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8)
2023(294)
2022(241)
2021(185)
2020(175)
2019(351)
2018(324)
2017(744)
2016(344)
2015(328)
2014(294)
2013(324)
2012(290)
2011(241)
2010(258)
2009(221)
2008(151)
2007(144)
2006(121)
2005(105)
作者
(810)
(601)
(592)
(556)
(341)
(297)
(258)
(228)
(227)
(219)
(211)
(198)
(193)
(182)
(179)
(170)
(164)
(162)
(161)
(159)
(155)
(146)
(137)
(136)
(131)
(129)
(129)
(125)
(124)
(121)
学科
(2234)
金融(2234)
(1974)
银行(1974)
(1932)
中国(1270)
(1208)
经济(1206)
中国金融(1160)
(1049)
(867)
企业(867)
管理(770)
(620)
(544)
方法(532)
数学(518)
数学方法(517)
(503)
财务(503)
财务管理(503)
企业财务(495)
(347)
体制(328)
地方(314)
业经(309)
(278)
事业(251)
业务(238)
产业(228)
机构
学院(4136)
大学(4100)
(2230)
经济(2182)
管理(1501)
中国(1478)
理学(1296)
理学院(1281)
管理学(1274)
(1271)
管理学院(1260)
金融(1247)
研究(1234)
(1226)
财经(996)
(991)
银行(961)
(936)
(900)
经济学(889)
经济学院(819)
财经大学(817)
中心(764)
金融学(740)
金融学院(717)
人民(694)
中国人(668)
国人(668)
(664)
中国人民(662)
基金
项目(2975)
科学(2407)
基金(2374)
研究(2291)
(1986)
国家(1972)
科学基金(1736)
社会(1733)
社会科(1670)
社会科学(1670)
基金项目(1226)
(1078)
资助(1010)
(981)
教育(974)
自然(924)
自然科(914)
自然科学(914)
(901)
自然科学基金(899)
(875)
金融(864)
国家社会(839)
编号(799)
(730)
社科(719)
成果(715)
教育部(706)
重点(694)
人文(681)
期刊
(1821)
金融(1821)
(1819)
经济(1819)
研究(1441)
(966)
财经(541)
中国(500)
管理(464)
(448)
学报(394)
经济研究(374)
科学(370)
大学(358)
(357)
学学(356)
理论(328)
实践(301)
(301)
财会(246)
国际(237)
业经(220)
技术(212)
中国金融(211)
问题(210)
(208)
上海(207)
财经大学(197)
农业(188)
统计(181)
共检索到60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邓黎阳  
过剩过剩与不足,或说供大于求与求大于供,都是经济中的非均衡状态。这里的供求对应于意愿的交换数量,即在市场均衡时交易者在不受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郭乃幸  杨朝军  
本文在一般均衡框架下建立了考虑投资者多样化程度,投机交易者比例以及宏观货币政策稳定性三因素的两期交易模型,得到了金融市场受到流动性冲击后可能出现的三种均衡状态。当流动性冲击加大时,市场在一定条件下无法找到合理的出清价格而出现大幅下跌从而引发流动性黑洞事件。研究表明:投资者越是多样化、投机交易者比例越小、宏观货币政策带来的流动性冲击越小,市场出现极端流动性黑洞的可能性就越小。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陆磊  杨骏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完善金融稳定制度体系的一个革命性思考是引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研究进展基础上,对中央银行传统目标及其政策手段局限性进行了深刻反思,指明了金融稳定重回中央银行目标菜单后,中央银行协调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的逻辑框架,以及有效政策工具的变革方向。本文研究认为:第一,以逆周期调节和防范系统性风险为目标的宏观审慎管理必须依托流动性管理方能收到实效。第二,金融业经营模式和信息技术发展使流动性管理面临一般均衡要求,中央银行目标应该从狭义价格—即通货膨胀转向广义价格—即更广泛的金融资产价格体系。第三,金融风险决定了危机是一个概率事件,危机救助决定了道德风险是必然事件,金...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吴晓灵  
区分两个层面的流动性理解中央银行货币操作,要从流动性过剩说起。而要正确理解流动性过剩,应当将中央银行对银行系统的流动性管理和社会层面的流动性问题区分开来。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韩大海  
本文从区域金融学的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变化及其区域差异进行了剖析。研究发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信贷资金投放量过度,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差别太大,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了全国城市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文章认为,疏通、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改善、优化欠发达地区的金融生态,防范、控制发达地区的金融风险,分步实施我国地区均衡开发战略,这是解决当前全国流动性过剩的根本路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海燕  
本文以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的区域信息为考察对象,对二元结构进行简要概括,并借鉴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以区域金融发展的二元结构演进假说、区域金融发展的梯度推进假说以及区域金融发展极假说来阐释区域金融结构非均衡性的形成机制。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永龙  
城乡金融非均衡性是现阶段我国金融体系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城乡金融制度、金融结构、金融服务、金融资源配置等多种形式的发展差异,形成了多方面的金融经济效应。必须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才能根本实现城乡金融协调发展。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刘立民  卫刚华  陈参军  
经济金融发展的"二元性"造成了我国农村地区金融供需的非均衡性问题,国内外学者从金融抑制、交易成本、社会特性和体制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分析指出,金融供需的非均衡性体现在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并存上,总量矛盾主要是我国农村金融供给和需求抑制而引起,而结构矛盾则是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经营定位、业务创新、服务方式与农村金融需求总量、需求多无化趋势等难以有效对接等矛盾交织形成。本文分别从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两方面,提出了解决农村金融供需非均衡性问题的对策。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钟昌标  胡亮  
一、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特征分析 中国市场取向的金融制度变迁,是从打破“大一统”的金融垄断体系,引入竞争机制开始的。其路径大致可描述为:突破银行业务禁区→恢复和分设国家专业银行→建立中央银行→开放金融市场→专业银行企业化→调整和集中→专业银行商业化→建立间接金融调控体系→强化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其制度变迁过程与众不同,可以归纳为: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子强  
当前经济下行使货币政策面临实现"稳增长"和避免"脱实向虚"的两难困境,流动性总量扩张和结构失衡是根本所在。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要求央行必须在适度控制流动性规模的前提下,以实现金融资源的均衡配置为重心,切实强化央行流动性管理的有效性。在政策选择上,应借鉴国际流动性监管的改革和实践,在加大差别化金融调控的同时,选择更多的定向操作工具;而创设宏观流动性管理指标,增强流动性管理的权威性和清晰度,亦将是一个可能的方向。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姜再勇  
近年来,迅速扩张的非银金融部门流动性在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融资选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增加了宏观调控及宏观审慎管理的难度。如何有效管理非银金融部门流动性及其流向,成为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本文将非银金融部门界定为以存贷款为主营业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之外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等,将非银金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姜再勇  
近年来,迅速扩张的非银金融部门流动性在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融资选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增加了宏观调控及宏观审慎管理的难度。如何有效管理非银金融部门流动性及其流向,成为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本文将非银金融部门界定为以存贷款为主营业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之外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等,将非银金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陆磊  
本文从当前金融稳定理论发展和中国金融稳定操作现实出发,构建了中央银行-金融机构-居民部门的非均衡博弈模型,试图寻找最优金融稳定规则。本文的基本结论如下:第一,在当前的金融稳定政策框架下,中央银行的货币与稳定政策组合存在多重均衡的可能;第二,基于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对于流动性的信息的不对称,金融机构具有隐藏信息和游说央行的负面激励;第三,中央银行出于对未来支付体系稳定的考虑,在与金融机构的博弈中处于被动地位,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均因此而丧失独立性;第四,居民不具备真正的博弈参与权,而只是博弈结果的承担者,其结果是承担真实或隐性的通货膨胀税;第五,根据以上博弈分析,建立最优金融稳定政策必须在微观机制和...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树  鲁钊阳  
本文运用1978~2010年中国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以金融结构、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的城乡非均衡发展水平为衡量指标,采用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三种分析方法,对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的收敛性进行了检验,并对影响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收敛性的重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存在σ收敛,在控制了城乡人均生产总值差异、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城乡经济市场化水平差异、城乡人力资本水平差异后,中国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表现出β条件收敛特征;中国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存在俱乐部收敛,中部地区各省份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表现出β绝对收敛特征,东部和西部地区各省份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不具有β绝对收敛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