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391)
- 2023(19428)
- 2022(16549)
- 2021(15290)
- 2020(12700)
- 2019(29271)
- 2018(28670)
- 2017(55584)
- 2016(29686)
- 2015(33012)
- 2014(32862)
- 2013(32566)
- 2012(30182)
- 2011(27202)
- 2010(27489)
- 2009(25471)
- 2008(23995)
- 2007(21069)
- 2006(18520)
- 2005(16558)
- 学科
- 济(123778)
- 经济(123655)
- 管理(83662)
- 业(82798)
- 企(67759)
- 企业(67759)
- 方法(55234)
- 数学(48318)
- 数学方法(47735)
- 中国(37905)
- 农(32576)
- 财(31618)
- 银(31540)
- 银行(31495)
- 融(30929)
- 金融(30927)
- 行(30158)
- 地方(29752)
- 业经(27925)
- 制(26420)
- 学(24680)
- 农业(22500)
- 贸(22384)
- 贸易(22363)
- 易(21566)
- 务(20836)
- 财务(20753)
- 财务管理(20712)
- 理论(20095)
- 企业财务(19798)
- 机构
- 大学(415538)
- 学院(414956)
- 济(169333)
- 经济(165719)
- 管理(163101)
- 理学(140769)
- 研究(140321)
- 理学院(139215)
- 管理学(136724)
- 管理学院(135979)
- 中国(112404)
- 京(88396)
- 科学(85085)
- 财(78945)
- 所(69559)
- 农(67945)
- 中心(65911)
- 财经(63371)
- 研究所(63330)
- 业大(60993)
- 江(60783)
- 经(57793)
- 北京(55952)
- 范(54469)
- 师范(53919)
- 农业(52909)
- 经济学(52047)
- 院(51185)
- 州(50381)
- 财经大学(47517)
- 基金
- 项目(283468)
- 科学(223430)
- 研究(206686)
- 基金(206170)
- 家(179452)
- 国家(177925)
- 科学基金(153520)
- 社会(131089)
- 社会科(124453)
- 社会科学(124424)
- 省(110474)
- 基金项目(108681)
- 自然(99808)
- 自然科(97547)
- 自然科学(97522)
- 自然科学基金(95752)
- 教育(95287)
- 划(93057)
- 资助(85756)
- 编号(83653)
- 成果(67263)
- 重点(63482)
- 发(62692)
- 部(62659)
- 创(58914)
- 课题(57756)
- 创新(54984)
- 科研(54334)
- 国家社会(54170)
- 教育部(54080)
- 期刊
- 济(182008)
- 经济(182008)
- 研究(124254)
- 中国(80515)
- 学报(64796)
- 农(61354)
- 管理(60041)
- 科学(59759)
- 财(59525)
- 融(54912)
- 金融(54912)
- 大学(49993)
- 学学(47200)
- 教育(45634)
- 农业(41538)
- 技术(36159)
- 财经(31159)
- 业经(30399)
- 经济研究(29644)
- 经(26617)
- 问题(23499)
- 业(21227)
- 理论(20651)
- 图书(20051)
- 技术经济(19518)
- 科技(19127)
- 商业(19040)
- 实践(18841)
- 践(18841)
- 版(18649)
共检索到6191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胡泽 夏新平 余明桂
本文从全球金融危机的视角,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5到2011年的数据,实证研究了金融危机期间,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对企业商业信用供给下降的缓冲作用。研究发现,良好的流动性能缓冲金融危机造成的企业商业信用供给下降,而且民营企业对流动性的缓冲作用依赖更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金融发展程度高的地区,企业对流动性缓冲作用的依赖会减小,并且民营企业对流动性的缓冲作用依赖更强的状况也得到了改善。这说明,金融发展能减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从而替代流动性的缓冲作用。本文从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角度拓展了商业信用供给的相关研究,并对金融发展如何支持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解释。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六一
国债市场完善的标志之一是国债的流动性,国债市场流动性的提高,不仅能有效降低中央财政的国债筹资成本和风险,而且有利于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管理和债券资产运作,既为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广泛的回旋余地,又利于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本文深入研究了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国债市场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并提出为加强我国国债市场流动性进行对外开放的"相互持债"概念。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国债流动性 对策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杨雪峰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打开了流动性注入的阀门,其流动性供给不仅规模庞大,而且采用了非传统、创新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在美联储流动性供给的救助下,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短缺得到缓解,金融市场波动趋于降低,金融市场恐慌情绪得以驱散。
关键词:
金融危机 美联储 流动性供给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何亮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的天然缺陷以及美国持续的内外失衡造成的。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当前金融危机不仅造成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和恐慌、信贷市场的急剧萎缩,严重打击了全球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延缓了全球实体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且提出了改革当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增加国际金融组织在维护全球金融体系稳定的责任等重要课题。
关键词:
次贷危机 牙买加体系 实体经济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张云
流动性黑洞是指金融市场在短时间内骤然丧失流动性的一种现象。当金融机构从事市场交易时,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内部风险控制的需要以及监管部门的要求,会在某些时刻出现金融产品的大量抛售,而交易成员由于具有类似的投资组合、风险管理目标和交易心态,会同时存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胡志浩
通过这次危机中美国流动性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流动性的理解不能再停留于传统的数量指标和单一利率水平分析上,流动性必须是一种对经济金融运行状况的全面考察。风险状况、货币环境、金融市场环境、金融创新都是影响流动性形成的重要因素。金融管制让我国免受了本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但坚持市场化改革仍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面临危机,我们可以将流动性管理与市场化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这对我们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关键词:
流动性 金融危机 风险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韩剑
本文从流动性的角度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把流动性划分为资金流动性、市场流动性和货币流动性,阐述流动性的扩张和收缩与金融危机的相互联系。重点分析流动性与金融危机纵向和横向传染的四条机制,包括银行同业市场中流动性危机的传染、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间的相互传导、预期传染和心理恐慌以及跨国溢出与挤出。文章进一步对流动性的国内和国际监管及流动性危机的救助与防范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流动性 金融危机 传染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丰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受到负面影响,为了改善经济不断下行的局面,中国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国内有许多学者沿用西方的理论和计量方法直接对中国的数据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结论。然而,中国的货币政策在传导渠道上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货币政策有显著不同,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论证了由于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传导环境的特殊性,当前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中国的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现象不明显。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昌忠泽
本文认为:(1)流动性冲击主要通过资产负债表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来影响金融市场,正是这两种渠道才使得流动性在金融危机爆发及传导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借款人的资产负债表效应导致损失螺旋和保证金螺旋的产生,造成资产的折价销售,推动了资产价格的下跌和进一步的银根紧缩;(2)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失误、金融市场结构变化、"新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投资者的羊群行为等有关,房地产泡沫破灭是美国金融危机的导火索;(3)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通过调整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推出各种形式的金融创新工具,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有效地降低了金融市场崩溃的概率。论文最后从流动性管理的角度,对美国金融危机进行了...
关键词:
流动性 货币政策 金融危机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张明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国际研究学部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经济评论》编辑部承办的第25届国际问题论坛——"全球金融危机:中国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研讨会2009年4月29日在北京召开。自2007年危机爆发以来,针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世经政所及时地作出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为党和国家的相关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此次研讨会上提交了该所一部分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在所长余永定博士的带领下,高海红、何帆、张明、张斌、宋泓、姚枝仲、徐小杰等在会上就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国在亚洲区域金融合作中的作用、美联储的政策、金融危机的历程及趋势、中国经济结构...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徐亚平 张瑞
从金融发展的路径来看,经济货币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便是金融证券化的蓬勃发展,其实质是经济主体互相融通资金规模的扩张和便利程度的提高。在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市场流动性主要表现为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的变化,但在金融证券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金融资产交易量或流量的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金融投资的顺周期性进一步放大了金融运行扩张和收缩的这种周期性。
关键词:
证券化 流动性 货币政策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李堪
本文采用非参数-MLE估计方法估计了四个时变Copula函数模型,研究了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前后中国与美国、英国金融市场之间的金融危机传染效应的存在性问题,通过估计的时变相关系数和变点检测发现,在金融危机时期,中美、中英金融市场之间相关结构没有显著的变化,因此得出结论在金融危机时期中美、中英金融市场间不存在明显的危机传染效应。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王辉
在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中,一般同时包含了流动性不足和不能偿付债务的现象,由此,对金融危机的性质是流动性的还是偿付性的问题,人们一直争论不休,欧债危机再次激发了对该议题的辩论。本文厘清相关概念,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银行危机的历史中提炼出两个经验事实,在此事实的基础上,尝试建立规范的框架来解释本文观点,金融危机的形成过程中同时包含基本面冲击因素和心理恐慌因素,两者引起的"不偿付性"与"不流动性"相互促进,使风险逐渐放大,最终形成了金融危机。这也说明了金融危机的性质既是不偿付性的也是不流动性的,金融援助方案也应该根据不同时段的特点来制定。对2007~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和正在进行中的欧债危机...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李勇 陈耀刚
美国华尔街危机是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等机构在内的全面危机,是各类机构以高杠杆进行金融市场交易类业务并导致巨额亏损的后果。美国独立投行的消失也并不意味着投行实体的消失,以大型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控股集团确实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承销、并购、财务顾问等投行业务在中国仍然前景广阔,但金融市场交易领域的创新确需谨慎。在重塑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关键时期,应尽快打造中国世界级的金融企业,继续以"商投"模式为基础,构建以大型银行为主体的综合化金融集团;在允许参股基金、租赁、保险和信托公司的基础上,继续扩大银行业务范围。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杰如
尽管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服务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但是,我们还是要大力发展服务业,这既有助于达到保增长、促就业的目标,又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业的发展策略是优先发展中小服务业企业、生产性服务业、关系到民生的服务业,加大服务业的开放力度,实施人才兴业战略。
关键词:
服务业 全球金融危机 经济增长 就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