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241)
2023(17714)
2022(15107)
2021(13951)
2020(11569)
2019(26241)
2018(26031)
2017(48872)
2016(26195)
2015(29358)
2014(29146)
2013(28835)
2012(26725)
2011(24082)
2010(24578)
2009(22592)
2008(21175)
2007(18919)
2006(16914)
2005(15230)
作者
(77159)
(63915)
(63678)
(60123)
(40798)
(30648)
(28816)
(24948)
(24413)
(22927)
(21959)
(21658)
(20447)
(20423)
(19862)
(19682)
(18992)
(18636)
(18338)
(18274)
(16060)
(15799)
(15518)
(14686)
(14453)
(14328)
(14230)
(14095)
(12894)
(12704)
学科
(106020)
经济(105922)
(77320)
管理(77022)
(64210)
企业(64210)
方法(42361)
中国(35997)
数学(35740)
数学方法(35307)
(29310)
地方(28567)
(28341)
金融(28340)
(27453)
银行(27402)
(26492)
业经(26202)
(25649)
技术(24728)
(23712)
(21833)
农业(20553)
理论(18981)
(18302)
贸易(18280)
(17671)
环境(17179)
(16856)
(16582)
机构
学院(368278)
大学(367781)
(144516)
管理(143956)
经济(141108)
研究(128404)
理学(123376)
理学院(121932)
管理学(119713)
管理学院(119048)
中国(101382)
科学(80825)
(80321)
(66497)
(64988)
(60874)
中心(59882)
研究所(59157)
(55966)
业大(55040)
财经(52390)
北京(51505)
(50561)
师范(50026)
(47584)
农业(47309)
(47096)
(46190)
经济学(42386)
技术(41648)
基金
项目(250848)
科学(197324)
研究(184016)
基金(179614)
(157381)
国家(156011)
科学基金(133841)
社会(114076)
社会科(108162)
社会科学(108137)
(100149)
基金项目(95827)
自然(87339)
自然科(85315)
自然科学(85299)
(84129)
教育(84106)
自然科学基金(83774)
编号(75045)
资助(72987)
成果(60518)
(57436)
重点(57044)
(55532)
(53784)
课题(53055)
创新(51246)
科研(47577)
国家社会(46379)
项目编号(46073)
期刊
(163232)
经济(163232)
研究(111791)
中国(79827)
学报(57866)
管理(55709)
(55147)
科学(54659)
(48751)
教育(46563)
(44369)
金融(44369)
大学(43726)
学学(40905)
农业(38217)
技术(35676)
业经(27487)
经济研究(25430)
财经(24797)
(21185)
(20613)
科技(20474)
问题(20394)
图书(20355)
技术经济(19138)
理论(17970)
资源(17017)
现代(16861)
实践(16489)
(16489)
共检索到5630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元萍  杨哲  赵仡  
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的交互作用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至关重要,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将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视为两个子系统,对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耦合协调度在我国不同省份具有显著差异,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大部分省份的技术创新能力滞后于金融发展水平,两个系统协调发展的良性机制尚未形成。据此建议各省份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从金融供给侧或技术供给侧寻求着力点,通过复合系统良性运转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永楠  葛鹏飞  周伯乐  
基于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样本数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揭示中国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差异性事实。研究发现:(1)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在逐年缓慢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创新的不断提升。东北、华北、华南、华东、西南地区为中度耦合协调,华中和西北处于低度耦合协调,仅有东北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城市规模和耦合协调度成正比,不同城市规模间表现出较大差异。(2)耦合协调度在地区间的差异占整体差异的48.7%,尤其是华东、华南与西北、西南、东北之间。城市规模间的差异占整体差异的84.18%,同一城市规模内部差异较小。基于系统论视角,研究结论为落实创新驱动经济绿色发展战略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政策支撑。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蒋文莉  黄何  蔡盼心  陈相  
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对2008年—2018年珠三角九市各城市子系统的综合得分与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从时序角度来探讨三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状况及其分布特征。研究发现,珠三角九市在十一年间的生态-经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度变化相对稳定,整体呈现耦合协调度"中间高,周围低"的空间特点;从协调发展及滞后类型可知,处于濒临失调衰退类型的城市常常属于生态滞后型,而处于中度或轻度失调衰退类型的城市常处于科技滞后型,各城市突破失调状态的瓶颈不同。未来需实现生态、经济、科技深层次的联动合作,促进创新区域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佳雯  郭彬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重要主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发显著。本文基于2008—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研究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同时基于地理邻近视角探析其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相关性、集聚性。研究结果表明,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高耦合协调度且时间上持续上升,空间上整体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特征。此外,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具有空间正自相关关系,不同聚集区在时空演变中表现出一定的收缩和扩张。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孙畅  王湛  刘嘉琦  
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金融的协调高效发展对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引入时序立体数据因子分析法,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金融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08—2018年全国统计数据构建两系统耦合协调模型,试图从宏观角度探究这一时期绿色金融与绿色技术创新耦合发展态势。研究发现,2008—2018年,我国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金融长期处于拮抗耦合状态,而绿色金融长期发展滞后是制约两系统耦合度提升的重要因素。进一步研究表明,绿色金融内部结构失衡是导致绿色金融长期滞后的关键所在。据此,提出要优化绿色金融结构、加强绿色风险控制、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多管齐下提高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推动两系统协调优质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华春  张灿  
基于五螺旋理论,评价2008—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时空分布规律。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影响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各省份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度呈逐年上升态势,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特征;在直接效应层面,市场化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城镇化水平能有效促进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上升,产业结构高级化则抑制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水平提升,财政自主度未对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产生影响。基于此,提出提升中国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张林  李雨田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机理,然后构建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系统耦合协调模型,并以中国内地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市2002-2012年的面板数据对两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不佳,60%以上省份的系统耦合协调度呈下降趋势;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整体上呈现出以东北-西南为脊背的"中线隆起、两侧塌陷"的分布特征,东部地区失衡现象更为严重;失衡的原因具有省际差异。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认为,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不能仅单纯地提高金融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更重要的是创新金融与科技耦合互动的方式和路径,提高两者的融合质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艳  赵田田  舒泰一  
使用中国2010—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用熵权法构建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运用修正后的耦合协调模型和莫兰指数分析二者的协调发展水平及空间相关关系,进而用PVAR模型分析二者的交互响应。得出以下结论:(1)2010—2020年我国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协调发展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省域间耦合协调程度存在显著空间差异,呈现东高西低的阶梯式分布。(2)从莫兰指数来看,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显著空间正相关关系。2020年,东、中、西部的差距明显缩小,各地区更为协调发展。(3)短期内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但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仅短期作用明显,长期的正向影响不明显。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绿色金融具有促进作用,但具有时滞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艳  赵田田  舒泰一  
使用中国2010—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用熵权法构建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运用修正后的耦合协调模型和莫兰指数分析二者的协调发展水平及空间相关关系,进而用PVAR模型分析二者的交互响应。得出以下结论:(1)2010—2020年我国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协调发展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省域间耦合协调程度存在显著空间差异,呈现东高西低的阶梯式分布。(2)从莫兰指数来看,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显著空间正相关关系。2020年,东、中、西部的差距明显缩小,各地区更为协调发展。(3)短期内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但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仅短期作用明显,长期的正向影响不明显。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绿色金融具有促进作用,但具有时滞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霍远  王盛兰  
本文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对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两个系统进行评价,并借助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区(除西藏外)2004-2013年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耦合协调发展度在样本期内有递减趋势,且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空间分布特征。文章进一步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探讨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协调发展的驱动机制。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周兵   李艺  
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耦合协调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选取2000—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算低碳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碳经济发展整体表现为稳定上升的趋势,且呈现“东高、中平、西低”的分布格局;省域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耦合协调主要呈现高耦合协调度,且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递减;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对低碳经济发展具有正向影响,同时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对低碳经济发展产生空间溢出效应。基于上述结果,为进一步优化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协调发展和助力低碳经济发展,应注重“绿色”和“蓝色”资源优势,实施差异化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以“空间治理”为抓手,促进区域绿色金融和技术创新协调发展;完善协同政策,有效提升新质生产力;加强区域空间重塑,充分发挥耦合协调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琦  汤放华  
构建了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函数,测算了2000—2013年洞庭湖区的耦合度、协调度和综合发展值,并对测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序的动态演变上看,2000—2004年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状态为中度失调,2005年开始转入基本协调,2009年实现中度协调。2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岳阳于2008年最早实现中度协调状态,常德和益阳则分别于2009年、2010年达到中度协调。虽然近14年来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离高度协调状态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经济社会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之间的矛盾是制约整体协调发展水平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勇  吴孟思  
碳达峰碳中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战略任务,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两大任务的重要支撑。文章通过构建绿色技术创新、碳减排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我国30个省份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测算了三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并进一步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均值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绿色技术创新未能与碳减排、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未能发挥对三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有效支撑;研发投入强度、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调控能力和金融发展水平是提高耦合协调度的推动因素,而绿色发明申请占比未起到促进作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尹君锋  石培基  黄万状  石志浩  李雅丽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与区域协同发展研究视角,通过构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LISA时间路径、LISA时空跃迁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2013—2019年甘肃省86个县域单元两者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全省县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相似性,均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发展态势。其中,河西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高。河西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处于全省首位,陇中地区与陇东南地区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全省各县域在基本失调类型和基本协调类型中乡村振兴发展滞后型均占大多数,不存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型。(2)县域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的平稳性,在局部空间依赖方向和空间增长过程中具有波动性较弱特征,受周边邻近城市溢出效应或虹吸效应相对较弱。县域自身耦合协调度受相邻县域的溢出效应影响程度较小,整体呈现出的高增长或低增长趋势较为明显。耦合协调度的局部空间关联格局保持在一定的稳定态势,多数县域未发生跃迁,空间格局呈现出一定的转移惰性与路径依赖特征。(3)县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在空间上差异较大,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消费差距、产业二元性水平不利于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调控水平对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志强  韩纯  余慧  王俊帝  
公园、人口、建设用地、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新时代高质量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运用系统分析视角,将四者纳入统一复合系统,引入耦合协调理论及模型,以我国东部沿海五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探究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复合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具有阶段性特征,经历“加速发展-稳步提升”;各城市群发展呈南高北低的格局,差距先扩大后缩小。(2)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由濒临失调向耦合协调演变,人口、用地是长期保障,经济、公园是后发动力。(3)针对“齐头并进型”“人口-经济主导型”和“土地-经济主导型”三类城市群提出优化策略,为实现城市“人-城-境-业”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