设计,促进激励相容,提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绩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