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245)
- 2023(20410)
- 2022(16660)
- 2021(15400)
- 2020(12873)
- 2019(29318)
- 2018(29014)
- 2017(55020)
- 2016(29306)
- 2015(33104)
- 2014(32945)
- 2013(32259)
- 2012(29830)
- 2011(26977)
- 2010(27190)
- 2009(25383)
- 2008(24516)
- 2007(22292)
- 2006(19556)
- 2005(17667)
- 学科
- 济(123597)
- 经济(123481)
- 管理(87259)
- 业(85518)
- 企(69836)
- 企业(69836)
- 方法(49243)
- 中国(42552)
- 数学(42208)
- 数学方法(41694)
- 农(35791)
- 地方(32443)
- 财(31889)
- 业经(30149)
- 融(29546)
- 金融(29543)
- 银(29049)
- 银行(29010)
- 行(27954)
- 制(25185)
- 农业(24451)
- 技术(24159)
- 学(23257)
- 贸(21369)
- 贸易(21350)
- 理论(21116)
- 易(20626)
- 务(20436)
- 财务(20355)
- 财务管理(20307)
- 机构
- 学院(411671)
- 大学(409697)
- 济(168549)
- 经济(164775)
- 管理(159336)
- 研究(139130)
- 理学(135405)
- 理学院(133907)
- 管理学(131593)
- 管理学院(130797)
- 中国(111015)
- 京(87533)
- 科学(83532)
- 财(78837)
- 所(68740)
- 中心(67145)
- 农(66449)
- 江(64415)
- 研究所(61903)
- 财经(61668)
- 业大(58133)
- 经(55869)
- 范(55356)
- 北京(55214)
- 师范(54795)
- 州(52357)
- 农业(51479)
- 经济学(51397)
- 院(50575)
- 经济学院(46240)
- 基金
- 项目(271018)
- 科学(214342)
- 研究(202007)
- 基金(194442)
- 家(168029)
- 国家(166545)
- 科学基金(144347)
- 社会(128309)
- 社会科(121628)
- 社会科学(121597)
- 省(108398)
- 基金项目(102980)
- 教育(93154)
- 自然(91307)
- 划(90020)
- 自然科(89262)
- 自然科学(89237)
- 自然科学基金(87631)
- 编号(83440)
- 资助(77852)
- 成果(68308)
- 发(62209)
- 重点(61032)
- 创(59949)
- 部(58803)
- 课题(57957)
- 创新(55457)
- 国家社会(52947)
- 科研(51337)
- 项目编号(51196)
- 期刊
- 济(189984)
- 经济(189984)
- 研究(122745)
- 中国(91017)
- 财(62297)
- 农(61409)
- 管理(60358)
- 学报(59540)
- 科学(56365)
- 融(50099)
- 金融(50099)
- 教育(50034)
- 大学(45840)
- 学学(42479)
- 农业(41160)
- 技术(39311)
- 业经(32660)
- 财经(30307)
- 经济研究(29925)
- 经(26125)
- 问题(25825)
- 图书(24691)
- 业(22626)
- 技术经济(21080)
- 科技(20604)
- 理论(19938)
- 坛(19370)
- 论坛(19370)
- 现代(18851)
- 商业(18782)
共检索到6354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湛泳 李珊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升级,而地方金融发展水平对于科技创新和智慧城市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文章利用我国2000-2013年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引入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交互项,运用固定效应和两阶段系统GMM模型考察了金融发展通过促进科技创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推动作用。固定效应估计结果显示,金融发展效率提高与科技创新的结合对智慧城市信息化发展的促进效应最为明显,平均而言,金融发展效率每提高1%,信息化水平将上升0.029%,但金融发展规模扩大、金融发展结构优化与科技创新的结合对信息化发展的积极作用相对较弱。系统GMM估计结果中交互项的系数有所下...
关键词:
金融发展 科技创新 信息化 智慧城市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石以涛 张锡宝
智慧城市的本质特征就是运用先进的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推动城市服务要素与居民需求的有机协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与城市信息化高度融合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基于2004~2016年我国224个城市的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和PSM-DID模型实证分析智慧城市建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本文认为智慧城市促进金融发展的内在机制是促进产业升级和提升信息化水平,并就此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异质性检验表明政策效果还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马震
智慧城市建设被众多地方政府定位成完成产业结构升级、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文章选取2004—2021年我国237个地级市的数据样本,通过使用准自然实验方法对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是通过提升城市韧性水平来实现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溢出效应,其溢出效应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相对显著,且人口规模较大城市的溢出效应显著程度更高。因此,合理扩大智慧城市试点范围,并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制定适宜的城市智慧网络体系规划,对于增强城市韧性、预防系统性风险,进而促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湛泳 李珊
在我国经济迈入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背景下,智慧城市为经济社会赋能的重要性日益突显。本文基于2003-2017年16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选用SBM-GML指数模型构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标测度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利用PSM-DID模型实证检验了智慧城市建设和创业活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综合运用多种稳健性检验模型进一步论证了结论的科学性。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激发区域创业活力,并能有效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智慧城市建设和创业活力的交互作用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作用程度高达27.52%以上,其中100万常住人口及以上规模城市、东中部地区和具备人、财、物资源禀赋优势的城市交互效应更为显著。总而言之,智慧城市建设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融合能够集聚经济发展新动能,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为评估智慧城市建设和创业活动的影响效果创造了数据支撑和分析视角,也为探寻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提供了政策参考。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査贵勇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在于银行和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供应链金融通过发挥核心企业和第三方物流机构的担保和监管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该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新的思路;更甚者,供应链金融作为金融服务和物流服务的融合体,对上海加速建设"四个中心"具有重要意义。但供应链金融能否顺利发展,关键还在于各参与主体间信息的交换和互通。因此,上海应通过推进各参与主体的信息化建设来加速发展供应链金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方方 谢健 李德洗
选取2011—2020年中国29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结论通过了倾向得分匹配、排除其他干扰政策和更换政策冲击时间等多种稳健性检验。机制分析表明: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提高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产业水平来促进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异质性分析显示: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在科教水平和行政级别较低的城市对数字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方方 谢健 李德洗
选取2011—2020年中国29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结论通过了倾向得分匹配、排除其他干扰政策和更换政策冲击时间等多种稳健性检验。机制分析表明: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提高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产业水平来促进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异质性分析显示: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在科教水平和行政级别较低的城市对数字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治栋 赵必武
基于中国2006~2017年16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了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提升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且基于PSM-DID方法验证了结论的稳健性;智慧城市建设对经济增长动能、经济增长成果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对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作用不显著;智慧城市建设具有显著的空间正外部性,不仅促进本地经济高质量发展,也能够显著促进邻近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对新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五线城市没有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黄荣怀 江新 张进宝
本文综合分析了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状况及所面临的挑战,提出教育信息化已经步入以应用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发展阶段。应用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现为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创新与变革。在过去近20年的信息化建设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学与教的方式改变甚微。本文认为创新和变革应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焦点:从创新的视角需要考察实践者的创新采纳问题与系统内的创新扩散规律;从变革的视角需要考察机构变革与教育大系统变革的成因及其规律;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创新与变革的前提是建立研究者、决策者与广大实践者的有效沟通机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卢珍菊
21世纪我们将融入世界金融一体化,在与外资银行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而国外在现代信息技术、金融服务和金融创新、金融风险防范等方面都比我们更有经验,做法也更规范。在金融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借鉴国外的经验,取他山之石,切实加快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
发达国家 金融信息化发展 启示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杨振坤 秦军 李红涛
一、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现状(一)农村金融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各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的逐渐重视,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实现了数据大集中,降低了基层金融机构信息系统建设的成本和风险,为农村金融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二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内和机构间均实现了互联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伟清 史丽娜 吕冬妮 涂苋苋
从智慧城市六个建设领域发展水平角度出发,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出智慧城市六个建设领域相对发展水平的关联度,在关联度的基础上对各个建设领域进行聚类分析得出三类不同发展水平的建设领域。研究结果有效的揭示我国智慧城市各领域建设存在不平衡性特征。
关键词:
灰色关联度 智慧城市 聚类分析 发展水平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冯熳 陈琳
2017年11月在徐州召开的第16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暨首届智慧教育国际研讨会,22个主旨报告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观点,分享了许多新经验、新成果,丰富了"变革、智慧、引领——走向智慧时代的教育创新发展研究"这一大会主题。本文从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新任务、新作为,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走向更加科学化的教学与管理,人工智能教育与智慧教育的探讨四个方面归纳分析主旨报告中蕴涵的核心内容,以期明晰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更好地开展以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行动。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德钢 唐瑜梳
智慧城市建设被视为解决由于快速城市化而导致的各种城市问题的一种全新治理模式,然而,城市系统是否因为智慧城市建设变得更具可持续?这是一个有待回答的问题。本文基于2005—2021年中国272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合成双重差分等方法分析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了城市可持续发展,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工具变量估计均佐证研究结论的稳健性,但政策效应在不同区位、类型和特征的城市具有差异。机制分析显示,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智慧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进一步分析发现,政府环境注意力和财政压力在智慧城市建设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分别发挥着正向和负向的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厘清了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经验证据和政策参考。
关键词:
智慧城市 城市可持续发展 双重差分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伟丽 陈腾鹏
作为数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融合的重要战略,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助力城市绿色转型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部署。本文基于2007—2020年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智慧城市建设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有助于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在智慧城市建设赋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企业数字化转型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智慧城市建设分别通过“新基建”效应、产业集聚效应、企业内部治理效应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为增强智慧城市建设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构建智能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应推动数字经济与现代城市治理相结合、新型信息技术与低碳环保型技术相融合;加快数字技术对企业生产、管理、研发、节能减排等各环节的渗透,支持数字化转型程度高的头部企业成为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活动的领头羊;加大“新基建”投资力度,通过城市大数据平台缓解企业信息约束问题,通过智慧金融平台引导金融资源向具备绿色研发条件的企业流动;建立统一技术标准,协调试点范围内各城市智慧化转型进程,建立科学合理的智慧城市考核评价指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