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50)
- 2023(13665)
- 2022(11426)
- 2021(10544)
- 2020(8710)
- 2019(20083)
- 2018(19313)
- 2017(38499)
- 2016(20295)
- 2015(22934)
- 2014(22597)
- 2013(22872)
- 2012(21850)
- 2011(19794)
- 2010(20111)
- 2009(19207)
- 2008(18663)
- 2007(16494)
- 2006(15228)
- 2005(14524)
- 学科
- 济(97792)
- 经济(97706)
- 业(59261)
- 管理(55620)
- 企(46846)
- 企业(46846)
- 方法(40395)
- 数学(36908)
- 数学方法(36783)
- 中国(35150)
- 银(34684)
- 银行(34539)
- 行(32920)
- 融(31977)
- 金融(31977)
- 财(30550)
- 制(26273)
- 地方(25542)
- 农(24685)
- 税(22261)
- 税收(20807)
- 收(20634)
- 贸(20211)
- 贸易(20189)
- 业经(19908)
- 易(19650)
- 务(18803)
- 财务(18779)
- 财务管理(18745)
- 企业财务(18060)
- 机构
- 大学(285163)
- 学院(284783)
- 济(137600)
- 经济(135253)
- 管理(106481)
- 研究(102212)
- 中国(94756)
- 理学(89616)
- 理学院(88700)
- 管理学(87830)
- 管理学院(87285)
- 财(71828)
- 京(60604)
- 财经(54999)
- 科学(53361)
- 所(50786)
- 经(50102)
- 中心(48648)
- 经济学(45894)
- 研究所(44818)
- 江(43614)
- 农(42905)
- 经济学院(41666)
- 财经大学(41098)
- 北京(39702)
- 银(38880)
- 银行(37311)
- 院(35866)
- 州(35743)
- 融(35282)
- 基金
- 项目(174372)
- 科学(139107)
- 研究(132286)
- 基金(130280)
- 家(111040)
- 国家(110127)
- 科学基金(95155)
- 社会(89493)
- 社会科(85425)
- 社会科学(85408)
- 基金项目(67048)
- 省(64172)
- 教育(59116)
- 自然(56345)
- 资助(55328)
- 自然科(55071)
- 自然科学(55061)
- 自然科学基金(54175)
- 划(54124)
- 编号(51789)
- 成果(43588)
- 发(42661)
- 部(41147)
- 重点(39286)
- 国家社会(38854)
- 创(36595)
- 教育部(36544)
- 性(36034)
- 课题(35889)
- 发展(35861)
- 期刊
- 济(151873)
- 经济(151873)
- 研究(104883)
- 融(60682)
- 金融(60682)
- 中国(60559)
- 财(55712)
- 管理(40530)
- 农(39892)
- 学报(36040)
- 科学(35320)
- 大学(28547)
- 财经(28517)
- 学学(26985)
- 经济研究(26872)
- 农业(24835)
- 教育(24483)
- 经(24382)
- 业经(22107)
- 技术(21861)
- 问题(20217)
- 国际(19490)
- 贸(19430)
- 务(17708)
- 世界(16939)
- 税(16239)
- 税务(14437)
- 理论(14432)
- 技术经济(14335)
- 业(13969)
共检索到4737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付佳 刘慧
本文以2005~2014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企业税收规避对其银行信贷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税收规避会降低其银行信贷增长;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企业的税收规避与其银行信贷增长的负向关系更为显著;而在金融发展水平较差的地区,对企业的银行信贷增长影响较小。因此,为减少企业的税收规避行为,提高政府的税收收入,应加快地区金融体系的建设。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付佳
本文以我国2004-2013年沪深两市A股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会税差异作为衡量税收规避的指标,考察了税收规避对企业银行信用的影响以及在不同制度环境下税收规避对企业银行信用的影响的差异性。研究发现,税收规避会降低企业的银行信用,不同的制度环境会影响税收规避对企业银行信用的作用关系。这些研究结论对于深入理解税收规避与企业银行信用的关系,拓宽税收规避影响企业价值的具体路径以及加强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税收规避 银行信用 制度环境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郑军 林钟高 彭琳
基于2007—2011年的上市公司样本,探讨内控质量以及金融发展水平对企业银行贷款的影响。分析发现:相对于内控质量低的企业而言,内控质量高的企业获取银行新增贷款的可能性显著更高;进一步,在金融发展落后的地区,内控质量的提高更能有效增加企业获取新增贷款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中国金融发展较落后的制度条件下,提高内控质量是缓解融资约束的替代机制之一,有助于企业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关键词:
金融发展 内控质量 银行贷款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张慧毅 彭一航 刘瑞姣
随着实体经济投资率的下降,我国越来越多的非金融企业参与到高收益的影子银行业务中,系统性风险不断聚集。文章利用2010—2019年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实证检验信贷供需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信贷供给和信贷需求的增加均会正向影响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扩大信贷供给并没有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反而促进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因企业所有制的不同及区域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环境差异,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程度对信贷供给和信贷需求的敏感程度出现异质性。要遏制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趋势,应当更加精确地识别信贷的真实需求方,加强资金的后续监管,从而提高信贷的利用效率,使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研究为后续信贷政策制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影子银行 非金融企业 信贷供需 地区差异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忠民 李振英 马本江 张燕
利用2009-2017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企业非效率投资与僵尸企业的关系,以及银行信贷对非效率投资与僵尸企业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的非效率投资与僵尸企业正相关,特别是企业过度投资中耗费的资源、形成的产能具有不可逆性,将直接增加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导致企业沦为僵尸企业;银行信贷对企业僵尸化具有负向调节效应,相对于过度投资来说,银行信贷对于抑制投资不足导致的企业僵尸化问题更加有效;从贷款期限来看,短期贷款能够给债务企业形成流动性压力和再融资压力,迫使企业经理人提高投资效率,从而对企业僵尸化问题的调节效应更显著。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杨道广 潘红波 陈汉文
本文比较了政治关系和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银行信贷资本配置效率。以2001-2009年在我国沪深两市上市的民营企业为样本,研究发现:政治关系比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更有助于企业获得数额更大、期限更长的银行贷款("融资效应");但随银行贷款的增加,政治关系组企业的投资效率既未提高也未降低,而高质量会计信息组企业的投资效率显著提高("投资效应")。即政治关系组企业虽获得了更多的银行贷款,但资本利用效率更低。这说明政治关系扭曲了银行信贷资本配置,且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高质量会计信息企业所需的资本,抑制了其优化资本配置功能的发挥。其启示意义在于,中国经济的持续与健康发展还是得依赖包括会计信息披露在内的正式制度的...
关键词:
政治关系 会计信息 信贷资本 配置效率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管考磊 朱海宁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重塑核心竞争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基于2007―2020年沪深A股主板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税收规避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提高信息透明度,明显抑制税收规避行为;它对税收规避行为的抑制作用在不同代理成本和媒体关注度的企业中呈现明显的异质性,抑制税收规避行为显著提升了企业价值。本文的研究拓展了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和税收规避的理论认识,也为政府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提升税务监管能力提供了借鉴。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张楠 李响
银行信贷是责任投资的关键部分,但信息不对称和风险收益不一致等问题严重影响银行对企业ESG建设的支持力度。本文基于2009-2022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银行信贷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研究表明:(1)整体银行信贷强度和短期银行信贷强度会抑制企业ESG表现;(2)整体银行信贷强度会抑制企业持续ESG策略;(3)银行信贷强度对企业ESG表现和持续ESG策略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和高盈利企业中更加明显。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洪金明 王梦凯 马德芳
税收规避作为一项重要的财务策略,现有文献主要从代理问题和信息不对称视角进行考察,较少关注企业间的影响及其经济后果。本文以2008—2019年我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同伴效应视角,分别从行业和地区层面考察了税收规避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我国上市公司税收规避存在同伴效应,并且地区同伴效应要优于行业同伴效应;(2)税收规避同伴效应能够提升企业投资效率,地区同伴效应能减少投资过度,行业同伴效应能缓解投资不足;(3)税收规避同伴效应能够通过降低现金持有水平、减少代理成本以及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发挥其治理效应,补偿自身税收规避造成的投资效率下降,从而显著提升企业投资效率。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企业治理水平越高、同伴企业市场地位越高的情境下,税收规避同伴效应对投资效率的提升作用越显著。本文不仅提供了税收规避影响因素方面新的经验证据,丰富了同伴效应及其经济后果的研究成果,还对企业和税收征管部门在不同情境下制定合理的财务决策和征管政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洪金明 王梦凯 马德芳
税收规避作为一项重要的财务策略,现有文献主要从代理问题和信息不对称视角进行考察,较少关注企业间的影响及其经济后果。本文以2008—2019年我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同伴效应视角,分别从行业和地区层面考察了税收规避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我国上市公司税收规避存在同伴效应,并且地区同伴效应要优于行业同伴效应;(2)税收规避同伴效应能够提升企业投资效率,地区同伴效应能减少投资过度,行业同伴效应能缓解投资不足;(3)税收规避同伴效应能够通过降低现金持有水平、减少代理成本以及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发挥其治理效应,补偿自身税收规避造成的投资效率下降,从而显著提升企业投资效率。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企业治理水平越高、同伴企业市场地位越高的情境下,税收规避同伴效应对投资效率的提升作用越显著。本文不仅提供了税收规避影响因素方面新的经验证据,丰富了同伴效应及其经济后果的研究成果,还对企业和税收征管部门在不同情境下制定合理的财务决策和征管政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张兆国 郑宝红 李明
本文以我国2008-2012年沪深两市A股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剔除了盈余管理的会税差异作为衡量税收规避的指标,以及在综合考虑了股票回报率和企业净利润变动率的基础上确定现金持有价值,在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框架中,考察了税收规避对现金持有价值的影响以及公司治理机制在税收规避影响现金持有价值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税收规避不会增加现金持有价值;公司治理机制在税收规避影响现金持有价值中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这些研究结论对于深入研究税收规避与现金持有价值的关系,对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抑制管理者和控股股东的代理问题,使税收规避能够增加企业价值,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公司治理 税收规避 现金持有价值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付佳
文章以我国2004-2013年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修正了的会税差异作为衡量税收规避的指标,考察了税收规避对企业商业信用的影响以及在不同制度环境下税收规避对企业商业信用影响的差异性。研究发现,税收规避会降低企业的商业信用,不同的制度环境会影响税收规避对企业商业信用的作用关系。这些研究结论对于深入理解税收规避与企业商业信用的关系、拓宽税收规避影响企业价值的具体路径以及加强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税收规避 商业信用 制度环境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海君
以2007-2014年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企业融资需求与银行信贷可得性之间的关系,以及金融服务对这种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融资需求与银行信贷可得性之间存在负向关系,金融服务对这种负向关系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对成长性企业和不同产权性质的高成长性企业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成长性企业以及高成长性民营企业融资需求与银行信贷可得性之间的负向关系更显著,金融服务对缓解这种负向关系作用明显。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傅顺 裴平
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重塑了银行业竞争格局,也给商业银行净息差管理带来重大挑战。本文以2009—2019年中国36家上市银行为样本,实证检验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净息差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发展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净息差;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净息差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即互联网金融发展提高了"工、农、中、建、交"五大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但降低了其他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存款业务和中间业务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商业银行净息差的重要传导渠道。本文研究为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提高净息差管理水平提供经验证据和现实指引。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净息差 中介效应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舒利敏##副教授
在我国推行"绿色信贷"政策但尚无公开环境绩效数据库的背景下,环境信息披露既是金融机构评价信贷项目环境风险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也是企业与金融机构博弈的重要媒介。本文通过检验我国沪市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与其债务期限结构之间的关系,发现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对企业借款期限结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绿色信贷是客观存在的。但在我国目前重污染行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偏低且硬披露信息有限的情况下,软披露信息对企业借款期限结构的影响比硬披露信息更显著;且硬披露信息对借款期限结构的正向影响只有在信息披露较充分的情况下才会显现,软披露信息对长期借款审批的积极作用也只有在软披露信息不过度的情况下才发生。
关键词:
绿色信贷 硬披露 软披露 债务期限结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银行信贷决策——来自我国沪深两市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经验证据
金融危机、天量信贷与银行债务契约——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投资机会集、经营不确定性与企业税收规避——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管理者过度自信、产权性质与税收规避——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数字金融对银行信贷的影响——来自我国1326家商业银行地级市分行数据的经验证据
环境信息披露、银行信贷决策与债务融资成本——来自我国沪深两市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高管股权激励与银行信贷决策——基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企业ESG表现影响银行信贷决策吗——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房价波动、风险约束与银行信贷——来自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效率评价体系及实证研究——来自16家上市银行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