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12)
- 2023(10958)
- 2022(9080)
- 2021(8046)
- 2020(6702)
- 2019(15116)
- 2018(14651)
- 2017(28102)
- 2016(14781)
- 2015(16435)
- 2014(16579)
- 2013(16408)
- 2012(15503)
- 2011(14047)
- 2010(14763)
- 2009(13855)
- 2008(12560)
- 2007(11383)
- 2006(10338)
- 2005(9763)
- 学科
- 济(76058)
- 经济(76012)
- 业(44926)
- 管理(41496)
- 企(34667)
- 企业(34667)
- 方法(29415)
- 中国(27723)
- 数学(26693)
- 融(26463)
- 金融(26463)
- 数学方法(26324)
- 银(24158)
- 银行(24139)
- 地方(24061)
- 行(23546)
- 农(19401)
- 财(16655)
- 技术(16457)
- 业经(16287)
- 农业(14496)
- 制(13935)
- 地方经济(13258)
- 贸(12581)
- 贸易(12565)
- 易(12147)
- 学(11958)
- 发(11598)
- 中国金融(11201)
- 环境(10737)
- 机构
- 学院(212730)
- 大学(208237)
- 济(95979)
- 经济(94130)
- 管理(79169)
- 研究(77142)
- 理学(66996)
- 理学院(66259)
- 管理学(64911)
- 管理学院(64526)
- 中国(64479)
- 科学(45078)
- 京(44838)
- 财(42641)
- 所(39407)
- 中心(36629)
- 研究所(35459)
- 农(35456)
- 财经(33152)
- 江(33091)
- 经济学(30551)
- 经(30029)
- 业大(29520)
- 北京(28965)
- 范(27644)
- 经济学院(27610)
- 院(27536)
- 州(27508)
- 师范(27342)
- 农业(27252)
- 基金
- 项目(137595)
- 科学(108899)
- 研究(101717)
- 基金(98584)
- 家(85650)
- 国家(84931)
- 科学基金(72876)
- 社会(66045)
- 社会科(63025)
- 社会科学(63015)
- 省(56210)
- 基金项目(50796)
- 教育(46214)
- 划(45814)
- 自然(44919)
- 自然科(43968)
- 自然科学(43966)
- 自然科学基金(43138)
- 资助(41608)
- 编号(40372)
- 发(36173)
- 成果(32126)
- 重点(31664)
- 创(29964)
- 部(29695)
- 发展(29424)
- 课题(29333)
- 展(28951)
- 创新(28118)
- 国家社会(27794)
- 期刊
- 济(108896)
- 经济(108896)
- 研究(67954)
- 中国(48442)
- 融(36115)
- 金融(36115)
- 农(33597)
- 管理(31851)
- 财(31226)
- 学报(29988)
- 科学(29222)
- 教育(23657)
- 大学(23213)
- 技术(22986)
- 农业(22649)
- 学学(22016)
- 经济研究(18560)
- 业经(17736)
- 财经(16505)
- 经(14266)
- 问题(13844)
- 技术经济(13492)
- 统计(12726)
- 业(12035)
- 策(11925)
- 科技(10837)
- 贸(10710)
- 决策(10501)
- 国际(10214)
- 世界(10086)
共检索到3423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连旭蓓 龚强 刘冲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在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下,银行业代表的金融发展在支持中国实体经济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企业技术前沿距离的视角,本文考察金融发展如何影响企业TFP增长。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存在后发企业向技术前沿靠拢的"追赶型增长"。相对于接近技术前沿的企业,金融发展更有利于远离技术前沿企业的TFP增长,即金融发展助推了制造业后发企业的"追赶型增长"。进一步地,这种异质性效应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制度环境好的地区和非劳动密集型行业内。变换TFP测度方法、技术前沿距离指标和金融发展指标及采用工具变量进行内生性检验后结果均稳健。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俊江 孟勐
从短期来看,大部分后发国家的阶段性经济增长动因可以用技术追赶与技术前沿这两种典型的技术进步模式加以解释。从长期来看,技术追赶和技术前沿作为后发经济增长的两种动力模式也可以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共存,构成一个后发经济增长路径。后发经济增长路径遵循"技术准备—技术追赶—技术前沿"的三阶段技术演进过程,结合理论推演和实证分析,可以分析探究成功追赶或赶超的典型案例国家在技术演进阶段中的后发经济增长动态,以期为以中国为代表的后发国家技术赶超和经济增长做出适宜的阶段性策略取舍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俊江 孟勐
从短期来看,大部分后发国家的阶段性经济增长动因可以用技术追赶与技术前沿这两种典型的技术进步模式加以解释。从长期来看,技术追赶和技术前沿作为后发经济增长的两种动力模式也可以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共存,构成一个后发经济增长路径。后发经济增长路径遵循"技术准备—技术追赶—技术前沿"的三阶段技术演进过程,结合理论推演和实证分析,可以分析探究成功追赶或赶超的典型案例国家在技术演进阶段中的后发经济增长动态,以期为以中国为代表的后发国家技术赶超和经济增长做出适宜的阶段性策略取舍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俊江 孟勐
后发国家对先发国家的经济赶超主要源于技术进步,其赶超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适时地将技术进步推进模式由技术追赶转换为技术前沿扩张。文章从美国、日本两国典型的后发经济增长历程谈起,认为后发国家在对先发国家技术差距收敛的过程中,即使能够无限趋近于前沿技术水平,但也无法通过技术追赶模式跨越后发经济赶超的"最后最小距离",技术前沿扩张才能够使后发国家实现真正的赶超。技术追赶和技术前沿是后发国家在经济赶超不同阶段中的两种技术进步推进模式,两者的转换和取舍都是为了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增长。研究技术进步的推进过程也是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俊江 孟勐
后发国家对先发国家的经济赶超主要源于技术进步,其赶超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适时地将技术进步推进模式由技术追赶转换为技术前沿扩张。文章从美国、日本两国典型的后发经济增长历程谈起,认为后发国家在对先发国家技术差距收敛的过程中,即使能够无限趋近于前沿技术水平,但也无法通过技术追赶模式跨越后发经济赶超的"最后最小距离",技术前沿扩张才能够使后发国家实现真正的赶超。技术追赶和技术前沿是后发国家在经济赶超不同阶段中的两种技术进步推进模式,两者的转换和取舍都是为了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增长。研究技术进步的推进过程也是为了更好地探寻后发国家经济赶超的实现路径,因而文章采用Malmquist指数法,结合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动因,来构建基于技术前沿和技术追赶的经济赶超路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俊江 孟勐
后发国家对先发国家的经济赶超主要源于技术进步,其赶超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适时地将技术进步推进模式由技术追赶转换为技术前沿扩张。文章从美国、日本两国典型的后发经济增长历程谈起,认为后发国家在对先发国家技术差距收敛的过程中,即使能够无限趋近于前沿技术水平,但也无法通过技术追赶模式跨越后发经济赶超的"最后最小距离",技术前沿扩张才能够使后发国家实现真正的赶超。技术追赶和技术前沿是后发国家在经济赶超不同阶段中的两种技术进步推进模式,两者的转换和取舍都是为了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增长。研究技术进步的推进过程也是为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余利丰 邓柏盛 王菲
采用Kumbhakar等的方法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效应3部分,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采用1999年至2004年中国29个省份的数据,分析金融发展与技术效率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中国金融发展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是金融深化和金融中介垄断都不利于技术效率提高;金融深化通过推动技术进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金融中介垄断并不利于技术进步。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改革
[作者]
龚六堂 吴立元
2008年以来,我国研发投入快速增长,专利申请量升至全球第一,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不快,出现了所谓“科技创新困境”。同时,我国距世界科技前沿的距离不断缩小,美国的打压遏制更是大幅增加了国际技术扩散成本。科技创新的成功需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研究等不同类型研发活动的配合。因此,除研发投入总量外,研发投入结构也非常重要。本文研究表明,基础研究比重并非越大越好,而是受到技术距离的影响:当技术距离较大时,应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侧重于技术引进吸收的试验发展研究,而当技术距离缩小时,应逐步提高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占比。数值模拟表明,如果将中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占比从当前水平提高至美日韩平均水平,中国平衡增长路径上的年均增长率可提高1.32个百分点,这是一个巨大的改进。在新发展阶段,中国技术距离已大幅缩小,应尽快调整研发投入结构,大幅提升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投入比重,探索激励基础研究与原创性创新的机制安排,促进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技术距离 内生增长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梁会君
跨境电商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发展。本文对跨境电商发展影响对外贸易的理论进行梳理,从贸易距离异质性的视角检验跨境电商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跨境电商发展可通过缩短地理距离来拉动双边贸易增长。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跨境电商可通过缩短地理距离间接刺激中国与"一带一路"贸易伙伴国家的出口或进口贸易。基于此,本文提出构建良好的跨境电商支撑体系,充分发挥跨境电商在促进对外贸易方面的优势等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敏 李建民
基于1998—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距离函数模型,分析金融中介对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金融中介信贷规模与科技创新效率负相关,金融中介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强度、支持效率与科技创新效率正相关,而且科技创新效率存在区域差异性,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鉴于此,为提高科技创新效率,我国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对于信贷资源总量有限的中西部地区来说,开展科技金融试点,提高金融中介支持科技创新的强度和效率,有利于缩小科技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曹源芳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断深化金融服务,但其能否缓解经济增长中的地域歧视和梯度发展问题尚缺少实证支持的答案。本文基于随机前沿模型,将劳动、传统资本、互联网金融资本和制度等因素纳入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分析框架,以考察各因素特别是互联网金融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经济增长收敛假说在中国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各区域的经济差异仍在扩大,各区域相对共同前沿的平均技术效率呈"U"型趋势;传统资本和劳动要素依然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作为新型的金融资源配置方式,互联网金融具有明显的技术无效率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张中锦
基于金融发展效应视角分析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可以为认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提供新的思路。本文研究发现:第一,金融发展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降低贫困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处于次要地位,促进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门槛效应和非均衡效应居于主导地位,从而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第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弱负相关,却与城乡收入差距显著正相关;第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以负效应阻碍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却以正效应促进了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因而城乡收入差距逐步加大。
关键词:
金融发展效应 收入增长 城乡差距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简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成功起飞,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然而,我们对中国经济起飞原因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增长核算分析的基础上。在一个非线性增长的视角下,本文的研究显示,在经济转轨过程中,随着各个地区交通运输联系的改善,一些地区的远距离贸易和市场范围逐渐扩展。市场范围的扩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是渐进的,它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在一些地区市场范围扩展门槛效应的作用下,中国经济从传统技术下的低收入均衡起飞到现代工业技术下的高收入均衡中。通过把市场范围扩展的门槛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非线性行为联系起来,本文揭示了中国经济从贫困向现代经济增长起飞的一个重要驱动力量。
关键词:
远距离贸易 门槛效应 经济起飞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丙泉 尚梦芳 马占新
文章在序列DEA的基础上,引入虚拟决策单元,应用环境生产技术构建基于虚拟包络面的统一技术前沿下碳排放效率评估模型,考察2008-2013年我国28个省份在发展视角、减排视角和协调发展视角下的碳排放效率变化,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各省市的发展成本及碳减排成本。结果表明:6年来我国省际碳排放效率提升缓慢,东中西三大区域碳排放效率差异明显,各省市碳减排空间均较大;我国整体发展成本呈现下降趋势,但依然较高,尤其西部地区省市发展成本居高不下;考察期内我国整体碳减排成本呈现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碳减排成本最高,以山西为代表的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伍志文 张琦
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美、日、英、德、加、中等六国1978-2002年的数据发现,近二十多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运行轨迹出现了"剪刀差和反转"的异常现象,这是有悖于传统理论关于经济和金融平行发展观点的。针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背离的种种金融怪现象,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同的解释,主要有金融脆弱性假说,金融窖藏假说,非理性繁荣假说,挤出效应假说,短视主义假说等。我们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背离成因的诸多理论观点进行了总结梳理,旨在促进学界对金融和经济背离问题的深入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