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60)
2023(11433)
2022(9507)
2021(8399)
2020(6731)
2019(15306)
2018(14630)
2017(28403)
2016(15053)
2015(16534)
2014(16284)
2013(16294)
2012(15397)
2011(14111)
2010(14473)
2009(13474)
2008(12267)
2007(10998)
2006(10093)
2005(9433)
作者
(43786)
(36563)
(36397)
(34352)
(23151)
(17489)
(16367)
(14101)
(13967)
(12903)
(12514)
(12148)
(11714)
(11610)
(11562)
(11480)
(10642)
(10526)
(10359)
(10355)
(9227)
(8889)
(8855)
(8479)
(8251)
(8137)
(8059)
(7984)
(7444)
(7230)
学科
(73968)
经济(73908)
(41802)
管理(37826)
(29609)
企业(29609)
中国(28211)
方法(26671)
(26494)
金融(26494)
地方(24335)
(24329)
银行(24297)
数学(24213)
数学方法(24068)
(23700)
(21769)
业经(16795)
(16458)
农业(15939)
(14700)
(13294)
贸易(13277)
地方经济(13178)
(12830)
(12313)
(11609)
环境(11491)
中国金融(11255)
技术(10360)
机构
学院(213722)
大学(209930)
(99144)
经济(97331)
研究(79152)
管理(77495)
中国(66138)
理学(65771)
理学院(65000)
管理学(64061)
管理学院(63666)
科学(45751)
(44851)
(44670)
(40261)
(39900)
中心(37425)
研究所(36380)
财经(35124)
(33250)
经济学(32491)
(31953)
业大(31268)
农业(30990)
经济学院(29566)
北京(28438)
(27980)
(27699)
师范(27388)
(26867)
基金
项目(139915)
科学(110908)
研究(103106)
基金(101479)
(88750)
国家(87973)
科学基金(75129)
社会(68641)
社会科(65546)
社会科学(65535)
(55951)
基金项目(52962)
教育(46040)
(46037)
自然(45550)
自然科(44559)
自然科学(44552)
自然科学基金(43806)
资助(41623)
编号(40486)
(37180)
重点(32104)
成果(32037)
(30628)
发展(30478)
(29996)
(29767)
国家社会(29611)
课题(28915)
创新(27924)
期刊
(111279)
经济(111279)
研究(69824)
中国(48115)
(37595)
(37308)
金融(37308)
(32479)
学报(31810)
科学(30171)
管理(29182)
农业(25338)
大学(24558)
学学(23358)
教育(22102)
经济研究(19340)
业经(18828)
技术(18505)
财经(17549)
(15275)
问题(14638)
(13414)
技术经济(11443)
(11291)
世界(10822)
商业(10657)
统计(10527)
国际(10503)
理论(9893)
(9626)
共检索到3410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启清  贵斌威  
金融发展可以通过"效率通道"和"技术通道"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水平效应(弱效应)和增长效应(强效应);衡量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是否具有正面影响的基本标准是水平效应。本文通过对1978—2010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金融发展对生产率进步具有正的水平效应和负的增长效应;说明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递减的正面影响——金融发展更多发挥了改善资源配置的作用,推进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作用相对较弱。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占风  郭小雪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了金融发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与机制。首先,使用CRS乘数模型测算了资源和环境约束下,中国2004-2016年275个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ML指数,并分解为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指数;然后使用动态因子分析方法,从金融发展的结构、效率和规模三个方面构建金融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最后构建空间SARAR模型实证了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与传导机制。实证结果表明,从全国样本来看,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传导机制方面,对效率改善和技术提升都存在正向影响,且对技术的提升作用大于效率;此外,金融发展对不同规模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和机制存在异质性,对特大城市的作用不显著;对大城市和中型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均为正向影响,但是大城市主要通过效率的提升,中型城市则主要依靠技术推动;小城市因效率损失较大,技术提升带来的正向作用被抵消,最终导致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作用为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率和技术变化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林春  孙英杰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双赢仍然是最为热门的议题之一。本文选择2000-2016年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从投资和费用角度构建环境规制指标,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来探讨环境规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效应与增长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水平效应分析中,环境规制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水平效应,这种正向水平效应主要依赖于其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同时,在环境规制水平高的地区,环境规制(费用角度)的促进作用较大;而在环境规制水平低的地区,环境规制(投资角度)的促进作用较大。(2)增长效应分析中,环境规制(投资角度)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增长效应;环境规制(费用角度)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增长效应,这种增长效应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增长率的提高,且环境规制水平高的地区,拥有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因此,要实施和制定适度的环境规制政策对当前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至关重要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金春雨  韩哲  张浩博  
文章采用Malmquist指数对2001~2010年我国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析,并利用三阶段DEA(数据包络分析)针对2010年我国金融业效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金融业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区域性特征,2001~2010年期间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处于增长阶段,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受技术效率的提升和技术进步的共同影响,技术效率的提升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影响,且规模效率是主要影响因素。各地区金融业效率存在较大差异,金融效率的区域特征明显,且绝大部分省市金融效率远远低于技术前沿面。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姚耀军  史文婧  
本文基于中国大陆1995—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否依赖于金融发展水平的问题。结果发现:只有当金融发展水平越过门槛值之后,外商直接投资才会产生显著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目前中国金融发展水平尚未进入这一阶段,而且本身也不足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产生积极的贡献。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广析  梅林海  
金融资源的自由流动与集聚带来了金融的规模效应,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促进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是资本的逐利驱动也进一步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随着区域间经济交易活动往来的日趋频繁,全要素生产率(TFP)的空间溢出效应越发明显。通过收集我国30个地区市(2006—2015)的截面数据,展开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的研究,从而优化金融在区域间的配置效率。为如何协调区域金融、经济均衡发展提供政策的建议和参考。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广析  梅林海  
金融资源的自由流动与集聚带来了金融的规模效应,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促进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是资本的逐利驱动也进一步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随着区域间经济交易活动往来的日趋频繁,全要素生产率(TFP)的空间溢出效应越发明显。通过收集我国30个地区市(2006—2015)的截面数据,展开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的研究,从而优化金融在区域间的配置效率。为如何协调区域金融、经济均衡发展提供政策的建议和参考。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匡远配  杨佳利  
本文构建了农地流转对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影响的内在机理分析框架,根据2005—2015年中国农村经营管理统计年报面板数据,计算出中国农地流转水平;基于中国农业省级面板数据、HMB生产率指数和R3.4.3软件,对TFP变化指数进行综合测算与分解;建立回归模型,测度农地流转的TFP增长效应。结果表明:样本期中国农业TFP增长主要是由技术效率(EC)与规模效率(SC)推动的,技术进步率(TC)与要素混合效率(ME)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农地流转对农业TFP的影响存在显著"倒U型"关系;农地流转对SC和EC的影响是显著"倒U型"关系,对TC与ME的影响是显著"U型"关系;农地流转变量值处在SC促进区间,规模增长潜力未能充分释放;农地流转样本值主要分布在TC的抑制作用区间,存在"低端锁定"的风险;农地流转的TFP增长效应受到地域差异的影响。本文是对农地流转的TFP增长效应与其分效率贡献有关观点的重新认识与审视。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金春雨  陈霞  李彩霞  
文章对1991年~2010年、1991年~2000年和2000年~2010年三个阶段全国八大区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与分解,并将辽吉黑经济圈物流业效率与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991年~2010年辽吉黑经济圈物流业发展水平在八大区中始终处于中下游,低于全国总体水平,且效率提升较慢。技术进步的"增长效应"不足是阻碍1991年~2000年物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技术效率的"追赶效应"和技术进步的"增长效应"同时负向作用是导致2000年~2010年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不断下滑的主要原因。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启超   孙广生  
传统文献从技术进步的角度讨论智能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但是鲜有文献探讨智能化可能带来的“去错配”效应及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影响。本文在Hsieh和Klenow错配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智能资本,将要素错配的研究拓展至三种要素的情形。研究发现,引入智能资本以后,要素市场竞争更加充分,从而降低企业间名义全要素生产率离散程度,智能化通过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带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借助广东制造业企业调查数据实证发现:(1)企业智能化的实施存在非随机性,规模越大、重复劳动强度明显的企业更有可能采用机器人。(2)通过构造匹配样本,使用PSM-DID加权估计发现,相比于不使用机器人的企业,使用机器人的企业在使用前和使用后企业间生产率离散程度显著下降,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提高20.9%。(3)对于从不使用机器人的样本,随着行业层面机器人使用密度提高,其产出只能“被动”减少,因此,应当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帮助企业适应智能化转型。(4)异质性分析表明,智能化的影响在不同企业规模、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间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的基本结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志刚  郭帅  
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是一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条件。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理论研究认为,金融发展通过提供有效的风险分散与流动性供给,以及改善信息不对称及其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技术进步,进而推动TFP增长。以国家、产业与企业层次的时间序列或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经验研究总体上支持了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技术进步,金融发展可以促进TFP增长的理论预期。本文对上述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在加深人们对金融功能的理解,加快提升中国TFP、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栾健  韩一军  
基于中国15个小麦主产省2000—2017年面板数据,采用SFA-Malmquist指数法和面板工具变量法探讨了农田灌溉设施的小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00—2017年间,小麦全要素生产率年均提升1.66%,技术进步率和效率提升率年均增长1.21%和0.38%,总体表现为技术诱导型的增长模式;农田灌溉规模的扩张可以在保障小麦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推动技术进步,实现小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双重驱动;农田灌溉质量的提升表现出正向的技术进步效应,但对技术效率却产生了微弱负向影响,且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不显著。因此,在保持灌溉规模扩张对小麦全要素生产率驱动作用的同时,挖掘灌溉质量提升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潜能,将会是实现小麦稳产增产的关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马茹  张静  王宏伟  
本文提出基于就业人员学历与学科背景的科技人才资本估算方法,利用动态面板模型实证考察科技人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并由此揭示科技人才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效果。研究表明:中国科技人才队伍持续壮大,但仍面临在人力资本中占比偏低以及区域非均衡配置等问题。科技人才是人力资本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前沿技术追赶速度来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最主要的发力者,特别是在赶超技术前沿中作用尤为关键。同时,中国科技人才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幅度总体较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能仍有待释放。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许礼生  高凌云  
通过对国家宏观经济数据分析,发现进口竞争变化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之间具有正向关系;国内竞争虽然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具有促进作用,但却不具有统计显著性;而且进口竞争在国内竞争程度较低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提升效应较大,说明我国培育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仍然是一个漫长过程。
[期刊] 改革  [作者] 汪红驹  丁少斌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产业结构升级理论,提出高技术产业发展是金融结构优化促进绿色发展的前提的假说。根据不同的融资工具,从股权融资相对银行信贷比重、债券融资相对银行信贷比重、直接融资占比三个层面考察金融结构优化对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影响。使用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门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提高股权融资比重、债券融资比重和直接融资占比对促进GTFP增长均存在显著的积极作用。考虑产业结构差异后,发现股权融资比重存在显著的产业结构门槛效应,其对GTFP的积极作用只有当高技术产业发展到一定门槛后才会凸显。异质性分析表明,在达到产业结构门槛的过程中,四大区域呈现东部领先、东北次之、中部与西部落后的时空格局。提高股权融资比重和直接融资占比在东部与东北地区的效应明显超过中部与西部地区。此外,进入“十三五”时期后,股权融资比重的作用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