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92)
2023(16084)
2022(13911)
2021(13107)
2020(10943)
2019(25031)
2018(24952)
2017(49039)
2016(26358)
2015(29504)
2014(29313)
2013(28873)
2012(26580)
2011(24023)
2010(24273)
2009(22901)
2008(21693)
2007(19034)
2006(17028)
2005(15232)
作者
(73955)
(60758)
(60610)
(57634)
(38621)
(29028)
(27817)
(23522)
(23095)
(21877)
(20632)
(20370)
(19184)
(19005)
(18909)
(18693)
(18022)
(17995)
(17571)
(17458)
(15223)
(14940)
(14629)
(13808)
(13794)
(13661)
(13538)
(13512)
(12200)
(11927)
学科
(100842)
经济(100729)
管理(75973)
(72873)
(59921)
企业(59921)
方法(45836)
数学(40145)
数学方法(39682)
中国(33831)
(29440)
(29334)
金融(29332)
(28862)
(28763)
银行(28727)
(27713)
(23291)
业经(23139)
地方(21622)
(21174)
贸易(21157)
(20645)
(19626)
农业(19024)
(18770)
财务(18698)
财务管理(18666)
企业财务(17724)
理论(17639)
机构
学院(368198)
大学(366905)
(150443)
经济(147062)
管理(144986)
理学(124508)
理学院(123224)
研究(121397)
管理学(121261)
管理学院(120615)
中国(98716)
(77319)
(73081)
科学(71771)
(60135)
财经(57975)
中心(56887)
(54776)
研究所(54217)
(53350)
(52512)
业大(51290)
北京(49429)
(47885)
师范(47506)
经济学(45495)
(44371)
(43883)
财经大学(43053)
农业(42816)
基金
项目(242368)
科学(190364)
研究(181963)
基金(174892)
(150013)
国家(148728)
科学基金(128123)
社会(113927)
社会科(108059)
社会科学(108032)
(94519)
基金项目(92477)
教育(83829)
自然(81740)
自然科(79796)
自然科学(79777)
(79003)
自然科学基金(78317)
编号(76381)
资助(72802)
成果(62693)
重点(53896)
(53870)
课题(52122)
(51881)
(50355)
项目编号(47419)
创新(46935)
教育部(46659)
人文(46030)
期刊
(164847)
经济(164847)
研究(114377)
中国(67813)
(54124)
管理(52593)
学报(52155)
(50701)
金融(50701)
(49816)
科学(48871)
教育(41034)
大学(40137)
学学(37741)
农业(34117)
技术(30758)
财经(27868)
业经(27798)
经济研究(27208)
(23772)
问题(21422)
理论(19554)
(18347)
图书(18302)
实践(17911)
(17911)
技术经济(17217)
商业(17098)
现代(16947)
(16347)
共检索到5503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潜力  王世杰  
文章研究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比较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率差异。研究发现: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而在美国次贷危机时期,利率渠道逐渐取代信贷渠道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因此,为了实现央行"保增长,防通胀"的目标,建议央行应强化利率渠道的调控,并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占风  涂占新  陈妤  
:近年来,为了保持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央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多次调整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为检验我国货币政策的效应,本文利用1999年第一季度到2010年第一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运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从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传导两个方面,分析货币政策传导相关变量的关系,得出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对中介变量的控制效果都是显著的;中介变量的变化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明显,但存在着1~5个季度的滞后;贷款余额的增加会引起PPI的上涨等结论。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卢君生  
本文在回顾货币政策有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实证分析了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经验证据显示,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是GDP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因此,我国并未陷入"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是显著有效的。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尹继志  
经济全球化将各国的贸易、生产和金融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客观上要求各国的货币政策由各自为政走向国际协调。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有了新发展,通过同步降息、货币互换、G20峰会等形式,实现了特定时期和特定形势下多国货币政策的密切合作。在后危机时代,货币政策国际协调应以多种方式进行,相关国际组织在货币政策国际协调中应进一步发挥作用,而经济联系紧密和经济总量较大国家之间的货币政策国际协调更为重要。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彭芸  
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非常规性货币政策"成为了学界、业界关注的热点。深入分析非常规性货币政策实施的背景和特征,探讨提高非常规性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经济的平稳复苏,最终实现非常规性货币政策的合理退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慧悦  刘金全  张小宇  
本文在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线性和非线性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传统凯恩斯利率传导渠道、资产价格传导渠道以及信贷传导渠道进行了检验和识别。结果发现,传统凯恩斯利率传导渠道在整个样本区间内都是有效的。金融危机后资产价格传导渠道中股票价格传导渠道和房地产价格传导渠道有效性明显增强,表明现阶段对我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进行有效监管,规范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运行机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宏观调控,不仅关系到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自身发展,还关系到货币政策能否有效实施,因此需要高度关注。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傅长安  黄朱文  李红刚  
文章利用大量经验数据,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给我国货币政策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化会对我国货币需求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在我国大宗商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通过影响我国大宗商品现货和期货市场,进而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机制已逐步形成。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张成思  
2007-2008年全球新型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面临新的巨大挑战,随之涌现出一批新的前沿研究成果。本文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的最新前沿成果归纳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两大类新渠道,即流动性直接投放渠道与广义金融市场渠道。文章对新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进行了针对性地述评,并探讨了这些新兴理论对进一步完善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要启示意义。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朱晓雨  
20世纪以来的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我国采取了具有针对性的货币政策。通过采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对两次金融危机期间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影响,但长期来看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产出的刺激作用逐渐减弱,效果有限。利率变量短期内会加剧通胀压力,长期对CPI的影响则不确定。根据实证研究结论,提出了应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时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灵活性,以此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促进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丰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受到负面影响,为了改善经济不断下行的局面,中国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国内有许多学者沿用西方的理论和计量方法直接对中国的数据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结论。然而,中国的货币政策在传导渠道上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货币政策有显著不同,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论证了由于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传导环境的特殊性,当前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中国的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现象不明显。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张谊浩  伦晓波  
文章以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理论为依据,结合中美欧货币政策三方博弈模型为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应对过程中大国有效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合作寻求理论和政策上的支持。通过模型论证发现,要治理当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美欧三方之间货币政策不协调是无效的,美欧领导、中国追随(斯塔克尔伯格协调方式)会使得博弈方的损失提高,美欧合作、中国不参与时的博弈均衡结果是各方得到帕累托改善,中美欧三方合作时的博弈均衡结果则是各方损失进一步减少。因此,中美欧三方货币政策的通力协作是共赢的,有利于三方及世界经济整体的恢复。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苏亮瑜  
本文阐述了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变化态势,对美国经济长期下行给美元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短期内美元仍然能够保持其国际货币地位,但从长期看其地位将随美国经济全球重要性的下降而下降,并就此提出了我国短中长期的应对策略和措施建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刘旭妍  
在全球金融危机日益严重、世界经济陷于衰退的国际背景下,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在2009年中国货币政策将面临何种挑战呢?这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欧阳志刚  张圣  
文章利用SVAR模型通过利率渠道、价格渠道、货币扩张渠道三种路径分析危机后美国货币政策对人民币汇率的传导路径及效应,实证结果显示,美国货币政策在这三种路径下都会对人民币汇率带来冲击,美联储基准利率和美元指数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冲击效应较为显著,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性受到了美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陆荣  王曦  
伴随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深入,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作为当前总需求调节的重要手段,其对经济刺激的效果值得关注。鉴于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的最重要渠道,本文在M-F的模型框架下,引入Bernanke和Blinder(1988)的经典论文的结论,构建我们的经济结构模型。并在该模型指导下建立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以估计经济系统的动态调节特征,并利用脉冲响应函数计算了本轮扩张性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总体拉动效应,进而分析、比较了各渠道的效果。最后基于模型的实证结论,通过权衡货币政策的拉动效应和带来的通胀压力,认为本轮扩张性货币政策将会渐进而平稳地淡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