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48)
2023(8682)
2022(7286)
2021(6704)
2020(5457)
2019(11886)
2018(11415)
2017(21838)
2016(11149)
2015(12204)
2014(11444)
2013(11117)
2012(9984)
2011(8812)
2010(9044)
2009(8808)
2008(7659)
2007(6705)
2006(6100)
2005(5877)
作者
(28708)
(23451)
(23436)
(22266)
(14950)
(11221)
(10818)
(9255)
(8551)
(8505)
(8108)
(8049)
(7531)
(7361)
(7276)
(7235)
(6946)
(6859)
(6813)
(6457)
(5719)
(5698)
(5486)
(5486)
(5406)
(5345)
(5281)
(5084)
(4760)
(4714)
学科
(36008)
经济(35963)
(33805)
银行(33660)
(32117)
(30146)
金融(30145)
管理(29674)
(29274)
(25155)
企业(25155)
(19478)
中国(19271)
(13687)
方法(13353)
业务(11888)
(11883)
制度(11878)
中国金融(11811)
数学(11570)
数学方法(11417)
地方(11069)
(10394)
银行制(10369)
业经(10262)
(9705)
财务(9683)
财务管理(9655)
企业财务(9234)
(8876)
机构
学院(138283)
大学(134756)
(56286)
经济(54900)
中国(50203)
管理(49924)
研究(45121)
理学(41226)
理学院(40785)
管理学(40095)
管理学院(39847)
(31080)
(30840)
银行(29618)
(27695)
(27571)
中心(25057)
科学(24631)
财经(23826)
(22446)
(22228)
金融(22042)
(21598)
(21584)
(21254)
人民(19429)
研究所(19311)
(19228)
经济学(18370)
财经大学(18015)
基金
项目(88332)
科学(69260)
研究(67414)
基金(63410)
(53995)
国家(53519)
科学基金(46517)
社会(43006)
社会科(40947)
社会科学(40938)
(35329)
基金项目(32840)
教育(30612)
(28910)
自然(28599)
编号(28292)
自然科(27991)
自然科学(27986)
自然科学基金(27459)
资助(25834)
成果(22665)
重点(20243)
(19690)
课题(19526)
(19417)
(18752)
(18266)
创新(18170)
项目编号(18095)
国家社会(17709)
期刊
(62668)
经济(62668)
(47171)
金融(47171)
研究(46776)
中国(30003)
(25119)
(20183)
管理(19178)
学报(18219)
科学(16681)
大学(14395)
教育(13913)
学学(13799)
财经(12060)
农业(11502)
经济研究(10786)
业经(10691)
技术(10558)
(10183)
理论(8532)
实践(7840)
(7840)
国际(7778)
中国金融(7233)
问题(7089)
财会(6890)
农村(6834)
(6834)
(6767)
共检索到2323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蒋海  孙犇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使银行监管的有效性及其最优设计问题再度成为学界争论的焦点。其实,这样的争论自1970年代以来一直持续着,到2001年才基本达成了以资本监管、监督检查和市场约束为银行监管三大支柱的共识,形成了《新巴塞尔协议》。为了客观地评价银行监管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优化我国银行监管体系,有效地防范金融危机,本文以银行监管有效性和最优监管设计为主线,回顾和总结了关于银行监管三大支柱及其有效配合的主要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银行监管体系改革中需要高度重视的三大问题。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周慕冰  
国际金融危机已进入第五个年头,深层次影响正在逐步显现,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风险还在积聚,经济复苏的基础仍很脆弱,危机还远没有结束。在危机持续发酵的过程中,按照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确定的改革方向,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共同努力推动金融监管改革,改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姜占英  
由商业银行次级抵押贷款质量恶化引发的这场次级贷款危机,将美国金融市场拖下泥潭。2008年9月,以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为发端,美国投资银行业遭遇多米诺骨牌效应,相继倒下。美国投资银行业全军覆灭后,中国投资银行业也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本文首先探析美国投资银行监管模式及其失败的经验与教训,接着对比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颜永嘉  
本文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考察背景,深入分析危机前后美国银行监管当局的所思所为,并籍此再次反思危机教训:盲目相信市场的自我约束力量导致风险累积,缺乏前瞻性的监管制度在市场变化时趋于无效,多头重叠的监管架构形成大量监管真空等。本文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的银行监管应当在重视创新的同时加强风险管控,跳出以监管复杂应对金融复杂的思路,促使银行业回归本源,探索构建以目的为导向的监管架构。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徐二明  王文彬  
当前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在带来资产损失与风险警示的同时,也带来了银行业并购的机遇和挑战金融危机重创全球金融机构在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很多著名国际金融机构因投资损失而陷入困境,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国国际集团、花旗集团、苏格兰皇家银行等曾经被全球金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彭科  
本文以金融脆弱性理论为基础,从银行、存款人、借款人视角说明了银行具有内在脆弱性。由于我国存在的高市场集中度、高政府隐形担保导致了银行脆弱性的表现主要以局部银行危机的形式出现,并且"脆弱+冲击"是其主要的实现途径。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以稳定存款人心理预期为着力点,从纠正我国最后贷款人制度的错位救助、构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赎买国家隐性担保、引入市场约束激励银行审慎经营三个方面,明确市场约束、流动性援助和存款保险激励兼容的局部银行危机处理策略,是构建局部银行危机向系统性银行危机转变的阻断机制的必要现实选择。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李文浩  
国际金融危机对欧盟的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欧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金融监管改革措施以应对金融危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原有的监管框架基础上加强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力度,修订了各项金融监管法规,并进一步推动了欧盟金融监管一体化的进程。我国应借鉴其经验,加强监管合作,凸显央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核心作用。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石岳  刘博  徐洁勤  
本文首先回顾了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演进历程,指出了此轮金融危机所暴露出来的金融监管理念落后、监管资源不足等问题,并在分析当前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动向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方向。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张留禄  陈福根  
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但德国凭借其严格的金融监管体制保持了经济的基本稳定。目前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正在不断加深,它给我国高速发展的金融业敲响了警钟。针对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暴露出的不足之处,笔者借鉴德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及其应对次贷危机的金融监管举措,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提出了若干建议。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颜永嘉  
本文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考察背景,深入探析危机前后美国银行监管当局的所思所为,并籍此再次反思危机教训:盲目相信市场的自我约束力量导致风险累积,缺乏前瞻性的监管制度在市场变化时趋于无效,多头重叠的监管架构形成大量监管真空等。文章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的监管改进方向:重视创新的同时须加强风险管控,跳出以监管复杂应对金融复杂的思路,促使银行业回归本源,探索构建以目的为导向的监管架构。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潘再见  
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发达国家金融监管当局对资本监管强度的变化会对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产生负面影响。文章通过亚洲金融危机、次贷危机论证银行资本监管在金融危机国际传染中的作用,并据此对银行资本监管进行前瞻性思考。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王子良  侯志茹  曹硕  
由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风暴已向实体经济渗透,也给中国实体经济造成一定影响,并直接影响到物流金融业务,使物流金融业务的主角——商业银行面临新的风险。因此,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创新物流金融业务的经营模式,分析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新形势,并构建相应的风险规避和防范措施。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邓梅  
一、金融危机的成因与风险管理本次金融危机的根源,概括起来就是在刺激经济的政策和目标之下,信贷的过度以及信用风险互换等衍生工具的滥用,最终导致危机的恶化。在这整个过程中贯穿的是,包括监管者、金融机构和个人在内,各方都严重的忽视了风险管理因素。产生次级债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三点,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蔡卫星  高明华  
本文在简要回顾金融危机对银行业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对金融危机产生根源的各种观点进行评述,提出了应基于更微观层面的公司治理视角来研究危机爆发原因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本文系统考察了金融危机暴露出的银行业公司治理中存在的缺陷。最后结合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及中国实际提出了有针对性地加强银行业公司治理机制建设的几点建议。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章于芳  
一、问题的提出2007年4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银行业危机迅速波及全球,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随即,金融危机迅速传导,实体经济遭受重创。面对严峻的经济金融形势,国际上出现了一股接管高潮:次贷危机以来,截至2008年底,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以下简称FDIC)接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